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罢。当他病重时,也曾经伤心地想到,当自己去世之后,吕后的权势与野心会越来越大,戚夫人和赵王恐怕都难逃厄运,便让戚夫人为他舞蹈,他作歌唱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也许是刘邦作过的最温情伤感的一首诗歌了。虽然贵为一代开国帝王,刘邦却也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儿子。当他去世后,戚夫人母子果然被吕后残酷杀害,倘若刘邦地下有知,一定也会感伤不已。
刘邦一生志向远大而执著,虽然他本人能力有限,却非常擅长用人纳谏,是一名出色的领导者,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许多英雄豪杰都心甘情愿地追随辅佐他。征战几十年,终于创立下西汉王朝,又推行了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政策,做好了身后的人事安排,为汉朝日后的辉煌与强大奠定了基础。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能够以这样平凡的出身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他的成功也为后代无数有志英雄所追随效仿。
结语
刘邦属于那种喜欢走极端道路的奋斗者,这类人物的人生信条是:一切为了事业,一切为了成功,为此可以毫不吝惜亲人的生命,毫不顾忌通行的社会规则和别人的看法。他的合作者们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们之所以聚拢到刘邦身边,决不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有多么强大,而是看中了他可以帮自己成就事业。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后,清醒者如张良选择了退隐,而一些未能及时醒悟的人却丢掉了性命。
每一个期待成功的人都应当像刘邦那样从谏如流。永远不要拒绝对自己有用的建议,永远不要害怕别人比自己优秀。让更优秀的人为自己所用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只有失败的领导者才会因为太顾及面子而放弃正确的建议和出色的人才。
刘邦是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最大的长处在于知己所短,知人所长。他知道自己的长处不在于和项羽单挑,所以无论项羽如何嘲笑激将,他都全无所动。他不在乎虚假的面子,不在乎荣誉,只要实惠与收益。他是个清醒的人,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是成功。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奋斗的道路上不太可能同时得到太多东西,所以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顾忌中,必须知道自己最重视的终极目标。除了这个目标之外,他必须学会放弃那些对自己来说位于次要位置的东西,不管它们看起来有多么重要和诱人。
引言
在公元初的那场乱世烽火中,白面书生刘秀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当时刘姓宗亲遍布汉家天下,远在南阳的没落宗室身份并没有给刘秀带来决定性的好处。纵观他的人生经历,人们猜想是在长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这是一位知书达理、拥有雄才伟略的领导者,他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拉拢人心,仅靠自己的气度与见识就吸引了许多同样智慧而富有远见的人才主动与他合作。
在后世的人们看来,刘秀与刘邦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的才能远高过后者。刘邦明白自己能力不如人,所以要用挫去属下傲气的方法树立威信,让他们听命于自己;而刘秀的才能却高于身边的一群合作者,凭着他们对自己的钦佩和敬仰,他需要做的只是安抚他们,保持从创业时期开始的友谊与诚信,就能与他们同心协力地去迎对每一个挑战和目标。
宾礼故人汉史纪:光武少与严光同学,及即位,思其贤,令以物色访之。有一男子披羊裘钓齐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也?”光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旧故,相对累日。因其偃卧,光以足加帝腹,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帝笑曰:“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尔。”
西汉王朝给四海之内的人们留下了极为辉煌的回忆,也在客观上给意图夺取天下的人们提供了严苛的评判标准。当关中父老们面对走马灯般的政权,感叹着赤眉不如更始、更始不如王莽时,刘秀正在重建一个同样规范而富有秩序的汉家天下。此时距西汉覆没尚未不远,这种力图重建盛世的气象从一开始就赢得了怀念前政权的人们的最热烈的欢迎,也成为他中兴汉室事业获得最大民意支持的基础。
