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道德经 >

第9章

道德经-第9章

小说: 道德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能成其大  

所以 他最後根基稳固 终於能成就大事业 可是凡人他轻视心性的修养 他们以为那是小事情 但是小事情都做不好 怎能

成就大事业呢  

 夫轻诺 必寡信  

这就好像一个人 马马虎虎点头答应的事 这个人一定没当做一回事 没当一回事的答应 必然是缺少信用的 

 多易 必多难  

还有 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 而且事先一点也不准备的 到时候发生的困难反而越多 

 是以圣犹难之 故终无难  

所以圣人 开始的时候 先把每一件事都认为困难 事事戒慎自己 时时反省自己 最後反而天下无难事了 

↑ 

064→辅物章第**

第**讲→修己治人的方针

 其安易持  

国家安定的时候 为政的人 容易保持治理的大事  

 其未兆易谋  

为什麽呢 因为一切纷乱的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 如果有违反正常的事情 刚要发生 便能一目了然 能够一目了然 才容易找出

图谋的对策  

 其脆易判  

就好像说 一件事情刚要形成的开始 总是比较脆弱的 比较脆弱的东西 总是容易分化 

 其微易散  

也比如说 微小的东西 容易散失 尚未凝结的事物 容易分散  

 为之於未有  

所以 要做好一件事 一定要绸缪於事情未发展的开始  

 治之於未乱  

治理国家也是一样 要在尚未混乱之前 就先做好治国的基础  

 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  

好比 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树木 它的成长 也是从一粒细小的种子开始萌芽 

 九层之台 起於累土  

一栋九层楼高的平台 也是从一畚箕一畚箕的泥土累积起来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要走千里的路程 也是要从脚底踏出第一步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因此行为超出以上过程的人 一定会失败的 因为他太执著太任性 太执著太任性的人就是缺德 缺德的人就会失去一切 

 是以圣人 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 了解这种道理之後 他就守住浑全的德性 不与人纷争 也不执著得失之心 既然不执著得失之心 所以也没有失落的痛

苦 

 民之从事 常於几成而败之  

但是世人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 只因一时的松懈而遭到失败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因此 能够将最後关头 当做开始一样谨慎的人 他就不会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所以 圣人所欲求的 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 譬如圣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脱 而不是贵重的金银财宝 

 学不学  

圣人所学的 是一般人所不喜欢的 好比圣人所学的是内在生命的哲学 而不是追求虚荣浮华 卖弄心机 

 复众人之所过  

所以圣人他只是想 回复到自己的本性良知 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为 违背自己的良知而已 

 以辅万物之自然  

这就是圣人将所要做的事 先去了解先去实行 然後他才能辅佐万物 回归自然纯朴 

 而不敢为  

因此 圣人他的任务太大了 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 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为 而乱了修己治人的方针啊 
 
065→玄德章第六五

第六五讲→回归纯朴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古时候 了解以道治国的人 不教人民斗智机巧  

 将以愚之  

而教人民纯朴敦厚 为什麽呢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  

因为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 就是人民的智谋太多  

 故以智治国  

所以如果以智谋来治理国家的人 等於教人民互相斗智 一旦上下互相斗智 自然两败俱伤 在两败俱伤之下国家 就要要乱了 

 国之贼  

因此这种教人民斗智的办法 实在是教人民为贼呀  

 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反过来说 倘若在上的人 不以智巧治国 人心自然纯朴 人民生活自然安定无争 这才是国家的福祉 

 知此两者  

所以 如果有人知道以上两种道理的人  

 亦楷式 能知楷式 是为玄德  

就可成为治理国家的模范 能够成为治国家模范的人 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 

 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当玄妙德性发辉到更深更远的时候 在外表看来似乎与世俗的轨道相反 

 然後乃至於大顺  

其实这正是使人民更归於纯朴 归於和谐的妙境啊  

↑ 

066→江海章第六六

第六六讲→谦卑低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就是它善於处在低下的地位 使百川众流之水 无论净秽皆能容纳 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 以其言下之 (民另本作人) 

圣人他能够高居万民之上 就是他心口一致 而且先谦自己的言语 自称为下 

 欲先民 必以身後之 (民另本作人) 

所以 如果你也想居於别人的先前 那麽你必须先尊重所有的人 尊重所有的人 所有的人才会尊重你 反之你轻视所有的人 

所有的人就轻视你  

 是以圣人 处上而民不重 (另本 圣人)(民另本作人) 

圣人就是知道这些道理 所以他虽然居於上位 可是他处处谦虚为怀 使居於下方的人民 都不感到威重的心理厌力 

 处前而民不害 (民另本作人) 

