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 >

第8章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第8章

小说: 和谐与冲突-儒学与现代管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仁》)。此外,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
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论
语·里仁》)


儒家学问主要追求的对象并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知识。因此,
学问的实际表示在于能否笃行。《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如果要在理论知识及实
践表现中选择,儒家当然以后者为主。对他们而言,能够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宋儒强调“事上磨炼”的意思。

儒家学问主要追求的对象并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知识。因此,
学问的实际表示在于能否笃行。《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如果要在理论知识及实
践表现中选择,儒家当然以后者为主。对他们而言,能够实践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宋儒强调“事上磨炼”的意思。

·警惕三件事
《论语》先后在各篇中提出:君子要警惕三件事:年轻时不要迷恋女色;
壮年时不要争强好胜;
老年时不要贪求无厌。
·三益三害
君子具有三种乐趣——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
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乐,
以结交公众贤明的朋友为乐,
如此,便对君子有益:
又有三种事情会对君子有害——
以骄傲为乐,
以浪荡飘游为乐,
以大吃大喝为乐,
如此,便对君子有百害而无一益。
·杜绝四种毛病
君子杜绝的四种毛病是:
①不凭空臆测;
②不绝对肯定;
③不拘泥固执;
④不自以为是。
·尊祟五种行为
君子要尊祟的五种行为是:
①庄重;
②宽厚;
③诚实;
④勤敏;
⑤慈惠。
·提倡五种美德
君子应提倡的五种美德是:
①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
②使用百姓,却不使他们怨恨;
③有所欲求,却不贪婪;
④安泰矜持,却不骄傲;

⑤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⑤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行为九项规范
君子在言行举止等方面以下面九项规范为准:
①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没有;
②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没有;
③脸上的颜色,考虑是否温和;
④容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
⑤说的言语,考虑是否忠诚老实;
⑥对待工作,考虑是否严肃认真;
⑦遇到疑问,考虑怎样请教别人;
⑧将要发怒,考虑有什么后患;
⑨看见可以得到的,考虑自己该不该得。
·六言六蔽
这是孔子对子路说的:
子曰:“由也,女(汝)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也。”“居,吾
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尖刻);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
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仁、智、信、直、勇、刚”本
是好品质,“仁、智、勇”是孔子提倡的“三达德”;直和刚他也赞赏过,
如以“友直”为益友,以“直道以事人”为善行,以任用“直”者为善政;
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何以“不好学”,都成了弊病
呢?结合到他关于“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的论述,可知任何优良品质都必须服从一定的准绳,都必须
合乎“礼”的规范,一个人必须把他充沛的好心善意用良好的、合乎礼仪的
态度,恰如其分地、也是小心谨慎地表达出来,达到主观愿望与客观形式的
完美统一,那才是善言善行。否则,即使是满腔热忱,一副好心,也会适得
其反。看来,任何东西,任何言行都得有个节度(礼),这个节度自然只有
通过学习来获得,难怪孔子要说“不学礼无以立”了。

学习,可以增强自己的才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提高自己的修
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从而步入上流社会,实现“学而优则仕”
的最终目的。孔子说:“耕也,馁在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论语·卫
灵公》)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莘莘学子,可无勉乎?面对动荡社会,“大夫
无常俸,社稷无常位”,高岸为谷,幽谷为陵。结合他远祖的陡然跌落和他
自己成才的实际,让孔子感到世族不可常保,父兄不可长依,唯有学习能保
自己立身安命。所以他深有感慨地说:

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勇力不足恃也,族
姓不足称也,宗祖不足道也。而可以闻于四方,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说
苑·建本》)

“族姓不足称,宗祖不足道”,既是对当时社会变迁的经验总结,也是
像他这样无爵位可继、无财可受的青年自我奋斗的座右铭。

·仕而优则学
孔子说:
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修饰)。不饬无貌,无貌不敬,不
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圩邪,


