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心理学 >

第22章

心理学-第22章

小说: 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只是在青年期(14、15~24、25岁)的情绪生活中才开始占重要的地位。它是在意识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广泛流行的社会观念、对人生理想的理解基础上引起的。

  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期的道德感是为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因此,它是一种最概括而比较深挚的道德感,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动力作用的情感。它是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紧密相联系着的。当他按照理想完成了符合要求的举动时,他会产生自重感、自豪感和自尊心;相反,作出了消极的举动,则会产生另一种情感:懊悔、屈辱、失去自尊心。这种情感可以成为行为的最重要的动机,也是自我监督的手段。

  比如,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相联系的羞耻感是善心的忠实保卫者,是对于卑鄙可耻的事物的一种强有力的抗毒剂,它可以使人坚决抵制任何人的怂恿和教唆,避免不道德的、违法的、犯罪的行为。与一个人的信念、理想相联系的自重感可以不断地鞭策自己前进。

  所以说,发展到这一阶段,他的道德行为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就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教育的意向也就出现了。

  道德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使青少年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即言行一致)的中间环节。道德知识如果没有以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为依据,那么,它比表面上学会的行为更容易具有表面性,而且不容易产生相应的行为,有时甚至会象乌申斯基所提出的那样,可以成为伪善和假仁假义借以藏身的屏风。所以,教育要“动之以情”,即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要注意道德情感的感染,使道德观念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述爱护集体利益的行为事迹时,应以高兴的情感使用称赞、欣赏的词句,使学生产生荣誉、向往、羡慕的体验;在讲述不遵守纪律的事例时,应以厌恶的情感使用指斥、责备的词句,使学生产生羞耻、鄙视、不满的体验。只有当学生对某种道德要求的认识带上积极的情绪时,才能为其形成某种信念打下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之多次体验到各种道德情感,即通过情绪经验的积累才能培养和改变学生的情感。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教育者还必须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情感去点燃一个人幼小的自尊心之火花。因为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心,道德品质就会瓦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旦产生了对立情绪,则教育就会失效。《学记》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是符合心理规律的。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它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例如,求学的热情,探索宇宙秘密的热情,这种情感在人的智慧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特别是热情,它是一种具有巨大鼓舞力量的情感过程,是人的活动的强大动力,是意志活动和情感因素的统一,它能激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智慧活动。

  理智感的表现形式是:在人的智慧活动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找到了办法时会产生喜悦感、愉快感: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会产生怀疑感或惊讶感:在不能作出判断时会产生犹豫感,以及对真理的确信感等。

  伟大的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曾说,他对于天文的深思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的高涨和鼓舞”。这种情感是他在观察和发现天体的奇妙的时候体验到的,正是这种情感才使他创立了“日心”说。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并能克服一切困难。

  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他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一种获得知识的乐趣。这也是激发人的智力的重要的心理条件。这种对科学知识爱好的情感,常常是从最初的愉快感,以及多次接触之后发展起来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经常受到肯定时就更热爱学习;反之,如果学生经过努力,学习也获得一定的成就,但受到的都是批评,或经常由于不及格、受惩罚、受讥讽而体验到失败和不愉快,就会厌恶或放弃学习。所以,为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应当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鼓励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即使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满腔热情地帮助他,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探求真理的意向。

  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抱期望的态度,会明显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的爱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激发学生潜藏着的力量,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活跃。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有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则会使他们分散精力,削弱智力,变得消极、迟钝、笨拙。

三、美感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它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社会上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某些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凡是客观事物中存在符合于我们美的需要的一切东西都能引起美的体验,而且百看不厌,百听不厌,百读不厌。审美时主体心理有一种自由的感受,所以美感总是伴随着某种快感。美感的两个明显特点是:(1)具有愉悦的体验;(2)带有倾向性的体验。多次欣赏,达到迷恋的程度。但美感不等于快感,快感也不等于美感。美感比快感所具有的内容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高超得多。欣赏悲剧时也有美感。

  美感总具有直觉性,即物体的颜色、形状、线条以及声音方面的特点在美感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外部特点是不能离开事物的内容而存在的,作为美感发生的源泉并不只限于事物的外部特点,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容。《巴黎圣母院》里这个问题表现得很突出。道貌岸然的神父、军官是假、丑、恶的化身,面貌丑陋的敲钟人反而是人们颂扬的真、善、美的代表,正说明形式上的美总是服从于内容上的美。所以,一个人的真挚、诚实、纯朴和助人为乐、热情无私都会给人以亲切的美感,体残心不残的人也会给人以美感。这就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美感和道德感一样,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一个人的美的需要总是反映了一定社会关于美的标准。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标准的不同,因而对美的感受体验也是不同的。

  中国商代以前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生产十分低下,衣食极不丰富的情况下,看到羊长大了,成为一种好吃的食物(意味着幸福美好),于是“美感”油然而生了。现在,人们对美的要求更高了,不仅看到一个人健康,身体强壮,充满着青春活力而感到美;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庄稼长得又茂盛又整齐而感到美;不仅用动物的牙齿、角或植物来装饰自己而感到美,还会对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和内心世界产生美的感受。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审美的对象越来越多了,大到宇宙太空,小至微观世界,所有这些都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随着理智水平的提高,审美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雅而不俗气。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和生活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感的差异。尽管也有许多共同的美感,不同的美感也可以相互交流,对于别国人民健康的美感我们应当借鉴,但是这种借鉴应当符合中国的民情和习惯,应当适合中国人民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以及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