所以圣人虽居於所有人的先前 可是人民会自然的崇敬 不会去嫉妒他 或是加害他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而且天下的人都乐於推举他 而不讨厌他  

 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就是他不与人相争 所以天下人也就没有人能胜过他了  

↑ 

067→三宝章第六七

第六七讲→慈祥的爱心

 天下皆谓我道大 似不肖  

天下人都说 我把道讲得很大 其实看不出道有什麽能力 根本不像很大的样子 

 夫惟大 故似不肖 若肖  

不错 就因为道很大 所以才不像任何东西 如果它某一种东西的时候 

 久矣其细也夫  

岂不是 很久以前就被人认为 那是一件很细小的东西吗  

 我有三宝 保而持之 (保另本作宝) 

但是在修身处事方面 我有三项要诀 只要你持有它 就是你身中之道了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那就是第一 慈祥的爱心 第二 节俭纯朴 第三 不敢自高自傲 居於别人的先前 

 夫慈故能勇  

因为慈爱才能产生勇气 就好比一位母亲 为了儿子的生活 就必须背负自己责任的勇气 这就是慈爱所发辉的勇气 

 俭故能广  

因为节俭自己的精神不妄泄 所以才能精神饱满 使先天之气运转 五气朝元 三花聚顶 元神复位 然後天地任我邀游 

更能发辉广大的救人救世大事业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因为谦虚卑下的美德 才能受人尊敬拥载 像这种德性的发辉 正是大器晚成的写照 

 今舍其慈且勇  

可是现在有人舍弃了慈祥的爱心 而好勇斗狠且好出风头  

 舍其俭且广  

舍弃了节俭纯朴 而荒淫无度且浪费光阴  

 舍其後且先  

舍弃了谦虚退让 而好争好斗 且瞧不起人  

 死矣  

像这种人 就是自己想要快一点迈向死亡之路了  

 夫慈以战则胜  

所以说 抱著天性慈祥的正气 才是永恒的勇气 此种勇气才有真实的力量 以此种力量去对付逞强邪恶之辈的扰乱 才能得到

真正的胜利  

 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 以慈卫之  

而且以慈爱来防守 就能得到巩固 因为慈爱本是上天所赋的本性 尽到天赋的本性 天下之人就会拥护爱载 能够得到拥护

爱载 在上位的人自然能够得到巩固的支持了  

↑ 

068→不争章第六八

第六八讲→最佳的勇士

 善为士者不武  

最佳的勇士 绝不会夸张自己的武力 也不会逞强好斗 更不会显出凶狠的样子 

 善战者不怒  

最好的战士 是时时保持太和之气 以及养精蓄锐 绝不会轻易就暴躁发怒 

 善胜敌者不争  

最会打胜仗的将帅 是最不想要宣布和敌人交锋打战 如果宣布与敌人交锋打战 也是为了早日和平著想 

 善用人者为之下  

最会用人的长官 常常关怀部下 为部下著想 如此的信诚关照 才能让部下信服拥载 

 是为不争之德  

以上这些都是不与人相争的美德  

 是为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 古之极  

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 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 顺其古道 所表现的极致啊 

↑ 

069→用兵章第六九

第六九讲→真正的胜利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军事专家有一句箴言 我不敢主动先向对方挑战 只有在对方已经开始攻击的情况下 才起而应战 我不敢以残暴好杀之心 去

争强争霸 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国土 使战争早日平静  

 是谓行无行  

这样的打仗 虽然国军士气高昂 可是去没有杀气腾腾的凶恶  

 攘无臂  

虽然高举著臂膀 高呼著口号 可是却没有凶残暴虐的模样  

 仍无敌  

虽然互相打仗 可是却没有不共载天的深仇 要怀恨在心 因此这种人 不是为了好杀好战而打仗 只是为了正义 为了和平而

打仗 像这种慈爱光辉的打仗 才能使军民全心全力以赴 也是胜利的象徵 

 执无兵  

所以说 这种战争虽然手里拿著兵器 可是 这正是正义之手 不是杀人的凶手 

 祸莫大於轻敌  

灾祸的发生 都是好战好杀的人所引起的 而这种人也是过份轻敌的人 殊不知轻视敌人就是失败的主因 因为再小的国家 只要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军民同心 这种力量的韧力 就远胜凶残暴虐的好战之军 为什麽呢 因为一个是顺天行事 一个是逆天行事 

