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访惶苦闷的蒋经国于8月8日来到广州见蒋介石。
10月7日,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65次会议上宣布,为纪念孙中山,莫斯
科成立了孙逸仙大学,建议选派学生去苏联留学。“孙大”招生的消息一经公布,
各地向往革命的青年,纷纷报名投考,仅广东一地,即达千名以上。但这次仅录取
了340名、其中30名是由鲍罗廷推荐的。他们都是国民党要员的子弟,其中就有蒋经
国在内。蒋经国虽然只有15岁,但当时正处于大革命的高潮中,他不能不受到革命
思想的影响,而且其父亲被称为“红色将军”、“中国的托洛茨基”,此时正高喊
“我们党的前途端赖尊俄为师”,耳濡目染,他焉能无动于衷。因此,他自然愿意
去革命策源地莫斯科寻求真理,实现信仰。
至于蒋介石对此事的态度,似在两可之间。他原想给儿子找最好的学校读书、
怎奈局势动荡,学生无法安心学业,经国两次闹学潮都出了事。使他很不安。他在
广东政府身居要职。戎马使偬,又与政敌角逐,几乎占据了他全部身心。如何安排
这个大公子,一时真想不出妥善办法。今日既有孙逸仙大学的创灾,又有鲍罗廷的
引荐,而且顺了儿子的心愿,让儿子去苏联锻炼锻炼,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陈洁如的外孙陈忠人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
留学,是蒋经国从上海到广州后不久,就多次向蒋介石提出的要求。蒋介石起
初并不赞成,因为他不怎么喜欢苏联,这不仅在蒋介石从苏联写给外婆的大量家信
中,已有十分明白的表达,而且在蒋经国留苏问题上同外婆商量时,他也重复表示
过。
蒋介石后来所以勉强赞同,仅仅因为我外婆的一再劝说,支持蒋经国的留学大
志。经国去苏后,经济上很少得到蒋介石的接济,区此蒋经国在苏联的生活是相当
窘迫的。还是外婆知情后,将全部私蓄二千元托陈果夫转汇经国,才解决了他的困
难。
10月19日、蒋介石正在东征前线督战,蒋经国和第一批22位同学一起,搭上一
艘苏联轮船,赴苏联留学去了。他的同学中。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如邓小平、乌兰
夫、廖承志、屈武等,乌兰夫和蒋经国还是同桌。
蒋经国这一去便是12年,直到1937年才回国。
再说因刺廖案无法在广州立足的国民党右派,纷纷逃到上海和北京,同时开始
了更加露骨的反共活动。他们先后建立了“北京同志俱乐部”和“上海辛亥同志俱
乐部”,并筹划召开旨在反对广州国民党中央的会议:经过一段准备,他们于1925
年l1月23日,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灵前,召开了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
在此之前的11月1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林森、邹鲁、戴季陶、谢持等人即
在北京集会,联名写信给国民党中央及上海执行部,要求“清党”。20日,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急电李大钊、王法勤、于右任等,指斥林森等人的分裂行为,要求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切实查明。第二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再次急电李大钊等人,
取消国民政府外交代表团邹鲁的代表职权及名义,并将他交北京执行部查办。但这
一切并没有阻止右派们的进一步活动。23日,会议还是如期举行了。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执行委员叶楚伦、居正、沈定一、邵元冲、石瑛、邹鲁、林
森、覃振、石青阳,候补执行委员茅祖权、傅汝霖,中央监察委员张继、谢持,共
13人。林森、邹鲁分别担任会议主席。这些人后来即被称为“西山会议派”。
会议通过了各种宣言、通电、议案和文告,但中心议题是“解决共产派问题”。
会议宣布取消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解除共产党员谭平山、李大钊、林伯渠、毛
泽东等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职务。解除俄人鲍罗廷顾问职务,取消政治委
员会。会议也开除了汪精卫的党籍。
西山会议最后宣布停止广州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职权,议决将“中执会”移至上
海,在上海另设中央党部,并拟定“二大”全会于次年3月29日举行。会议特别提醒:
如果不在国民党内实行清党,恐怕“再过一年,青天白日之旗,必化为红色矣”。
正在西山会议召开之际,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精卫、谭延岂、谭平山、林伯
渠、李大钊、于右任、于树德、王法勤、丁惟汾、恩克巴图,候补执委毛泽东、瞿
秋白、韩麟符、于方舟、张国焘通电全国各级党部,指出林森等在西山召开的会议
