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道德经 >

第6章

道德经-第6章

小说: 道德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俗译】

  过去已经得到过“一”(“一”﹦道)的:“天”以一作为其“清”的基础;“地”以一作为其“宁”的基础;“神”以一作为其“灵”的基础;“谷”以一作为其“盈”的基础;万物以一作为其“生”的基础;侯王以一作为其“为天下贞”的基础。其结果必然为:“天”若无“清”为基础恐怕会出现“裂”的结果;“地”若无“宁”为基础恐怕会出现“发”的结果;“神”若无“灵”为基础恐怕会出现“歇”的结果;“谷”若无“盈”为基础恐怕会出现“竭”的结果;万物若无“生”为基础恐怕会出现“灭”的结果;侯王若无“为天下贞”为基础恐怕会出现“蹶”的结果。“高”是以“下”为基础的。所以,侯王总是自己称自己为“孤、寡、不谷”。这是不是专门在作贱自己呢?不是。贵贱不是这样的问题,侯王不以尊号称呼自己,反而能成其尊贵,就象人们把稀少的美玉当作宝贝,而不把俯拾皆是的石头当作宝贝一样。


【导读】

  本章以几个具体例子列举了通过使用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而得到了所期望的结果,以此来证明其定律“一”的有效性。既然这个定律是有效的,所以若不遵循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老子指出,本质和表象不是一回事,不能以现象来作为准则,而要以本质作为标准。为此,老子建议侯王以谦虚的表象来保持其自身的至尊的地位,因为这个地位才是为侯王带来一切的本质因素。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俗译】

  利用“无为”的“逆反”的方法,可以使“道”整个地动起来。“弱”一直可以弱到为我们所用的“无”。天下万物生于“有”,而这个“有”却生自于“无”。


【导读】

   “反者”指的是古中国人的根本“道”法“心法”,也就是逻辑思维的方法。利用心法,人可以以相反的方向走完宇宙已走过的逻辑轨迹。老子认为,这种与宇宙轨迹的自然方向相反的轨迹是一个由强到弱的渐进轨迹,且逐渐减弱的趋势的最终结果是进入到“无”的境界。这种“无”的境界就是本章所谓的“弱者”。当人的逻辑思维从“无”的境界返回时,就必然会出现一种“无中生有”的情形,这实际上也就是宇宙产生的过程的本质情状。所以,本章中的“道之动”指的是与自然方向相反的轨迹“有无”或者“强弱”;“道之用”指的是自然方向的轨迹“无有”或者“弱强”。但是需特别注意的是,不管是轨迹“道之动”还是轨迹“道之用”,都是人的心法所造成的轨迹。古人将人的心法所造成的轨迹与宇宙自然的轨迹的弥合称之为“天人合一”。

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俗译】

  对待“道”的态度:上等的,按照“道”奋力实行;中等的,将信将疑;下等的,大笑特笑,而且,不笑仿佛不足以为在说道。所以,《建言》说:光明之道却仿佛暗昧;前进之道却仿佛后退;平坦之道却仿佛崎岖。道德最高尚的人,胸怀如渊谷般深广;行为最清白的人,举止仿佛受到屈辱一般;德行最广大的人,仿佛总觉得还有不足之处;要建立起高尚道德,仿佛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质朴纯真的人,仿佛让人感到还有瑕疵。最大的“方”没有对角;最大的“器”慢慢形成;最大的“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一切物质之中,但又不霸占这些物质的名位。只有“道”能善待一切,成就一切。


【导读】

  按照对待“道”的态度,老子分出了三大等级:懂道的“上士”;不懂道的“下士”;介于懂与不懂之间的“中士”。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下士和中士也有可能最终成为上士。在现实中,下士是最爱议论和嘲笑“道”的,而且跟下士辩论也没有什么意思,上士也不会以讥讽来与下士相计较,因为下士根本不懂“道”,跟他计较只会对他造成伤害而非帮助。所以,上士遇到下士的评击嘲笑,大多保持泰然处之的态度。如此,从人事的表象来看,上士岂不是受辱了吗? 但事情似乎也只能如此而已。

