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秦的统一,又经过北魏的统一,之后虽然有过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的分裂,但很快又被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邕重新统一起来。经过不断的分裂、整合,陈腐、保守的因素不断汰除,国家掌握了雄厚的财政和军事力量,在南北对峙中开始占据绝对上风。而这时的南方,陈朝迅速地朽败下去,疆域不断变小,只是依靠长江来阻挡北方的铁骑,南北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
公元578年,年仅35岁的周武帝壮志未酬,病逝在征讨突厥的战场上。继位的周宣帝荒淫无道,仅两年就死去。之后登基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北周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此时,历史的机遇选择了关陇望族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杨坚,他利用成熟的政治手腕,很快控制了北周政治全局,并逐步取而代之,建立了新的王朝——隋。他继承了周武帝的志向,很快渡过长江,灭掉陈朝,完成了结束自西晋覆亡以来二百七十年南北分裂动荡局面的历史伟业。
杨坚是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出身于北朝有名的关陇世族弘农杨氏,其先祖相传为西汉太尉杨震的八代孙杨铉,在后燕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杨氏一门历代高官,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显贵,是帮助宇文泰开创北周基业的功臣,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为隋国公,赐姓普六茹氏,家世十分高贵。
公元541年,杨坚母吕氏生杨坚于当时左冯翊的般若寺,相传降生时紫气充庭,这时远方来了一位老尼,建议吕氏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要在府外另建别馆,由她亲自抚养杨坚,吕氏同意了。有一天,吕氏来到别馆看望她的儿子,当她抱起杨坚时,发现孩子的头上生出角来,遍体出现鱼鳞纹,吕氏吓了一大跳,惊慌间不慎松手,将小杨坚掉到了地下,老尼从门外进来看到这一幕,不无惋惜地说:“唉,这个孩子已经受惊了,可能会导致到晚年才能君临天下!”后来杨坚灭隋统一中国的时候,果然已经快要五十岁了。古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这个岁数已经算是晚年了。
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当了北周的大将军、隋国公,娶望族之后独孤氏,是北周大司马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第七女。独孤信很有本事,曾帮助北周的开国者宇文泰开创霸业,后来在北周政权中享有崇高地位,出任大司马,被封为河内公。独孤信不仅雄才大略,而且眼光如炬,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后来唐高祖李渊的父亲,被追封为“贞元皇后”,第七个女儿嫁给杨坚,之后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后。独孤氏一门三皇后,真是煊赫极了。有了这样的娘家,加之独孤氏个性好强、天资聪颖,所以杨坚总是对她敬爱有加,无论大小事都会与她商量,五个儿子也全都出自独孤氏。他们的长女杨丽华,嫁给了周武帝的太子宇文赟,成为太子妃,在周宣帝登基之后,就顺理成章地被册立为皇后。
但是周宣帝是一个荒淫无耻的暴君。他恣情声乐,包括杨丽华在内,竟同时立了五个皇后。他还颁布《刑经圣制》,任意法外用刑,搞得天怒人怨,大家都反对他。杨坚之女杨丽华,尽管是五个皇后之首的“天元大皇后”,但这位望族之女却并不受周宣帝的宠爱,只是杨坚由于她的原因,拥有了国丈、外戚、上柱国、大司马等头衔,获得了位极人臣的威望和权柄。由于杨坚的地位越来越高,引来了周宣帝的不满,这位糊涂皇帝便把气撒在杨皇后的身上。有一次,宣帝竟气愤地对杨皇后说:“早晚我要杀光你全家!”然后命令左右,在召见杨坚议事时,见到杨坚脸色有什么不恭敬的地方,立刻杀了他。但是杨坚到了以后神态自若,谈吐自然,并没有不高兴或者对宣帝不敬,宣帝一时间抓不到杨坚的把柄,只好作罢。幸好周宣帝十分短命,登基才两年就病死了,其子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年仅八岁,杨坚便以入宫辅政为由,总揽军政大权,继而进封为隋王,离皇帝的位子只有一步之遥了。从实质上来看,杨坚夺取帝位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权力转移,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帝位也只是从西北的一个贵族家庭转移到了另一个家庭,西北贵族集团的政治优势仍然得以绵延。此后杨坚依靠关陇集团势力的支持,不到十年便统一了四海。
问鼎中原
客观地说,杨坚之所以有取北周而代之的实力,并坚决地将篡位进行到底,并不完全依靠他的家族和女儿,杨坚本人驾驭政治和军事局面的能力也是为众人推服的。在当时的北方,战功的多少直接决定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杨坚在十四岁的时候就由太学中选出,被当时的京兆尹薛善推荐为功曹,之后又累计军功,被授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屡次被派与突厥作战,被任命为边郡的刺史、总管,在跟随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拥有的家兵多至三千人。
