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什么具体的结果,但在引导群众参加政治活动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冯玉祥与孙中山也没有晤面。他这段时间先在天台山,后在张家口,均离北京
不远,想拜访孙中山并不难。但是,他担心与孙中山过于接近更使段祺瑞猜忌孙中
山。而且孙中山北上,缘于他之真诚相邀,可当孙真的来了。北京已变成了段祺瑞
的天下。他见了孙中山,又该如何谈起呢?这种愧对孙中山的心理,他在多年以后
还常常提起。
孙中山虽在病中,各方前来访谒人士仍然络绎不绝:孙中山精力不支,又不好
谢绝。不得已采取了一个派专人分别接待的办法,确定由汪精卫、于右任、王法勤、
邵元冲等负责接待军政两界人士,于树德、丁惟汾、石瑛、马超俊等接待社会人士,
黄昌谷、杨杏佛、韦玉泉等接待中外新闻记者。
1月25日,孙中山病势突然加剧,次日上午即住进协和医院,下午即施手术。经
医生诊断,确认为肝部恶性肿瘤,已成不治之症。当时虽用镭锭疗治,仅可减少痛
苦,不能根本解决。
在京的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成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预立遗嘱问题,决定加委李
大钊、于右任、李石曾、吴稚晖、陈友仁等为政治委员,在孙中山病重期间处理一
切政治事务。
2月18日,孙中山因在协和医院医治无效,移居铁狮子胡同行辕静养。
孙中山身患癌症的消息传开,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廖仲恺来电问候,并要求人京侍病。孙中山立即复电阻止,说:“广东不可一
日无件恺!”廖仲恺既不能北上,便对夫人何香凝说:“孙先生的病恐怕难治了,
孙夫人一定很忙、我现在因党务、政事、军需都要我亲自料理,不得脱身,不如你
到北京去帮忙一下吧!”何香凝本来对孙中山的病情也非常着急,经廖仲恺这么一
说,就匆匆整装兼程到北京去了。
冯玉祥每天给鹿钟麟打长途电话,探询孙中山的病情,并反复叮嘱鹿,要想尽
一切办法、抢救孙先生的生命。这样犹感觉不能表达关怀之情,又派夫人李德全持
他的亲笔信来京问候孙中山。
孙科、李烈钧本已南下。闻讯后迅速返抵北京。
宋庆龄的姐姐宋霭龄、弟弟宋子文来了,宋霭龄惟命是从的丈夫孔祥熙也跟来
了。
在黄埔,蒋介石向他的学生们讲话说:“我们的大元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患了
重病,他还没有康复。他为什么患病呢?因为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革命,但没
有任何军队把他的计划付诸实施,所以他操劳过度,忧虑过度、得了癌症。我们是
大元帅的军队中最可靠的部队。现在他得了重病,国家的命运处在危险之中。人民
在遭受苦难。我们必须继续进行艰苦的斗争,以拯救国家和人民。只有这样做,我
们才有可能治愈医药已经无法治愈的大元帅。”
话分两头。再说孙中山北上后。一直和广东革命政府相对抗的陈炯明认为有机
可乘,决定卷土重来。1月7日,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倾巢出动,会同林虎、方
本仁各部,分三路进逼广州。
大元帅府广州留守处,在中共的推动下,决定组成东征联军。出师讨伐陈炯明。
代行大元帅职权的胡汉民任杨希阂为联军总司令。2月初,东征开始。由于滇桂军决
意坐山观虎斗。逡巡不前,粤军许崇智部和黄埔学生军两个教导团成了东征主力。
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和加伦等苏联顾问共同研究了作战计划。
2月3日,3000名学生军从黄埔出发,一路上,黄埔健儿高唱“同志们前进!杀!