  “上德、广德、建德”都是指“道”:“上德”指最初出现的“道”;“广德”指“道”的扩展;“建德”指“道”的延续。“大方无隅”指的是宇宙空间直角坐标系坐标轴(x;x'; y;y'; z;z')在六个方向上的延伸,“大器”指的是有对隅的“大方”,是“大方”的完整形态;“大音希声”指的是宇宙在整体上没有声音;“大象”指的是隐藏在一切之中的本质规律“道”。从整体上说,“道”不因人的意志而停止其运行,人通过“道”可以了解到宇宙的发生和发展,所以“道”是最值得尊崇的。人类作为一种宇宙现象,本身也离不开“道”的规则,所以对于“上士”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自身先守持“道”,与此同时,不断将“道”的“理”广为传播,让所有的人都能懂“道”,都成为“上士”。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俗译】

  由道产生一(现代人记为x; x'),由一产生二(现代人记为y; y'),由二产生三(现代人记为z; z'),由三(三阴三阳,即x; x'; y; y'; z; z')产生万物(万物:首先表现为“数”和“位”)。万物总是以背负着“阴”而投往“阳”的方式运动,以“气”(即“八卦”)的中而用之(即:“冲而用之”(第四章),或可将其称之为“中庸定律”)的方式达至“和”也就是平衡。

  人们所厌恶的称呼,“孤、寡、不谷”,而王公拿起来作为称呼。所以,事物就是这样:受损的,也有它受益的一面;受益的,也有它受损的一面。前人教我的道理,我也拿来教人。过分强硬的,也就是硬要以“为”的方式来构筑宇宙整体的,就难以正确地运用逻辑反溯之法“箭头'一’”,更不可能得到宇宙的对立面“死”。我将把此当作指导一切的根本原则。


【导读】

  老子在本章给出了绝对空时系的宇宙坐标,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这个坐标系一经形成,其在发展上就永远不会变形了,因为这个坐标系得到了一个数学定理的支撑,这个数学定理就叫做“费尔玛大定理”。1995年,怀尔斯(Wiles)证明了“费尔玛大定理”是成立的。该定理的成立表明,直角坐标系中的比例关系永远存在,或者说,如果形成了一个直角坐标系,且该坐标系需要发展,则该坐标系只能在直角关系不变的情形下发展下去。这意味着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扩张不产生形变,也就是说,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可以小到无限小,也可以大到无限大。但是,人们至今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该定理的巨大功用:“费尔玛大定理”应该成为宇宙学的基本定理,因为该定理是支撑着宇宙存在的根本原理。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吾谓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俗译】

  天下最“柔”的东西,可以随便出入天下最“坚”的东西。“无有”,也就是“道”,可以随便出入看起来一点间隙都没有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道行”中对人最有益的是什么,那就是“不言之教”,也就是“心法”(﹦逻辑思维)的规律;那就是“无为之益”,也就是“无为”(﹦逻辑方法)的规律;这两点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东西。


【导读】

  茫茫宇宙,庞然大物,哪怕是最坚硬的东西,都不能逃脱逻辑规律的制约。逻辑规律就一种而已,相对于万物,可以说少到了极点,然而正是有了它,才有了一切的存在。不仅如此,人还能通过逻辑了解到一切,所以,逻辑是宇宙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而且,对人而言,能够利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维则是最有益的。

  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首先是一种教育,在于“教”人如何激活自身的逻辑功能。老子认为,要激活人自身的逻辑功能的最基本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言”,也就是默默无语地进入沉思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找到逻辑,利用逻辑去建构一切。“不言之教”的目的是要达到“无为之益”,而要得到“益”,首先要达到“无为”。所谓“无为”,是一种利用逻辑将事物推衍到其产生之前的“无”的状态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是必需的,因为人的有效的逻辑思维是属于后天的培养而造就的,是以人类的现存认知体系(包括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教”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本质的方面。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俗译】

  名誉和生命哪个才算更重要?生命和财富哪个才算更珍贵?取得和亡失哪个才算更有害?样样都想要,必然导致“大废”。取藏愈多,所遭致的亡失也愈多。只有“知足”才不致遭辱,只有“知止”才不致遭害,一切才可以长久。