青年刘秀的人生理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志向,有些人刚开始立的志向很高,后来慢慢降低;有些人刚开始时没有什么志向,后来却随着形势的发展,志向越来越宏大高远。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属于后一种人。他于公元前6年出生在西汉末年的南阳郡,祖上曾经是西汉的皇家宗室,但在此后的几代中渐渐衰落,到刘秀的父亲刘钦时,已经只是个普通的知县。刘钦的妻子姓樊,家里有田地三万多亩,是当地的一大豪强。刘秀是家里的幼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刘縯和刘仲,长兄刘縯性格慷慨豪放,血液里藏着不安分的因子,是个天生的领袖人物。相比之下,身形修长、容貌俊美的刘秀却显得处处小心谨慎,平时只是埋头务农,常常被刘縯讥笑,把他比喻成汉高祖刘邦的一位庸庸碌碌的哥哥。但刘秀听了也并不在意,依然在众人心目中维持着老实人的形象。
在历代开国帝王中,刘秀算得上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一位。他曾经赴长安学习《尚书》,时人给他的评价是“高才好学”,很得家乡父老的器重。但他不是个书呆子,身上也有些斗鸡走马的游侠习气,这种江湖色彩正是出身平凡的开国帝王们共同具备的秉性。这时的刘秀聪明细心,常能对地方吏治和身边的社会关系形势作出敏锐的观察与判断。
当时正是王莽统治日渐衰落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天下即将变成一片乱世,但刘秀还从来没想到过自己会成为未来的东汉开国皇帝,他此时的人生理想很简单:“仕宦当为执金吾,娶亲当娶阴丽华。”执金吾的职责是巡卫京城,虽然职位不高,却能在皇帝出行时开道,显得派头十足。刘秀羡慕他们的威仪,于是把成为一名“执金吾”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阴丽华是刘秀家乡著名的美女,比刘秀小了将近十岁,刘秀自从听说了她的绝世容颜后便心仪不已,后来也终于如愿以偿,这段故事成为中国古代帝王情感生活中最富浪漫色彩的传奇之一。
公元17年,王莽的政权已经在水、旱、蝗、雹等各种天灾人祸间风雨飘摇。此时荆州又遭到严重的饥荒,当地民众为了争挖野荸荠而互相斗殴,幸有王匡、王凤两个比较有名望的人出来调节,才让当地的态势平息下来。他们在这次事件的处理中积累了威信,被人们推举为首领,立即集合起几百人。随后又有一些亡命罪犯慕名而至,使得队伍更加壮大。他们占领了荆州的绿林山,以此为据点日益扩张实力,很快组建起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因此得名“绿林军”。
绿林军成立后,遇到了来自政府军的威胁。公元21年,两万荆州军队攻向绿林军,但很快就被这支由贫民和亡命徒组成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路向北逃去。绿林军在王匡等人的率领下顺势打进附近的竟陵、安陆,获得了一些粮食,然后又回到绿林山中度日,希望当灾荒结束时,他们能够重返家园,继续安居耕种的生活。
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绿林山中就爆发了瘟疫。此时的绿林军人数已经增加到五万余人,在疫病中一下就死去了将近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得分头出山行动,一支由王匡、王凤等人率领,向北进取南阳,称“新市兵”;另一支向西进入南郡,亦即今天的湖北江陵,称为“下江兵”。当新市兵攻打随县时,随县东北的平林人陈牧、廖湛率几千人响应,并因此称为“平林兵”。
当新市兵和平林兵距离南阳越来越近时,刘秀的生活开始改变了。南阳宛县人李守是新莽的官员,但在他看来,新莽朝不会长久,天下终究还要归于刘氏。他的儿子李通记着父亲的话,时时希望能够辅佐刘家夺回天下,自己也能建功立业。在李家的人看来,南阳只有刘縯、刘秀一家汉室宗亲,而刘縯的刚强仗义和刘秀的聪明忠厚也让他们感到钦敬。当他们打定了主意之后,就准备去劝说刘氏兄弟起兵。此时的刘秀正在宛县街头贩谷子,恰好被李通看到,李通给刘秀展示了据说很玄妙灵验的图谶,上面说:“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刘秀一向很相信图谶,但小心谨慎的个性让他不能立即接受李通的建议。但经过考虑,他认为长兄刘縯一向喜欢结交宾客,如今天下即将大乱,刘縯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而且王莽即将衰亡也已经是天下共知的事实,与其在乱世中局促被动,倒不如早些筹划,当时机来临时主动出击,获得最大的收益。于是他把卖谷子的钱买了兵甲箭弩,联系上刘縯,相约在南阳动手。这年十月,刘秀兄弟与李通等人在宛县起兵,此时的刘秀二十八岁。
步履维艰的创业时期
自西汉以来,各地豪强势力强大,比如家中拥有大量田地的刘縯兄弟就是豪强出身。十一月间,刘縯联络了当地其他豪强,告诉他们新莽朝已经不会长久,眼下各地起兵,群雄逐鹿的时代即将来到,并提出了“复高祖之业”的口号。许多豪强听后愿意响应,并开始联络亲属好友一齐动手,但也有人无比恐惧,担心刘縯起兵会引来祸患对自己不利,便纷纷藏匿逃窜。但当他们发现平日里忠厚老实的刘秀也穿戴着绛衣大冠出现在军队里时,不禁大吃一惊,纷纷说:“居然连刘秀这样谨慎厚道的人都加入了!”于是他们恢复了安全感,也对刘縯的事业增加了不少信心。
