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功臣之家屯田佃户、管庄干办、火者、奴仆,及其他亲属人等,倚势凌民,侵夺田产财务”;不许“功臣之家受诸人田土及朦胧投献物业”等等。但曾经为缔造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功臣们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里,铁榜放出后他们照样犯法不误。
自己在世时功臣们就已经这样无法无天,等到百年之后,自己的继承人面对这样一群不知进退的元勋时,还能够坐稳江山吗?在朱元璋看来,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他理应享有对这个国家的绝对统治权。面对越来越无法主宰的形势,朱元璋终于不能再容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以各种名义诛杀功臣,首先爆发的就是洪武十三年时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开始追随朱元璋,明朝建立后一直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洪武十年左右做到丞相的位置。徐达和刘基等人一直很看不上胡惟庸的人品,曾经在朱元璋面前提出过不同意胡惟庸担任丞相,胡惟庸得知后便一直怀恨在心。他曾经想要买通徐达的家人诬陷徐达造反,但却没有成功。朱元璋也没有听从徐达和刘基的意见,仍然任命胡惟庸为丞相。后来胡惟庸的权势越来越大,人也日渐跋扈骄横起来,他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随意控制朝政,各部门上奏给皇帝的文件先拿来自己看,如果有对自己不利的意见就藏匿起来不给皇帝看到。各处的钻营之徒和想要办事的人都纷纷找上门来,送给胡家的金银财宝和珍奇名马不计其数。这时胡惟庸仍惦记着当年刘基对他的意见,总要找机会把他毒死了才算解恨。
后来朱元璋终于决定剪除胡惟庸的势力。他逐步削去了胡惟庸的各种权力,最后把他处死,还追加了各种谋反通敌的罪名,又趁此机会将许多功臣牵入此案中,说他们与胡惟庸结党营私,打算共同谋反。结果许多开国功臣全家被杀,十年间共处死三万余人,共有一公、二十一侯被杀死或者在死后被削去爵位,朱元璋为此还专门作了《昭示奸党录》颁行天下。
胡惟庸案牵涉时间、范围极广,连早已在家休养的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也被扣上意图协助胡惟庸篡位的罪名,全家七十余口都未能幸免。后来有人上书为李善长鸣不平,说他本来就已经位极人臣之首,即使再帮助胡惟庸当上皇帝,能享受的荣华富贵也不会超过今天,何必还要冒造反的风险?如果说他自己打算当皇帝倒还有可能,要说他帮助胡惟庸谋反,简直是荒唐至极。朱元璋看了以后没法反驳,也没有再追究。
胡惟庸案是对功臣势力的重大打击,十几年后的蓝玉案更是几乎把功臣势力诛杀殆尽。蓝玉也是凤阳定远人,还是常遇春的内弟,英勇善战,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很欣赏他,将他比作历史上的名将李靖、卫青。但他后来也是居功自傲,嚣张跋扈至极,随意侵占民田,鞭打前来调查的官员;随便操纵军队人事处理和部队调动;出征时侵占战利品;途经喜峰口时由于守关官员没有及时开门,他竟让兵士毁关强行通过。这些都引起了朱元璋的强烈不满和警惕,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时,有人控告蓝玉谋反,审讯中又牵连出许多开国功臣,朱元璋趁此机会又将许多开国功臣灭族。这次前后共杀了两万余人,事后据此事件颁布的《逆臣录》中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名列其中。
从此之后,功臣们的势力再没有对朱元璋的统治造成任何威胁,以至于当他的孙子建文帝受到叔叔燕王朱棣的军事进攻时,昔日的功臣良将荡然无存,竟没有人能为他统兵打仗,保住皇位。但无论如何,夺取孙子皇位的毕竟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家的江山并没有落入外人手中,这也许是对长眠地下的朱元璋惟一的安慰吧。
大兴文字狱
在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算得上是出身最贫寒的一位。虽然后代经常有人拿他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相比,但刘邦在当时至少还是个亭长,而朱元璋却是从和尚、乞丐这样的社会最底层一路白手起家,击败了割据四方的群雄,最后迫使元顺帝撤出大都,统一天下。
正因为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做到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所以朱元璋的心态也很复杂。一方面,他为自己的旷世伟业深感自豪,经常向人炫耀自己从一介贫民奋斗到天下之主的传奇历程;另一方面,他在潜意识里也很以当初的卑微出身为耻,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这种极端自尊和极端自卑的心态交织在一起,就让他时时处处疑神疑鬼,做出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暴虐行为。
说到文字狱,人们一般联想到的都是清朝的雍正等几个皇帝,实际上早在他们之前几百年的明初洪武年间,也曾经出现过轰轰烈烈的文字冤狱,而且罗织罪名的理由更加稀奇古怪。有许多官员在进献的贺表里写到“作则”两个字,这本来是很常用的词语,但朱元璋立即就联想到“作贼”,认为官员们在骂他是造反出身。除此之外,他还会从“生”联想到“僧”,从“取法”联想到“去发”,认为别人在讽刺他做过和尚;把“帝扉”当做“帝非”,把“有道”当做“有盗”,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别人不怀好意,于是大开杀戒,许多人因此掉了脑袋。后来官员们实在没有办法,干脆请朱元璋自己写出固定格式的公文发往各地,以后大家上表的时候照样抄写,只是更换一下自己的官职姓名,这才算保住了大家的性命。
被朱元璋怀疑成文字狱的人很少有能逃过一劫的,有位姓张的官员却是个例外。他的贺表里出现了‘天下有道’和‘万寿无疆’的字样,朱元璋理所当然地理解成“天下有盗”,盛怒之下把他抓来审问。但他却说:“'天下有道'是孔子的原话,'万寿无疆'是《诗经》里的原文,这能算诽谤吗?”朱元璋想了半天无言以对,只好把他放掉。左右的人很惊奇,纷纷议论说:“这些年能幸免的,也就这一个了!”