差别就在於此  

 轻敌几丧吾宝  

因此轻敌的人 就会失去陆拾柒章所讲的 慈爱节俭 不敢为天下先 这三项宝贝 失去这三项宝贝 以国家来说 等於等於

失去国家的命脉  

 故抗兵相加 哀者胜矣  

所以说 不以好杀好战去打仗 而以顺天行事 悲悯苍生出战的国家 它到最後 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 

↑ 

070→怀玉章第七十

第七十讲→我的言论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我的言论 实在很简单 你们应该容易了解 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对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可是现在天下的人 本性已经迷昧了 所以才不了解我的道 又难以遵照我的道去做 

 言有宗 事有君  

因为我所说的言论 都有个宗旨 我所说的事情也都有个含意  

 夫惟无知 是以不我知也  

可是你们就不了解这些宗旨 又不了解这些含意 这都是你们受到耳目见闻所染已久的原因 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说的话 更

不知道我所讲的道理 更不了解我的心意  

 知我者希 则我贵矣 (另本 矣) 

因此 真正了解我道的人 的确太少了 大概是我所说的道太珍贵了吧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因此圣人就好像一位 身外披著破旧衣服的人 可是内却怀有宝玉 别人怎麽会知道呢 

↑ 

071→不病章第七一

第七一讲→知与不知

 知不知上  

已经了解道 却认为自己还不了解道的人 是真正了解道的上等人  

 不知知病  

尚未了解道 就志得意满 而且还自吹自擂 自以为了解道的人 就是得了高傲夸张的病症 

 夫惟病病 是以不病  

唯有先知先觉的人 了解高傲夸张是一种病 所以以後 才不会再犯上这种病 

 圣人之不病也 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圣人就是这种人 所以以圣人就没有这种病 因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种病 所以圣人就不患这种病了 

↑ 

072→畏威章第七二

第七二讲→爱惜自我

 民不畏威 则大畏至矣  

做什麽事 都胡作非为 而且又毫无畏惧的人 比较大的灾祸 很快就要降临 这正是自寻的罪恶之途 也是自寻的毁灭之路 

 无狭其所居  

因为你们不要把你以後的去路 狭窄起来 应该要开阔你的心胸 就好像四海之内皆兄弟 无处不是我的居所 无处不是我的归处

一样的广阔  

 无厌其所生  

而且你们不要厌弃真我 应该赶快去修身立命 使真我 不生不死 不来不去 自在解脱 

 夫唯不厌 是以不厌  

因为唯有这样不厌弃自己的真我 天地万物 也才不厌弃你  

 是以圣人 自知不自见  

所以圣人只求明心见性 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  

 自爱不自贵  

这就是圣人爱惜真我的大生命 不受因果轮回的拘束 因此他不贵重身外的荣华富贵 以及人间的虚情假爱 

 故去彼取此  

这就是圣人看轻假身 而求真我的解脱  

↑ 

073→天网章第七三

第七三讲→因果罗网

 勇於敢则杀  

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 而残暴好斗 又胡作非为的人 必会遭到杀身之祸 

 勇於不敢则活  

凡是不敢轻举妄动 又不逞强好斗的人 就可以明哲保身  

 此两者或利或害  

以上两种人 一种是对自己有利 一种是对自己有害  

 天之所恶  

这就是上天的本意 讨厌刚强好斗的人  

 孰知其故  

可是有谁能够知道它的原因呢  

 是以圣人犹难之  

就是圣人 也难以了解这些道理 但是冥冥之中 就好像有这个定数 有这种感应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相信 你看吧 天的法则 天的造化 它经常不与万物相争 可是它从古代到现在 无论你怎样与他相争 到最後还是它得到胜利 

 不言而善应  

这好像 上天虽然不说话 可是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感应  

 不召而自来  

不用你去安排与召请 它自然就降临下来  

 坦然而善谋 (坦另本作 ) 

而且报应较快的 反而知道警惕 知道忏悔反省 报应较晚的 罪恶就愈深 罪恶愈深的 灾祸就愈惨 像这种因果报应 好像

上天早就谋算好了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漏另本作失) 

这就是上天散布下来的因果罗网吧 它就是那麽的广阔 那麽的稀疏 可是对因果报应 都丝毫没有漏失呀 

↑ 

074→司杀章第七四

第七四讲→暴政之下(一)

 民常不畏死 (常有版 此字) 

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 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残 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也不怕死了 就想起来革命反抗 

 奈何以死惧之  

到了这个时候 执政的人才想以杀人去威胁百姓 有何用呢  

 若使人常畏死  

因此 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时候 他是怕死的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  

在这个时候 如果有人为非作歹 执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风 把这些为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