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道德经 >

第2章

道德经-第2章

小说: 道德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俗译】

  杯子中水满了就会溢出来。打造的利器太锋利,反而容易折断。满屋的金银财宝太多,反而容易被夺走。富贵时骄奢淫逸,就是为自己留下祸患。功成名就,其身则退,这是“天道”的方法。

【导读】

  本章是在宣扬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探索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庞大工程,一个人耗尽一生可能都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要想有点成就,就得做到适可而止,使一切恰到好处。探索宇宙起源之所以困难,在于“数”太多太大,属于大数和素数的研究范围。“功成、名遂”是要进入非常道范畴,“身退”是指从非常道范畴退回到常道范畴。另外,老子认为,把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观念引伸到社会生活的范围也同样是适用的。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俗译】

  把营和魄(也就是魂和魄)合而为一,能达到以“无离”(也就是互不分离)为标准吗?研究“气”的最“柔”,能达到以“婴儿”(也就是如婴儿般的纯洁质朴)为标准吗?要将心中洗净淘空以观万物,能达到以“无疵”(也就是无一疵点)为标准吗?爱民治国,能达到以“无为”(也就是道)为标准吗?天门开阖,能达到以“为雌”(也就是找到天地之母)为标准吗?明白四达,能达到以“无知”(亦即“知无”也就是无为)为标准吗?所以,凡道所产生的,便被德所畜留。生长,然而处于“不有”的状态;可为,然而却不依仗工具;壮大,然而却无所主宰。这就是“玄德”。

【导读】

  凡产生了的东西,就需要有让其存在的空间。为了让种种东西有存在的空间,心法的基本方式就是要首先让心“空”起来,也就是达到“无”的境界,然后让种种东西在心中有序地安排起来。老子以反问的形式列举了几种使心达到“无”然后再进行处理的事情。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然而方法就只是使心达到“无”的境界一种而已。“无”的境界与宇宙产生前的境界在逻辑本质上是一致的。

  爱民治国:“爱”字在构字上是用手把一切抓到心中的样子。“民”是“国”中的基本元素。“国”指的是宇宙大方,“治国”则是推演宇宙大方的意思。“玄德”指的是隐藏在深处的产生宇宙一切的本质规律。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俗译】

   车轮要留出空处来装车轴,车才能使用。用陶土做器具,要使中空,才能盛装东西。建房子要空出地方来造窗户,房子才能使用。这些空出来的地方什么都没有,却能为我们所用。所以,“有”对我们来说为“利”,“无” 对我们来说为“用”。

【导读】

   “有”因为有物质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取用这些物质,这种情形对人而言就可以称之为“利”。“无”虽然没有物质存在,却有空间供我们使用,这种情形对人而言就可以称之为“用”。古人崇尚以心法达到“无”的境界,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境界。实际上,现代科学也广泛使用“无”的概念,物理学上的“虚功原理”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可惜的是,现代科学一直不敢将“虚功原理”推向宇宙整体,以致于在解决宇宙起源的问题上一直滞步不前。古人将“有”作为宇宙整体,将“无”作为宇宙整体的对立面,解决了宇宙起源的问题。“无”虽然是什么都没有,却是宇宙学中的宇宙天枰上的不可或缺的砝码。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俗译】

  沉溺于“色”使人难有远大目光,沉溺于“音”使人难有广阔见闻,沉溺于“味”使人难有宽大胸怀,沉溺于玩猎使人骄狂,沉溺于玩物使人行为不良。所以,圣人注重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升华,而不注重身外之物的占有和享受。故,去外在的“彼”,取内在的“此”。

【导读】

  老子在此章继续列举防碍心法达到“无”的事例,要注意的是这种列举可以是无限的,而不仅仅是这里所列举的几种,所以这种列举方式实际上已衍变成了一种行文的方式而已。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们处于常道之中,所以把常道作为“此”。然而,老子因为专门研究非常道,所以老是呆在非常道里不出来,并且把非常道当作“此”,把常道当作“彼”。当然,老子的这种结果是由其心法所成就的。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俗译】

