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

第30章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30章

小说: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付,已无余力顾及香港,只借给香港100万英镑,作为救济商业之用。而史塔士被 
撤职,调往他处。港英当局被迫坐到了谈判桌前。 
  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嘲笑说:“总计史君在港督任内,亦尝用极严酷方法对待我 
华人,在罢工期中亦尝以各种野蛮方法对待我华人,冀以武力手段消灭我华人之反 
抗。但卒未有效,今则蠢尔之华人尚未解决。而史君已去。则蠢尔华人乎?抑君自 
道之也?” 
  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坚持了一年多,是世界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它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领导和支持,是两党合作的一项胜利成果。 
  再说孙中山去世后,广州国民党的领袖们似乎抛弃了门户之见,派系之争,共 
同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之中。然而这种感人的场面仅如昙花一现,权力斗争的溢涡很 
快就把这一切都卷走了。在第一次东征和平息杨、刘叛乱之后,国民党上层在成立 
国民政府的问题上开始了明争暗斗。 
  谁会成为孙中山的继承人呢?最有竞争力的有四人。一个是以正统自居、根基 
颇深、势力显露的“代帅”胡汉民。一个是有着行刺前清摄政王光荣历史、起草并 
亲承孙中山遗嘱的汪精卫。一个是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正的国民党左派 
廖仲恺。还有一个长期为孙中山所器重、最具军事实力的许崇智。 
  当时活动得最为积极的是汪精卫。他刚在北京办完孙中山的丧事回到广东,就 
带着夫人陈璧君专程跪到东征前线的潮州看望蒋介石,对蒋说:“总理临危的时候, 
还不断地低声呼唤‘介石、介石’,可见你在总理心中的位置。” 
  这是不是真的,已经死无对证。而蒋介石一听,却大为感动,眼圈都红了。他 
当然知道这话传出去,是很抬高自己身价的。他擦擦眼泪说:“知我者,总理也。 
可惜再也不能亲聆教诲了……” 
  陈璧君在一旁说:“总理看上的人是不会错的,你将来一定前程远大!” 
  汪精卫说:“不必说将来,就是现在,谁不佩服介石兄?我的进退、出处,也 
指望介石兄一句话呢!” 
  蒋介石日称“哪里哪里,岂敢岂敢”心里却美滋滋的。他知道汪精卫急于接班, 
这是来拉拢他,也便顺水推舟,对汪精卫说:“兆铭兄的威望在党内无人可比。我 
这人不爱服人,但当今之世,我最服的就是兆铭兄。需要我做什么。只管吩咐!” 
  陈璧君笑道:“好,愿你们二人精诚合作!” 
  汪精卫明白,他要战胜三位对手,必须得到中共、苏联顾问和工农群众的支持。 
于是,他的言行急速向左转,同共产党密切携手。同鲍罗延打得火热,积极支持如 
火如荼的工农运动。同时,他也需要掌握军事实力人物的支持,所以选中了正在掘 
起的黄埔军校校长、党军总指挥蒋介石作为盟友。蒋介石在党内的资历浅,他十分 
需要汪精卫这样朗党中元老振的支持。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逐步发展成了汪蒋联 
盟。 
  广东局势安定之后,经共产党和国民党多次商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 
改组广东军政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并决定实行委员制,不搞个人继承。 
  当国府委员名单初步拟定后,汪精卫提出要和许崇智、蒋介石斟酌斟酌,把名 
单拿走了。胡汉民讥消地对廖仲恺说:“他是去向俄国主子求教哩!” 
  廖仲恺大觉逆耳,反感地说:“你何出此言?俄国对我们支持那么大,又是帮 
我们办军校,又是帮我们东征、平叛,你怎么总是疑心他们呢?” 
  胡汉民冷笑一声:“哼,我不是疑心俄国人。我是疑心中国人。” 
  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 
孙科、许崇智、伍朝枢、徐谦、张继、谭延岂、林森、张静江、程潜、戴传贤、宙 
应芬、朱培德、于右任为政府委员,选举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林森、谭延岂 
五人为常委由汪精卫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廖仲恺为财政部长, 
孙科为交通部长,许崇智为军事部长,徐谦为司法部长,聘请鲍罗廷为高等顾问。 
政府接受国民党的指导监督,实行集体领导。由于国民党已经在考虑独立执政,在 
这个政府最高机构里没有绘共产党人留出一席地位。但是很明显,以廖仲植为代表 
的国民党左派的势力增长了,权力加大了。 
  国民政府设军事委员会,由汪精卫兼任主席,委员有胡汉民、廖仲恺、伍朝枢、 
朱熔德、许崇智、谭延岂、蒋介石。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即下令取消粤军、湘军等 
名称,所有部队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并依照苏 
联红军,设立各级党代表及各级政治部。 
  这些安排是汪精卫、廖仲恺和鲍罗廷几个人拟定的。这是左派向右派发起的一 
次悄悄的有效的进攻。 
  国府的人事安排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正是: 
    群龙无首难成事, 
    熙熙攘攘争权来。 
  欲知发生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刺廖失算胡许离粤 破案得利汪蒋联合     
  却说这天早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邹鲁刚刚起床,还没吃早餐,谢持、邓 
深如、林直勉等几位老朋友便找上门来。显见得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你看了今天的报纸没有?”谢持问。 
  “没有。怎么了?”邹鲁莫名其妙。 
  谢持把一份报纸塞到他手里。邹鲁展开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叫道:“怪哉,怪 
也!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报纸上说,国民政府组成人员是根据中央执行委员会的 
决议定的。“中执会什么时候有这么个决议?”他不知所指地问。 
  林直勉摇头叹道:“我觉得里头有鬼。肯定是兆铭、仲恺他们玩的花招,瞒天 
过海啊!” 
