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王道 >

第17章

王道-第17章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布了陈后主二十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三十万张,派人带到江南各地去散发。陈朝的百姓本来就已经恨透陈后主,现在看到隋文帝的诏书,人心更加动摇起来。

  公元588年,隋文帝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派他的二儿子晋王杨广、丞相杨素担任元帅,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分兵八路,准备渡江进攻陈朝。年仅二十岁的杨广坐镇指挥,自六合兵,杨俊出襄阳,杨素出信州,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蕲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吴州,燕荣出东海,五十万军队乘几万艘黄龙大船沿着长江东下,满江都是旌旗,战士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昂扬斗志,所向披靡。陈朝的江防守兵都看呆了,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

  隋军势如破竹,北路的贺若弼很快率军到了京口,韩擒虎的人马则到达姑孰。江边陈军守将告急的警报接连不断地送到建康。陈后主这时正跟宠妃、文人们醉得七颠八倒,他收到警报,连拆都没有拆,就往床下一丢了事。大臣们看到形势十分危急,再三请求后主商议抵抗隋兵的事,陈后主才将奏报从床底下翻出来,召集大臣商议。他认为东南是个福地,从前北齐来攻过三次,北周也来了两次,都失败了,这次隋兵来,还不是一样来送死,没有什么可怕的。他的宠臣孔范也附和着说:“陛下说得对。我们有长江天险,隋兵不长翅膀是飞不过来的!这一定是守江的官员想贪功冒进,故意造出的假情报。”根本不做任何认真的防守。

  等到隋军兵临建康城下,陈后主才有些惊醒过来。城里的陈军还有十几万人,但是陈后主以及他的宠臣江总、孔范一伙都不懂得怎么指挥,陈后主急得手足无措。隋军顺利地攻进建康城,直入朱雀门,城内文武百官纷纷逃散,隋军打进皇宫,到处都找不见陈后主,后来找到后殿,看到一口枯井里隐约有人,就高声呼喊,装出要往井里扔石头的样子,陈后主这才和两个宠妃沿着兵士们丢到井里的绳索上到地面来。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就这样灭亡了。中国自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起,经过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在平陈之后,隋文帝优待陈后主,让他以手书招降原来的陈朝旧部以及岭南女首领洗氏,于是南方疆域全部平定。不久,又镇压了婺州江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烩等几处豪强地主的叛乱,并下令销毁民间兵器,对于江南诸州的大船,也全部充公,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局面。 






 
威外疑内
  杨坚篡周、平陈、改制,一统天下,创立了被后世称之为“开皇盛世”的几百年来难得的太平景象,不得不说在用人以及政治权术上是很有自己的一套的。隋文帝对他的皇后独孤氏素来言听计从。独孤皇后有着显赫的娘家,个性好强,并且在隋文帝成就大业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前面已经提到过。但是正因如此,隋文帝对皇后霸道、善妒的行事作风只能一味忍让,大臣们都把独孤氏看做另一个皇帝,称为“二圣”。独孤皇后从来不许杨坚亲近别的女人,在他当上皇帝之后,曾经十分喜欢一个宫女,并且想纳她为妃,不料,独孤皇后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立即采取行动,趁文帝上朝的时候下令将这个宫女处死。文帝回到后宫知道这件事之后,勃然大怒,但愤怒的表现是骑了一匹快马到京城郊区的深山中躲着,宣称再不想见到他的皇后。宠臣高熲知道后,只好到山里去找他,劝他说:“皇帝怎么能为一个女子而放弃天下百姓!”文帝只好回宫,一路上叹道:“唉,我贵为皇帝却不得自由!”