为非法。通电说:根据三中全会决议,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须在广州开会,无论何人不得违反决议”。中央执行委员会已经决定,明年元旦
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电嘱林森等人,尊重决议,迅速来广州开会,“勿持
异端,致生纠纷”。
国民党北京、上海执行部,江苏、福建、浙江、湖北等省党部。海外各总支部、
港澳总支部,广州和汉口特别市党部,以及各级地方党部,一致通电拥护,要求从
严惩办西山会议掘。
中共中央发出第67号通告,希望各地共产党员主持的国民党党部对西山会议派
一致发电痛驳,并将驳斥右派的文电寄中共中央局和在上海的沈雁冰(即茅盾,时任
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长)备一份,由沈转交国民党周刊发表。
在反击右派的斗争中,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名义创办了《政治周报》。
该报对外不公开,社址就设在毛泽东的寓所。毛泽东在《发刊理由》中写道:“为
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
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对反革命的宣传,“我们现在
不能再放任了。我们要开始向他们反攻。‘向反革命派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
传’,便是《政治周报》的责任。”
毛泽东主编了四期,后由沈雁冰接手。在这四期上,毛泽东发表了十几篇文章,
揭露一切反革命宣传的实质,是“以国民革命指为共产革命,以国民党指为共产党,
以国民政府指为共产政府。以国民革命军指为共产军,无非承了帝国主义意旨,制
造几个简单名词散布出来,企图打破国民革命中各阶级合作的联合战线。”
但是,西山会议派毫无收敛。他们在上海另立中央,与广州的国民党中央相对
抗。并由邹鲁办《江南晚报》于虹口,作为宣传机构,又利用原叶楚伦创办的《民
国日报》相呼应。在北京他们在南花园1号成立党部与设在翠花胡同8号的由李大钊、
王法勤、于右任、于树德、丁惟汾等主持的党部相对抗。林森、邹鲁等人一心想推
翻广州的革命政府,密令广州公安局长兼师长吴铁城相机行动,驱逐汪精卫、蒋介
石等“左派”,而由他们回去主持党政。吴铁城未敢贸然下手。当时北京段祺瑞执
政府,也通过原为国民党员的司法总长杨庶堪的关系,派人到竹竿巷林森寓所,拉
拢西山派这批人。可是邹鲁他们一心想着广东地盘,无意投靠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的段祺瑞。
正在共产党痛斥西山会议派的时候,一个不利的消息自北方传来:郭松龄兵败
被杀!
正是:
千载机遇须央过,
稍纵即逝难捕捉。
欲知事情原委,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十一回
郭松龄倒戈丢性命 陈独秀退让缚手脚
话要从头说起。且说段棋端被冯玉祥、张作霖捧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之后,终
于有了报复直系的机会。1924年12月11日,他下令免去齐燮元的苏皖赣三省巡阅使
和督办江苏军务善后事宜职,以江苏省长韩国均兼任江苏督办,又特派卢永祥为苏
皖宣抚使。这时,张作霖为在长江流域扩大势力,以援助卢永祥为名,派张宗昌率
兵借卢南下。齐燮元势孤难敌,不得不按临时执政府的命令办理交卸,自行赴沪,
并暗约孙传芳共同抵抗奉、卢。
1925年1月10日,卢永祥入南京就宣抚使职后,即招集旧部,进兵沪宁线,企图
彻底解决齐燮元的残余势力。这时,齐因得到孙传芳的援助,于11日密令驻沪苏军
旧部驱逐分治上海南、北的张允明、宫邦铎。齐燮元自称为浙护联军第一路司令,
孙传芳为第二路司令。于14日出兵占领苏州,使沪军与集中于镇江的齐燮元旧部联
成一气。然而段祺瑞颇有心计,他要搞垮齐燮元,就派陆军总长吴光新南下劝孙传
芳中立,又任命孙为浙江军务事宜督办,使孙采取观望态度。而张宗昌率领的奉军
则于此时与卢军会合,向沪宁线的齐军步步进逼。1月17日,两军大战于丹阳、无锡
间。1月25日,齐燮元从苏州败退上海。旋赴日本,将所部交孙传芳接收。29日,张
宗昌率奉军抵上海。由于吴光新调停,2月3日。孙传芳与张宗昌签署停战和约。约
定浙军退湘江,奉军退昆山,上海不驻兵。
5月,孙传芳由上海撤兵。但奉军却不履行公约,不但不撤兵,反而势力越来越
膨胀。8月29日,段祺瑞应张作霖之请,任命奉系将领杨宇霆为江苏督办、姜登选为
安徽督办,加上此前张宗昌已任山东督办,使津浦全线均为奉系所控制,从而激化
了浙、奉矛盾。
孙传芳心中不服,决心驱逐张作霖势力。为先发制人,他一面与冯玉祥的国民
军联络,一面暗中联络旧苏军的师旅长,以庆祝“双十节”检阅为名,调集大军,
于10月15日自称浙、阅、皖、赣、苏五省联军总司令,分五路出兵进攻上海。杨宇
霆、姜登选势弱难敌,遂自动放弃上海、南京、蚌埠等地。张作霖急令鲁督张宗昌
固守徐州。16日,孙传芳与夏超、周荫人联名发出讨奉通电。20日,原来隐居鸡公
山的吴佩孚见有机可乘,遂东山再起,自称十四省联军总司令,宣布“讨逆”。
