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8年11月。欧战结束了。中国因为参加了战争,也算是一个战胜国:北京政
府大肆鼓噪段总理对德宣战如何英明,段棋瑞本人更是以中国的救星自居。孙中山
对此不以为然。但对英、美、法、意、日五强主持召开巴黎和会还是抱有希望,因
为按照公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均应废除。孙中山为此感到兴奋。
但是,后来传来的消息令孙中山怒不可遏:
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和平会议”上,日本代表提出荒谬的无理要求:欧战
前德国在胶州和青岛的特权,包括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一切动产、不动产以及
筑路开矿权。均将无条件归日本所有,所持理由是袁世凯接受过“二十一条”,段
祺瑞与日本政府有个“山东问题的秘密换文”。
巴黎和会本来是列强的战后分脏会议,在列强的眼里根本没有中国人的利益,
和会竟把日本的无理要求明文规定下来。北京政府代表、外交总长陆征详求告美国
总统威尔逊无效,遂准备签字认账。
这样的局面,怎不令孙中山怒火满腔、痛断肝肠!
这天,正在孙中山坐卧不安、踱来踱去的时候。朱执信兴冲冲地走进孙中山的
书房,一进门就挥舞着一张报纸,大声喊着:“先生,你看!喜讯,喜讯!”
孙中山接过报纸,迫不及待地看起来,未及看完,拍案叫好。
你道为何?
原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一片愤怒,处处沸沸扬扬。
1919年5月2日,济南3000工人聚集在北岗子举行讲演国共和谈演义(第一部)会,
要求收回青岛。
5月3日,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开全会,决议在5月7日召开国民大会,同时通电全
国各界共同行动,阻止北京政府代表签约。
3日晚,北京大学法科礼堂挤满了学生,除北大学生外,还有北京高师等校代表。
每人都是一副激愤的表情,有人呐喊,有人挥拳。一个青年入站到讲台上、高声说:
“同学们,不能再等待了。北京政府是个卖国政府,只会讨好日本主子。明天我们
就行动,举行学界大示威,制止签约!”这个青年人就是北大学生邓中夏。礼堂里
一时静下来,他的坚毅的声音在回荡。随后,礼堂里响彻“对呀”、“同意”的声
浪。
陈独秀和李大创,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陈独秀就在当晚,为第二天
出版的《每周评论》写了号召人民“直接解决”的评论。他说:“若是靠着分赃会
议里那几个政治家外交家,在那里关门弄鬼,定然没有好结果。”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北京高师等13所大学学生3000多人汇集到天安门城楼
下,像大海的潮水涌向外国使馆区东交民巷。他们高呼“还我山东”、“保我主权”、
“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更有那
无数面彩色小旗挥动着,许多面横幅高举着。其中一面大白旗上写的两行黑字颇为
醒目: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碎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淳余孽死有头。
那曹瞒遗种系指曹汝霖,时任交通总长,章淳余孽系指章家祥,时为驻日公使。
他俩人所以激起公愤、盖因从前中日各种合同,多经曹、章经办、署名。曹曾是“
二十一条”签约代表,章则是“中日军事秘密换文”的经办人。此外还有一个陆宗
舆,现任币制局总裁,签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对此三人。海内人士共目
为汉奸、日本走狗。
当游行队伍被使馆区的警察阻拦,不能通过东交民巷时,学生们无比激愤,转
而扑向赵家楼,找老牌卖国贼曹汝霖算账。赵家楼曹公馆院子里挤满了人,“诛卖
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怒吼声震天动地。正巧,曹、章二人刚从总统府
饮宴回来不久,这时吓得面无人色,体似筛糠。他们栖栖惶惶地溜到后院大墙下,
企图越墙逃走。曹汝霖在前,靠着仆人的帮忙,好不容易才爬上墙头。他往下一看,
不由一阵头晕眼花。可前院一片呼喊声,逼得他不敢再犹豫,一闭眼一咬牙跳了下
去,歪着身子摔倒在地,痛得直哎哟,仆人连忙搀扶他逃向六国饭店。
听到曹贼的惨叫声,章宗样再也不敢翻墙头,在墙下像热锅上的蚂蚁,欲逃无
路。一个跑在前边的学生发现了他,上去一把揪住,人群蜂拥而至,以为他就是曹
汝霖,连声喊打。他连说自己是章宗祥,学生们叫道:“打的就是你!”转眼间,
章贼已是鼻青脆肿,趴在地上营苦求饶。
学生们虽说打了章宗样,但未抓到曹汝霖,心头怒火难消,遂放火点着了赵家
楼。刹那间风助火势,浓烟滚滚,火舌飞窜……
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样,北京市民无不拍手称快。军阀政府则恼羞
成怒。警察总监吴炳湘和步兵统领李长泰率大批军警开到曹家门前,抓走了三十多
名学生。紧接着发布禁令。取缔一切集会游行。
第二天上午,北京各大学学生代表开会议决,即日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请
求声援。
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这时的孙中山,眼观时势风云,重新
燃烧起希望之火,再度焕发出充沛的活力。
局势正如林伯渠的诗句所描绘:
登高一呼群山应,
从此神州不陆沉。
究竟孙中山有何举措,请看下回续写。
