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淮南子-内篇 >

第43章

淮南子-内篇-第43章

小说: 淮南子-内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官司要诉讼的摇 。”在这种时候,夏禹吃一顿饭要中断十次,洗一回头要中断三次,就是这样为天下的百姓操劳。像这样圣明的君王,还不能向他献策尽忠,只怕是才能不够。秦始皇的时候,建筑高大的台榭,修造很大的苑囿,驰马之道通向远方,铸成十二个铜人,调派囚徒 守边防,征收粮草,按人头征收赋税,运进皇帝的私库。被征守连的壮年男子,西到临洮、狄道,东到会稽、浮石,南到豫章、桂林,北到飞狐、阳原,在路上死去的人填满沟壑。在这时,尽忠进谏的人被认为不吉利,讲仁义的人被当成狂人。到了汉高祖时,保存要灭亡的,延续绝嗣的,高举义旗,心怀愤激之情,亲自手持兵器,为百姓向皇天请命。在这时,天下英雄豪杰,在荒野之泽风餐露宿,向前冲杀时冒着利箭滚石,往后撤退时落进山谷,冒着百次死亡的危险,才得到一次生存机会,这样来争夺天下的大权。奋发勇武,激励忠诚,来决定一时的命运。在这时,穿上宽衣系着博带谈论儒墨之道的人,被认为无才之人。等到平定暴乱,天下安定,高帝继承周文王的事业,建立周武王那样的功勋,登上天子之位,制造刘氏之冠,集中邹、鲁之地儒墨的精华,贯彻先圣的遗教,树立天子之旗,乘坐天子的大车,造出九 旌旗,撞击大钟,敲打响鼓,演奏《咸池》之乐,挥着干戚起舞。在这里,谁提倡武力便会被怀疑。一世之间,或崇尚文治,或崇尚武功,这是由于时世的需要。现在尚武的人非议文治,崇文的人非议武功,崇文尚武互相非议,不懂得文武之道各适用于不同的时世。这是只看到小角落里的一指之地,而不知宇宙的广大。所以朝东望,看不见西墙;朝南看,看不见北方;只有那些没有固定方向的人,才能无所不通。
  国家之所以能存在,是由于得道;国家之所以灭亡,是由于悖理。尧没有百户人家的城郭,舜没有立锥之地,可是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个人的势力,汤没有七里大的封地,可是称王于诸侯。周文王据有岐周一带的地方,方圆不过百里,可是立为天子,因为他实行王道;夏桀、殷纣王本来很强盛,人迹所到、车船通行的地方,都是他们的属地,可是最终死在别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是因为他们不行仁政。所以圣人是通过对隐微迹象的观察来发现事物的变化的。德政的兴盛和衰落,从风气上早就显露出来了。所以实行王道的人,虽然弱小,但终究会强大起来;有亡图征兆的人,虽然一时成功,到头来必定失败。当夏朝将要灭亡的时候,太史令终古事先就投奔了商汤,三年后夏桀果然灭亡了;殷朝将要破败的时候,太史令向艺事先就归附了周文王,一年后殷纣王果真灭亡了。所以圣人总是在成败转化的时候发现败亡的迹象,而不是像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等到发生了鸣条被擒、甲子日身陷绝境时才知道大祸临头。现在有人以为强大的人就会胜利,于是一心想着扩大地盘,富有的人就会得好处,于是一心积聚钱粮。如果像这样,千乘小国的君王是不能称霸的,而万乘之国是不会灭亡的。存亡的规律,如果这样容易知道,那么笨男蠢妇也能大发宏论。赵襄子凭借晋阳孤城称霸,智伯拥有三晋的地盘却被消灭;齐 王拥有强大的齐国而死于非命,田单只靠一座即墨城却立下了重振齐国的大功。所以一个国家将要灭亡,国土再大也不可倚仗;实行王道,国家小也不可轻视。由此看来,国家的生存取决于得道,而不取决于地方大;国家的灭亡决定于失道,而不取决于土地小。《诗经》上说:“天帝顾视西方,把这块土地交给周人居住。”这是说要抛弃殷王朝而转向周朝。所以乱国的君王,只知扩大土地而不行仁政,追逐权位而不注重修养道德,这是抛弃赖以生存的根本而走向灭亡之路。