与此同时,杨坚也很注重自己的道德形象,遇到母亲生病卧床不起的时候,杨坚亲自侍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受到大家的称赞。他有这样的人品和能力,深为北周武帝所倚重。所以,在杨丽华成为太子妃之前,杨坚已经是功勋卓著、德高望重了。在周宣帝继位之后,他更是以后父、国丈之尊位极人臣,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而是更加勤勉于政务,对于北周国事了如指掌,将周武帝时的惠政延续下去,天下稳定,使得北周国力不至于因为宣帝的荒淫昏庸而受到影响。宣帝每次出巡,常命杨坚留守京城,这时的杨坚基本上就在朝廷中结成了以刘昉、郑译、高颎、李德林为核心的政治团体。
到了静帝时期,由于皇帝年幼,急需一位手握重权、胸怀乾坤的人来掌握大局,杨坚以此时的身份、地位、资历,应当说是当仁不让的,区别只在于是做周公还是做王莽。事实证明杨坚并没有兴趣做周公,时局也不允许他做周公。独孤氏看到时机成熟,不等杨坚犹豫,就派人劝杨坚说:“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骑虎难下,你就勉为其难吧!”然后指使别人代周静帝拟写禅位诏书。公元581年,杨坚接受了周静帝的禅让,建立隋朝,年号开皇。
游幸江都隋史纪:炀帝幸江都,龙舟四重:上重有正殿、内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此舟差小。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余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百官以下乘之。共用挽士八万余人,皆以锦彩为袍。卫兵所乘,又数千艘。舳舻相接,二百余里。骑兵夹两岸而行。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后宫厌饫多弃埋之。
杨坚代周建隋,有许多人并不赞成,相州总管尉迟迥、荥州刺史宇文胄、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相继起兵反抗,在长江流域响应尉迟迥的,还有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大半个北方都震动了,只有很少的地方没有参加叛乱。杨坚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好不容易才把叛乱一一镇压下去。因此杨坚一直担心人心不服,尤其是在建国之初,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他每日晨起上朝听政,有时到太阳偏西尚不知疲倦。
三条国策
针对当时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的情况,杨坚制定了三条施政的主要方针:一为尚俭。提倡简朴的生活、杜绝奢侈糜烂的社会风气,专心恢复生产。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看到了南朝由于崇尚奢靡之风而搞得国力衰微、人心离散,以此为鉴,要求他的臣民,上至太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厉行节俭、朴实。另一方面,隋文帝胸怀大志,早有统一南方的志向,然而当时南北双方无不由于战乱日久而民生凋敝,要想早点富国强民,当然先要杜绝浪费。当时官员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绸锻绫罗,饰带也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杨坚与独孤后自己也以身作则。有一次他患痢疾,须配制止痢药,药方中有胡粉一两,宫中找不到,要另外到市面上去买,杨坚就放弃了。又一次,他要一条织成的衣领赐予臣下,宫中竟然没有现成的。平时进膳,所食不过一个肉菜,独孤后也自己织布,做成衣服,几乎不戴任何金银首饰。
二是广施仁政。公元594年,关中饥荒,他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知道他们吃的是豆粉拌糠,文帝将这些食物出示给群臣,流着眼泪责备自己的无能,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膳食,不饮酒,不吃肉,与人民同甘共苦。他率领北方饥民到较为富庶的洛阳“就食”,就是去找吃的。在迁移期间,命令侍卫不准驱赶、威吓百姓,遇见扶老携幼的人群,他引马让路,善言抚慰。路难走的地方,他还命令左右帮助挑担的灾民通过。文帝在自己以身作则施行仁政的同时,也号召自己的官吏们这样去做。当时齐州有个小官,名叫王伽,押送李参等70余个犯人去京城。走到荥阳,王伽对李参等人说:“你们犯了国法,受罪是应当,看看押解你们的民夫,一路上这样辛苦,你们于心能安吗?”李参等人谢罪,王伽就遣回民夫,释放李参等犯人,约定日期到京城会齐,说道:“如果你们失约,我只有代你们去受死了。”到了期限,七十余人竟一人不少。文帝听了很赞赏,召李参等携带妻子入宫赐宴,宣布赦免了他们,并且下了一道诏书,说官吏要有慈爱之心,至诚待民,号召官吏学习王伽。隋文帝还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提高了农民开始服役的年龄,降低了他们的赋税,规定可以交纳货物来免除劳役,使农民所受的负担多少减轻了一些。
三是解决边境民族问题。对于隋文帝来说,最令他头疼的民族关系在于北边的突厥和吐谷浑。突厥是匈奴的别支,兴起于北魏末年。到木干可汗时,势力极盛,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军事政权。北朝历代皇帝对于他们的政策主要分两种:一为战,一为和。战则倾全国之力以讨之,和则遣公主与之和亲。面对突厥,隋文帝的政策是坚决予以还击。文帝采用这一态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北周与北齐对峙时期,由于互相战争,都无暇北顾,没有能力与突厥抗衡,所以都对突厥采取拉拢的态度,输送财物、遣嫁公主,争相与突厥结好,而突厥气焰更为嚣张。