  在后宫,杨坚虽然是个“惧内天子”,但是在政治问题、国家问题上,杨坚却决不含糊。他用人任贤重于任亲,在位时“内外亲戚,莫预朝权,昆弟在位,亦无殊宠”。皇后的兄弟,官亦不过将军、刺史而已。重视才学而不重门第,恩威并施,吏治清明,涌现了一批清廉正直、敢于进谏的好官。

  开皇年间,杨坚还有意地任用了一批酷吏,以达到以恶治恶,维护社会治安和统治秩序的目的。比如当时石州刺史赵仲卿法令猛严,即使对于属下的细微过失也绝不相容,动辄鞭笞二百,治下官员无不颤栗,没有人敢违反法纪,盗贼不敢行动,天下人无不夸赞他的能干。由于石州地处边境,严刑律法一方面能够平息盗乱,另一方面能够使当地的屯田者不敢怠慢偷漏赋税,可以有效地保障边戍无运粮之忧。所以,基于此,尽管明知赵仲卿暴戾,杨坚也不予追究,直到后来有人奏报赵仲卿无视法纪滥施刑法,荼毒生民,才将他治罪。杨坚深知,尽管酷吏声名狼藉,但他们客观上可以针对当时的豪强大族与社会污风,在短时期内收到令行禁止的效果。而且,杨坚在此方面还能够很好地把握尺度,不让酷吏的做法离法律太远,当酷吏对于稳固统治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时,杨坚便舍之不用,以免对社会造成太大危害。

  由此看来,应当说杨坚在治国方面是很有水平、很有本事的。但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在齐家方面实在是不敢恭维,最后造成了隋朝内部争夺不断,在客观上加速了帝国好景不长、迅速崩溃的局面,这就不得不说是杨坚的可惜可叹之处了。

  隋文帝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在建隋后,按照惯例,长子杨勇为太子,坐镇东宫,立其余的儿子为王。这五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生的,隋文帝因此而十分自豪,说:“以前的皇帝总是有很多的妃子,所以会有争端、会发生废长立幼这种事,现在我没有姬妾,五个儿子同为一母所生,一定会十分和睦的,这真是难得啊!”但他没有想到即使是一母所生,面对无与伦比的权力诱惑,还是会不顾一切。就在隋文帝这样发出得意的感慨的时候,宫里关于皇位继承人的斗争,早已进行得如火如荼。

  已经身居太子之位的杨勇,事实上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仁爱之心的人。在杨坚还在北周辅政的时候,年轻的杨勇就帮助父亲管理原来的北齐下辖的地盘,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杨坚调他回朝执掌全国禁卫军,在篡周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上太子之后,杨勇对于军政大事已经十分熟悉,隋文帝也把许多军国政务交给他来处理,杨勇几乎都能很好地完成,如果父亲施政当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他也会提出并修正,一直以来是隋文帝的得力助手。

  但杨勇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华丽的饰物、喜欢诗词歌赋。偏偏隋文帝一向以简朴要求臣属,他所捉住的陈后主又整天喜欢吟诗作赋,所以这两点他都很讨厌。有一次,文帝见到杨勇命令手下在已经装饰得十分华丽的铠甲上绘制花纹,使得铠甲看上去流光溢彩,杨坚就特别不高兴,训诫杨勇说:“我听说历代的帝王没有一个是奢华而能够长久的,你是太子,更应当以身作则,行使我节俭的政策,否则,又怎样表率万民呢?现在把我日常穿的衣服留下几件,放在你这儿,你常看看,就不会再对奢侈华丽的东西感兴趣了。”但即使这样,杨坚对这个太子还是十分满意的。 






 
祸起萧墙
  文帝尚节俭、勤政务,但晚年性情多疑,善于猜忌,很容易偏听偏信,特别是独孤皇后的话,他更是不能不信。杨勇有很多内宠,这点独孤后就很看不惯,而且杨勇十分宠爱侧妃云氏,对于独孤后为他挑选的太子妃元氏不理不睬,元妃抑郁成疾,很快就死了。独孤后就猜疑是云氏将太子妃害死,想自己当太子妃,于是就把杨勇叫来骂了一通。