水潦集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尚书大传·略说》、
《大戴礼记·劝学》、《说苑·建本》同)

水潦集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尚书大传·略说》、
《大戴礼记·劝学》、《说苑·建本》同)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若或统治者认真地倡行教化,重视教育,那对政治的好处更不待言。从
消极方面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论
语·雍也》)这是指加强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而言,如果加强文化教育(这
里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即“约之以礼”),就会增强向心力,避免反叛的
事情发生。从积极方面讲,“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
语·阳货》)如果统治者提高了修养,增强了人性,成为仁者,就会善待百
姓和他周围的人;平民习于礼乐等级,懂得了自己的本份,那就不会有非份
之想,就会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了。倘若成功地进行教化,让人民在人口繁
衍(庶)、衣食丰足(富)的基础上,礼乐蔚然,弦歌之声不绝,人们在这
种雍雍和和的气氛中充分地享受人生的乐趣,那又还有谁愿意揭竿而起,铤
而走险呢?

可见,“学”无论对个人、对社会,也无论对君子、对小人,都是一件
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也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求学方法“五多”
孔子认为学习方法有五多,即多闻、多见、多问、多思、多习。
孔子论“多闻”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默
而识(牢记)之。”(同前)“君子多闻,质(对正)而守之;多志(记),
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礼记·缁衣》引子曰)特别是自己不懂
的东西,更应加意听取:“多闻阙疑。”(《论语·为政》)若或早晨闻知
大道,那怕晚上死了也值得:“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里仁》)

论“多见”曰:“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多见阙殆(危
险),则寡悔。”(《论语·为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都讲的是善于观察而获得知识并提高修养。“多见”还包括走出家门作实地
考察。他为了学三代礼制,曾到过洛阳“观礼于周室”,曾到过夏禹后代的
封国杞和殷人的后代宋作过访问,他自云:“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
足征(征信)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序,吾是以观之。”(《礼记·礼
运》)《夏时》为历书,《坤乾》是殷代占筮书,当时在鲁国是看不到的,
孔子去杞、宋二国看到了,并用以考知了夏、殷二代的立国之道。通过这番


考察和比较,孔子对三代之礼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相为因革:“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二
是认为周礼最好:“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这些划时代的结论都是他从“多见”中得来的。

考察和比较,孔子对三代之礼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相为因革:“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二
是认为周礼最好:“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这些划时代的结论都是他从“多见”中得来的。

“多思”即独立思考。孔子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惘然无知),思
而不学则殆(怠惰)”(《论语·为政》),主张学思结合,反对两个极端。
只思不学只会养成怠惰之习,孔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焉,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又说:“不学而好思,虽知
不广矣。”(《韩诗外传》一)一个空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到头来必将
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好学不思,不得精义,不能贯通,也将惘惘然收获不
大。孔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即使是老师说的也可以提出相反意见,他曾经
批评颜回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也。”(《论语·先进》)
但后来一经考察,发现颜回实际是用心思考的,他便高兴地说:“吾与回言
语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考察)其私(家庭作业),亦足以发(发挥),
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孔子本人就是个好学又善思的典型,凡学必究其所以,从不马虎。他曾
从师襄学琴,一首曲子弹了十天,还不换新的,师襄说:“可以弹新的了。”
孔子答:“我仅学会曲调,还未得其技巧。”又练了些日子,师襄说:“已
经熟习技巧了。”孔子答:“我还未得其寓意所在。”又练了些日子,师襄
说:“可以换新的了。”孔子还是答曰:“我还未想见作者的为人。”再练
下去,一直练到他进入了肃穆地深思、舒心地高望而远眺的境界时,他才深
沉地说:“我得其为人矣!其为人黝黑黝黑的,修长修长的,高瞻远瞩,大
有称王天下的气度!这不是文王,又有谁能作成这曲子呢?”师襄听了离席
再拜,原来这正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除了弄通作品本身的内涵外,还能举一反三,从平凡处看出不平凡,
从常物中引申出深奥的学问。孔子见大江大河必观,因为他从逝水不复中看
出了时光的宝贵、生命的可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论
事·子罕》)已成了人们珍时惜阴的千古良训。又如孔子观于鲁桓庙,见有
偏倒的器皿(欹器),问守庙者:“此何器?”守庙者曰:“此盖宥坐(置
座右以为戒)之器。”孔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空)则欹(偏),
中则正,满则覆。”于是叫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喟然叹曰:“唉!那
有满而不覆者呢。”子路问:“请问怎样才保证满而不覆呢?”孔子说:“聪
明圣知(智),守(保持)之以愚;功被(施)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盖)
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荀子·宥坐》)因小见大,因
浅见深,非好学深思,孰能至此!

