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

第7章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第7章

小说: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次出游,观察多方面情形,会晤得一些人。思索得一些事,觉得这几种问题,很 
有研究的价值。” 
  4月1月,“湖南改造促成会”在上海成立。这是一个寻求如何改造和建设湖南 
助群众性政治团体,由彭磺、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发起,由旅沪的一些新闻界、 
教育界人士组成。 
  4月11日,毛泽东离京赴上海,意在和已在那里的彭磺等人会合,商讨下一步的 
行动计划,并为萧三等第二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送行。 
  中途,他特意下车去游览了孔子的故乡曲阜,还登了泰山。去了孟子的出生地 
和梁山好汉们造反的地方。尽管“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他对孔圣人总 
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二十五天后,毛泽东到达上海。他穿着土布长衫,带着蓝底印花土布被褥,住 
进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 
  上海没有多少古墓名山让他留恋,他忙于开会、写文章、发宣言,送别了萧三 
等赴法会员后,那去拜会陈独秀。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在北京城南的“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要求撤换逮捕学 
生的卫成统领王怀庆,因而被捕。经李大到多方营救和章士创出面具保,获得释放。 
陈、李再次相聚了,李大创兴奋地写下这样的诗句:“你今出狱了,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终究战不胜真理。”正是这次相聚,二人谈起筹建马克思主义 
政党问题,并商定:李大钊留在北京,主盟联络同仁筹建组织,陈独秀南下上海, 
同李达、李汉俊等筹组南方共产主义组织。 
  毛泽东向陈独秀谈了“湖南改造促成会”的计划,征求意见,并向陈独秀请教 
马克思主义问题。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 
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 
的印象。” 
  经与南陈北李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巨人相继晤谈。毛泽东带着丰硕的收获, 
返回了湖南。 
  年底,蔡和森从法国来信;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毛泽 
东回信,深表赞同。 
  这时候,张国焘充当了京沪之间穿针引线的人物。 
  1920年1月的一个中午,为躲避北京政府拘捕而来到上海的北大学生联合会代表 
张国焘和许德珩、康白情及天津女代表刘清扬,同在法租界一间饭馆里便餐。饭后, 
顺步走向法国公园。康白情指着马路那边说:“莫里爱路29号,就是孙中山先生的 
住宅。” 
  许德珩说:“我们一直还没有拜访过他,现在不妨顺道去看他。” 
  三人一致赞同。于是穿过马路,来到29号门口,向看门人说明来意。看门人说: 
“晋谒大元帅须预先约好,没有预约是不可以的。” 
  许德所有点生气,高声说:“我们并非有求于大元帅,只是来拜候,难道没有 
预约就不能通报吗?” 
  许德珩的高声惊动了正在楼下的廖仲恺。他急步跑出来,将四人迎进客厅,立 
即上楼去告知孙中山。 
  不一会儿,孙中山步人客厅。寒暄之后,许德珩说:“我们素来敬佩孙先生, 
因为孙先生是平民领袖。谁知门禁森严,不肯与普通人接触。” 
  孙中山微笑着,未及答话,张国焘便说:“现在国事糟到如此地步,所以我们 
今天特来拜访求教。” 
  孙中山说:“我倒愿意先听听你们的意见。” 
  话匣子一打开,四个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有的陈述学生运动和一般民 
众运动的情况,有的批评革命党人对民众运动的态度不尽恰当,有的甚至表示孙中 
山只重视上层的政治活动,揽外交、搅军队、搅土匪、对民众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似 
乎不够重视。 
  孙中山听了这些带刺的话,既不敷衍也不示弱,直率地说:“你们学生反抗北 
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但你们无非是写文章、开 
大会、游行请愿、奔走呼号,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 
工、罢市几天而已。北京政府只要几挺机关枪就可以把几万示威的学生解决掉。现 
在我愿意给你们五百条枪,如果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 
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的革命。” 
  四人一听,更不服气。同声抗议:“孙先生太小视今日的青年了。漫说是五百 
条枪,就是五千条乃至五万条枪,同学们也会托起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革命?如何 
革命?”继而反话,“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 
  许德珩说:“孙中山似乎不仅瞧不起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又何尝注意过城 
市里的工人、商人和一般乡下老百姓的意向?如果一位革命领袖看不清新时代,不 
注重一般民众的动向。恐怕是要落伍的呀!” 
  张国焘接着说:“孙先生是我们所敬佩的人物,请问孙先生,过去的种种挫折 
原因何在?今日是否应该改弦更张?难道孙先生对今日青年的期待,仅是五百条枪 
的问题吗?” 
