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西夏之后,成吉思汗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金朝。当年的女真人推翻了辽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现在历史却重新上演,在中原生活了很久的女真人成了蒙古人眼中的猎物,他们也要遭到和当年的契丹同样的命运了。现在金朝的皇帝是卫王永济,成吉思汗曾经见过他,知道这个人平庸无能,当他发现这样的人居然也可以做皇帝时,不禁哑然失笑,说:“我本来以为能做中原皇帝的人,一定要像天上的神仙那样英明神武,怎么却是这么庸碌的一个人!”他对金朝的实力没有了任何担忧,在公元1211年亲率大军,以替族先复仇为名义,南下攻打金国。
此时的金国政治腐败,统治不力,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虽然蒙古军刚开始时还不适应攻城夺关的打法,但总在慢慢积累经验,再加上当初被金国消灭的契丹人总想着为祖先报仇,转而响应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军队行进得越来越顺利了。他们曾经在野狐岭与三十万金国部队展开过一场大战,结果是金军大败,尸横遍野,国家精锐损失殆尽。两年以后,成吉思汗又挥师南下,夺取居庸关,打开了华北平原的大门。南边几十里的不远处就是金朝的中都,再往南直到黄河的大平原上平坦无阻,成吉思汗认为自己还没有攻下中都的把握,就暂时先围住了中都城。
蒙古军队还没有见过这样广阔的农耕平原,农场与城市似乎都藏着无穷尽的财富,他们的铁蹄一路向南踏去,除少数城防坚固的城市外,大多数城池都被掠夺一空。在他们的身后,处处是浓烟与废墟,被掠夺的人口被迫随军北行,还有许多人则被直接杀死。几支军队在黄河以北大肆劫掠了一番之后,都赶到中都城下会合,新即位的金宣宗献出大量女子玉帛求和,蒙古军队这才退出居庸关。当年五月,金宣宗将国都南迁到汴京,驻守在中都附近的金军投降,于是中都及其附近州县也归蒙古所有。成吉思汗根本不知道城市除了用来掠夺和摧毁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蒙古军队沿途只会焚烧掠夺,然后又很快离开,金国人随后赶来收复城市,蒙古人再来攻城,在这样循环不止的较量里,黄河以北几乎处处都成了废墟。直到成吉思汗后来遇上耶律楚材,才知道城市里还可以收取赋税,会比掠夺获得更多收益。
世界的征服者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授予他代表大汗权威的九斿白旗,命他统领军队,专征金朝。在西北方面,当年契丹建立的辽国被金国灭掉以后,遗族耶律大石在新疆一带建立起了西辽政权。后来乃蛮部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逃到西辽,被西辽皇帝招为驸马,但后来他篡夺了岳父的帝位,上台以后倒行逆施,强迫穆斯林们改信其他宗教,激起了很大民愤。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征讨西辽,杀死了屈出律,从此西辽国土也归蒙古所有,他们的西方边境已经和中亚国家花剌子模接壤了。
在此之前,成吉思汗曾经接见了来自花剌子模的使团,当时他还没有想过要和花剌子模打仗,只想通过贸易交往获得商业利益。他向使团表达了自己愿意进行友好通商的意愿,同时派出一支四百多人的商队前往花剌子模进行贸易。但当这支商队抵达花剌子模边境城市讹答剌时,城里的长官贪图商队财物,竟以间谍的罪名杀死了使者,夺走了货物。幸免于难的人逃回蒙古报信,成吉思汗非常愤怒,派出三名使者向摩诃末问罪,结果其中一名使者被杀,另两人被剃去胡须,驱逐出境。
摩诃末的态度让成吉思汗再也不能容忍下去。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亲征,发誓要报仇雪耻。花剌子模本来也拥有一支庞大善战的军队,但摩诃末把军力分散在多个城市防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蒙古军队势如破竹,各个击破花剌子模的城市,先后拿下讹答剌、不花剌和撒麻耳干,在愿意投降的地方,蒙古军队允许他们离开城市,然后再进城掠夺,而对于稍有抵抗的城市,被攻破后则遭到屠城的命运。摩诃末无处立足,最后逃到里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忧愤而死。昔日的大仇终于得报,而成吉思汗在撒麻尔干也留下了著名的“人生最大的乐事,莫如战胜仇敌,将他们驱赶在马前,掠夺他们的财物、骏马和妻女,看他们的亲人以泪洗面”。如此冷酷的复仇宣言让人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他真的把这些都变成了现实。
摩诃末的儿子札兰丁不甘失败,他重新集结了约十万军队,打败了失吉忽秃忽率领的三万蒙古军。但成吉思汗很快亲自率兵前来,在印度河北岸大败札兰丁,札兰丁跳入印度河游走,逃入印度。当时蒙古士兵曾经要向札兰丁放箭,成吉思汗却阻止了他们,并让他们以札兰丁的勇敢为楷模。
在西征胜利后,成吉思汗把夺来的土地分给自己的儿子们统辖,由于这些地方风俗各自不同,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各自独立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的后代们和他一样喜欢征伐,他们向四面八方出击,把势力扩展到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在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但却因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他们像一阵飓风卷过,留下一片被摧毁的城市,很快又消失在远方。
