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王道 >

第32章

王道-第32章

小说: 王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逐渐恶化。到了努尔哈赤十九岁时,继母对塔克世说:“努尔哈赤已经长大了,可以分家出去另过活了!”并怂恿着塔克世只分给努尔哈赤一点点财产就将他轰出家门,让他自立。

  为了生活,努尔哈赤的青少年时期饱尝苦难,他总是从深山丛林中采集一些松籽、人参等药材到抚顺等地的马市上出售,以此维持生计。但是努尔哈赤很好学,对汉人的兵书和小说十分感兴趣,喜欢看《三国》、《水浒》、《孙子兵法》,由于天资聪颖,总是过目不忘。他还经常向当地的汉人儒士请教各种问题,终于成了一个胸怀大志、交游广泛,并拥有不凡气度的青年。

  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努尔哈赤被收在明朝辽东总兵名将李成梁的麾下,并因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而得到了他的赏识和器重,逐渐锻炼成一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将才。在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二月,建州右卫的古捋城主阿台反叛,扰乱辽东,李成梁奉命前去镇压。阿台是建州女真中实力最强的王杲的儿子,王杲由于进犯明辽东重镇沈阳、杀死指挥王国栋而被镇压,兵败被俘后,押往京城问斩,阿台立誓要为父亲报仇,于是这一次就率全部力量来犯境作乱。但李成梁毕竟是明朝的一员猛将,不久便率领辽阳、广宁的明驻军直捣阿台的住地古勒寨(今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乡),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打了阿台一个措手不及。阿台一家与努儿哈赤一家本是亲戚,由于两家极深的渊源,觉昌安不想看到他们在兵乱时无端被杀,更不想看到古勒寨城破被屠,就和塔克世一同进城,打算劝说阿台投降。然而悲剧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建州女真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对明军告密说觉昌安前来是为了相助阿台守城,希望阿台和觉昌安部因此受到打击,自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果然,明军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将古勒寨攻下,随后将城内的男女老少尽数屠杀,觉昌安和塔克世两人也一同被害。

  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做了冤鬼。事后李成梁虽然调查清楚了事情始末,发现觉昌安与塔克世父子确实是被误杀,但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只好将觉昌安与塔克世的尸体找到还给努尔哈赤,向他道歉了事。努尔哈赤看到父祖被杀,满腔悲愤,又拿李成梁无奈,只好迁怒于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愤恨地返回故里,拿着父祖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率领百余人的队伍,誓师讨伐尼堪外兰,决心为父祖报仇。就这样,努尔哈赤从复仇开始,迈出了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不朽功业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在讨伐尼堪外兰这一战役的过程中,努尔哈赤非凡的胆略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在出兵时,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许明朝插手干预。他向明廷提出:“我的父亲、祖父被杀的事情,我知道是尼堪外兰挑唆的,你们只要把这个人交给我,我就甘心了!”明廷没有答应努尔哈赤的要求,并表示如果他率先挑起事端,明军就会帮助尼堪外兰。这下努尔哈赤陷入了困境,因为觉昌安已死,很多女真人改投到有明朝支持的尼堪外兰部下,如果自己的行动再不被明廷肯定,就真的要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现在尼堪外兰更加气焰嚣张,以为努尔哈赤肯定拿他没有办法,就公然向他挑衅。但此时的努尔哈赤并没有气馁,他积极联合外援,终于找到了同盟者。这些人是苏克苏浒河部落的一些首领,他们不满尼堪外兰的行径,愿意与努尔哈赤共同讨伐尼堪外兰,努尔哈赤非常高兴,杀牛祭天,与他们共同立誓,结为盟友。本部人和友部的同胞都很敬佩努尔哈赤,认为他是执著与聪慧的化身,就称他为“淑勒贝勒”,意思为“聪慧王”。

  但努尔哈赤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尼堪外兰其实根本不堪一击,当努尔哈赤整顿军队,向他正面挑战时,他竟然望风而逃,丢下图伦城,带着妻子金银跑得不知去向了。努尔哈赤很快攻下图伦城,首战告捷,创造了以十三副遗甲雪家仇的英雄传奇。 






 
七大恨告天
  讨伐尼堪外兰的行动成功了,父祖之仇也已经洗雪,但这次成功激发起了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他看到了自己毕生事业的希望,看到了女真各部的人心所向,此后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开始了兼并女真各部的一系列战争。努尔哈赤明白,要想实现建州女真乃至整个女真族的统一,光靠勇气和运气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深的谋略和敏锐的眼光。因此,在以后征伐李岱、阿海、哲陈、浑河等部时,他既用智、又用力,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战略方针,收到了很大成效。到公元1588时,建州女真各部基本上已经统一在努尔哈赤的旗帜下了。