刘縯的队伍很快扩充到七八千人。但正在此时,李通的行动被官府察觉,李氏全家除李通一人逃走外全被逮捕,有六十四人因此被杀。刘縯的实力因此受到重大影响,为了获得支持,他主动联络新市兵的首领王凤和平林兵的首领陈牧,共同进攻长聚。这一仗颇有收获,从前刘秀没有坐骑,只能勉强拿牛凑数,但这次他骑着牛杀死了新野尉,缴获了一匹马,才有了驰骋疆场的感觉。就这样,他们一路杀过唐子乡,杀死了湖阳尉,战利品越来越多,但新问题却出现了。几支队伍之间分财物不均,新市兵和平林兵心中记恨,几乎要攻打刘家的军队。刘秀立即把自家的东西都收来送给他们,才平息了士兵们的怒火,让他们心悦诚服。刘秀顾全大局的气度由此体现出来,在后来的征战与治国道路上,他以这种胸怀气度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也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刘秀的下一个目标是宛县。在这里他打了个败仗,士兵四散溃逃,他也只能骑着马独自逃命。在路上他遇到了妹妹伯姬,连忙让她上马一起逃命。走了一会儿,他又看见了姐姐刘元,想要她也一起上马,但刘元却说三个人不能一起逃走,让刘秀带着伯姬快走,以免三人同时送命。当刘秀离开后,追兵很快来到,刘元和她的三个女儿都被杀死,刘秀的二哥刘仲和刘家的十几个亲属也都死于乱军之中。从这一点上看,刘秀和他的先祖刘邦很是不同。同样是被敌军追赶,刘邦会几次把亲生儿女扔下车以减少负担,而刘秀却是尽力保护亲人。作为一个创业过程中的领袖人物,刘秀身上的人性的光辉的确不容忽视。
此次受挫之后,联军退守棘阳,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新市兵和平林兵的首领甚至向刘氏兄弟提出丢弃棘阳、继续退兵的意见,被刘縯努力劝阻。正在这个关头,消失已久的李通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下江兵已经赶到附近的宜秋了。
在李通的建议下,刘縯和刘秀很快赶到宜秋,联合了下江兵的首领王常,与他们共谋大事。就这样,王常带着下江兵赶到棘阳,和新市兵、平林兵以及刘氏兄弟的南阳兵马联合在一起,在沘水以西大破王莽军队,进而围攻宛城。
这四路大军集合在一起,已经有了十余万人。为了扩大影响,也为了树立权威、统一号令,四路人马集合在一起,准备推举一个最高首领。许多首领提出要拥立刘家的人,恢复汉室江山,但只有刘氏兄弟的南阳军队和下江兵的王常首领愿意拥立刘縯,而新市兵和平林兵却对刘縯的势力有所忌惮,担心他成了首领会对自己的势力不利,于是提出拥立另一位汉朝宗室刘玄。刘縯觉得支持己方的势力不够,想要拖延一段时间再定首领人选,但却受到新市和平林势力的强烈反对,于是刘玄被立为皇帝,改元“更始”。
刘玄和刘縯、刘秀平辈,手中没有兵权,在军中是个资质平庸,甚至有些懦弱的人。当众人向他朝拜时,他紧张得大汗淋漓,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正是因为他的秉性,各路首领们认为他是一个容易操纵、控制的人,因而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而刘縯却因为自身的才能而遭到猜忌,并由此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一个人与一场经典战役
更始帝刘玄继位后大封群臣,刘縯被封为“大司徒”,相当于丞相的职务,刘秀被封为“太常偏将军”,也有了自己的地位。从此这支联军被称为“汉军”,军队大权掌握在新市和平林势力手中。南阳的刘氏军队首领感到很失望,但他们并没有流露出来,只是暗暗地等待着未来的有利机会。不久之后,王凤、王常和刘秀奉更始帝之命攻下了昆阳和附近的定陵、郾城两县,而刘縯则继续攻打宛城。
如今刘秀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当有人向颍川的严尤提起汉军中不取财物、颇有计策韬略的刘秀时,这位刘秀的旧相识不禁笑了起来:“是那个英俊的小伙子吗?他居然也从军了!”
刘秀带给人们的惊喜还远不止这些,即将到来的昆阳之战将成为他军事生涯中一段辉煌的篇章。此时的王莽已经得知绿林军建立政权的消息,迅速调集了各郡县人马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昆阳进发。其中还有一个比常人高出一大截的巨人,名号“巨无霸”,驱使着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更显得军阵威武,杀气腾腾。这种情形似乎只在上古黄帝战蚩尤的传说中出现过,自从秦、汉以来,人们还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架势。当时昆阳城里只有八九千人,将士们在城头上远远望见王莽的大军无边无际,不禁恐慌起来,有些人顾念留在其他城县里的妻子儿女,甚至打算弃城而逃。此时的刘秀显出了远在他人之上的勇气和洞察力,他对众人说:“如今敌众我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奋勇一搏,还会有取胜的机会。假如大家分散到各城中,彼此不能照应,很快就会被各个击破。而且宛城尚未攻陷,如果昆阳再失守,用不了多久,各部就都会被消灭。现在大家怎么能不并力御敌,反而惦记着妻儿财物呢?”众人听打探情报的人回来说王莽的大军绵延几百里,看不见头尾,早已经担忧得没了主意,只好说:“还是请刘将军拿主意吧。”刘秀看到众人愿意听他的指挥,心里有了底。他让王凤和王常在城中留守,自己率领将士共十三骑从南门出城,突破王莽先头部队十万大军的包围,前往定陵和郾城搬救兵。
到了郾城和定陵,刘秀准备调集两城中所有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