当成吉思汗西征时,曾经要求已经臣服于己的西夏出兵从征,但却被西夏拒绝。更让成吉思汗愤怒的是,后来西夏看到成吉思汗出征长期不归,就和金朝相约共同抵抗蒙古。成吉思汗打算彻底消灭西夏,公元1226年,他统军再度攻入西夏,接连攻下黑水城、甘州、西凉府等地,西夏的兵力损耗殆尽。但就在1227年七月,当被蒙古军队围攻的中兴府已经绝粮,西夏眼看就要灭亡时,成吉思汗却在六盘山病逝。随后,西夏国王出降被杀,西夏亡国。
在成吉思汗死后,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他的陵墓究竟在什么地方。传说他的部下们用千万匹马踏过草原,抹去了所有可能留下的痕迹,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草原领袖从此躺在草原下面一个神秘的地方,再也不会有人来打扰他的梦境。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向来都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舞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中,这片土地上先后出现了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草原上的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谁也没能把事业做到成吉思汗这样宏大的地步。
铁木真具有草原民族领袖的典型特质,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是一位天生的领导者。他自强不息,即使在最失败的时候也不曾放弃希望,在遭受到有生以来最严重的失败后,他立下与部众们同甘共苦的誓言,并在此后的日子中一直实践着对部下的承诺。
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对待敌手的残酷与对待合作者的慷慨同样引人注目。他经常救助困境中的其他部落,在战斗结束后将战利品分给部众,对待自己的族人总是格外宽容,即使他们屡次离他而去,转投他人旗下,再回头时铁木真依然会接纳他们。当他成为成吉思汗后,那些曾经随他征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都得到了最优厚的赏赐,他们的子孙也会获得世袭的地位和荣耀。
无论什么时候,一位慷慨而宽容的领导者都会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与信服。对属下的慷慨会增强自己的实力,使人乐于为己效命,对第三方的支援则更加影响深远,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为自己所用。铁木真的眼睛里没有短小的利益,他的慷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这种收益是那些鼠目寸光的领导者永远也不会获得的。
引言
自从辉煌的大唐帝国分崩离析之后,中国大陆就一直处在许多民族政权的分别统治之下。北宋,契丹,女真,西夏,南宋,蒙古,几百年的风雨斗争中,中原的汉族政权就一直没有占到过什么便宜。中国最后三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里,由蒙古建立的元朝和女真建立的清朝之间夹着一个孤零零的明朝,朱元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朱元璋是一个真正的白手起家者,由社会最底层的孤儿和流浪僧人一步步奋斗到万人瞩目的天子之位,其间的艰难与辛酸难以想象。他身上具备一种最原始的生存动力,正是这种力量促使他像一粒种子一样克服一切艰辛困苦,寻找到一片适合生存的土壤并努力扎根下去,经历风雨的洗礼,最终开放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元朝末年的乱世为一群从社会下层奋斗出来的英雄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天地,但人的能力各有高下,时运也各自不同,倘若在鄱阳湖的争斗中,朱元璋和陈友谅的运气稍有些逆转,最后坐上皇位的是谁还尚未可知。
但在登上帝位之后,昔日生活给朱元璋留下的心理阴影却日渐显现出来,他以汉唐为榜样,努力想要重建盛世,但一种严重的自尊与自卑相交织的心态让他无法应对各种和平时代的矛盾,只能用强力营造出空前专制的政治高压,从而却使达到的结果与他最初的愿望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他和他所处时代的悲哀。
乱世的开端与英雄的出世
公元1645年5月,清军的铁骑攻入南京城,福王朱由崧的弘光小朝廷灭亡,大明朝的辉煌只留下一段惨淡的尾声。烟水迷离,六朝如梦,阅尽了世间沧桑的石头城又送走了一个短命的小朝廷。此时此刻,南京城外钟山脚下的明孝陵里,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已经静静躺了两个多世纪。这是一位孤独的帝王,继承他皇位的后代帝王们大都埋葬在几千里之外的北京城郊十三陵,没有人会来与他作伴。遥想当年,当一个由外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原的统治将近百年时,正是他指挥着千军万马,将他们赶回了遥远的北方草原。而今天,另一个民族的铁骑却又从山海关外冲入中原,将他努力建立的王朝彻底摧毁。谁也无法想象,当他在黄泉之下看到自己亲手创立的几百年功业终于覆没时,心中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风掠过寂静的树林,天地之间似乎有一种声音召唤着人们回忆起几百年前,大明王朝在血火中刚刚诞生时的那段传奇……