  邓泽如说:“今年3月冯自由他们成立国民党同志俱乐部,被强令解散,说是非 
组织活动,还把冯自由开除出党。可是,廖仲恺、汪兆铭他们这又是什么行为?” 
  “不行,我得找他们论理去!”邹鲁抓起报纸,匆匆出门,直奔中央党部。 
  正巧汪精卫、鲍罗廷都在场。邹鲁感情冲动地大声质问:“今天《民国日报》 
公布国民政府组成是根据中执委决议。我是中执委常委之一,每天下午都在委员会 
办公厅,直到6点才离开。我怎么没有见过这样的决议案?” 
  在邹鲁大喊大叫的时候,汪精卫始终以微笑的面孔向着他,然后平静地说:“ 
哦,是政治委员会议定的。总理在世时曾经规定,重大政治问题可以由政治委员会 
决定,紧急事件可以先发表。” 
  “不错,政治委员会是有这样的权力,但政治委员会应对中执委负责,并向中 
执委报告。再说,这又不是什么紧急事件,为什么匆匆忙忙发表?这不等于抹煞中 
央党部吗?” 
  “既然如此,”汪精卫说,“今天就请大家追认通过。” 
  “今天?今天我没空!”邹鲁把报纸往茶几上一摔,掉头大步离去。 
  汪精卫摇头叹息:“唉,革命要前进一步,真是艰难啊!” 
  鲍罗廷望着汪精卫:“广东的右派太猖撅了。不光谢持、邹鲁几个文人,有确 
凿的证据表明,许祟智也在反对三大政策。他以功臣自居,截留税收,贩卖鸦片, 
开设赌场,嫖娼蓄妓,越来越堕落。而魏邦平、林直勉、梁鸿楷、朱卓文、胡毅生 
这些军官、政客,却积极奔走于他的门下。这些人,已经成了革命绊脚石。必须对 
他们提高警惕,给以压制。” 
  “上次见到介石,和他谈起,他也颇有同感。只是不知从何人手?”汪精卫皱 
着眉头。 
  鲍罗廷双手抱在胸前,用一种坚决的声调说:“军队,从军队入手!” 
  汪精卫点点头。 
  “不过要寻找机会。目前还要忍耐。”鲍罗廷微笑着说。 
  再说这时的蒋介石虽然只是军事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地位并不太高,但正在努 
力表现自己,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 
  7月初,他利用战争间隙,写了一篇重要的军事著作,题为《军政意见书》。 
  他提出,如今是非常时期,应将广东每年4000万元收入的二分之一作为军费开 
支。 
  在编制上,他主张广东应组建5。5万人的军队,分为四个军区:第一军区为粤军, 
编为3个军,约3万人;第二军区为湘军,编为3个师,约1。2万人;第三军区为滇军, 
约1万人;第四军区为党军,约3000人。他预计到1928年,可扩充军队为8至10万人。 
  对军队单位的编制,他提出编为甲、乙、丙种师三类。甲种师是3团为1师,无 
旅级编制。以后北伐军多采用甲种师编制。 
  关于军备设施,他提出筹建船舰厂、兵工厂、军服厂、飞机场、航空学校。 
  在军事教育方面,他提出建立军官预备学校,改黄埔军校为高等军事学校,另 
设海军学校、军需军医学校,改良测绘学校。 
  在军训方面,他提出建立训练总监、各军军事教育委员会、检点委员会和各军、 
师、旅、团的政治部。 
  后勤供应方面,他提出设置军需委员会、军需监督委员会、军费审计处。 
  他主张改良士兵生活、兵购每月至少为10元,不能过低。 
  他建议在广东训练农团学生军10万人。 
  他正式提出了北伐的目标。 
  这篇军事著作是蒋介石建设军队的基本蓝图,为他日后的成功起到了奠基的作 
用。 
  与此同时,蒋介石尽量在军队和军校学生中树立自己的革命形象。他赞颂苏联, 
显得比左派还左。 
  他说广‘我们的三民主义,是整个的,在社会学名词中,就是‘国家社会主义’。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奋斗以求生存。三民主义的最后一步就是共产 
主义。” 
  他一改一年多以前在《游俄报告书》中对苏联的怀疑和责难态度,慷慨激昂地 
说:“俄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他们重在纪律,组织严密,党员服从党的 
命令,遵守党的纪律,有自我牺牲精神,把苦留给自己,把乐让给人民,因而取得 
了人民的感佩。他们为什么甘愿栖牲个人的自由呢?因为他们明白主义,决心牺牲 
个人的自曲来救全人类的自由,所以他们成功就那么快,就能以一万五千人治平他 
一万万五千万人。我们党要成功,主义实现,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的办法。” 
  他说:“有人说我们党里有许多俄国人在里面办事。这是共产的表示。我说这 
是谣言!俄国人来帮助我们,是为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因为要中国能够做更自由平 
等,才可以打倒帝国主义,俄国才不至于再受帝国主义的牵制和压迫,全世界的弱 