不但官员们受到怀疑,皇亲国戚们要保住性命,也必须时刻小心。有一天朱元璋和郭宁妃的哥哥郭德成一起喝酒,看到他喝醉了以后摘掉帽子,头顶上只剩下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不禁随口开了几句玩笑。没想到郭德成趁着酒醉随口说了句“就这样我还嫌多呢,哪天全都剃光了才好”!这一下正触动了朱元璋的忌讳,他立即变了脸色,不再说一句话。郭德成酒醒之后才明白过来,知道大祸临头,干脆装起疯来,把头发全部剃光,穿起了和尚的衣服,每天敲着木鱼大念佛语不止。这一招果然奏效,朱元璋也被欺骗了过去,对郭宁妃说:“看来你哥哥真是疯了,本来还以为他在说笑话呢。”后来政局动荡,许多功臣皇亲都未得善终,郭德成却安然无恙。
继承人问题
与朱元璋的多疑暴虐不同,壮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的性格比较宽容敦厚,后来他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也继承了他这种性格。朱元璋觉得太子过于宽厚,希望他更严厉一些,而皇太子也经常觉得父亲过于暴虐苛刻。曾经有一个传说,说是太子向皇帝进言,请他不要杀人过多,朱元璋就把一根满是荆刺的条杖扔在地上让太子去拿。看到太子无处下手的窘状,朱元璋这才说:“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你去掉这些扎手的荆刺,否则将来你怎么坐江山?”太子却不以为然,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这一下把朱元璋气得大发雷霆,顺手抄起一把椅子就朝太子扔过去,吓得太子只好逃跑。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标完全是不同的性格和治国思路。
皇帝和太子意见不合,夹在中间的大臣也跟着倒霉。有一次朱元璋要大开杀戒,皇太子复审案卷时却打算从宽处理,朱元璋就问御史袁凯究竟自己和太子谁对谁错,袁凯不好直说,只好回答说皇帝是为了执法,太子是出于仁慈。朱元璋听了大发脾气,说袁凯是在耍滑头,想要两边讨好,这一下把袁凯吓坏了,干脆也装疯扮傻起来,任凭朱元璋怎么命人折磨他也不声不响,回家后自己用铁链锁住脖子,蓬头乱发唱歌不止,做出种种疯癫的举动,骗过了朱元璋派来探察的使者,总算留住一条命。
后来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伤心不已,让谁当继承人就成了心头一件大事。皇太孙朱允炆年纪太小,朱元璋怕他做不稳皇位,就有些想把大位传给和自己颇为相似的四子燕王朱棣。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棣和朱允炆来对,结果朱允炆说了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让朱元璋很生气,而朱棣开口却是“日照龙鳞万点金”,颇有帝王气象,朱元璋不禁喜出望外。但改变继承人毕竟是件大事,他自己也犹豫不决,就去和大臣商量。大臣回答说:如果让第四个儿子当太子,那么老二老三往哪儿摆?他们的心里会服燕王吗?一句话说进了朱元璋心里,他也只能感叹说:“一切都看天意吧!”
朱元璋平时很注意对儿子们的教育,把许多儿子都培养得精明能干。后来几次大案把开国元勋宿将几乎杀光,他就把对蒙古势力的防务交给了燕王等几个儿子,北边一线成了他们的封地。正是在边境的守御生涯锻炼了朱棣的能力,也培养了他的势力,后来他能够夺取朱允炆的皇位,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七十一岁的朱元璋患病卧床不起,三十天以后去世。他被葬在南京城外钟山下的明孝陵中,周围是几座功臣陪葬墓,墓主分别是开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达、岐阳王李文忠、江国公吴良和海国公吴祯等。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在朱元璋剿灭功臣的行动中受到牵连,但能够附葬在这里,终究也是一种幸运。
朱元璋去世之后,皇孙朱允炆继位,四年后被燕王朱棣推翻代替。朱元璋立下的许多制度被明朝的后代帝王所继承、发展和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生前曾经那么努力地巩固皇权,希望子孙后代永享太平富贵,但大明王朝终究还是被推翻了,他的许多子孙也都落到极其悲惨的境遇,朱元璋在世时又怎能想到这些呢?
