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动物精神 >

第3章

动物精神-第3章

小说: 动物精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经济的繁荣,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一书对此有详细的论述。12互联网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新技术,并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日益引人注目。我们都在使用互联网,它在我们的电脑上,在我们的指尖上。年轻人以此致富的故事就像19世纪淘金热的现代翻版。而稳定的技术进步,包括材料科学、化学、机械工程、农业科学等领域的数以百万计的进步,虽然在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却从未引起过公众的兴趣。这些故事并不流行,《人物》杂志对此几乎没有统计。但是有了互联网以后,整个经济就被互联网故事牵着走了。  各个时期各不相同的?时代故事相当复杂,这说明经济信心的差异不仅会影响消费和投资,还会影响整个经济。这些故事的变化会影响人们对个人的事业成功、企业的创业成功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预期。  正如疾病通过传染来传播一样,信心也可以这样传播,丧失信心也可以这样传播。信心的流行或者乐观态度的流行,都可能只是因为某种思维模式的传染率的改变而神奇地发生变化。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现在,我们开始接下来的章节,首先要考虑的是萧条,然后解释八个关键问题。萧条是衰退的极端形式,研究萧条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经济下滑的根源。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也就是本书写作之时,经济下滑的原因尤其值得关注。本章将考察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两次萧条,一次是19世纪90年代的萧条,另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这两个案例的分析表明,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萧条,基本特征都在于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逐利润的意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转向了有害于社会;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人们的经济公平感发生了变化。经济萧条和这些难以量化的变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各国中央银行都在担心通货紧缩,它们不愿意让通货紧缩发生,但未必能够完全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都见识过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的通货紧缩。40如果今天再次发生通货紧缩,我们会比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更明智地削减名义工资吗?会不会,还真是难说。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忽略那些一目了然的经济事实。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这些本性历来都有强大的力量。人们还是那么在意公平,还是抵制不住腐败的诱惑,当别人的恶行被揭发出来后还是会感到憎恨,对通货膨胀也还是感到困惑,他们的思想还是受空洞的故事而非经济理性所支配。和前两次萧条一样的事件,仍有可能重演。
为什么中央银行家们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让我们从考虑一家中央银行如何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的标准故事开始。中央银行(在美国是美联储)通过运用其储备控制权,来影响货币数量和宏观经济。标准故事强调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持有一个庞大的政府债券组合(大约5 000亿美元)。2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美联储买入或卖出这个组合中的政府债券。如果它买入债券,它就要从储备账户中付出资金;反之则增加储备账户的资金。通过向公开市场注入或抽出资金,美联储扩大或收紧货币供应,进而影响利率,但并不专门针对经济的某个部分。利率是“时间的价格”,理论家们饶有兴趣地围绕这个看起来非常基本的变量来构造模型。美联储干预经济还有一种方法。它可以直接向问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来扩张信用;当然,它还可以收回这些贷款,以收缩信用。这第二种操作方法叫做再贴现或贴现窗口贷款。它同样能够影响储备规模和经济中的货币数量。一般情况下,再贴现并不重要。美联储通常会对此种借款收取少量罚息,所以银行很少使用贴现窗口。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一种办法直接把资金注入真正需要资金的机构,前者则是把资金分散给了整个经济。除了公开市场操作之外,美联储还有一个办法来防止经济危机,这也是很久以前创立美联储的初衷。这里,我们要结合动物精神理论,提出有关中央银行权力的新观点,这个观点更多地与危机的系统性影响有关。公开市场操作是美联储控制经济的常规办法。其实,这种控制机制并非联储最初设想的影响经济的方式。1913年美联储成立时,是想要模仿欧洲的中央银行,当危机爆发引起人们对流动性的特殊需求时,直接由美联储发放贷款。当时,发放贷款才是美联储的主要工具。美联储要处理的是危机的系统性影响,即企业倒闭的传染效应。注意,通过美联储提供灵活货币的初衷,是为了应付信心及它的对立面恐慌。从成立之初,美联储就被视为能够在信心崩溃时采取决定性行动的机构,而且将来仍将是这样的机构。
