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谣-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已经到来了,你必须得去并且必须在新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朴树来说真的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他确实不太能够接受迎面而来的这个新的时代。
如果朴树不反对的话,我想应该在这里提一下村上春树,村上笔下的青春也总是属于过去时的,优美而感伤。朴树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在今天都是被新新人类们嘲笑的,如果你突然间发现你是那么无条件地喜欢上了朴树和他的歌,那么你一定也会和我们一样,在属于过去时的那一片永远都不会被遗忘的天空下流泪流汗流浪流离流连忘返——我们也曾经不是没有想过不再固守这一片天空抽身而逃,可是谁又能真的逃掉呢?!。。。。。。
独自一人的忧伤 —— 叶宁
跟叶宁是在清华大学BBS“水木清华”的聊天室里认识的,他在那里总是自称为PIG。在这个BBS上他多少算个名人,人缘特好,朋友一大堆,里边不乏崇拜者。
做音乐之外,叶宁最爱的是诗歌和村上春树的小说。说到村上春树,不由得想起另一个朋友生活中的三大爱好:搞音乐、读村上和与女孩“交往”。可惜当时自己对村上并无多大兴趣,尽管多人在一边吹风说一定要读,还是没提起那种欲望来。跟叶宁谈得最多的是音乐,侃各自喜欢的音乐、乐队,最近买的唱片,偶尔也谈谈文学、哲学等。自己对诗歌不怎么感冒,所以对他的这项至爱上也没有多少共同语言。
其时他以在美国念书,毕业于北大的他经历算比较丰富,不过他很少跟我提起,大约也跟我很少问有关,我们的话题最多地还是集中在音乐上。他说现在一个人郁闷得很,没人跟他一起搞音乐,一个人做太累。这时我都以简单的“fort”应对。
曾经跟他吹嘘过Patricia Barber(一个爵士女歌手、钢琴家、作曲家),跟他推荐唱片《Café Blue》,他禁不住我的怂恿,去买了这张碟,之前他对爵士基本没什么兴趣的。他说听了后第一反应是这种音乐很适合在书店里播放,我问你觉得被感动了吗?他说还行,还说Barber的气质真是不错,将来一定要找个这样的女主唱(或女朋友):抽烟的女人,唱腔随意而有底蕴。
当时他听的最多的音乐大约是Grunge,对Pearl Jam情有独钟,可惜我不是很热爱。直到后来他听了祖咒的No的唱片,我们才又找到一个共同点。我经常以为No是目前中国最棒的乐队。叶宁为No写过连篇短文章,也可以看到。
这是他有关Kurt Cobain的一段文字:
在寂静的下午打开唱机,听听Red Hot Chili Peppers的〃Under The Bridge〃。孤独的时候我常常觉得,我没有伙伴。无人相爱的时候我相信,这城市是我的唯一的爱人。
Kurt Cobain也有过桥下的日子,在桥下躲避风雨,钓鱼为食。也许有着很多的美国青年都有过相同的日子,躺在桥洞里,喝酒,做爱,在墙上写下涂鸦的诗句。因为年轻享受放纵的颓唐,单纯地去爱或者恨这个世界。
但那不是我们。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没有这样一座桥,没有那空空荡荡的街道,没有眼睛明亮的青年在肮脏的桥洞里吸着大麻写下愤怒的诗句。我们的城市拥挤,无论男女老幼都在为生活奔忙,祈求上苍赐予长久的温饱,这个世界不需要愤怒,不需要爱,不需要诗句,不需要在桥洞里看着绿色的水,和着收音机里摇滚乐的喃喃吟唱。
在小资情调浓厚的酒吧里我们听着Blues,听着Jazz,但那何尝是真正的Blues?Blues根源里的密西西比州对于我只是那么遥远模糊的一个名词,那些骨子里深处的蓝调音,不仅仅是两个小三度音,不仅仅是弦上手指轻轻的一推一揉,而是在那密西西比河流域里那种与生俱来的色彩,河水的淡绿的清亮,车站上的老黑人,放在酒吧交流里积着灰的吉它。当我坐在卧室的靠背椅,呷着咖啡听着这一下下颤抖的音符的时候,那遥远的影像就象记忆里的黑白电影,一点点地浮起,又一点点淡去。
河流在遥远的桥下慢慢地流去,我站在桥上,向河心投了一粒石子。桥下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他们走了。这里终究不是我的桥,终究不是我该在的地方。
在聊天室里跟他说话很有点意思,同一房间里有其他人时两人都会作道貌岸然壮,只有两人时,什么乱七八糟地话都会谈,尤其是两个男人私下里会讨论的话题。最有意思的是他讨论这些话题时语气也总是很严肃,除了经常来一个“:)”。