结语
在朱元璋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多舛的命运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都说磨难是财富,白手起家者的优势正在于此。由于一无所有,所以他们无所畏惧,在阅尽人间沧桑的漂泊生活中,朱元璋学会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势力,并耐心与他们合作。苦难的生活锻炼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他凭借坚韧的意志将对手一个个消灭,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正验证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
同样是从社会下层奋斗出来的领导者,朱元璋却比同时代的群雄们走得更远,这其中固然有不少运气的因素,却也与他个人的先天性格有关。并不是每个饱经磨难的人都会拥有奋力拼搏的勇气,也不是每个遍尝人间冷暖的人都能拥有洞察世事的能力,朱元璋与同时代群雄们的不同正表现了个体的差异。
从朱元璋少年时代的行动来看,他身上具备冒险、力行和理想主义等特质,潜意识中具有较强的领导和支配欲,这些素质都是成功的领导者们所普遍具备的人格特征。对于一无所有的创业者来说,冒险可能会带来成功,从而使他们的自身境况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即使是彻底失败,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变得更糟。所以冒险特质在他们身上会发出格外强大的能量,这也是此类型创业者格外容易获得成功的原因。
引言
当明朝政权表现出严重衰落的迹象时,努尔哈赤崛起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当时的女真部族属于明朝的松散管辖之下,在频繁的接触中,他们与明朝官吏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战斗中被明朝官军误杀,从善后事宜的处理开始,这个年轻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随着与明朝官员日渐增加的接触,努尔哈赤逐渐开阔了眼界,认识到明朝的弱点并感受到女真现状的不如人意,于是日渐树立起宏大的理想,并将其一步步变成现实。
努尔哈赤的第一步是吞并其他的女真部落,使自己原本薄弱的势力日渐壮大起来。他有效地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现实因素,并凭着他过人的才能与勇气,开始了独立建国的道路。他训练出了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军队,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适于社会在战时运转的政策。他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新兴而富有锐气的女真军队面前,缺乏正确指挥的明朝军队惨遭失败。
也许努尔哈赤最初的理想只是建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创下的事业却比当初的预想走得更远。努尔哈赤的后代们凭着历史的机缘巧合踏进了山海关,面对着辽阔的疆土,他们以一种类似于先祖的理想和努力实现了稳固的统治,建立起一个远超出他们祖先想像的庞大帝国。
十三副遗甲起兵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建立过二百年以上统一王朝的只有西汉、唐、明、清四代。在它们中间,所谓的“外族”建立的王朝,只有大清帝国。这个由来自山海关外的满人所建立的王朝历经十二帝,享国268年,在中国封建时代的落日余辉中开创了康乾盛世,建立了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国力最为强盛的大帝国。在当年的金朝人未能夺取江南,以至抱恨退出中原之后,女真人的铁骑终于踏遍千山万水,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明朝中晚期,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女真各部兴起,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部,其中又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由于距离明朝统治中心最近,建州女真受到中原文明影响,很早就由渔猎转向农耕,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但由于组织体制落后,部族内仍旧是仇杀频繁,动荡不安,在弱肉强食的女真各部竞争中很容易被其他部乘虚而入。而在明朝看来,如果能让女真各部相互制约,达到力量均衡,以此巩固东北边防,也是自己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努尔哈赤的活动改变了这一切,他野心勃勃,却又能洞察形势,与那些只想吞并别的部落,从而为自己掠取利益的部族首领相比,他更具有政治家的能力与见识,也因此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
努尔哈赤的部族姓爱新觉罗,先族是金朝女真遗部,远祖布库里雍顺将他们的部族命名为满洲,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满洲称号起源。努尔哈赤的祖先一直是建州女真的“正统”所在,当地还曾有明朝建置的建州卫。当时努尔哈赤的曾祖被明朝政府正式任命为官,人们称他为“都督福满”,他的六个儿子被称为“宁古塔六贝勒”,其中排行第四的觉昌安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在他的经营下,这一支的实力渐渐强大起来。
据说在努尔哈赤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经怀孕十三个月,人们认为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兆头。但不幸的是努尔哈赤的母亲在他十岁时就去世了,父亲塔克世又为努尔哈赤娶了继母。继母对努尔哈赤很不好,经常虐待他,由于她的挑唆,家里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恶化。到了努尔哈赤十九岁时,继母对塔克世说:“努尔哈赤已经长大了,可以分家出去另过活了!”并怂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