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国富论-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的境况,节省哪、慎重哪,他们不动声色地、一步一步地把资本累积起来。正是这
种努力,受着法律保障,能在最有利情况下自由发展,使英格兰几乎在过去一切时代,
都能日趋富裕,日趋改良。而且,将来永远照样进行下去,亦不是没有希望的事体。可
是,英格兰从来没有过很节俭的政府,所以,居民亦没有节俭的特性。由此可见,英格
兰王公大臣不自反省,而颁布节俭法令,甚至禁止外国奢侈品输入,倡言要监督私人经
济,节制铺张浪费,实是最放肆、最专横的行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始终无例外地
是社会上最浪费的阶级。他们好好注意自己的费用就行了,人民的费用,可以任凭人民
自己去管。如果他们的浪费,不会使国家灭亡,人民的浪费,那里谈得上呢。
节俭可以增加社会资本,奢侈可以减少社会资本。所以,花费等于收入的人,不蓄
积资本,亦不蚕食资本,不增加资本,亦不减少资本。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在各种花
费方法中,有些比其他更可促进国富的增长。
个人的收入,有的用来购买立时享用的物品,即享即用,无补于来日。有的用来购
买比较耐久的可以蓄积起来的物品,今日购买了,就可以减少明日的费用,或增进明日
费用的效果。例如,有些富翁简直是室满奴婢,厩满犬马,大吃大用的花。有些宁愿食
事俭约,奴婢减少,却修饰庄园,整饬别墅,频兴建筑,广置有用的或专作为装饰的家
具、书籍图画等等。有些,却明珰璎珞,灼烁满前。还有些,则有如前数年逝世的某大
王的宠臣,衣服满箱,锦绣满床。设有甲乙二富郎,财产相等,甲用其大部分收入,来
购买比较耐久的商品,乙则用其大部分收入,米购买即享即用的物品。到后来,甲的境
况,必能日渐改进,今日的费用,多少可以增进明日费用的效果。乙的境况,决不会比
原先更好。到底,甲必较富于乙。甲尚有若干货物,虽其价值不如当时所费,但总有多
少价值。乙的费用,就连痕迹也没留下来,十年或二十年浪费的结果,真是一无余物。
对个人财富较有益的消费方法,对国民财富亦较有益。富人的房屋、家具、衣服,
转瞬可一变而对下等人民中等人民有用。在上等阶级玩厌了的时候,中下阶级的人民,
可以把它们买来,所以,在富人一般都是这样使用钱财的时候,全体人民的一般生活状
况就逐渐改进了。在一个富裕已久的国家,下等人民虽不能自己出资建造大厦,但往往
占有大厦;虽不能自己定制上等家具,但往往使用看上等家具。往日西穆尔的邸宅,现
今已经成为巴斯道上的客寓;詹姆士一世的婚床(那是皇后从丹麦带来的嫁奁,作为邻
国通婚的礼物),几年前,已经陈列在敦弗林的酒店。在有些无进步也无退步或已稍稍
没落的古城,我们有时可发现几乎没有一所房屋是眼前占有人所盖得起的。如果你进里
面去,还可见到许多还可适用的非常讲究但已是老式的家具。这些家具绝不可能是眼前
使用者花钱定制的。王宫别墅,书籍图像,以及各种珍奇物品,常常又是光荣又是装饰,
不但对其所在的本地方如此,对其所属国家亦如此。凡尔赛宫是法兰西的装饰和光荣,
斯托威和威尔登是英格兰的装饰和光荣。意大利创造名胜古迹的财富,虽然是减落了,
创造名胜古迹的大天才(也许因为没有用处)虽然似乎是凐没了,但那里的名胜古迹,
却仍然博得世人的赞赏。
把收入花费在比较耐久的物品上,那不仅较有利于蓄积,而且又较易于养成俭朴的
风尚。设使一个人在这方面花费得过多,他可幡然改计,而不致为社会人土所讥评。如
果原来是婢仆成群,骤然撤减,如果原来是华筵广设,骤然减省,如果原来是陈设丰丽,
骤然节用,就不免为邻人共见,而且好象是意味着自己承认往昔行为的错误。所以,象
这样大花大用的人,不是迫于破产,很少有改变习惯的勇气。反之,如果他原爱用钱添
置房屋、家具、书籍或图画,以后如果自觉财力不济,他就可以幡然改习,人亦不疑。
因为此类物品,前已购置,无需源源购置不绝。在别人看来,他改变习性的原因,似乎
不是财力不济,而是意兴已阑。
何况,费财于耐久物品,所养常多;费财于款待宾客,所养较少。一夕之宴,所费
为二三百斤粮食,其中也许有一半倾于粪堆,所耗不可谓不大。设以宴会所费,用以雇
用泥木工、技匠等等,则所费粮食的价值虽相等,所养的人数必加多。工人们将一便士
一便士地、一镑一镑地购买这些粮食,一镑也不会消耗毁弃。一则用以维持生产者,能
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一则用以维持不生产者,不能增加一国土地
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
读者不要以为,费财于耐久物品,即为善行,费财于款待宾客,全为恶行。一个富
人把他收入主要用于款待宾客时,即以收入的大部分,分济友伴。如他用以购买耐久物