【导读】

  老子在本章强调了古中国人做事时所奉行的原则,一为“知足”,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恰到好处”;一为“知止”,也就是做事要能做到“适可而止”。这些话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实际上是永远都难以完成的理想境界。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时时都在变化,所以“知足”和“知止”也得时时作相应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只有懂得了变化才能满足“知足”和“知止”。然而,“知足”和“知止”却是丰富一个箭头的时间内涵的基本方法。如果能不断丰富一个箭头的时间内涵,这个箭头就能够“长久”保持下去。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能为天下正。


【俗译】

  “大成”,看起来总像是难以完满无缺,但用起来却可以没完没了;“大盈”,看起来总像是中有空虚,但用起来却可以无穷无尽。禀性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像是容易屈服;技术最高巧的人看起来像是有点笨拙;辩才最好的人看起来像是有点木讷。动可战胜严寒,静可以战胜酷热。“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导读】

  宇宙整体总处于变动之中,仿佛刚刚达到完美,然而一下又变了。人要理解宇宙整体,就得懂得变化之道,也就是要最终懂得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而这又需要人能做到内心“清静”,使自身进入“无”的境界才能懂得。所以,“清静”才是得到天下之“道”的正确方法。“正”是使其“止于一”的意思,所以,所谓“天下正”,实际上就是使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指的都是非常道的境界。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好淫色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俗译】

  每当天下“有道”也就是天下太平,则人民生活安定,无需战马,因为马都拿去耕田或做活去了。每当天下“无道”也就是天下混乱,连怀孕的母马也不得不拉上战场,只得产驹于荒郊野外。最大的罪过就是“可欲”,也就是不懂得有所节制,不懂得适可而止。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就是“欲得”,也就是得了还想得。所以,懂得“知足”,也就是懂得适可而止,这便是“知足之足”,这也可叫作“常足”,或者说是“知足之常”,亦即为“知足”之“公式”。


【导读】

  “知足”,也就是使事情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古人所尊奉的处世原则。这个原则是建立在懂道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一切大致处于“道”的轨迹时,即人大致上处于理性状态时,社会也大致上处于安定的状态。然而,当人不知足时,也就是被欲望所左右时,人的理性就被拋弃于一边,社会也就会出现动乱、祸害甚至战争。“知足”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相反,这是一种最极积的处世态度。“知足”要求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作出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而作出最好的判定和拟定最好的生存措施,使人类能够从一种良性生存状态过渡到另一种良性生存状态。人类所要对付的应该是造成人类生存威胁的自然灾害。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程而言,人类应当能使当前的人处于恰到好处的生存状态,并能让后人也能处于恰到好处的生存状态,使好的状态不断延续下去。长期的战乱,使老子厌恶战争,呼吁停止一切战争。但是,老子之后的两千五百年来,种种人祸战端又何尝有终止的征兆呢? 反而是愈演愈烈。这表明人类并未处在“正道”之上。人是否能战胜自身邪恶的欲望,消除种种人祸和战乱,进入到理性社会呢? 前人实在难于规定今人怎么做和做什么,同样,今人也难于规定后人怎么做和做什么。人所能做得最好的情形就是在当世之时自身守持“道”,并把“道”留传给后人,如此而已。然而,对于人类而言,“知足”实在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尽的学问。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俗译】

  不用走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指“道”)的来龙去脉;不用从窗户望,就可以知道“天道”(指“道”)的来龙去脉。求“道”这种事,走得愈远,知得愈少。所以,圣人不用走出去就可以求“道”;不用往外看就能讲得出“道”;不用做这做那就能以“无为”(心法)成就“道”。


【导读】

  老子认为,要推衍“道”,根本用不着走到户外去看这看那,只需呆在家里推衍就可以了。因为走到户外去看这看那,不管走得再远,也不管看得再多,都是属于人的感性认识的部分。尽管人的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然而,推衍“道”的规律却不是感性认识所能胜任的,而是需要人的理性认识,需要人以其抽象的逻辑思维来进行分析推衍才能做到。换言之,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