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队均应服从政府之管理与训练”,武汉现有的武装纠察队“可减少或编人军队”,
苦苦地哀求汪精卫不要“分共”。这个纲领不仅完全放弃了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
独立地位,而且自动代替帝国主义、军阀、资本家取消了工农民众运动的合法存在。
然而,投降主义者的这种哀求除了捆住自己助手脚以外,并不能打动汪精卫集
团的心。6月26日,康生智公开宣布反共,这显然是得到汪精卫默许的。三天之后,
三十五军军长何键从河南前线开回汉口,杀气腾腾地发出反共训令。他说工农运动
便是“指有饭吃有衣穿的人为土豪,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为劣绅,私擅逮捕,任意
残杀……佃户压迫田东,店员压迫店主,农不耕田,工不作事商不经营,士不读书。
提倡兽化,毁弃人伦,天昏地黑,人人自危,古来大乱。未有如此。”认为这“纯
系共产党中暴徒之策略,并非幼稚过火之错误”,叫喊铲除“屠杀良民的暴徒”、
“扰乱后方的暴徒”,要求汪精卫、唐生智“明令与共产党分离”。事实上,何键
已经指使其部下在街头拘捕共产党人,并伙同武汉卫成司令李品仙派兵占领了全国
总工会等机关。
这时。传来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紧急训令,不指名地批评了陈独秀。
随即派来罗米纳兹作为国际代表接替鲍罗廷、罗易、维经斯基的工作。7月12日,中
共中央实行改组,陈独秀停职,成立了由张国焘、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李立
三5人组成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经过这欧改组,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
力量在中央取得了领导地位,从而为后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发动和“八七”会
议的召开开辟了道路。
次日,中共中央发表对政局宣言,指斥汪精卫等人“近日已在公开的准备政变,
以反对中国人民极大多数的利益及孙中山先生之根本主义与政策”,宣布撤回参加
国民政府的共产党人。但不抛弃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随即,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
作转为应付突然事变,大批共产党员紧急撤退,处于公开状态的共产党组织迅速转
入地下。
这时,有入企图毒死加伦将军。在一次宴会上,其他苏联顾问中有一人中毒而
死,但是加伦被救活了。
美国记者希恩去看鲍罗廷,这位到中国已历四载、经受过后殿风雨的老顾问依
然慷慨激昂。他说:“我将坚持别最后一分钟。到非得离开时,我才离开。但是,
不要以为中国革命行将完结。或者彻底垮了。它将转入地下。它将成为非法运动,
会受到反革命的镇压,被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击败;但是它学会了如何组织,如何
斗争。或迟或早,从现在起一年、两中、五年,它将再次公开。这可能遭受多次失
败,但是最终将会胜利。这里发生的一切,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7月13日,坚定的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发表辞职宣言,谴责汪精卫等人“与共产党
分离”、“残杀农工”、“向蒋图谋妥协”。然后,他装扮成农民模样,悄悄离开
了武汉。
严峻的时刻,宋庆龄讲话了。7月14日,她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
和政策的声明》,严厉斥责蒋介石、汪精卫“违背了孙中山的意思和理想”,“不
再是孙中山的真实信徒”“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军阀的工具”和“一条利用现在的奴
隶制度以自肥的寄生虫”!她说:“我对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
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了歧途。”面对汹涌围滚的反共浊流,她大义凛然地表示:
将不再参加“本党新政策的执行”。宋庆龄的声明被国民党的报纸禁止发表,但是
她安排《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
国共决裂的最后日子到来了。7月14日,一次决定性的秘密会议开了几个小时。
汪精卫神情默然地坐在长形会议桌的一头,紧张的辩论使他感到疲惫不堪。参加过
共产党首次代表大会、后又与共产党为敌的陈公博咬牙切齿地说:“目前若再不分
共,恐怕大家都跟着共产党跳水!”陈友仁表示反对,但孙科当即和他大吵大闹。
直到深夜,他们的意见才基本一致:立即实行分共。
“合作了这么几年,说反就反了吗?”陈友仁最后不无遗憾地说。
“该反就得反”汪精卫冷漠地回答。
7月15日,汪精卫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了所谓《统一本党
政策案》,正式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公开背叛革命。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
裂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两党兵戎相见,进行长达10年的
国内战争。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再说汪精卫集团宣布分共反共之后不久,就对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展开大屠杀,
其疯狂残忍程度一点也不比蒋介石逊色。汪精卫声言:“宁可征杀一千、不可使一
人漏网!”