小民族才可以解放起来……我到俄国研究赤卫军那样守纪律,不骚扰人民,完全是 
为人民做工夫的,和人民大众很相亲相爱的——人民同他们好,那么团结,这样的 
军队有什么打不胜的仗呀!所以我回国之后。就决定了,如果使军队真个能为人民 
求自由安乐去打仗,真个能为党实行三民主义去打仗,非用俄国赤卫军这种编制不 
可,故此实行照仿这样方法训练我们的党军。” 
  蒋介石一再强调国共合作的重要性,说了共产党许多好话。他说:“现在我们 
学校里,常常有共产党和国民党之争,裁以为这种现象,适足以使我们总理在地下 
痛苦。共产党员固然不应反对国民党,国民党员也不可反对共产党,反对共产党就 
是背反了总理定下来的方针和主张。这样就是信奉三民主义,能做总理的信徒,反 
不如不信三民主义的好。共产党真正革命的同志们,实在不比我们国民党少,加入 
了国民党,实在能替国民党进步求发展,促进本党的革命精神。所以总理能下这么 
大决心,不为众论所动摇。并且总理说:‘如果国民党的党员,反对共产党,我便 
要自己去加入共产党。’我们要晓得‘反共产’这句口号,是帝国主义者用来中伤 
我们的。如果我们也跟着唱‘反共产’的口号,这不是中了帝国主义的毒计吗?总 
理容纳共产党加人本党,是要团结革命分子,如果我们反对这个主张,就是要拆散 
革命团体,岂不是革命党罪人?我一个人的意思,我们国民党,现在只有左派与右 
派之分,不能有共产党与非共产党之分,更不可有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分,如果国民 
党员有这种见解,那是无异于削弱自己革命的元气。” 
  沙基惨案发生后,蒋介石接到电话立即变色出涕,边哭边说:“帝国主义者, 
不以华人为生命,屠之如豕犬。国耻至此,我何以生为?”他在集会上说:“此案 
在惨烈中,有一种光明在。烈士们死得其所。我们要以烈士为榜样,为爱国面奋斗, 
而献身。现在已到了和帝国主义者决战的最后五分钟。如果我们真是三民主义的信 
徒,真能继续我们总理和先烈的精神,真能奋斗到底,帝国主义者,是会死在我们 
手里!” 
  蒋介石又是忙于治校治军,又是到处讲演,又是撰写文章,很快就病因了,鼻 
孔流血不止,头晕目欧,不得不住进医院。刚一出院,就又向军委会上意见书六项、 
提出扩大根据地、反对帝国主义、北伐和统一军队名称问题。 
  根据蒋介石的建议,国民政府于8月下旬正式建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由蒋 
介石兼任,副军长何应钦,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来;第二军军长潭延岂,政治部主任 
李富春;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政治部主任罗汉;第五军军长李 
福林;第六军军长程潜,政治部主任林伯渠。 
  六个军中,有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罗汉四个共产党员任政治部主任。师、 
团一级的党代表,也有不少共产党员,蒋介石的第一军中,三个师的党代表。共产 
党员占两个,九个团的党代表,共产党员占七个。 
  蒋介石既为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广州卫戌区司令、长洲要 
塞司令,又为整个军事建设详加筹划,其才干功劳均已开始放出光彩,自然被政府 
倚为长城。然而他仍不满足,因为他任的全是军职,党、政方面没有任何职务,而 
他早就确定了以掌握军事实力来实现政治抱负的志向。这时,蒋介石看到,阻碍他 
上升的最大绊脚石不是别人,乃是他的顶头上司、有恩于他的国民政府军事部长许 
崇智。当年陈其美被刺死后,蒋介石投靠张静江,通过张的引见,蒋与许结拜为盟 
兄弟,受到许的重用。蒋介石虽然长期充当许崇智的助手,但他却一直看不起许, 
认为许在军事上无能,政治上庸碌,生活上腐化堕落,只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屈 
居其下,其实早与其貌合神离。当蒋介石开始往左派一边站去时,许则正向右派靠 
拢。蒋介石关于整顿军队的建议被军委会采纳后,蒋、许的矛盾更加尖锐。显然, 
不把许崇智拱下去,蒋介石是难以掌握全部军权,实现其宏大理想的。他每时每刻 
在寻找搬掉绊脚石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不久就会来到。暂且按下不提。 
  再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邓颖超来到了火炉般的广州。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