  听着四人连珠炮似的高谈阔论,孙中山时而不以为然,时而点头赞赏,时而若 
有所思。 
  三个小时过去了,孙中山以安详的态度、缓慢的声调回答了四人提出的问题, 
指出下列几点:其一,他要学生们托起枪来,不过是希望学生们的革命精神提高一 
步,不要仅限于开会、示威等。其二,他承认四人指责他没有充分重视学生运动和 
新文化运动,不是没有理由的。他声称他很注重宣传,索来注重宣传和军事并重, 
但事实上宣传工作做得不够,所以不能使一般青年和民众了解他的主义和主张。其 
三,他阐述了他的三民主义和根本推翻北京政府的立场,希望四人都信仰三民主义, 
一致合作,共策进行。 
  这时在座者都面露笑容,气氛变得轻松起来。 
  张国焘笑着说:“我们学生说话总有点像吵架似的,其实是真诚求教。孙先生 
讲的我们十分赞成,下次再来进一步的请教吧!”孙中山也喜形于色:“我很喜欢 
这次痛快的谈话!”过后,张国焘绘声绘色地向陈独秀谈了这次会晤的情况。他5月 
初回到北京后,李大钊又饶有兴致地听了他的汇报。陈、李都认为,这次谈话可能 
建五今后携手合作的基础。 
  刚过两月,李大钊又急匆匆找到张国焘,让他再去上海找陈独秀商讨一件大事。 
  正是: 
    休看神州如死水, 
    于无声处听惊雷。 
  欲知如何发展,下回自有交代。 
 
     第七回 
毛泽东喜庆新婚 蒋介石痛哭失妣     
   话说李大创找到张国焘,对他说:“陈独秀先生最近的来信更激进了,主张采 
取实际行动,大干一场,但没有明白说出如何干法,也许是信上不便多说。你速去 
上海一趟,和独秀先生当面商讨,以便统一计划协同行动。” 
  张国焘来到上海立即去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2号拜访陈独秀,转达李大钊的意思。 
陈独秀一听十分高兴:“我正想和大钊先生商议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你来得正 
好!”为从长计议,陈独秀让张国焘住进了他的寓所。在这之前,李达和未婚妻王 
会悟已经住在这里。 
  陈独秀博学多识才思敏捷,精力过人,通常上午和晚上阅读、写作,下午则与 
朋友们畅谈高论。谈得起劲的时候,双目炯炯发光,放声大笑。他词锋犀利,逻辑 
性强,是非分明,和李大钊宽厚温和的性格是一个极强烈的对照。但是,共同的信 
仰使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陈独秀对张国焘说:“请转达守常先生,我认为研究马克思国共和谈演义(第一 
部)主义现在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工作,成立一些分散的组织也不解决问题,现在需要 
立即组织一个中国共产党。” 
  他滔滔不绝地阐述成立共产党的理由:社会革命的内涵是无产阶级和广大穷苦 
人民的自求解放,以中国实际状况而论,非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 
级夺取政权的道路不可,证之俄国革命的经历也是如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 
他领导的革命运动不够彻底,而无政府主义又过于空想,其他各派社会主义的议会 
政策又不能实现于中国;未来的共产党能更有力地组织新文化运动、反军阀运动、 
反日爱国运动等;不应顾虑共产主义的曲高和寡,站在革命立场上,应当有一个“ 
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最终目标,长期努力来促其实现;中国工业不发达,工人 
数量少,文化落后,一般工人还不能成为有阶级觉悟的共产运动的骨干,但五四以 
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青年日有增加,如果集合起来,就是这一运动的先驱,共 
产党成立后虽然一时没有夺取政权的希望,但现在就应该朝此努力。 
  过了几天,陈独秀告诉张国焘,共产国际来人了,已经和他接了头,未来的中 
国共产党将会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来人是俄国人维经斯基,年仅27岁。中等身材,体格强健,目光深邃,一口英 
语虽不纯正却相当流利。他在美国做过工。是共产国际伊尔库茨克远东局派来的代 
表,公开身份是新闻记者,他带着两位助手:23岁的俄国军官马迈耶夫,以及马迈 
耶夫当过莫斯科歌舞演员的妻子马迈耶娃,她是打字员。 
  他们的使命是联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们在旅倔华侨、具有俄共 
党籍的杨明斋陪同下首先来到北京,经北大钥国籍教授柏伟烈介绍,认识了李大钊; 
然后拿着李大刨的介绍信来到上海找陈独秀。 
  一位充满热情的田园青年和一位满腹经纶的中国教授,像平等探讨学术一样, 
交换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情况和意见,便匆匆分手了。 
  “中国应该有一个像俄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 
  这位俄国青年的建议与陈独秀的思索不谋而合。 
  于是,陈独秀联络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沈定一、邵力子、俞秀松、施存统 
等人,首先创立了为建党作准备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即指导各地成立相应的组 
织。 
  张国焘离开上海之前,适逢北大校长蔡元培来到上海。他去西藏路一品香旅社 
拜访蔡校长时,坦率地说:“我住在陈先生家里,准备追随陈先生从事共产主义运 
动,您以为如何?” 