第六回
孙中山重回广州 毛泽东二进北京
这时的孙中山把目光对准了民众。
他在寓所多次面见北京、上海学联领导,几次亲至全国学联总会演讲,鼓励学
生扩大阵线,采取突击行动,冲击租界,发动罢市,设法激起怒潮。又教授以策略,
“能发也要能收”,“由学生会主动劝商人开市,这样商人以后就更能听你们的话
了。”
他发动革命党人,发起上海国民大会,成立国民大会上海事务所,向商人与工
人宣传鼓动。
他领导的《民国日报》5月19日发表社论:“这学生的力量与工人的力量,总和
起来,一个绞脑筋,一个运肌肉,一个挥笔头,一个拿挫刀”,就构成了国民力量
的中坚。
渐渐地,“五四”运动的重点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5月26日,上海52所公立私立中等以上学校25000名学生,在公共体育场问中国
国旗脱帽、肃立、三鞠躬,宣誓声悲怆动地:“谨在中华民国国旗之下宣誓:吾人
期合全国国民之能力,拘救危亡,死生以之,义不返顾。”
学生罢课十天后,6月5日,纺织、机器、码头、电车、印刷、面粉等各行业工
人相继举行罢工c同日,全市规模的商人罢市开始。南京路、外滩、淮海路、金陵路
等一条条大都市的神经立即陷于瘫痪。
接着,大火燎原南京、镇江、宁波、厦门、芜湖、杭州、天津、济南、安庆、
嘉兴、广州等地纷纷罢市,用激烈的行动向北京政府宣言。
在全国民众的巨大压力之下,北京政府被迫释放全部被捕学生,下令免去曹汝
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日子,在巴黎的中国代表不得
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对于这段时间孙中山的作为,《纽约时报》曾发过美联社一则电讯:
“孙中山已成为上海召开的一系列的小团体会议的中心与拱心石。他的寓所也
已成为各种不同政见的领袖人物朝拜的圣地和举行以政治为主的无数次午宴的场所。”
这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布公告,决定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加上“
中国”二宇,是表示区别于1912年的国民党)。废除了旧党章,订立了新现约,以“
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政纲。孙中山准备用这个改组后的新党来继续领导革
命。
孙中山1918年离粤回沪时,“护法”军政府在桂系把持下,虽己无护法之实,
但广东这块地方却被他们盘踞着。孙中山为了继续护法,就须首先打倒桂系,夺取
广东和统一南方。他把实现自己计划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他全力培植起来的陈炯明
所部“援四”粤军身上。1920年粤军从开始的八千人,已发展到两万余人,扩编成
两个军。孙中山把这支部队视为最可靠的革命力量,经常派他最亲密的战友廖仲恺、
朱执信到粤军中去送军饷和传送指示。
l920年8月12日,孙中山命令粤军誓师回粤,分兵三路出发,进攻岑春熔、陆荣
廷等桂系势力,连克汕头、潮安、梅县、海丰、陆丰,逼近惠州。这时,孙中山任
命蒋介石为许崇智的粤军第二军参谋长,10月16日,蒋到职。
许崇智一向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的重要军事干部,二十多岁就被誉为“军界
前辈”。谁要在军事上求得出路,取得许崇智的好感是至关重要的。蒋介石通过张
人杰的关系,与许祟智结为拜把子兄弟。许祟智在军队一直担任要职。他对蒋介石
非常器重,在制定军事计划和作战部署上,都倚重蒋介石。视蒋为股肮,并多次在
孙中山面前夸赞蒋。鉴于粤军中反对蒋介石的人很多,许崇智公开对各将领说:“
服从许总司令就要服从蒋参谋长。以后凡总司令的命令,无论盖的是许祟智还是蒋
介石的印章。都同样有效。”
蒋介石到任第四天,许祟智因作战疲劳患病离军陈炯明任命蒋介石为第二军前
敌总指挥,10月12日攻克惠州。桂系军阀见大势已去,纷纷逃离广州。10月28日,
广州市由起义的地方派军队魏邦平和李福林部接管。11月2日,陈炯明率粤军回到广
州。
在此期间,追随孙中山几十年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朱执信赴广州虎门要塞联
络民军起义时被桂系军阀杀害。
陈独秀在悼念朱执信的挽联中称誉:
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
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孙中山更是悲痛万分。同时,对蒋介石更加重视了。10月29口,孙中山在写给
蒋介石的信中说朱执信忽然姐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胆
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唯见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
11月25日,孙中山离开上海重返广州,29日在广东军民欢迎声中重新组成军政
府。宣布继续执行职务。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决定组织中华
民国正式政府。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5月5日,宣誓就职,再一次揭起护法旗
帜。
再说毛泽东1919年春回到湖南不久,北京就爆发了“五四”运动。毛泽东当即
投入这一洪流,在湖南于得红红火火。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