杀!杀陈炯明,不杀不甘心”的《杀贼歌》和“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
民房搬砖石,莫踏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的《爱民歌》。蒋介石乘坐轿子,
团长何应钦、王相龄和加伦将军骑着战马,周恩来和其他苏联顾问则和士兵一起徒
步行军。
2月4日,东征军首战告捷,攻下东芜、石龙。蒋介石、周恩来在东莞商会组织
的欢迎大会上分别讲话。蒋介石说:“我军是真正革命军,以革害国害民贼之命为
目的。我军为救国救民而来。人民有痛苦,我军必使之无痛苦,这与其他军队给人
民带来的痛苦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广东军队,多如中毛且腐败得不成样子,都是因
为他们不是真正革命军。真正的革命军是为保护人民而战,纵无衣食,亦不变志。”
他还热情地把周恩来向大家介绍,并说明革命军特设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专门负
责与人民有关的事情。
周恩来接着讲演。他说:“革命数十年尚未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支
真正的革命军。各地军队均系前清遗留下来的,即使有新招之兵,也仿照前清编制。
这种军队不顾人民痛苦,不懂政治意义。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认为,要实现中国和
平,必须有真正为人民所用之军队。因此,总理特设军事政治并重的军官学校,使
军官和士兵懂得,中国如何受到列强和军阀的压迫,懂得如何解除农工商各界之痛
苦。现在人民非常痛苦,不是受到土匪侵害,就是遭受反革命军队的骚扰。此次我
军出发,是为人民解除痛苦而来,但全恃本校军队则力量太小,若无人民援助,仍
不足负重大责任。故本校极希望东莞人民通力合作,以促革命成功。”
当地群众分清了革命军和军阀、土匪的区别,满腹疑虑烟消云散。一时间,莞
城内外到处洋溢着军民同乐的气氛。东莞本是生产爆竹的地方,那一串串又响又脆
的喜庆之声响彻云霄,比过年还显得热闹。有的群众还主动帮助部队运输,充当向
导,刺探敌情。
蒋介石一扫多年来积压心头的替别人带兵、为别人打仗的窝囊气,心情十分愉
悦。在队伍经过常平车站时,他激情难抑,赋诗抒怀:
亲率三千子弟兵,
鸱(号鸟)未靖此东征。
艰难革命成孤愤,
挥剑长空涕泪横。
东征军直趋淡水城下。淡水距惠州70里,陈炯明企图利用其城墙高厚坚固、城
壕既深且宽的易守难攻的地势,据城而守,并迅速从惠州发兵援助。东征军决定组
织攻城奋勇队。周恩来布置各级党代表和共产党员、青年团员,踊跃报名参加,勉
以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满腔热血去浇灌主义之花。蒋介石则许以奖赏每个队员
30元或一枚大元帅金牌胸章。
15日拂晓,教导一团炮兵轰击敌军工事。随后,由担任营连党代表的八名共产
党员和两名国民党员以及近百名士兵所组成的奋勇队向城墙冲锋。由于云梯未及时
运到,无法登城,城下的奋勇队员连遭牺牲。蒋介石、何应钦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在这危急关头,当过消防队员的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献计“人梯法”。在炮火掩护
下,奋勇队员迅速搭起人梯向墙头攀登。
两小时后,陈军副总指挥洪兆麟率援兵到来时;城头已换上东征军大旗。他指
天发留:“不夺回淡水城,死不瞑目!”
东征军进城后,王柏龄团以为城池既破,万事大吉,而疏于防守。等到洪兆麟
反扑过来,问应钦团能适时投入战斗,而王掐龄东一个、西一个地拉了半天,才勉
强凑够一连人。蒋介石大怒,、当即撤了王柏龄的团长职务。并厉声斥责:“我是
叫你当团长,不是叫你当连长。你怎么只带一连人来见我?你给我滚开!”
还有王手下的一个连长,自恃是蒋介石的亲戚,而擅自从火线率队逃窜到数十
里外的龙冈。周恩来闻讯后,立即面报蒋介石,要他太义灭亲,以张军纪。开始蒋
介石犹豫不决,可是《革命军连坐法》是他刚刚制定的,那上面有一条:“一连同
退,只杀连长。”他不好徇私舞弊,有法不依,只得硬着头皮,下令枪毙。
军纪严明,军心大振,迅速击退了洪兆麟的反扑。1月16日,蒋介石致电北京,
向病中的孙中山报捷。孙中山听说东征韧胜,十分欣慰,当即命汪精卫回电,奖勉
各部东征将士。
陈炯明惊闻洪兆麟败绩,东征军正进逼他的老家海丰,立即从汕头乘船,仓皇
逃往香港。
海丰是农民运动的策源地。2月27日,校军进人海丰县境,男女老幼,簇拥观光,
彩幡鞭炮,一路欢迎。3月1日,海丰各界三千多人,在林氏祖祠召开欢迎革命军大
会。周恩来和“农运大王”彭湃分别发表演说,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农协”在城
里设立办事处,送来了肉、蛋、蔬菜等慰问品。
东征军占领海丰后,兵分三路进攻陈炯明在东江的主要据点潮州、汕头。3月6
日,攻克汕头市。这时,陈炯明“救粤军”中最强捍善战的林虎部乘东征军立足未
稳之机,队背后包抄过来,企图与洪兆麟、叶举残部前后夹击东征军。东征军从揭
阳、普宁回师,以教导一团充当正面,迎击林虎。3月13日,一团在棉溯园林虎部主
力突然遭遇。
当时,敌军五六千人已抑先占领有利阵地,居高临下,以轻重机枪猛烈扫射。
蒋介石严令何应钦:“坚决抵抗。不准后退!”一团在炮兵掩护下奋勇仰攻,冲人
敌阵,进行白刃格斗。这时,炮兵连连发哑炮,急得蒋介石来回走动。周恩来沉着
地带领炮兵连官兵校对炮位,连长陈诚鼓起勇气瞄准发炮,“轰!轰!”大炮打响
了,恰好打中了密集的救阵。蒋介石高兴得合不拢嘴,马上宣布把陈诚提升为营长。
下午2时,校军第二团在代理团长钱大钩率领下从左翼开到,粤军第七旅也随之赶到,
相继加入进攻。猝然之间,枪炮声大作,厮杀声震天。打了一天恶仗,又累又饿的
一团见援军已到,顿添勇气和斗志,纷纷跃出阵地,扑向敌群。林虎部不能持久,
山崩河决似地向五华、兴宁方向溃逃。
这次战斗的激烈,在东征史上是仅见的。在战斗中,教导一团的九个连长阵亡
六人,负伤三人,他们都是黄埔第一期毕业生。从此,黄埔校军英勇善战的威名震
惊远近。
棉湖驰捷,东征的胜利已成定局。喜讯报往北京,然而孙中山已经听不到了,
此前一天,他已经驾鹤仙归。
正是:
安得东征驰捷报,
捷报飞来当纸钱。
要知后事,下回分解。
第二十四回
伟人长逝惊天地 遗教永存昭日月
话说孙中山住进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后,病情日甚一日。1月22日,孙科、宋子
文、孔样熙、何香凝、汪精卫、张继、李烈钧等,请示孙中山五遗嘱。24日,病情
恶化,遵医嘱咐,征得宋庆龄同意,孙科、孙婉、邹鲁、宋子文、孔样熙、汪精卫
带着预先写好的三个遗嘱,轻轻地走进病房。
孙中山朝他们点点头,问:“你们有什么话说?”