宋庆龄乔装打扮,乘船顺江而下,来到上海。她在莫里哀路稍事停留,匆匆地
将自己的事情安排妥当,便开始了下一个公开同蒋、汪分道扬镳的引人注目的行动
——她接受鲍罗廷的建议,公开访问莫斯科。她在一位原来帮助国民党办报的美国
人雷娜·;普罗梅小姐陪同下,上了一艘苏联货船。接着,陈友仁带着两个女儿也来
到这艘船上。在早晨的浪潮中,大船向海参战驶去。
7月27日,鲍罗廷和美国记者安娜。露易丝·;斯特朗一道,离开武汉,返回苏联。
一个多月前,鲍罗廷和140多位苏联顾问的职务已被汪精卫解除。但是当他离去时,
汪精卫等人却给子极为隆重的欢送。汪把鲍送上专列,又把国民党中央一封表示“
友好感情”的信交给她。鲍罗廷向欢送的人表示感谢,挥手告别。站台上的中国人
有眼含泪花的,也有冷嘲热讽朗。此前不久,鲍罗廷的夫人差一点被张作霖杀害,
因多方营救才逃出魔掌、此刻正躲在苏联大使馆。当鲍罗廷途经郑州时,汪精卫秘
密致电冯玉样,要冯将鲍杀害。冯不忍下手,反而以礼相待,亲率高级官员到车站
迎送,送上大红绢纱一匹,并派出张允荣、李连山等人将鲍罗廷一行由潼关经兰州
送至库伦,使他们得以安全返回苏联。
宁、汉双方终于在反共问题上合流了。但他们积怨太深,合流却不能合作,而
且蒋、汪都想当国民党的一号人物。于是,他们就不得不利用各自所掌握的力量,
较量一番了。双方先是文电往返,吵来骂去。汉方称他们反对南京的斗争是“党权
运动”,而宁方则自称反对武汉是为了“维护国民党”。接着,汉方以唐生智为总
司令东征讨蒋,在江西增兵;蒋介石急调李宗仁在安徽布防,长江中下游厉兵秣马,
严阵以待。冯玉祥出面调停,未果。
7月28日,汪精卫把江南的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及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参谋
长叶剑英等人召到庐山开会,企图说服他们东征讨蒋。江北的第一方面军唐生智讨
蒋是积极的,自然不要去说服。
“为什么你们刚开抵南得线就驻足不前呢?”汪精卫质问。
张发奎对北伐、东征均已毫无兴趣,一心只想打回广东老家。他冷笑一声说:
“南京方面战将如云,我们不是往死里碰吗?”
“是啊,”黄琪翔谨慎地说,“第四军都是广东人,现在老家让李济深夺去了,
还有什么心思打仗?我看我们还是先打回广东去。“你们不打南京也罢,”汪精卫
强忍怒火说,“但贺龙和叶挺的部队几乎成为共产党的大本营了,我希望你们能迅
速解决。”
张发奎保证说:“他们不是共产党。尽管他们同情共产党,但我担保他们不会
违抗我的命令。”
汪精卫把身子往后一靠,说:“既然如此,那就请你把贺龙、时挺召到山上,
我们共同商量一个解决的办法。”
“行!”
张发奎当日便发了一封电报,请贺、叶上山。不料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是个秘
密的共产党员,他担心汪精卫不怀好意,连夜下山赶到甘棠湖烟水亭的二十军司令
部。告诉贺龙和叶挺千万不要上山。他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移防开往南昌,联合
那里的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人发动起义去了。
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长夜的静寂,完全由共产党控制的军队在南昌起
义了。从此,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
第二天,听到南昌起义消息的汪精卫从庐山跑回武汉。他一面大骂“一个共产
党徒和一条毒蛇、一只猛兽一样,决不能听他留种于人世”;一面和谭延岂、唐生
智、孙科、程潜、米培德于8月3日联名给冯玉祥摘电报,表白他们已经彻底反共了,
并表示如有和平统一方法,战争可不必有,迁都南京也是可以的。
经冯玉祥沟通,8月8日,由李宗仁领衔,白崇禧、蒋介石等附名,向武汉发出
求和电,声称“共党全退出党部,则党之只有整个善后,并无两派争执”,要求武
汉政府要人及早莅临南京。
不料第二天,在汪精卫的支持下,唐生智再次发出讨蒋通电,称蒋介石“以军
治党,以党窃政”,扬言“一切均可磋商,对蒋氏个人,绝对不能相谅”。显然,
汪精卫集团是在逼迫蒋介石下野。
蒋介石急忙把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李烈钩请到他的官邸。他开门见山地
说,“双方派兵东下,进逼首都。你们有什么看法?”