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它的生,逆它的死。如何承受它?如何传播
它?如何研突它?如何施行它?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
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
毛泽东撰写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很能反映他在这个时候的思想和心情。
他发表的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轰动一时,连声名赫赫的胡适都撰文赞道:
“《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
字。”
当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这次是为“驱张”而来。
“张”者,张敬尧也。此人1918年3月率北洋军进入溯南就任督军。主政湘事期
间,纵兵劫抢,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伪造选举,
种种恶行,不一而足。五四运动爆发后,极端敌视湖南人民的爱国运动。
毛泽东正从事平民教育和舆论鼓吹,张敬尧却蛮横地摧残教育并封禁了《湘江
评论》。毛泽东受到强烈刺激,决心借北洋军阀直、皖两系内证之机。进行一场驱
张运动。
12月2日,被张敬尧强迫解散后刚刚恢复的湖南学联联络各界代表在教育会坪举
行第二次焚毁日货示威大会,遭到张敬尧军队的武力镇压。这一事件更激怒了各界
人士。“张毒不除,湖南无望”,人们发出了反抗的呼声。6日,学联公开发表驱张
宣言,长沙中等以上学校一致罢课。
毛泽东独当一面地发动起来的第一次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12月28日,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佐在北长街一个叫福佑寺的喇嘛
庙里。
为了要求撤惩张敬尧,代表团在京先后进行过七次请愿活动。毛泽东作为请愿
代表,义正词严地向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靳云鹏提出了驱张要求。
毛泽东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上各种驱张通电和新闻里。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
治才干越来越引人注意。日益病重的杨昌济特地致信当时的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
北议和代表章士钊,推荐他的学生毛泽东和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
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可惜,毛泽东的这位恩师和岳父大人不久就驾鹤西归了。毛绎东曾多次到医院
探视、护理杨昌济。杨昌济病逝后,他到法源寺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一起守灵,
并发起募捐,抚恤遗属,操办后事。1920年1月22日,又同蔡元培、章士钊、杨度等
联名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出启事,公布杨先生病逝的消息,介绍他的生平事迹。
驱张运动发生了明显效果,张敬尧的恶行逐渐大白于天下。在各方一致声讨下,
他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但最终迫使张氏溜出湖南的。靠的还是直系军队和湘军的
武力威胁。1920年6月,已参加革命党的者军阀潭延闺在南方政府的旗号下率湘军再
入长沙。
驱张以后,湖南怎样建设?毛泽东和他的伙伴们苦苦地思索着。
他起草了一份改良性质的《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寄给在京的老师黎锦熙,
表示这些虽然是“技枝节节的向老虎口里讨碎肉”,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但在中
国如果连这样一些事情也不去做,“便觉太不好意思了”。
这个时候,毛泽东和李大创接触更是频繁。他们多次讨论了赴俄留学和女子留
学之事,常常彻夜长谈。毛泽东后来进京执政前。还在西相坡这样讲到李大创:“
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
由于李大钊的影响,毛泽东对布尔什维主义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很注意报
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特别留心搜寻和阅读了那时能够找到的为数不
多的中文版马克思主义书籍。当时,和毛泽东交往甚密的邓中夏、何孟雄、罗章龙
等举办的“亢慕义斋”(意即共产主义小屋),油印了刘仁静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1月4日下午,黎锦熙到北长街99号福佑寺平民通讯社会晤毛泽东,在他工作
的香案上便看到一本《共产党宣言》,还有一堆关于共产主义的新书刊。2月间,毛
泽东给在湖南的陶毅的倍中说:“即我,历来很借懂,很不成材,也很少研究。这
一次出游,观察多方面情形,会晤得一些人。思索得一些事,觉得这几种问题,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