11月2日,孙传芳大军与奉军激战于安徽固镇。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精锐部队,鏖
战数日,飞沙走石,烽烟蔽日。结果,奉军败北。8日,孙军占领徐州并召开庆功大
会。至此,孙军已人困马乏,无力北浸,奉军也不敢南犯。月底,孙传芳在南京正
式成立闽、浙、苏、皖、赣五省联军,他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五省
遂置于他的控制之下。
自“五卅”以来,奉军的名声臭不可闻。他们扩充地盘,横征暴敛,镇压工人
运动,屠杀罢工群众。排斥倾向革命的冯玉样的国民军,因此,国共两党和人民群
众都斥之为帝国主义在华的走狗,对一切反奉活动都表示支持。
10月20日,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发布宣言说:此砍反奉战争在客观上是一种
民族解放的战争。爱国的民众应该站在反牵运动之主体的地位。组织人民自卫军,
积极地参加战争。不应该把此次反奉战争看作纯军阀战争,而自己站在旁观的地位,
妄想军阀间的和平,其结果将反使此次战争真成为直系复仇战争,失了民众反奉的
意义。宣言指出:民众反奉战争之目的,乃是从速释放爱国运动中的政治犯,启封
爱国机关,解除奉系及安福系的武装,废除治安警察条例、出版法及罢工刑律,保
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权,召集真正代表人民的国民会议,
建立革命统一的民主政府,宣布关税自主,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再说冯玉祥一年来受了张作霖不少挤压,窝了一肚子火,对孙传芳反奉自然支
持。当奉军败退徐外时,冯玉祥即命在河南的国民军向鲁西和大名进军。
11月8日,孙军占领徐州后,张作霖在奉天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驻守河北的
李景林、张学良、郭松龄和热河阚朝玺的部队防御冯玉祥的国民军。随后,开入关
内的奉军达30万,津浦线北段和京津线的北仓、廊坊之间都布满了奉军。奉军和冯
军的关系曰趋紧张,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冯玉祥自知难敌,乃取守势。奉军一部
派进三河,直逼北京。然而张作霖没有急于下令进攻国民军,反而与冯玉祥信使往
还。唱起了和平的调子:“只要有一线的和平希望,也不能不委曲求全。”你道为
何?原来他看出李景林、郭松龄对他的计划执行得不积极,还有抵制的迹象。在这
种形势下,张、冯之间暂时妥协,双方于11月15日签订了“和平条约”8条,规定:
在北京成立两军办事处;国民军从北京撤退;奉军从三河撤退;奉军将保定、大名
让给冯军。
冯玉样自细末脱险情,乃利用奉系新旧源的矛盾,暗中与郭松龄联络,订立了
反奉的秘密协定。
郭松龄参加过辛亥革命,有改革现状的思想基础,是奉系中新源的代表人物,
颇为张学良所倚重。张学良任第三军军长时,他为副军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
郭奋力作战,立下战功。战后,张作霖任李景林为直隶都督、杨宇霆为江苏都督、
姜登选为安徽都督,而郭却一无所得,仍留守山海关对付冯五样国民军,遂生怨恨
之心。浙奉战争中奉军惨败,准备公开承认日本以前提出的“二十一条”,以换取
军火进攻国民军。正在日本观看“秋操”的郭松龄闻讯,十分反感这冲辱国行为,
立即回国反奉。
11月22日,郭松龄与冯玉祥密约:冯经营西北,郭开发东北。
23日,郭松龄在滦州借军团长张学良的名义召开军事会议,乘机监禁了奉军将
领裴春生、高维岳等,宣布反奉宗旨,认为张作霖信用杨宇霆等,穷兵黩武,以致
激成大乱,四面受敌,这样非但直鲁不保,恐东三省也将被夺,因此主张和平,反
对内战。宣布班师回奉通电,要求张作霖下台,并将所部七万人编为四个军。24日
发出讨张通电,26日攻下秦皇岛,27日冲过山海关,30日通电改称“东北国民军”,
自任总司令。这时,热河都统阔朝玺回师援奉,冯玉祥部宋哲元乘机占领热河。郭
军得宋部支援,声势更大。
11月底,郭松龄大军威逼奉天省城,张作霖急向日本求援。日本关东军参谋长
斋藤奉关东军司令白川义则派遣,向张作霖提出了以日本出面阻止郭松龄部、必要
时可直接出兵挽救张作霖为条件的《日奉密约》。密约共有五条:(一)日本臣民在
中国东三省和东部内蒙古均享有商租权,即与当地居民一样有居住和经营工商业的
权利;(二)间岛地区行政权移让日本;(三)吉敦铁路延长并与图门江以东的朝鲜铁
路接轨和联运;(四)溅昌道所属各县均准许日本开设领事馆;(五)以上四项详细实
施办法另由日、中外交机关共同协商解决。
密约获得张作霖同意,双方遂在密约上签字。
12月5日,郭松龄大军占领锦州。13日。攻克营口,沈阳震动。张作霖大惊失色,
准备下野,逃往旅顺。郭松龄两次致电日本公使和驻华外交团,声明保护在东北的
外国人,尊重既成条约,要求日本和各国严守中立,不要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他哪
里知道。在既成条约之外,张作霖又向日本人答应了更加丧权辱国的密约呢?他的
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