不久前收到他寄来的样带,一个人操办了所有的东西。这里我不作任何评论,各位自己去听,去感受,去评论。
校园音乐卷土重来(新闻报道)
6月16日,中山公园音乐堂又将荡漾起怀旧情绪,“真的大地——校园民谣金曲回顾木吉他音乐会”在此举办,《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冬季的校园》等一系列经典校园民谣让歌迷重温往日情怀。
这场由大地唱片公司筹备的演唱会是近来校园歌曲回潮的一个信号。在1994年出版了国内首张《校园民谣Ⅰ》的大地公司卷土重来本身就说明问题,演唱会是该公司重返内地歌坛的一个亮相。《大地金曲回顾——2000年珍藏奉献》的卡带、CD、VCD也将于6月16日上市。“大地”为9月出品的《新校园民谣》专辑征歌的行动也得到了校园歌手们的广泛响应。向校园征歌的不仅“大地”一家,不久前“兴网娱乐先锋”也将征集校园歌曲作为自己开站的主打活动。与此同时,唱片公司力推的新歌手们也开始了校园巡演,例如不久前由喜洋洋和新浪网共同选中的卢庚戌。6月10日晚8点,京文公司与“中国脑”网站联手推介的筠子、卢以纯、吴秀波三位歌手,也以北师大为第一站开始他们的校园巡演。不难看出,唱片公司正在着力从校园挖掘新人,并把新人新作推向校园,这些运作的背后则有网络公司的经济、技术支持。校园歌曲,在沉寂了三四年之后,又一次成为歌坛的亮点。
参与“兴网娱乐先锋”征歌活动的音乐人高晓松说:“只要有校园存在,校园歌曲就不会消失。因为校园里有两种思潮是会必然存在的,那就是‘风花雪月’和‘愤兰邓 ’,而音乐正?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其次,‘诚意音乐’永远比‘技术音乐’有更广泛的市场,而校园歌曲正属于‘诚意音乐’。”
网络是校园音乐的直接载体和有力后盾。一位圈内人说,现在网络公司的负责人90%以上是当年校园民谣的歌迷,所以校园歌曲成为网络商最愿意投钱的对象。高晓松则把通过网络发掘音乐视为更理想的途径:“网络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载体和传播手段的改变和丰富,更重要的是它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一部作品的优劣。以前出来一个新人或一部新作,像我这样的‘老中医’便会跳出来为他们把脉,通过望、闻、问、切来评点他们好或不好。但现在不同了,网络坚定地站出来,让我们这些‘老人’少废话,一句话:更加民主了。”
在今天,各个唱片公司和网站重新树起校园音乐的旗帜之时,校园音乐其实已经改变——它早已不再是五六年前抱着木吉他在草坪上自弹自唱、自娱自乐那么单纯,校园音乐包含了各个音乐门类,形态相当复杂。所以,未来我们听到的校园音乐一定会更为丰富动听。
商业炒作过多浮躁之风蔓延——校园音乐变了味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校园音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大大小小的校园歌曲大赛多了起来,各式各样的征歌活动如火如荼,校园音乐演唱会此起彼伏。
一谈起校园音乐,歌迷心中总能立马联想起《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传唱至今的歌曲。那时的校园音乐多是大学生真实心情的流露,清新、浪漫而又多愁善感。那种情怀,纵使经历了许多年之后,仍让人产生某种怀旧情感的共鸣。
然而,如今校园的音乐已不再单纯。尽管打着校园音乐演唱会、校园歌曲大赛的旗号,但一片热闹的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商业炒作的唯一目的。一句话,校园音乐搭台,商人作秀唱戏。打的是音乐的牌子,叫卖的却是其它和音乐无关的商品。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如何能动人?与此同时,歌坛浮躁之风也吹到了校园,本应是真挚单纯、未受世风污染的歌声,在大奖赛的商业号召下,也沾染上了故意为之的商标符号和矫揉造作的作风,使校园音乐本身具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大大削弱。再加上高晓松等一批旧日校园音乐的领军人物灵感不再,或者干脆金盆洗手,而继任者也迟迟没有出现,大学校园被商业运作下的流行歌曲攻城掠寨,校园音乐踪影难觅也就不足为奇了。
校园音乐还在找北
事隔几年,校园音乐近日又扯起了大旗。纵然《同桌的你》还依然回响在耳畔,可是光凭老歌也唤不起歌迷的再度倾心,再加上旧日领军人物如今灵感不再,于是乎大大小小的校园歌曲大赛如雨后春笋,各式各样的征歌活动如火如荼……种种的迹象表明,中国的校园音乐又开始新一轮的征战了。