所以夏桀被囚禁在焦门,不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殷纣王被围困在宣室,不去反省自己的罪过,而后悔没有把周文王杀死在 里。夏桀、殷纣王处在势力强大的时候,如果实行仁政,商汤、周武王纠正罪过都来不及,还能有什么图谋呢!如果上乱日月星辰的光辉,下失万民之心,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王,谁不能夺走他们的天下呢?如今不反省自己的罪过,却反而防范别人,要知道天下不是只有一个商汤和一个周武王,杀了他们,一定还有其他的人继起。况且商汤、周武王之所以能处在弱小的地位最后称王,是因为他们手中有道义;夏桀、殷纣王之所以处在强大的地位终于被压走手下,是因为他们无道。如果现在有人不采用前人称王天下的经验,反而增加自己的王位被剥夺的可能,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武王战胜了殷王朝,想在太行山上修建宫殿。周公说:“不可!那太行之山,是闭塞险阻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德泽能遍及天下,那么天下前来朝拜进贡的使者的路就会迂回曲折;如果我们实行暴政,那么天下讨伐我们的人就很困难。”这就是周朝延续三十六代而没让人夺走江山的原因,周公称得上能够守成了。
  从前,《周书》有这样的话:“明智的言论,臣下采用;不明智的言论,君王采用。明智的言论,就是正常的道理;不明智的言论,就是变化道理。”这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方法,只有圣人才懂得变化的道理。说话一定要守信用,约定的事一定要付诸行动,这是天下高尚的品行。直躬的父亲偷了羊,直躬为父亲的偷盗行为作证;尾生和一位女子约定在桥下会面,为了践约而被暴涨的洪水淹死。直躬正直,可是证明的是父亲;尾生守信,为那位女子白送命。虽然他们一个正直,一个守信,谁能看重他们的高贵品行呢?作战中假传军令,是一种大过错。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经过东周国境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正好要到西边去贩牛,在东周和郑国交界的地方碰上了秦军,于是假借郑国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因为礼待秦军而使秦军不敢前进,撤退回国,从而保存了郑国。所以当紧急事件突然来临时,死守信用反而会酿成过失,而欺诈反而能立下功勋。什么叫做失礼而有大功劳呢?从前楚恭王和晋国在 陵交战,被晋军射伤左眼而被擒获。楚国大夫潘、养由基、黄衰微,公孙丙冲入晋军救回恭王。恭王吓得瘫坐在地上不能站立,黄衰微抬腿踢了恭王一脚,恭王清醒过来,被黄大夫的失礼举动激怒,挣脱众人的搀扶站立起来。四位大夫陪他上兵车逃回。从前苍吾绕聚了个美丽的妻子,让给了兄长。这种忠爱的做法是不可行的。所以圣人分析事情的曲直,随事情的曲直而伸缩俯仰,没有固定的法式,有时弯腰屈背,有时昂道挺胸。当柔弱得像蒲苇的时候,并不是畏于权势而抛弃志向;当刚强坚毅气冲霄汉的时候,并不是狂妄自大,这是为了应付时世的变化。君臣相见,臣要屈膝下拜,为是是遵守君臣之礼;当祸患来临,臣子抬腿猛踢君王,天下人也不能非议。因此真正有忠心的人,礼法是不能为难他的。孝子侍奉父亲,和颜悦色,卑躬屈膝,捧着衣带,扶正鞋子;当父亲溺水的时候,揪住头发拉他上岸,不是敢于骄横地侮辱父亲,而是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所以父亲溺水时揪他的头发往上拉,祭奠亡父祝祀时不称父亲的名讳而称“君”,形热不得不这样。权变就是为这种特殊情况而设的。所以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不一定能和他一起走上正道;可以一起走上正道的人,不一定能够和他一起依礼行事;可以一起依礼行事的人,不一定能够和他一起运用权变。”权变,是圣人独到的见识。所以先违反而后依顺,叫做懂得权变;先依顺而后违反,叫做不懂得权变。不懂得权变,好意反而会转变成恶果。所以礼仪就好像果实的花,是虚伪的修饰。当人们处在紧急窘迫之中时,它没有用处。因此圣人用礼仪形式和世人交际,而用实用的办法把否情做得合乎时宜,不拘泥于一种途径,凝滞不变。因此失败少,成功多,号令通行天下,没有人能非议。