  得宠也惊,受辱也惊,是可贵的,这样的人可以面对“大患”,因为“大患”上身也不过是受惊而已。所谓“宠”,就是尊在高位;所谓“辱”,就是卑在低位。得宠也小心翼翼,失宠也小心翼翼,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我所说的“大患上身”,是因为我有那个“身”的缘故,如果我没有那个“身”,也就是说,如果我将“身”置之度外,那“大患上身”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伤及一个无身之身而已。因此,要“贵”那些能为“天下”献身的人,则可将“天下”寄予他们;要“爱”那些能为“天下”献身的人,便可将“天下”托付他们。

【导读】

   “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构字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在古中国人的易道八卦学说中,“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因为宇宙大方是靠六个龙头的不断延伸才得以成就的。要做“龙的传人”一定要知道这一点才行,否则就不知道是在传什么了。

  关于“龙” :

  易经说:“时乘六龙以御天”。这句话表示时间依靠驾驭着“六龙”的方式控制(或成就)了整个宇宙空间。所谓“六龙”,指的是“宇宙大方”的六个面的中心有一开一合的现象,合的时候,其形象就是一个完整的“方”形,开的时候,“方”形的六个面的中心就出现一个“箭头”,此即为“六龙”(即x; x'; y; y'; z; z'),且六个“箭头”头部的“信”就是“六龙”的“龙头”。宇宙整体就这样不断地因“龙头”的延伸而得到膨胀。六个“龙头”之间的感应构成“方”,且“龙头”的延伸是以算术级数增长,而“龙头”之间的感应所构成的“方”的交点则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辱”字的构字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所谓“一马”也就是指“道”。如此,“惊”字也就可以看作是“敬道”。所以,“宠辱若惊”是指“宠”和“辱”都要以“道”为其归依。“大患”是“无”的境界,这是站在万物的立场来看待结果的缘故:万物都被拋弃了,这个“无”的地方对万物而言当然就是“患难”之地了。“患”字的构字是心中有“玄之又玄”的样子。对于那些决心投身于研究宇宙学“道”的人,老子认为有两点是要尽量去做的:一是“寄天下”,二是“托天下”。所谓“寄天下”是指将宇宙模型推衍出来让那些人看,“寄”字是宇宙的“可大”(可以膨胀开来)的样子。所谓“托天下”是指将宇宙模型言说交代出来让那些人知晓,“托”亦可作“託”,是以口言说或以手送交的意思。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俗译】

  (在“渊”这样的环境里)怎么看也看不到东西,这种情形叫做“夷”;怎么听也听不到东西,这种情形叫做“希”;怎么抓也抓不到东西,这种情形叫做“微”。“夷、希、微”这三者,已没有办法再做更多更深地“致诘”了,也就是说,“夷、希、微”这三者都成了“一”种没有办法再做更多更深地探究的东西,所以说这三者可以混而为“一”。往上也不知是什么,往下也不知是什么,既无所谓光明,亦无所谓昧暗,反正就是不可名状而已。这样的情形,就叫做“复归于无物”。这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状态的状态,是一种不存在任何现象的现象,可以称之为“惚恍”,既看不到它有前,也看不到它有后。拿古远的“道”,可以与我们今天的“有”作比较。能知最古远的始点,就叫做“道纪”。

【导读】

   老子在本章描绘了以心法所达到的“无”的境界,指出了“无”的境界是一种没有任何现象的现象。然而,一切却可以从这种“无”开始,且其始点也就是再生的宇宙的始点,也是“道”的始点。宇宙的始点就是这样被找到的,因为这个再生的宇宙作为一个宇宙模型在逻辑上等同于现实宇宙。古人认为这是人在逻辑上所能达到的至极点,因为人的逻辑已与宇宙的逻辑本质完全一致了。这也被古人称之为“天人合一”的现象。这个始点在数的方面被表述为“一”,此后每增加一个点就加“1”,如此,一个关于数的宇宙模型就因此可以建立起来了。