第八章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我们在第六章研究的萧条表明,失业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我们已经讨论过萧条的成因,不过现在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劳动力市场不能正常出清,这标志着失业。即使萧条时期人们会丧失信心,即使人们会普遍感受到不公平,会留意有关腐败的故事和怀疑未来的故事,但为什么工资率不能自动调整以出清劳动力市场呢?有一个答案能回答这些问题,即所谓的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关于失业的观点认为,大量失业是因为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和使劳动力供需平衡的工资间存在很大差距。这样,当失业较多时,劳动力供给就远远超出了对其需求;失业较少时,找工作的人数和找到工作的人数就差别不大。所以,我们可以预期,当失业较为严重时,愿意退出工作岗位的人就相对少得多,有工作的人会觉得自己很幸运。事实上,统计数据也确实表明存在这样的关系,而且非常强烈。为什么企业要支付那么高的工资,以致出现失业。我们觉得,上文描述的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工人只关心报酬,工作则越少越好)过于简化了。我们确实认为,雇员关心他们的工资。同样确定的是,我们还知道有些时候雇员宁可偷懒也不愿劳动。不过,我们也认为绝大多数雇员和他们的老板之间都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很多时候是爱恨交加。他们希望老板可以多付一点工钱,也希望老板对他们的服务有更高的评价。同时,他们也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随着他们感受到的公平对待的程度而调整。在一个极端上,如果他们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就不会有任何责任感,尽量干最少的能交差的活。更糟的情况是,如果感到愤恨,他们还可能破坏企业经营。在另一个极端上,如果他们觉得雇主对他们非常公平(他们的工资是这种待遇的根本标志),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实现雇主的目标。综合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工人都表示他们对组织是忠诚的,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对能在那儿工作感到自豪,也对工作非常满意。工资不仅仅是一种激励,它还是雇主和雇员之间进行交换的一个标志。工人会按照偷懒的成本来决定努力工作还是敷衍了事。不过,这种决策同样取决于工人是否觉得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因此,雇主也有理由支付公平的工资。公平的工资通常很高,以至于造成失业。外部就业机会越好,或者失业率越低,工人认为雇主应付给他们的公平工资就越高。当然,多数企业里都有很多工人,所以工人和雇主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很复杂。来自工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人有多种相互并行的沟通渠道。不过,工人之间这种复杂的沟通方式,也正如工人和雇主的沟通一样,会限制雇主决定工资水平的自由,也使他们不能光是坐在那里等着别人进门来申请工作。雇主在决定工资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新雇员的工资对于现有劳动力队伍的影响。过低的工资,或者论资排辈式的工资,都会降低雇员把企业目标视为其个人责任的意愿。与传统的经济学论点相比,以上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观点既简单也复杂。说它复杂,是因为雇员的动机比那些严格的经济模型更符合现实。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认为工资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工人的公平感,而且公平工资总是超过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而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变化很少。对失业的这种解释似乎击中了问题的要害。它简单且符合现实,而且抓住了事实的本质。特别是,它清楚明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失业下降时辞职率会上升。