  猩猩知道过去但不知道未来,乾鹄能预见未来但不记得过去,这是各有所长。过去苌弘是周王室执掌历数的官员,天地之气,日月运行,风雨变化,律历规律,无所不通,却不能预知自己的命运,后来死于非命。苏秦本来是平民百姓,脚蹬草鞋,腿缠裹带,周旋在万乘之国中间,使六国诸侯信服他而采纳他的合纵之策,然而自己最后不能避免车裂之祸。徐偃王实行仁政,天下朝拜他的国家多达三十二个,然而身死国亡,断绝了后代。越国大夫文种辅佐越王勾践,为越国抒仇雪耻,擒获了吴王夫差,使越国扩大领地几千里,然而终于伏利剑而死。这些人都通晓治乱的大计,却不懂得保全自己的性命。所以苌弘懂得天象规律而不懂得人世间的关系,苏秦擅长玩弄权谋而不懂得祸福的根由,徐偃王只知行仁义而不懂得时势的变化,文种只知忠君报国而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圣人就不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他们分析事物,以各种情况作依据,决定谋略,因此舒展开来可以充塞天下不留一点空隙,装进狭窄之处也不显得拥挤。假若天下已经荒乱,礼义已经抛弃,纲纪已经废弛,强大的欺凌弱小的,用武力互相征伐互相排斥,君臣无别,贵贱无序,兵士的甲胄长了虮虱,燕子家雀在军营里安家,战争还无休无止,在这种情况下才想起实行儒家的恭谨俭朴的礼节,那一定会被消灭、受压制而不能兴盛。假如天下安宁,政教平和,百姓和睦,君臣相亲,却要显露骄矜之气,奋发勇武之力,就一定难逃国家的法网了。因此圣人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顺时世而动,凭借天资立功;事物运动就知道它的转化,事情萌芽就观察它的动向;变化了能认识它的新形式,运动了的就想办法对付。因此圣人终生顺利而没有困窘的时候。所以事情有的可以做但不能说,有的可以说但不能去做,有的容易做但难于成功,有的难以成功而容易败坏。所谓可以做而不能说的,是取舍;可以说但不可做的,是欺诈;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是事情;难以成功而容易败坏的是名声。这四种策略,是圣人独到的见识并时时留意的事。
  在小事上委曲,在大事上伸张,圣人这样处理;对小事迁就,对大事坚持,君子这样行事。周公有杀死弟弟的精神负累,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名声。但是周公用正义举动弥补了杀弟的缺憾,齐桓公用功勋抵销了争权夺位的丑事,都是贤人。假如因小的过失就掩盖他的大德,那么天底下就没有圣王贤相了。所以眼睛有了疵点,只要不妨害视力,就不能烧烤它;喉管有了毛病,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能凿除。黄河边的小山多得数不清,但这一地区还是平原;水急浪高,高达一丈左右,但河水还是平的。从前曹沫为鲁国带兵作战,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假若当时曹沫不考虑长远之计,不转身逃走,在阵中刎颈自杀,那么他永远是个败军之将。可是曹沫不以一时的失败为耻,而以死而无功为耻。后来在柯地与齐国会盟时,他拔出三尺利剑,比前齐桓公的胸膛,三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一下子就收回了。