  建州女真的统一,引来了以叶赫部为首的海西女真的嫉恨。五年之后,海西女真的叶赫部首领纳林布禄纠集了哈达、乌拉等九部的三万联军,分三路向努尔哈赤所在地发起进攻,引发了著名的古勒山战役。这是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一次战役。在敌众我寡、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努尔哈赤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积极策划,沉着备战,运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最终重创叶赫联军,取得了此次战役的完全胜利。古勒山之役以后,努尔哈赤开始向海西四部发动进攻,经过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场战役,兼并了除叶赫部之外的海西女真,分居在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西岸的东海女真族也前来归附。至此,努尔哈赤终于完成了统一女真族的大业。而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是拥有精兵六七万,辖制北自蒙古,南至鸭绿江,东至海滨,西至辽边的广阔领地强大而统一的部族首领了。1601年,努尔哈赤和其同母弟弟舒尔哈齐都已经成为女真族中地位相差无几的首脑人物。与此同时,努尔哈赤的长子诸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七子阿巴泰、八子皇太极,舒尔哈齐子阿敏等都已经成长起来,并成为能征善战的将领。努尔哈赤在此时有意扶植家族势力,排斥异姓军功贵族,加强军队自身的组织建设。于是他在原有的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了“旗制”。最初设立了黄、白、红、蓝四旗。

  为了增加管理力度,努尔哈赤在原先四正色旗的编制基础上,又扩充了四旗编制,这就形成了后来一直沿用至清末的八旗制度的雏形。这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完整行政制度体系,使得他所管辖的地域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还拥有完备的制度,加上后来成体系的议政制度,努尔哈赤的部族已经具备了建立一个独立政权体系的基础。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建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

  其实女真的崛起早就已经触动了明朝脆弱的神经。虽然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近三十年里,接受明朝政府的封赏,频繁向明朝纳贡称臣,力图不引起明政府的反感,以此来保证自己的事业不受干扰,但事实上明廷已经对他十分忌惮了。于是明廷积极支持叶赫部与努尔哈赤之间的对抗,使得叶赫部久久不能被平定,这使得实力已经今非昔比的努尔哈赤十分恼火。于是努尔哈赤断然中止了对于明朝的进贡,明朝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藐视,于是扬言对努尔哈赤采取行动。但努尔哈赤却根本不买账。他很清楚明朝其实并不想出兵,只是想要自己恢复进贡。因为进贡是臣服的标志,如果他恢复进贡,明朝就有了下台阶的借口。但如果他拒绝进贡,明朝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他们根本不想出兵,却又怕损害自己的国威。努尔哈赤感到这是一个掌握主动权的好机会,于是僵持了两年之后,他以此要挟明朝廷与其立边界碑,明朝廷赶紧答应,双方祭天发誓,边兵永不越界。这是努尔哈赤的一次以守为攻的外交上的巨大成功。从这件事情上,努尔哈赤也看出了明朝廷的色厉内荏,于是加紧了自身强大的步伐。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策马黄河,问鼎中原。

  公元1614年,在努尔哈赤准备建立新政权的前夕,明神宗派守备肖伯芝到努尔哈赤处“晓以大义”。事实上是让肖伯芝去探听一下努尔哈赤的虚实,没想到肖守备以为自己是“天朝使者”,妄自尊大,对努尔哈赤不屑一顾,定要他行跪拜礼。努尔哈赤根本不理会明朝的态度,对肖伯芝带来的文告看也不看,只是一面稳住明朝廷,一面为他的建国做积极准备。

  在建立后金之后,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翻起了旧账。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举行祭堂子仪式,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在这所谓的七大恨中,努尔哈赤主要强调的是民族矛盾,并且重提父祖被杀一事。事实上,努尔哈赤父祖被杀这笔账,他早就算在了尼堪外兰的头上,为了防止明廷支持尼堪,他还曾经表示“此事与朝廷无干”。然而现在,明朝成了他建功立业的最大障碍,那时候搬出七大恨,目的无非是为出兵正名,并挑起族人的民族情绪。所以,与其说这是对于女真各部反抗明朝欺压的宣言书,不如说是努尔哈赤已经准备好了进攻明朝、逐鹿中原、实现霸业的一纸宣战书。此次战役他亲统步骑二万进攻抚顺,抚顺守将李永芳出降,抚顺城被攻陷,努尔哈赤掳掠了人畜三十万,满载而归。 






 
萨尔浒之役
  明神宗对于抚顺城被攻陷表现出相当的惊愕和高度的重视。为了保住辽东,挽回自己天朝上国的面子,在与朝廷众臣仔细商议之后,他决定对努尔哈赤大举用兵。负责全权规划此次行动的是辽东经略杨镐,公元1618年六月,杨镐前往山海关调兵,蓟门、宣州、大同、山东等地以及朝鲜援军云集辽东,号称四十七万大军。指挥这支军队的除杨镐外,还有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但这些人要么是只会纸上谈兵,要么是只善于官场斡旋而不善于建功立业,几经讨论之后,他们以辽阳、广宁为根本驻地,兵分三路,围击努尔哈赤。

  第二年初,明军与后金已经陷入了对抗状态。努尔哈赤对明军的大举来袭并没有感到惊慌,在清楚地分析了形势之后,他一面派大贝勒代善率领五千兵马驻守扎喀关,抵御明军的进攻,一面亲统大军乘虚出征支援明军的叶赫部。在获得节节胜利之后,叶赫部的锐气被大大挫伤,努尔哈赤这才转而对付明军。