品,利则仅及于一身,非有代价,即不许他人分享。因此,后一种的花费,特别是花于
购珠宝、衣饰等等这些琐细东西,常常不仅表示一种轻浮性向,而且表示卑下的自私自
利性向。我上面的意思,不过是说,费财于耐久物品,由于助长有价商品的蓄积,所以
可奖励私人的节俭习惯,是较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增进;由于所维持的是生产者而不是不
生产者,所以较有利于国富的增长。
国富论(第二篇)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贷出取息的资财,出借人总是看作资本。出借人总希望借贷期满,资财复归于己,
而在借期中借用人因曾使用这资财,要付他年租若干。这种资财,在借用人手里,可用
作资本,亦可用作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如果用作资本,就是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
可再生产价值,并提供利润。在这场合,他无须割让或侵蚀任何其他收入的资源便能偿
还该资本及其利息。如果用作目前消费的资财,他就成为浪费者,他夺去了维持勤劳阶
级的基金,来维持游惰阶级。在这场合,除非他侵蚀某种收入的资源如地产或地租,他
就无法偿还资本,支付利息。
贷出取息的资财,无疑有时兼用在这两种用途上,但用在前一用途的较多,用在后
一用途的较少。借钱挥霍的人,势难久立,借钱给他的人,常要后悔愚不可及。除了重
利盘剥者,象这样的贷借,对双方都毫无利益。社会上固然难免有这样贷借的事件发生,
但因人各自利,所以,可以相信,它不会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常有。任何比较谨慎的富
人,如果问他愿以大部分资财贷给谋利的人呢,或是浪费的人呢,他听了,怕只会发笑,
笑你会提出这样不成问题的问题。借用人虽然不是世上很有名的节俭家,但即在他们之
中,节俭的终必比奢侈的多得多,勤劳的终必比游惰的多得多。
借款徒供挥霍的,只有乡绅。乡绅借款,通常有财产为抵押,其所借款,常非用于
有利的用途。但就连乡绅,借钱亦并非全供浪费。所借的钱,常常早在未借之前就已用
光。他们日常享用的东西,多向商店老板赊购,往往赊得很多,必须出息借款来还清账
目,乡绅们所借的资本实是补偿商店老板的资本,他们所收的地租,不够偿还,所以向
别人借款来偿还。这时他借钱并不是为了要花费,只是为了要补偿先前已经花掉了的资
本。
取息的贷款,大都是从货币借出,或为钞票,或为金银。但借用人所需要、出借人
所供给的实际上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的价值,换言之,是货币所能购买的货物。如果他所
要求的是即享即用的资财,那末,他所贷借的便是能够即享即用的货物。如果他所要求
的是振兴产业的资本,那末,他所贷借的便是劳动者工作所必需的工具、材料与食品。
贷借的事情,实际就是出借人把自己一定部分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使用权让与借用人,
听他随意使用。
货币总是国内各种贷借的手段,不论其为钞票或为铸币。一国能有多少资财在收取
利息的方式下出借,或者象一般人所说,能有多少货币在收取利息的方式下出借,并不
受货币价值的支配,而受特定部分年产物价值的支配。这特定部分年产物从土地生出或
由生产的工人制出后,即被指定作资本用,同时所有者又无意亲自使用,因而借给别人。
因为这种资本的出借与偿还,都以货币来往,故被称为金钱上的利害关系。这不仅不同
于农业上的利害关系,且不同于工商业上的利害关系,因为在工商业,资本所有者是自
己使用自己的资本的。但我们应该知道,即使在金钱上的利害关系方面,货币也不过象
一张让与的契约一样,甲把无意亲自使用的资本转让给乙。这样转让的资本量,和作为
转让手段的货币的数量相比,不知要大多少倍。同一枚铸币或同一张纸币。可作许多次
的购买,亦可连续作许多次的贷借。例如,甲以一千镑借给乙,乙立即用来向丙购一千
镑货物。丙因不需货币,就把这一千镑借给丁,丁又立即用来向戊购一千磅货物。戊也
因为不需要货币,同样地把这一千镑借给己,己再立即向庚购一千镑货物。所以货币还
是原来那几枚铸币或孤几张纸币,但不消几天功夫,贷借就已进行三次,购买亦已进行
三次了。每一次,在价值上,都与这货币总额相等。甲、丙、戊是有线出借的人,乙、
丁、已是要借钱的人。他们所贷借的,其实只是购买那些货物的能力。贷借的价值与效
用,都在于这种购买力。这三个有钱人所贷出的资财,等于这笔货币所能购买的货物的
价值,所以,这三次贷借所借出的资财,实三倍于购买所用的货币的价值。假使债务人
所购的货物,应用适当,能在相当期间偿还原借的价值及其利息,这种贷借,就十分可
靠。而且,这笔货币,既可用作贷借三倍其价值的手段,或基于同一理由,也可用作货
借三十倍其价值的手段,所以,也可连续用作偿还债务的手段。