  不断往过去追溯的问题被人们总结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中国民间中把这种问题称之为“盘古”。“盘”为“盘问、盘诘”之意,在现今仍然是广泛使用的词义。有“盘古开天地”之说,指的是“盘古可以开天地”而不是“盘古”这个“神”开了天地,把“盘古”当作“神”是建立在误解上的神话。所谓“开天地”,指的是人使用“心法”(逻辑思维)从宇宙的第一个点开始再造宇宙,实际上就是在逻辑上建立起一个宇宙模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俗译】

    上古之时,有善为“士”(“士”= 推十合一)的人,他们能认识宇宙的“微”和“妙”的状态,能完全理解宇宙最本质的奥秘。这种人已被深藏在故去的历史之中,因此现在几乎已无人知道这种人了。正因为现在几乎已无人知道这种人,所以我将之免强形容一下:仿佛象冬天赤脚过河一般小心翼翼;仿佛象生怕惊懮四围邻居一般谨小慎微;仿佛象做客一般恭敬和蔼;仿佛象即将消融的冰雪一般玉洁冰清;敦厚温仁仿佛象朴质无华的原木;心胸旷达仿佛象山川渊谷;不谙世侩仿佛浑沌浊水。谁能使浊水止而静之?徐徐自清而已;谁能使安静久而动之?徐徐自生而已。有这些道行的人,从不自满。正因为他们从不自满,所以在认识上才不受蒙蔽,不断有新的成就。

【导读】

   “道”的宇宙学并不始于老子,而是始于更为古老的年代。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伏羲氏的时代,与老子所处的时代相距至少三千年。而我们与老子那个时代相距两千五百年。伏羲氏以“结绳记事”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极其优美的数字化宇宙模型,也就是其所创制的八卦体系。其所用的种种记号后来便演化成文字。许多当时创制的文字现代人仍然在使用,因此还可以从文字结构窥探到古老的宇宙学体系。这种研究文字的方法甚至优于仅仅依靠少数存留下来的文献和地下的出土文物。在伏羲氏的时代有“苍诘造字”之说。“苍”为“苍天”,指的是宇宙模型,“诘”为“问”,表明古人是问“天”(宇宙模型)而造字。在伏羲氏的时代另有“女娲补天”之说。由于当时所用的绳索可能极易损毁,当时的女人“女娲”便大量从事于“补天”也就是修补宇宙模型“天网”的工作,并练石取色,将“天网”染色以便于分类。这和现代科学家为“夸克”上色相映成趣。建立宇宙模型的“事”被称之为“士”。按孔子的解释,“士”是“推十合一”(《许慎?;说文解字》)的样子,而“推十合一”就是建立八卦体系,是把宇宙模型配上数字。宇宙模型“天网”甚至在完成后不久就损毁了,其成果后来大致是以所创制的文字和以口头依靠“圣人”将宇宙学的成果流传下来。“圣”字的构字为“耳、口、壬”:表示“圣人”是用耳去听,用口去传;而“壬”是在“士”字上加一撇,表示怀有关于“士”的任务。在老子的时代,圣人所传的宇宙学也式微了,所以老子才专门以此章来描述圣人的风范。

    关于“士”:《说文解字》说:“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又,关于“十”【注】,《说文解字》说:“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关于孔子所说的“推十合一” :所谓“推十合一”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把“十”合并成“一”。从空间构成而言,所谓“十”,就是宇宙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所谓“一”,就是宇宙整体,也就是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另外,从数字构成而言,“十”就是自然数数字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它们构成所有的自然数,即一个自然数的整体集合,这个集合就可以称之为“一”。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俗译】

  让自己的心空虚到极致,然后静静守望着:让“万物”在自己心里面同时运作起来,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能做到“观复”。所谓“夫物芸芸”,指的就是“万物”,而“万物”被放到心中“并作”之后就应使其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使其以运动而来的相反的轨迹而运动,此为“各复归其根”之谓。用“观复”的方法,芸芸“万物”各自最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