汪精卫说:“我们一直到现在,还是抱着最大希望,要帮助先生战胜疾病。只
是中西医医生屡次通知我们说,最好是在先生平安无事的时候,和先生说几句话。
我们以为先生吩咐我们的话,不知何时才用得着,或是十年、八年后,或是二三十
年后用得着都未定。我们一面拖着希望帮助先生战胜病魔,一面仍然想得先生吩咐
我们几句话。”
孙中山摇摇头,说:“我以为没有话可说。因为病好,还有话说,死了还有什
么话说呢?”
汪精卫说:“同志要本着先生历定的宗旨来做事的,如果先生吩咐同志几句话,
可以增加同志无数的勇气。现时先生抱病、好了之后,至少要静养一年半年,在这
期间,先生吩咐同志几句话,也是必要的。”
“好吧。你们想要我说什么话呢?”
“我们把先生常说的话,写出来了。我这就念给先生听听。”
汪精卫一字一句地念道: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
深知欲达到此固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
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点点头,说:“好,我赞成。”转而又说,“你们如此显明是很危险的,
因为政治的敌人,现已预备着待我死后,便来软化你们,你们如此强硬坚定,必然
有危险的。”
汪精卫说:“我们不怕危险,我们一定要照宗旨做去!”
孙中山微露笑容,说,“我赞成。”
汪精卫又说:“夫人侍奉先生病,如此尽心,我们同志很敬重她,又很感激她。
万一先生有什么意外,我们同志定然要尽心调护她的安全,只是先生也要安慰她几
句。还有先生的儿女,我们也已拟了一篇说话。”
孙中山示意他念下去,汪精卫遂念道: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书籍、
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
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中山闭目点头说:“赞成。”
汪精卫问:“先生可否签字?”
孙中山摆摆手说:“现在还用不着,等几日以后,你拿来我签字。”
此外还有一份致苏联遗言,由孙中山用英文亲自口授,由鲍罗廷、陈友仁、孙
科、宋子文笔记而成。该遗言主要是进一步阐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月11日上午,孙中山的病势渐趋危殆,宋庆龄、何香凝、孙科、汪精卫等全都
环绕在病蹋周围。何香凝突然发现孙中山的瞳孔正在散光,便悄悄告诉了宋庆龄。
宋庆龄强忍悲痛,亲自用手把着孙中山的手腕,在三张遗嘱上最后写下了“孙文”
二字。孙中山用他那已开始扩散的瞳孔环视四周,说:“现在……要分别你们了…
…”
下午,孙中山召孙科、戴恩赛到病榻前,嘱咐他们务必善事宋庆龄。继而向汪
精卫询问粤中东征情况,汪告以已克潮、汕,孙中山面露喜色,让汪电告胡汉民:
“不可扰乱百姓。”
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天愁地惨,云凄海咽,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一颗耀眼的巨星悄然陨落了。
59岁的孙中山临终前,昏迷中喊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
孙中山的去世,举国为之震掠,世人无不痛悼。当天,由于右任、吴稚晖、宋
子文、孔祥熙、李石曾、级精卫、邹鲁、孙科、林森等九人组成孙中山北京治丧处。
孙中山哀典筹备委员会也同时在广州成立,胡汉民、伍朝枢、廖仲恺、古应芬、杨
希闵、潭延岂、许祟智、刘震寰、程潜、邓泽如、吴铁城等十一人为委员。
同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书》,沉痛哀悼这
位同共产党正在密切合作的伟人。斯大林等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发来唁电,
以敬仰之辞对这位不屈不挠的斗士表示哀悼之情。苏联及各国使馆下半旗致哀。无
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孙中山的去世都激起了他们心中的波澜。
同一天,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