公元1328年九月的淮河之畔,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的一个小村子里,有户普通的农家出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后来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朱元璋发迹之后,人们怀着各种目的制造了许多关于他出生时情景的神秘传说:有人说他的母亲曾经梦到仙人送来一丸闪闪发光的仙药,吃下以后才有了真龙天子;也有人说他降生时红光冲天,甚至让左邻右舍以为着了大火,纷纷提着水桶赶来。种种牵强附会的传说玄而又玄,但在当年,这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放牛、砍柴,并没有任何区别。
但作为一个才能出众的政治家,幼年的朱元璋也确实表现出许多特殊的品质和能力,比如极旺盛的权力欲。作为孩子群中的领袖,他最喜欢的游戏竟然是装皇帝。道具很简单,只要他往土堆上一坐,把叶子粘在脸上当胡子,头上顶块木板就当是皇冠。大大小小的孩子排列成行,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山呼万岁,三拜九叩,坐在中央的朱元璋——当时他的名字还叫朱重八——得意洋洋,大概从这时起就培养出了皇帝瘾。
当然作为一个领袖决不能只享受荣耀,他还负有谋划和决策的责任,并随时准备着为此承担风险。童年的朱元璋和许多小伙伴一起为地主家放牛,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徐达和汤和。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一次饥饿的孩子们实在难以忍受,朱元璋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地主家的牛杀了来吃。
这个计划很快就得到了执行,但当他们的面前只剩下一堆牛骨头时,许多孩子不由感到了由衷的恐惧。看着瑟瑟发抖甚至痛哭流涕的小伙伴们,朱元璋又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他把牛尾巴塞进石头缝,回去说牛钻进了石头缝里,再也拔不出来了。愤怒的地主无可奈何,只能把为首的朱元璋痛打一顿了事。虽然受了些皮肉之苦,但朱元璋在孩子群中的威信却更高了,他就这样在一次次的经历中锻炼了智慧、勇气和杀伐决断的统率力,所有这些都为他将来打天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当朱元璋渐渐走进青年时代时,历史也翻到了公元十四世纪中叶。此时的中国北方平原上,几乎所有的人们都从空气中闻到了末世来临的气息。死神的脚步距离人们越来越近,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的人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公元1344年,淮北地区爆发严重的旱灾、蝗灾和瘟疫,无数人在这接踵而来的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当年秋天,无处谋生的朱元璋到附近的皇觉寺出了家,这一年他十七岁。在寺庙里,朱元璋的身份是“行童”,也就是僧侣的仆人。他在这里受到所有人的任意驱使,每天与他相伴的除了无穷尽的劳动就是无休止的责备,这使得他无比烦闷。于是他的反叛精神爆发出来,不能和寺里的人当面交锋,干脆就拿庙里的泥菩萨出气,在它们背上写上“发配三千里”之类的字样,算是又在想象中过了一把皇帝瘾。最后朱元璋只在皇觉寺待了五十天就离开了,从此四方漂泊,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生涯。
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
中国古代许多皇帝都有画像流传下来,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其画像自然受到更多关注。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同一个朱元璋竟然有两张完全不同的画像流传下来:一张五官端正,方脸慈眉,另一张却是又长又弯的一张刀柄脸,下巴比额头长出一截,满脸黑痣,看起来凶神恶煞,杀气腾腾。究竟哪一张画像才是真实的朱元璋?
据后人推测,第一张画像和明成祖的画像一起被隆重地供奉起来,应当是朱元璋的真实形象。但他为什么又要丑化自己呢?其实在民间看来,朱元璋的第二张画像虽然丑陋,却是民间所说的“五岳朝天”和“七十二黑痣”的“猪龙形”贵兆,人们一般认为这种长相的人大富大贵,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而且朱元璋喜欢微服出巡,也可能会故意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以免让人认出他来。或许正是为了引起民间百姓对自己的敬畏,同时出于安全防范上的考虑,朱元璋造出了这两张迥然不同的画像。
其实朱元璋的相貌还曾经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契机,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正式开端。在云游四方的八年旅程中,朱元璋结识了许多江湖朋友,见识和阅历也迅速增加。这时侯已经是天下大乱,各地都有许多农民起义军的队伍,朱元璋觉得自己也应该去参加起义军才会有前途,所以在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时,二十五岁的朱元璋来到濠州城下,准备投奔郭子兴的部队。但守城的兵士看到这个身材高大的和尚闯来,又见他二话不说,只称要见首领,就认定了他是奸细,打算就地处决。郭子兴得到消息,生怕错杀了来投奔的好汉,就赶到城门来,一看这和尚相貌堂堂,神情气质威风凛凛,颇有英雄气概,心里很是喜欢,问清楚他是前来投奔的,就留下他作了步卒。
就这样,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契机来临了。他原本就很有能力,如今又懂得抓住机会,很快就锋芒毕露,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他在军队里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