  自从明朝发兵以来,努尔哈赤一直在密切地注视着他们的动向。他估计明军长线作战、大举进犯,必然是希望速战速决,但他们的后勤补给肯定不能支持长久战,针对这个弱点,他开始做长久防御、坚壁固守的准备。

  二月,后金派出一万五千人的分队,到萨尔浒山上筑城,建立防御重地,并派骑兵前去保卫。努尔哈赤认为明军主力实际上不是杨镐的组合军,而是从抚顺而来的,由杜松率领的三万西路大军。他认为在总体实力上,他明显不是明军的对手,但自己的优势在于能够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各个歼灭。因此他制订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打击主力明军,然后再将其余的乌合之众各个击破。

  杜松率领着军队出了抚顺城,几天后就占驻战略要地萨尔浒,本来他在战略上占有优势,但由于贪功冒进而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不听劝告,独断专行,放弃了在军事要地萨尔浒与后金军对抗的机会,主动进攻挑衅,又亲率一万人攻打附近的界凡城,兵力再次分散,给了努尔哈赤以可乘之机。努尔哈赤亲率六旗四万兵力包围萨尔浒山,命儿子代善、皇太极率二旗兵力在界凡城迎击明军。之后,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向萨尔浒山发起猛烈攻击,不适气候和不熟悉地理环境的明军顿时乱作一团,纷纷西逃,结果在得力阿哈一带全军被歼,总指挥杜松等将领也都战死。八旗兵在萨尔浒山取得速胜后,奋勇打击其他三路明军。不久之后,来犯明军除李如柏指挥的南路军逃往沈阳之外,其余三路大军全部为八旗兵各个击破。

  在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中,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以少胜多,还用最小的牺牲取得了最大的胜利,这完全得力于努尔哈赤的沉着应战和指挥得当。他善于乘敌军易将时歼灭敌人。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后,明廷改派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努尔哈赤便按兵不动,蓄势以待,静观其变。等到明廷罢免熊廷弼,以袁应泰取而代之的时候,努尔哈赤便乘乱发起沈辽之战,大获全胜。在这次战役之后,努尔哈赤扩充了自己的力量,后金的兵员数量达到了二十万,军事实力第一次能够与明军势均力敌。这次战役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打退了明朝的进攻,为努尔哈赤的发展争取到了时间和安定的环境。战后的努尔哈赤立即开始在临近明边界的地方屯田驻军,移民筑城,时时的骚扰明朝边防,而明朝在战役后却元气大伤,只能是消极应对,再没有能力轻言大军讨伐。在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与后金的攻守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努尔哈赤由守势转为攻势,更加增强了进军中原、颠覆明朝的决心和信心。 






 
宁远惨败
  在取得了萨尔浒战役的胜利之后,努尔哈赤明白,只要自己战略运用得当,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南下,中原广大的疆域就会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于是他一方面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一面着手准备更大的行动,推进向中原挺进的步伐。而此时的明辽东境内则一片混乱,难民似潮水般涌入内地,明朝边官也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努尔哈赤看到明边空虚,人心浮动,就在萨尔浒战役结束后的当年六月乘胜追击,兴兵攻打开原、铁岭、柴河、抚安,迅速取得了胜利,再次给明军以重创。此后,由于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失去了明军的后援,也很快被后金所兼并,努尔哈赤终于彻底实现了将女真各部归为一统的理想。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派人潜入沈阳,联络城内蒙古饥民作为内应,随后亲领大军渡过浑河,猛攻沈阳城。蒙古饥民与努尔哈赤里应外合,战斗异常激烈,八旗军作战异常勇猛,不久就攻陷沈阳城。随后努尔哈赤又乘胜挥师进兵辽阳,明军引水注壕,环城列炮,死守孤城。八旗兵从右翼毁闸,左翼毁桥断了明军水源和退路,之后很快攻进城去,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明辽阳经略袁应泰兵败自杀,总兵贺世贤战死,辽阳城也落入后金手中。第二年,努尔哈赤又再次出兵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市)。熊廷弼因兵败失地而被斩,传首九边;王化贞也因兵败弃城而丢官,下狱被判死刑。

  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努尔哈赤决定迁都沈阳,更名为“盛京”。沈阳处于东北的要冲之地,是关东地区的枢纽与咽喉所在,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因为此,这是一座久经磨难与沧桑的城市。汉代时它属于辽东郡管辖,称为“侯城”,为屯兵而筑起了土城;到了金代,土城在战火硝烟中被焚毁。到了元代的沈阳路和明朝的中卫城,仍是一座用于戌守的城市。沈阳的地理位置比辽阳更加优越,它号称“左控朝鲜、右引燕蓟、前襟溟渤、后负沙漠”,地处松辽平原南部的辽阳、广宁、开原三镇鼎峙之中,如果以松辽平原为腹地,就能西叩关门、东通建州、北抚蒙古、东南控朝鲜,是能攻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