第四节 情操

  情操是指比较复杂的带有理智性的,即与正确的价值评价结合在一起的各种高水平的情感的综合体。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价值观的基础,构成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由于个人的修养程度不同,有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具有高尚的情操是情感发展成熟的标志。

  必须指出,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对那些按照不正确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价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我们把它称之为低级的不健康的情调,不属于情操范围。

  高尚的情操主要分为三类:

  1。理智的情操,也称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

  这是在评价事物真伪的过程中引起的体验。它不同于求知欲。它不但要有对知识的渴求,要有足够的知识和高度发展的思维,而且要能不以个人的利害为准,只以客观真伪为准来评价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理智的情操。

  理智的情操经常在企图寻找理性的东西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例如,模范共产党员孙冶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反复地为《社会主义经济论》打腹稿,他说:“死不足惜,名声毁了也不要紧,但是我长期从事经济研究领域的经济学观点不能丢,我要为真理活下去!”①具有理智情操的人,能“以发现和追求真理为乐”,“以确信与服从真理为荣”,“以为真理而奋斗为莫大的快乐和幸福”;与此同时,“以未找到真理为苦”,“以违背、逃避真理为耻”,“以坚持真理而受到他人的讽刺为受辱”。在我国,有许多象孙冶方那样的具有理智情操的人,正在为寻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而付出自己的心血。

  2.道德的情操

  这是与评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相联系的高水平的情感体验,它是情操的核心部分。它要求以社会道德的准则作为区分是非、善恶、好坏的标准。

  有道德情操的人,能“以热爱祖国,为祖国效劳为乐”,“以关心集体,助人为乐,遵法守纪,积极劳动为荣”;或者“以能够推进国际和平事业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为乐”,“以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为荣”。与此同时,“以不能为祖国效劳为苦”,“以自私自利,违法乱纪,不劳而获,贪生怕死为耻”。加拿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乐于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长春物理研究所的张新夷在法国留学期间,经过艰辛的努力学习,通过了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论文的答辩,当他抱着自己的法国国家博士论文稿送给打字员,要求他在扉页上打上“献给我的祖国”六个中国字时的情感体验,以及第四军医大学的学生和干部二百多人在华山突然看到旅游者十多人从陡峭的崖梯跌落下来的险情时,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冒险抢救时的情感体验,都属于道德的情操。情操与道德观念密切结合,具有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征。

  3.美的情操

  这是与崇高的人类进步事业相一致的种种美的高级情感体验。这种在美好的理想指导之下所体验到的美的音响、旋律、色彩、线条,画面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培养青少年美的情操与培养道德的情操和理智的情操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考题

  1.试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要控制消极的激情?怎样控制激情?

  3.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品质的形成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培养道德感?

  4,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试举例说明理智感是激发人的智力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5.什么是情操?为什么说高尚的情操是情感成熟的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祝蓓里)
 

第十章 意志


第二节 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模糊地意识到的需要叫意向,明确地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叫愿望。当愿望激起和维持人的活动时,这种需要才成为活动的动机。动机同人的活动密切地联系着。而且,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产生的活动的动力作用也就越大。一般他说,动机是有意识的,它是由需要而产生的。需要的水平不同,动机的水平也不同。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两类。生理性的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动物也有这类需要。例如,对饮食、运动、休息、防寒避暑、睡眠、配偶等的需要。其特点是,它的出现往往有周期性。人的生理性需要与动物的生理性需要的本质不同之点,在于它受社会生活的条件所制约。社会性的需要主要是指人对劳动、交往、求成和符合道德等方面的需要,它常常是从社会的要求转化而来的。劳动的需要表现为热爱劳动,向往劳动。交往的需要表现为不愿意被孤立、被隔离,需要别人关心,需要友谊,需要爱情,需要别人的许可和接受,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合作等。只有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增加一个人的安全感。求成的需要表现为渴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希望博得人们对自己的赞扬和尊敬,赢得威信和自尊。这种需要是有个别差异的,它与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能力、成败经验等主观因素以及工作的性质和难度等客观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求成需要水平。一般地说,在学校里智力相近的人,学业成绩高的人,求成的需要相应地比较强;从小培养起独立自主的工作习惯的人,求成的需要比较强;所面临的工作不是过难或过易时,人们的求成需要也比较强。凡是求成需要较高的人,好胜心和自信心也比较强,而且很少被外在压力所左右,他们能精力充沛、紧张忙碌地投身于事业之中。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两类。物质的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的需要。在物质的需要中,既包括有生理性的需要,又包括有社会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将不断地发展起来。精神的需要是指对艺术和美的享受的需要,探求文化科学知识和真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这是人所特有的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必然要求相应的物质的东西(书籍、报纸、书写纸、颜料、电视机、录音机等)。

  以上两种分类又是交错的。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的观点,人类的所有需要可以象图10—1所示那样按层次组织起来。在他看来,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获得相当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的需要(包括对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和心理安全的需要),以求免于威胁,免于孤独,免于别人的侵犯。只有此一需要获得满足之后,个人生活才有安全感。在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