“这叫‘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他们并非真的要来打南京,只是想为今后
合作准备筹码,好讨价还价。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管他。”白崇禧满不在乎地说。
蒋介石不以为然,神情严峻地说:“南京既为首都,汉方进攻首都,就是叛党
叛国,我们一定要先平定武汉,然后再北伐。”
李宗仁反复强调,武汉问题完全可以和平解决,都是国民党,没有必要一定兵
戎相见。争论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蒋介石怒不可遏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和谈,
我只好辞职了。”
白崇禧以一种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冷静态度回答:“总司令征马劳顿,能作短期
休息也好。”李烈钧也顺水推舟,随声附和白崇禧。
蒋介石浑身都僵硬了,他的目光急切地朝何应钦射去,他想何应钦肯定会出来
转圜。哪知何应钦却低头闷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蒋介石明白了,原来他们是互通声气
的,此刻都希望他下野。
蒋介石知道,国内各方面对他的意见都很大,武汉方面的矛头主要对准着他,
他这时若恋栈不走,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权衡得失,他决定“以退为进”。追根溯
源,他最恨的还是汪精卫。他在口记中写道:“余以为对同志应退让,对敌人需坚
持。而江乃异其是,诚非人类也。”
8月12日,蒋介石确定下野。在这天的中央执监委会议上,何应钦说:“蒋是自
己要走的。他走了很好,从此我们也可以爱一爱这个国家。”白崇禧说:“革命是
大家的事,蒋走了很好,我们大家联合起来,做革命工作。少了他,我们一样可以
做。”
蒋介石宣布下野之后,宁、汉和在沪的老西山会议派之间依然龙争虎斗,纷争
不已,乱哄哄你未唱罢我登场。
蒋介石悠然于故乡溪口的山水亭台之间,读书赏景,作闲云野鹤状。实际上,
他时时刻刻做着卷土重来的准备。一天,他特意去雪窦寺里请方丈算命。报过光绪
十三年丁亥九月十五日午时的年庚后,再油纸签。老方文掐指推算后说:“恭喜总
司令,从此逢凶化吉了!论总司令的八字,今年流年是丁卯,犯天狗星,据说交狄
之后冲动,不死也受伤,但正在行运,后福无量,决无妨碍,远则两年,近则一年,
必然东山再起。明年流年戊辰,非常顺利,那时总司令的权位,要比现在高,贵不
可言哪!”蒋介石眉开眼笑,亲手向方丈送上谢仪。方文笑纳,并说:“这是贫僧
凭总司令的八字命运推算出来的,决无虚言:”
9月下旬,蒋介石利用国民党各派互相厮杀、争吵不休的肌会,决定去日本一游,
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日本意图;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拜见正在日本养病的宋老
夫人,请求其同意他和美龄的婚事。
蒋介石于9月29日抵达日本长崎,10月3日即与宋子文乘车到神户马大旅社,拜
访宋老夫人。他比当年孙中山幸运,由于他表示信奉基督教,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
老夫人的严关,他当天就把与美龄的订婚戒指送上老夫人。随后,他与宋美龄合影
留念,到各处名胜游玩。蒋介石又拜访了日本军政界官员和社会名流,活动了44天,
于11月10日踌躇满志地回国。
11月26日,蒋介石在报上刊载启事,声明与姚焰诚、陈洁如均无婚约;与毛氏
离婚,今后断绝一切关系。
关于蒋、宋联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大公报》创始人之一胡霖分析道:
蒋的再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行动。他希望同美龄结婚后能把孙夫人和宋子
文拉过去。此时,蒋还开始考虑到需要寻求西方的支持。美龄成为他的夫人后,他
就有了同西方人打交道的“嘴巴和耳朵”。另外,他对宋子文这位金融专家评价很
高。但是,要说蒋不爱美龄,那是不公正的。蒋显然把自己看作英雄。在中国的历
史上,英雄往往爱美人。为了政治目的,蒋什么事都能干出来。在那种情况下,另
娶新妇对蒋来说是理所当然之举。
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先于宋宅举行基督教婚仪,由牧师余日章主持,观礼
者只有上海少数近亲。然后又在大华饭店举行中国式婚礼。参加婚礼的有1300多人。
介绍人为谭延阎、王正廷。证婚人原聘何香凝,为何拒绝,复请蔡元培。大厅里悬
洼着孙中山的大幅肖像和国民党青天白日旗。40岁的新郎蒋介百首先人场。容光焕
发,乐不可支。之后,30岁的新娘挽着哥哥宋子文的手,在四位女傧用的陪伴下,
在《新娘来了》的乐曲声中步人大厅。她身穿银白色的旗袍,手待一大柬白色和粉
红色的玫瑰花。蒋介石则穿着一身笔挺的黑礼服,与宋美龄的穿着形成鲜明的色彩
对比。婚礼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舞会。
次日,各报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蒋、宋婚礼的报道。《上海时报》说:“这是
近年来的一次辉煌盛举,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显赫的结婚典礼。”因蒋介石又名中正,
故当时有的报纸以“中美联合”为大标题报道他们的婚礼盛况。
蒋介石以能和宋美龄结婚,视为平生最得意之事。他在当天写下的《结婚感言》
中说:“余今日得与最敬爱之宋美龄女士结婚,实为余一年以来最快慰之一日……
余确信,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
即自今日始也。”
这时的政治形势,也对蒋介石十分有利。在你争我夺的混乱之中,各派都想拉
拢他,请他出面调停。婚后第三天,就在他的新居上海拉都路3ll号召开了国民党二
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此后,他先后挤走了汪精卫、胡汉民等人。1928年2月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