  而另一个儿子杨广则既能干又狡猾,为了太子之位,他一方面作为“开皇之治”重要的核心成员,在直接领导平陈、统一中国后,被隋文帝派出做扬州大总管,受令坐镇江南十年,巩固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以“南平吴会,北却匈奴”和仁孝的声绩而冠于诸王;另一方面,他知道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在后宫拥有众多姬妾,赶紧将家中的美人、宠妃们藏起来,每日只与原配萧妃起居,只留老丑的宫女伺候;他知道文帝喜欢俭朴,就将家中所有的华贵器物收起来,只用木制的桌椅板凳,将这一切都伪装好以后,请文帝和独孤后参观他的家。文帝和独孤后看后十分高兴,盛赞杨广的贤德。后来杨广被隋文帝派出做扬州大总管,离京之前跑到独孤后那里哭诉离别之情,独孤后听后很感动,杨广便趁机诋毁太子说:“我本来很谨慎地遵守着为臣弟的礼数,但还是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太子殿下,见到我就很生气,这次还要把我派出京,我很害怕太子会借机投毒杀害我呢!”一句话挑起了独孤后的心事,大怒之下决定劝说隋文帝废掉杨勇。杨广随后找到当时受到文帝信任的朝廷重臣杨素,挑拨他和太子杨勇的关系,告诉他如果太子上台,必然不会再被重用。杨素也答应了他支持废太子的举动。隋文帝在皇后和大臣的煽风点火下,终于同意把太子废为庶人,囚禁起来,立杨广为太子。

  其实杨勇并无大过,只是由于他与文帝、独孤后性格不和,皇帝、皇后又多猜忌、听信谗言,所以才为杨广所陷害。在他被废之后,还多次想见文帝申辩,可是杨广决不会给他机会。杨勇后来实在急了,就爬上囚禁他的院子里的大树,大声喊冤,声音传到了文帝耳朵里,文帝动心想见杨勇,杨素在旁诋毁说:“废太子已经神经失常,被癫鬼附身,不能见驾!”文帝也只好作罢。

  这时候靠着欺世盗名而取得太子之位的杨广竟已经急不可待地想登上皇位。有一次,文帝病重于仁寿宫,他的宠妃宣华夫人与太子杨广同时在身旁侍疾,杨广早已垂涎宣华夫人貌美,趁宣华夫人入内室更衣的时候上前轻薄调戏,宣华夫人以死相胁,才得以逃脱,回到杨坚身边以后,杨坚发现宣华夫人神色很不对劲,就详细询问是怎么回事,宣华夫人只好将太子调戏她这件事哭着告诉了杨坚,杨坚大怒,喊道:“这样的畜牲又怎么能将江山托付给他!独孤皇后误了我的大事!”并且在此时偶然间缴获了杨广和杨素串通的书信,如梦初醒,气得半死,再次大叫:“独孤误我!枉废我儿!”立刻传唤兵部尚书柳述,命令他说:“召见我儿!”柳述以为要召见的是太子杨广,但是杨坚沮丧地说“我想见的是杨勇啊!”命令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然而遗憾的是已经来不及了。文帝周围已经全是杨广的爪牙,杨广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将事态的严重性告诉杨素,并与之商量,迅速采取对策,让心腹张衡混入杨坚病室,并把宣华夫人以及身边侍从调开,带兵包围了皇宫,逮捕了柳述、元岩,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同时一不做,二不休,把他的父亲隋文帝杀死在病床上。

  靠着阴谋乱家、弑父杀兄,杨广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隋文帝的猜忌、偏听,最终导致了隋初宫廷祸起萧墙,自己死在儿子手里,英雄一世,却得了这样的下场,此时此刻,真是悔之莫及。