  老革命党人、一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蔡元培说:“看来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的 
道路。无政府主义者始终没有组织,这是一个弱点。马克思主义者要有作为。就应 
赶快组织起来。” 
  校长的赞同更加坚定了这位北大学生联合会第一任讲演部长的决心。 
  张国焘8月底回到北京,兴冲冲地向李大钊谈了陈独秀的意见。李大钊略加考虑, 
即无保留地表示赞成,认为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北京应与上海一致进 
行。 
  张国焘说“那就请按您的意思回陈先生一封信吧!” 
  李大钊连夜写好了信,言词恳切面确定,热情洋溢。第二天和张国焘共同署名 
寄出。以后南陈北李间书信不断,具体商讨建党问题。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除李大钊、张国焘外,还有一位张申府。他是北大 
讲师,原是研究罗索哲学的,五四运动中颇为活跃,在李大钊影响下评介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9月团迎接罗索来到上海,和陈独秀对建党问题进行了研究。 
筹建起北京小组后,即受陈、李委托前往巴黎,在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发展共产党 
员。周恩来就是他和妻子、老“觉悟社”社员刘清扬介绍入党的。后来,他又和周 
恩来一起发展朱德入党。 
  据张国焘回忆,9月中甸,北京小组在李大创的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参加者 
除主持人李大钊外,还有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黄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8人。 
李大创当众宣布,他将每月捐出个人薪傣80元作为小组活动经费。 
  两个月后,黄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5位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小组。李大钊、 
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一致决定将社会主义青年团中的重要成员补充进来。邓中 
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吴雨明等9人和国会议员李韶九、河北省议员江浩先 
后参加,使小组扩大为15人。经协商,李大钊被推举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罗 
章龙负责宣传。 
  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 
  同时奋起。 
  好像花草的种子, 
  被风吹散在遍地。 
  李大钊的这些诗句,正可以形容1920年下半年至1921年上半年中国各地共产主 
义运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的景象。 
  陈独秀直接领导的上海小组1920年8月间开始实际活动以后,随即组织了上海社 
会主义青年团,还成立了一所外国语学校,对进步青年短期培训后,当年冬天就派 
出了刘少奇、彭述之、罗亦农、任弼时等8人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小组活动以上 
海为中心。又向杭州、南京、芜溯、安庆等四周发展。 
  北京小组一边从事工人运动,一边指导济南成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最早参 
加的有王尽美、邓思铭等8人。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参加小组后,赋诗言志:“贫富 
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并改名王尽美。 
  武汉的共产主义小组是由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林育南、项英等人创建的。 
挥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人则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四川,老同盟会员吴玉章在成都创立了一个叫“青年共产党”的组织。杨音 
公则在重庆组织了社会主义青年切。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两个组织宣告合并。 
  广州的共产主义小组是陈独秀一手指导的。1920年11月孙中山到广州重建军政 
府后,陈炯明被慑命为广东省长兼军政府的内政部长、陆军部长和粤军总司令。他 
为标榜与新人物合作的气度,便邀请陈独秀去担任广东省政府的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于1921年1月邀约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组成了共 
产主义小组。 
  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是毛泽东。小组的成立和毛泽东的结婚几乎在同时。 
  毛泽东这年27岁,风华正茂,漾洒倜傥。 
  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她跟着母亲在长沙县板仓乡下度过童年。父亲杨昌济留 
学归来后,迁居长沙城。1919年又随父亲迁居北京。扬昌济病逝后,她和哥哥杨开 
智扶枢回到长沙。不久进湘福女中选修班读书。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长沙后,她便到 
湖南学联做宣传工作。 
  毛泽东两次北京之行中,和她相爱了。杨开慧后来回忆说:“自从听到许多事, 
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毛泽东也有许多植给她,表示浓浓的爱意。 
还写过一酋《虞美人》词寄给杨开慧: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无奈披衣坐起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级身无凭。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温柔缠绵,一往情深,比之一般热恋男女的山盟海誓,更增添几分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