到北周末年,赵王宇文召的女儿千金公主又被派往和亲,嫁给突厥沙钵略可汗。杨坚建隋之后,杀了赵王,千金公主便极力劝说沙钵略进攻隋朝为她报国恨家仇。隋文帝当然不能容忍她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来要南下灭陈,必须先断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需要断绝突厥和千金公主的觊觎,隋文帝决心对突厥采取强硬的政策。他派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并为行军元帅,分道迎击突厥,打败了沙钵略的进攻。同时采用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所谓“杨坚施妙计,胜过十万兵”,进一步分裂突厥,逐个加以收服。突厥在公元584年以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互相之间争斗不息,再无能力与隋朝抗衡,反而需要随时拉拢隋朝来打击对手。直到隋末农民战争爆发后,隋朝没有能力再顾及北方,突厥的势力才又慢慢恢复过来。
此外,在制度建设上,文帝登基之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搜查隐漏的农户,重编户籍,增加了税户,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豪强势力,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文帝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裁掉了郡级行政单位,减少了大批冗官冗员和行政经费。他废除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开中国今后一千三百年间科举制度之先河,从此很多出身贫寒的有用人才可以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他制订了一部全新的《开皇律》,废除了许多残酷复杂的刑罚,代之以简便易行的五刑。在经济上,杨坚在登上皇位之初便新开关中运河“富民渠”,与此同时广设粮仓,储备粮食,安定人心,发展生产。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隋王朝得以进一步巩固、强盛,从而为统一全国做好了准备。
一统江山
在杨坚为建隋励精图治的时候,南朝的局势却江河日下。本来,与北朝战乱频繁的形势相比,南朝局势更加安定、更加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但是,陈朝自后主陈叔宝继位,不思进取,不理国事,反而大兴土木,造起了豪华的楼阁,让他的宠妃、宠臣们住在里面。他宠信的张丽华、孔贵嫔二人都貌美如花,恃宠而骄;他手下的大臣江总、孔范等都是一伙酸腐的文人,不缺少写词弄赋的才情,就是没有治国安邦、开业拓土的胸襟。陈后主经常在宫里举行酒宴,带着美人、文人通宵达旦地喝酒赋诗,还把他们的词配上曲子,挑选了一千多个宫女演唱。如果在建宫殿、办文会的花销上遇到问题,他就无节制地向国库、向百姓敛取,以保证他能在广殿华厦中天天听《玉树后庭花》。农民的负担因此不断加重,破产的人日益增多,只能脱离朝廷户籍而去投靠大地主。本来,从东晋到宋、齐、梁、陈,以陈的疆域最小,再加上政治腐败,朝廷控制的人口大量减少。南朝刘宋的时候,朝廷掌握的户数有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而到陈末时则只有五十多万,竟减少了快一半,可见陈朝已经是一片没落气象了。
隋文帝加紧了渡江的准备工作。581年,杨坚调兵遣将伐陈,他派长孙览、元景山伐陈,又令“半途而归”,理由是“礼不伐丧”,因为陈宣帝病死。这样,杨坚既教训了南陈,又可准备突然南下,一举两得。接着,元景山、长孙览南伐之举将陈人逼至长江以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坚不急于采取行动,而是韬光养晦,徐图进取,立足于准备。杨坚是很有韬略的军事家,而且他的谋略以谋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首先采取的是游击策略以麻痹敌人。他听从谋士的计策,每逢江南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陈朝的百姓因为备战无暇收割。等到陈朝把人马集中起来准备抵抗时,隋兵又不进攻了,但是南陈这一年的庄稼收成也给耽误了大半。这样一连几年,南陈的农业生产受了很大影响,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平时,隋兵还经常派出小股人马袭击陈军粮仓,放火焚烧,使陈朝国力遭到很大损失。而陈朝对于这种游击战略却疲于应付、真假难辨。隋文帝在时不时地对陈进行骚扰的同时,任用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守庐州(今安徽合肥),以伺察陈国的动静。又用杨素为信州总管,在永安(今四川奉节)大造战舰,以备水战之用。
公元587年,隋文帝召见后梁小朝廷的君主萧琮入朝,趁机灭了后梁。梁宗室萧岩等投奔陈朝。晋州刺史皇甫绩就赶紧进言隋文帝,认为灭陈的时机到了,原因有三条:一是隋强陈弱;二是隋得人心,陈不得人心;三是叛臣萧岩投奔南朝,有了口实。于是隋文帝便以陈朝接纳萧岩为借口,正式发动了统一中国的战争。隋文帝在大举进攻之前,亲自下了讨伐陈朝的诏书,宣布了陈后主二十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三十万张,派人带到江南各地去散发。陈朝的百姓本来就已经恨透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