“多习”即反覆练习、温习。一是温习课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论语·为政》)温习旧课程,获得新见解,这就像再次获得老师
指点一样。从平常处发现不平常的道理,这才是高人一等的学问。旧材料中
蕴含着新内容,旧知识中隐藏着新知识,这需要不断开发,不断温习。宋人


张载有诗云:“芭蕉心尽含新心,心含新心暗已随,愿学芭蕉养新德,长作
新叶长新知。”对这一道理作了形象的描述。二是反覆练习。孔子当时所学
和所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实践性强,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
因而需要练习。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所学内容,
又从操作中获得美的陶冶,那确实是心身受益的活动。因此《论语》开篇第
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将操练礼乐等活动与远方遇故友的悦怿相提并论。可见多练习给
人带来了无穷乐趣,难怪曾子要把‘传不习乎’作为自己“三省吾身’的内
容了。

张载有诗云:“芭蕉心尽含新心,心含新心暗已随,愿学芭蕉养新德,长作
新叶长新知。”对这一道理作了形象的描述。二是反覆练习。孔子当时所学
和所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实践性强,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
因而需要练习。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所学内容,
又从操作中获得美的陶冶,那确实是心身受益的活动。因此《论语》开篇第
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将操练礼乐等活动与远方遇故友的悦怿相提并论。可见多练习给
人带来了无穷乐趣,难怪曾子要把‘传不习乎’作为自己“三省吾身’的内
容了。
满招损,谦受益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要求人们要有谦虚的态度和持久的毅力。《尚书·大
诰》曰:“满招损,谦受益,时(是)天之道。”《易经》也专有《谦卦》,
赞扬“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可见,谦这种美德亦是中国人的优良传
统,孔子则使这一美德更加发扬光大。他认为即使一个人很聪明,也应以“谦”
养德,以便进入“贤”的境界:“巧而好度(规矩)必节(合乎规范),勇
而好同(合群)必胜,知(智)而好谦必贤。”(《荀子·仲尼》)否则,
才能虽优,若不谦逊,也不值称赞,他甚至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假
令)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聪明人和圣人尚且贵谦,
更何况求学之士呢?

首先,孔子要求人们实事求是,切不可不懂装懂,即“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智)矣。”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
是真正的聪明(智)人。既不是不懂装懂,又不是假意谦恭。作为求学之士,
应该时时注意保持谦虚的形象,以便随时从他人那里获得教益,就像江河谦
下而纳百川,大海谦下而容众水:“大哉江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
故广;人下天下之士,故大。”(《尸子·明堂》引孔子曰)因为每个人(天
下之士)都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善于向他们学习,则可以积腋成裘,
积小知以成大智,就像子贡说的:“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
肖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论语·子张》)因而孔子说:“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在三个一群的普通人中,必有值得为师的人,从积极方面讲,可以向贤者学
习优秀(“善者”)的东西;从消极方面讲,也可以从不贤者身上吸取教训
(“不善”)。这和其“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修养方法是一致的。
尽管当时没有专职教师,更没有良师,孔子却并不缺乏老师,他学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