照这样看,以资本贷人取息,实无异由出借人以一定部分的年产物,让与借用人。
但为报答这种让与,借用人须在借用期内,每年从较小部分的年生产物,让与出借人,
称作付息;在借期满后,又以相等于原来由出借人让给他的那部分年产物,让与出借人,
称作还本。在转让这较小部分和较大部分的场合,货币虽然都作为让与证,但和其所让
与的东西,完全不同。
一从土地生出或由生产性劳动者制出,即被指定作补偿资本之用的那一部分年产物,
如果增加了,则所谓金钱上的利害关系亦自然随而增加。资本一般增加了,所有者无意
亲自使用但望从此得一收入的资本,亦必增加。换言之,资财增加了,贷出生息的资财,
亦必逐渐增加。
贷出生息的资财增加了,使用这种资财所必须支付的价格即利息必然低落。那些使
物品市价随物品数量增加而减低的一般原因,固然是使这时利息低落的一个原因,但除
了这个原因,我们还可寻出几个特殊的原因。第一,一国的资本增加了,投资的利润必
减少。要在国内为新资本找到有利的投资方法,将日见困难。资本间的竞争,于是发生,
资本所有者常互相倾轧,努力把原投资人排挤出去。但要排挤原投资人,只有把自己的
要求条件,放宽一些。他不仅要贱卖,而且,有时因为要出卖,还不得不贵买。第二,
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亦必日益增加。因之,劳动者不愁
无人雇用,资本家反愁无人可雇。资本家间的竞争提高了劳动的工资,降低了资本的利
润。因使用资本而造成的利润既然减低了,为使用资本而付给的代价,即利息率,非随
之减低不可。
洛克、劳氏、孟德斯鸿,还有许多别的作家,都以为,因为西属西印度的发现,金
银量增加了,这增加就是大部分欧洲利息率低落的真实原因。他们说,这两种金属本身
的价值减低了,所以,它们特定部分的使用,亦只有较小的价值,因而使用它们时出得
起的价格亦较小。这个观念乍一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错误的。这错误已为休谟
充分揭露了,我们也许没有再讲的必要。但下面极简明的议论,或可进一步说明迷惑这
几位先生的谬见。
在西属西印度尚未发现以前,大部分欧洲的普通利息率,似为百分之十。从那时起,
各国的普通利息率,他已降为百分之六、百分之五、百分之四,甚至百分之三。姑且假
设某国银价低落的比例,恰等于利息率低落的比例。比方说,在利息率由百分之十减至
百分之五的地方,等量的银,现在所能购买的货物量,只等于从前的一半。这种假设,
真与事实符合吗?我相信,事实决不如此,但这种假设,对于我现今要考察的那种学说
却很有利。而且,就是根据这个假设,我们亦决不能说,银的价值的低落,有一点点减
低利息率的趋势。困为,假若现今一百镑的价值仅等于昔日五十镑的价值,那现今十镑
的价值亦就只等于昔日五镑的价值。减低母本价值的原因,无论它是什么,这原因也必
然会减低利息的价值,且按同一比例减低其价值。母本价值与利息价值的比例,必然依
旧,虽然利息率并未改变。如果利息率真是改变了,这两个价值之间的比例,就非改变
不可。如果现今一百镑的价值,只等于昔日五十镑的价值,那末,现今五镑的价值,也
只等于昔日二镑半的价值。所以,在母本价值折半的时候,把利息率由百分之十减至百
分之五,那对使用资本所付的利息的价值,就只等于昔时利息价值的四分之一了。
在靠白银流通的商品的数量未曾增加的时候,银量增加,只会减低银的价值。这时,
各种货品的名义价值,都会增大,但他们的真实价值,却依旧不变。它们可换得较多的
银,但它们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所能维持和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依旧不变。移转等量
资本由甲到乙所需要的银量,可能增加了,但资本却没有增加。那让与证,象冗长的委
托书一样,是累赘多了,但所让与的物品,却仍旧一样,而只能产生同样的效果。维持
生产性劳动的基金既然依旧,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自然也依旧。所以,生产性劳动的价
格或工资,名义上虽是增大了,实际上却是不变。以所付的银量计,工资虽是加大了,
以所能购买的货物量计,工资却是依旧。资本利润,无论就名义说,就实际说,都无变
动。劳动的工资,因为常以所付银量计算,所以在所付银量增加时,有时工资虽毫无增
加,外表上却似乎已经增加。资本的利润,却不是这样。资本利润,不由所得银量的多
寡计算。计算利润的时候,我们只计算所得银量与所投资本的比例。比方,我们说到工
资,常常说这个国家的普通工资是每星期五先令;我们说到利润,常常说这个国家的普
通利润是百分之十。但国内所有的资本,既和以前一样,分有这全部资本的国内各个人
的资本的竞争,亦必和以前一样。他们做交易时所享受的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