他的大勇天下闻名,为鲁国立下了功勋。管仲畏佐公子纠没有成功,不能说他聪明;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死难,不能说他勇敢;被俘关押后,又转而为桓公效力,不以为耻,不能说他贞节。面对这不智、不勇、不贞三种德行,平民不愿和他交朋友,君王不愿用他为臣。可是管仲从囚禁中解放出来后,执掌齐国国政,九次盟会诸侯,匡正天下。假若管仲当初献出生命,不考虑长远大计,哪能建立称霸诸侯的功勋呢!现在的君王评论他的臣子,不考虑臣子的大功,不道眼于臣子的大节,只重视臣子的小节,这就会失去贤才。所以只要一个人有大德,就不必非议他的小节;如果有大的名誉,就不必吹毛求疵。牛蹄踩成的小水窝里长不出鳇鱼和鲟鱼,蜂窝里容不下鸿鹄之蛋,小的形体是包容不了大东西的。
  谁都有不足,这是人之常情。只要他在大的方面正确,虽然有些小过错,也不足以成为负担。如果他在大的方面错了,虽然有受邻里夸赞的品行,也不值得重用。颜啄聚曾经是梁父山中的大盗,后来成了齐国忠臣。段干木原先是晋国市场的经纪人,后来魏文侯以他为师。孟卯娶他嫂子作妻子,生了五个孩子,后来做魏相,替魏国解除了危难。景阳好酒,常常披头散发,和女人鬼混,后来率领楚军救助燕国,威慑诸侯。这四个人,都有不足,可是功名留传后世,因为他们在大的方面做得好。季哀、陈仲子坚持节操,行为清高,不肯跻身于污浊君王的朝廷,不吃乱世的粮食,结果活活饿死,不能建树存亡继绝的功业,原因何在?因为小节保持了,但大的才干被埋没了。所以在小事上谨慎的人没有大的成就,喜欢吹毛求疵专找别人过失的人不为众人所容;身体高大的人关节长,腿长的人跨步远。从古到今,五帝三王,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易经》上说:“小过错无伤大体,仍能亨通有利,因为品行端正。”说的就是没有人不犯过失,只是不犯大错罢了。
  尧、舜、商汤、周武王,是国君中功业最隆盛的;齐桓公、晋文公是五霸中的豪杰。但是尧有不慈的名声,舜有让父亲处在卑微地位的非议,商汤、周武王有逐上弑君的行为,五霸有暴乱的计谋。所以君子对一个人不求全责备。端方公正但不因此锋芒毕露,廉洁正直但不因此尖酸刻薄,博学多才但不因此非议别人,文武双全但不因此责备别人。要求别人,要根据其能力大小来任用,对自身修养却要求按道德标准。根据别人的能力来要求别人,别人容易实现;而要求自己从道德上修养,却是难事。难为之事能显出品行高尚,容易实现的需求淡泊。夏后氏的璜玉不可能没有瑕斑,如月的夜明珠不可能没有疵点,但是天下人都以它们为宝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小毛病不足以妨害整体的美感。假若老记住别人的短处而忘掉人家的长处,在天下求得贤才就很困难。百里奚替人喂牛,伊尹在锅旁打杂,姜太公操刀屠宰,宁戚唱着商歌求官,但他们有美德存留。常人看到他们地位卑贱,干的是低贱之事,却不了解他们的雄才大略,以为是无能之辈。等到他们做了天子的三公,成为诸侯的贤相,才相信他们与众不同。从鼎锅砧俎边发迹,从屠宰店铺里显身,从监牢里放出,从牛颈下兴起,用香汤洗去身上的污垢,祓除身上的晦气,提拔到朝廷,封给三公高位,他们对内无愧于国家,对外无愧于诸侯,是因为他们的某些征兆和君王的意愿相合。所以还没建功立业便知道他们是贤才,尧发现舜就是这样;功业建立以后才知道他们是贤才,百姓就是这样认识舜的。如果因此而放弃选择人才的尺度,一味在街市山野中去寻觅贤才,那么就会失掉很多人才。为什么?因为这样做虽然能够仿效求才的方法,但不知道贤君所用来求取人才的标准。
  很多类似的事物,使得君王迷惑不解;彼此相似难以区分的现象,使得众人眼花瞭乱。所以刚愎自用的人,看上去聪明,实际上不聪明;愚蠢的人好像仁慈,实际上懦弱;倔强的人看起来勇敢,实际上鲁莽。假若人与人的差别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