  隋文帝一生,出生于显赫大族,胸怀大志,凭着自己非凡的政治手腕和能力步步进取,控制北周政局,接着又取而代之,建立隋政权,向北平定突厥的骚扰,向南平陈,一统天下,结束了近三百年来分裂动荡的局面,并且恢复生产、与民休息、施行仁政,从这个角度看,文帝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然而英雄也有自己的致命伤,他虽能征服世界,却很难战胜自己。在他的晚年,过于猜忌多疑,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法外用刑,滥杀无辜;他一生提倡勤俭节约,到晚年仍不免奢侈享受,大起楼台;他崇尚实政,却从小信佛,老来佞佛,乃至于阴阳五行、鬼怪符瑞、土地山神,还有龙王,一概相信,迷信思想非常严重;他虽然建立科举制度,自己的文化程度却不高,还下令废除地方州县的学校,只留下国子监供贵族子弟读书;他以“孝”治国,然而其家庭内部却矛盾重重,兄弟残杀,父子反目,最终不得善终。无数的矛盾集中在一人之身,使得这个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之君最后众叛亲离,晚景凄凉。而他一手缔造的隋王朝,也在他儿子隋炀帝的手里挥霍一空,很快灭亡。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李唐王朝随后开创了中国古代二百多年最为辉煌强盛的时代,这是在隋朝所建立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的结果。 






 
结语
  杨坚的性格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据记载,他从小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对亲友也总是态度冷漠,令人不敢亲近。这种类型的人不喜欢流露情感,但是却很有心机和主见,常常被视为富有野心的阴谋家。

  像许多内向型的领导人一样,杨坚拥有强烈的进取心,也善于把握机会。从表面看来,他们的情绪很少出现起伏,人们也无从知道他们究竟在考虑些什么,而事实上,内向型性格

  具有经常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的特点,他们看似行动迟缓,其实却比所有人都更早下定决心。一旦时机来临,他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一招出手,立即置对手于死命。

  从杨坚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来看,他是个心狠手辣、富于决断的人,这也符合人们对这种类型领导者的一贯想象。但在人际交往中,这样的人不会像外向型性格的人那样容易受到欢迎。他们的态度深沉,让人觉得危险和不可靠,上司会警惕他们,下属也会抱怨他们不易接近,总会在交流中造成障碍。并不是人人都能像杨坚那样是一位天生的贵族和领导者,在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里,他们最好还是学会尽量和善地与人交流。

  除此之外,杨坚的经历和遭遇还足以引起人们对领导者配偶及子女问题的注意。无论领导者的性别为何,拥有强有力的贤内助或者子女,往往会促进其事业的发展。但一群强力的家庭成员有时也会引起严重的内耗,这也是人们无法忽视的问题。 






 
引言
  隋末的乱世为许多人提供了机会,最后李渊和他的家族成了最大的赢家。这个贵族家庭原本就拥有和隋王室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即使没有这一场变乱,他们也是既得利益者。李渊曾经是隋朝的忠心支持者,但当隋王朝陷入困境时,他已经为自己做好了打算。根据一些神秘的预言所提供的信息,他认为自己将获得代杨氏而为天子的机会。

  于是李渊有条不紊地为自己的事业作着筹备,他与突厥人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后方得到稳定,与此同时,他将自己夺取天下的野心深深埋藏起来,宣称自己的一切行动都只是为了维持原有的社会秩序。由于具备和隋王室的密切关系,并一贯以忠臣形象出现,李渊的态度迷惑了许多竞争者。当他们发现李渊才是最大的威胁时,已经错过了阻挡他的时机。

  就这样,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李渊就完成了从太原起兵到长安建国的全过程。此后他依靠一系列得力的政策和优秀的儿子们的协助,消灭了其他一些割据政权,获得了全国的统一,并完成了唐朝最初制度的草创。但遗憾的是,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又夹在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位过于著名的皇帝之间,作为李唐王朝的实际创建者,李渊的许多早期辉煌纪录都为次子李世民的光辉所掩盖了。但无论如何,李渊的努力都已经为此后唐朝的发展奠定了最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