3第三部分

自然失业率理论看起来具有一般性,因此很有吸引力。它只有一个关键的假设,即人们没有货币幻觉。这个假设还似乎非常有道理,至少在我们不假思考的时候是如此。不过,我们并不需要看得很长远,就能找到货币幻觉的显著例子,从而轻而易举地推翻自然失业率理论的这个基本的、最
第九章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在第四章讨论货币幻觉时,我们讨论过米尔顿?弗里德曼怎样打破了当时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信条。比他更早的宏观经济学家们认为,一般情况下,只要人们愿意忍受更高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通常能够创造更高的就业和产出。相反,弗里德曼坚持认为,只存在一个可持续的失业率水平,他称之为自然失业率,这个失业率既不会导致加速的通货膨胀也不会引起加速的通货紧缩。自然失业率理论已经成为今天经济学家们的常识,被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接受。自然失业率理论看起来具有一般性,因此很有吸引力。它只有一个关键的假设,即人们没有货币幻觉。这个假设还似乎非常有道理,至少在我们不假思考的时候是如此。不过,我们并不需要看得很长远,就能找到货币幻觉的显著例子,从而轻而易举地推翻自然失业率理论的这个基本的、最重要的、想当然地认为的一般性假设。人们觉得削减货币工资不公平,所以工资具有向下刚性。一些认真的研究证明,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墨西哥、新西兰、瑞士、美国和英国都存在此种工资粘性。工会的工资合同中很少有降低工资的条款。美国的工会也很少接受降低工资(除了在1982年的衰退期外)。加拿大的一些数据极具戏剧性:在1992~1994年严重衰退期间,加拿大的通胀率降低到了1。2%,而失业率上升到了平均11%。然而,没有通胀调整条款的工会工资合同中有47%包含首年工资不变的约定,只有5。7%的合同接受工资削减。耶鲁大学的杜鲁门?比雷提供了一些关于货币工资粘性的定性证据。他对新英格兰州居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面谈调查,了解工资形成的程序。他问,为什么在1991~1992年的衰退期间,新英格兰州的货币工资没有降低。在当时失业率很高的情况下,任何以辞职对抗减薪的工人都会被轻易且迅速地替换掉。不过,比雷发现,雇主即使在衰退期也不愿意降低薪水。在雇主的观念中,工人们会觉得这时候减薪太不公平,那样做会削弱工人的工作责任感。还有,当经济复苏时,工人们可能还在生气,并很可能因此辞职。比雷发现,只有极少数企业会减薪,但也一定是在发生了难以承受和持续的损失之后。在这些罕见的例子里,工人们都把减薪当成公平的事情接受了。那是最后的办法,对于保住他们的工作确属必要。面对这些无可辩驳的证据,宏观经济学家们不太情愿地承认,货币工资粘性之类的东西可能确实存在。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工资粘性只是非常次要的因素,根本不会严重地影响自然失业率的结论。本书作者之一(阿克洛夫)曾与威廉?狄更斯和乔治?佩里一起研究过工资粘性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一些实地挑选的变量,模拟了通胀率从0上升到  2%时对失业的影响。在作为比较基准的一个模拟中,通货膨胀率从2%永久性地下降为0,会使失业率永久性地提高1。5%。我们从计量模拟和数百次其他模拟中得到了大致相似的结果,这些模拟使用的变量都是在合理范围内随机选择的。通过粗略计算就能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而且还那么可靠。如果工人反对减薪,通胀低时他们的实际工资就会高一点(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在我们的基准模拟中,通胀率为0时的实际工资比通胀率为2%时的实际工资高075%。其他计算方法也能得出类似结论。9通胀对实际工资所产生的0。75%的影响会转化成15%的失业率。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菲利普斯曲线的估计中有一个经验法则:失业率上升2%会减少1%的通货膨胀率。所以,为了抵消企业成本的0。75%的上升,失业率必须上升1。5%。
第十章 为什么为将来储蓄如此随意
我们认为,储蓄只是标准经济学理论阐述的基本经济动机的部分后果。人们希望退休后有一笔积蓄,想给孩子们留下一点遗产,或者给他们的教堂甚至母校一点遗赠。不过,标准经济学理论并未解释储蓄的诸多细节。为了理解这些具体的细节,我们必须明白,储蓄取决于我们讲述的关于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故事,也就是说取决于消费和储蓄决策是在什么情景下作出的。情景决定了人们如何回答以下问题:“我应该再储蓄1美元(或者1元,或者1个第纳尔),还是应该把它消费掉?”这些故事和情景都在不停变化,动物精神的各种元素也就进入了储蓄决策。人们在作出储蓄决策时,很容易受到各种暗示的影响,这些暗示告诉他们应该消费多少,储蓄多少。这些暗示来自他人的行为和看法。例如,他人的行为可能暗示,作为爱国的美国人或中国人,应该消费多少或者储蓄多少。这些暗示还来自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应该持有的想法的认知,如果一个人年纪轻轻就在考虑遥远的将来,我们通常会觉得有点奇怪。这些暗示还可能是直接的,就好像一手拿着信用卡,它似乎在喊“来消费!来消费!”,另一手则拿着退休金计划的缴费单或配置条款,它们似乎在提示应该储蓄的数额和如何储蓄的方法。人们作出储蓄决策的盲目性和他们对各种暗示的敏感性,共同造成了储蓄的易变性。很多政策建议都是建立在标准储蓄理论,也就是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的,根本没有提到这些暗示,因而常常是错的。其他研究也证实了储蓄决策的易变性,以及储蓄对应积攒多少收入的各种暗示的敏感性。塞勒和施洛默?贝纳茨设计了一个储蓄计划来克服工人们的拖延倾向,他们称之为“为明天多储蓄”计划,并把该计划付诸实施。雇员被邀请加入该计划,他们可以事先选择一个工资或收入的比例,作为储蓄存起来。塞勒和贝纳茨仔细分析了该计划对一个中等规模的制造企业的影响。即便是这样小小的一个推动,也引起了储蓄的很大变化。工人们选择从当前收入中拿出相对较小的部分用来储蓄,但他们承诺要把未来工资和收入增长的较大部分用来储蓄。短期内,平均储蓄率就翻番了。安娜?玛丽亚?卢萨迪和奥莉维亚?米切尔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的储蓄决策是多么缺少计划性。因为几乎没有计划,所以储蓄对于人们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一些暗示非常敏感,也就毫不奇怪了。卢萨迪和米切尔在美国健康和退休调查中增加了一个关于退休计划的模块。该调查从50岁以上人口中随机抽样。引人注目的是,虽然这些调查对象都年纪不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