谈起校园音乐,歌迷心中总能立马联想起那〃白衣飘飘的年代〃。校园音乐传达的清新、浪漫和多愁善感,很能引起听歌人心中某种怀旧情感的共鸣。但是如今热闹非常的校园音乐演唱会、校园歌曲大赛,却是商字摆中间,音乐放两旁,很多主办单位打着校园歌曲大赛的旗号,宣传自己是真,选秀是假。与此同时,歌坛浮躁之风也吹到了校园,本应是真挚单纯、未受世风污染的歌声,在〃大奖赛〃的商业号召下,也沾染上了故意为之的商标符号和矫揉造作的作风,使校园音乐本身具有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大大削弱。面对这种情景,所有热爱校园音乐的歌迷都应该挺身而出大声疾呼:还我们青山绿水的校园音乐。
校园音乐的没落
我一直认为有一些东西是属于某一些人的
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这样东西就必定被毁灭
朋克就是如此
所谓的“另类”也是如此
校园民谣也如此
当所有人都不注意它 的时候,它艰难但是健康地生存
然后突然有一天开放,人们知道它的美丽
于是纷纷采摘
然后,开放的花就不可避免的凋零
走近小卢
采访卢更戌的那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他位于清华附近的家中,我们静静地听着他的那些歌,和他聊着那些在清华的日子。。。。。。
LU:卢庚戌 L:lentini T:tramix
LU:清华有历代创作校园民谣的风气。那个时候的创作的风气非常浓。因为那时候大学生有什么娱乐活动呢,就是诗歌,吉他,啤酒,草地。曹地上念诗,念完诗然后唱歌。那个时候文学诗会特别多。后来,90年的时候进的文学社,我入学的时候听宋柯的歌挺多的。宋柯,特逗,不管怎莫说也是老前辈,老大哥,唱的还是非常有感觉的。当时他写出那首歌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当时还在流行台湾的齐秦之类的歌。他写的《一走了之》《嗓音沙哑》,都挺好。觉得这歌不像是清华写的,因为当时清华的人写的歌都是《我把心儿融进琴声里》之类的,你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歌了。觉得这哥们儿写得挺不一样的,就学会了。接着就听另一哥们儿唱:“我不知道我生在那里,死了之后有没有人哭泣。”
L :高晓松的?
LU: 对, 就觉得这哥们儿也不一样。 后来过了暑假听说他退学了,真挺奇怪的,这么好的学校不上了。当时不认识他,只觉得是个傻X,不能理解。后来,91年的时候,我们成立了一个校园歌曲协会,我和付志煜——现在在谢晓东手下干的那个。
T :那时你们都唱什么歌?
LU:就唱自己写的歌。后来知道退学那哥们儿叫高晓松,写歌特好,当时觉得他们写的歌,一听感觉就是校园,但是有一种打动人心的东西,不像一般的校园那么浅薄。他把校园那种青春期的东西,那种迷茫,脆弱,燥动,写的特别好。高晓松的歌是大家都挺喜欢;郁冬的歌也有他的东西在里面,印象挺深的是郁冬写的《在劫难逃》挺好听的。现在叶培唱了。后来,因为有很多人写,就想自己应该写一写。当时写的歌比较校园,就是优美的和声,后来写的就是逐渐的……写着写着就离不开了。
T:当时清华写歌的人还是有一些的,谈谈他们吧,比如吴虹飞
LU:吴虹飞我认识。
T: 你觉得她的那种风格和你的那种风格有什么差别,她是94年入学的,人说三年就一代沟了。
LU;她比较深化的东西。我举个不恰当的比喻,我比较偏罗大佑一型的,她比较偏 郑智化一型的。我觉得我视野关注社会比较多,她很感性,用的词句比较诗化,挺好的。
T:但我看一开始的那些校园民谣,包括一些清华的歌词,他们多是比较自我的,题材不是很宽泛,一般是对往昔的追忆,对失去的爱情的感叹。
LU:她(吴)比他们更加深层次一些,更加关注心理。我个人来说就挺喜欢的,但是有些人不喜欢,她没有做到雅俗共赏。吴虹飞她有哪个劲儿,我挺喜欢的。我认为是因为音乐之外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喜欢郑智化,罗大佑,有很大原因是他们所代表的音乐之外的东西。
L:当初成立“梦中草原”是什莫样的心态?
LU:当时是特偶然的因素,当时我们去参加一个校园歌曲大赛。三个人唱了一首《梦中草原》,唱完之后获得成功,大家觉得三重唱的形式效果非常好,就定了。
L:97年你们“未名”是怎么样的?
LU:就是我组了一个乐队没有命名,后来散了。当时去酒吧里唱,主要是为我作品服务。 我特别喜欢玩乐队,但是得有经济基础,不是说你想玩就能玩的,今天他有事 不来了,明天他女朋友病了又不排练,全没戏了。玩儿音乐就得有牺牲精神,而且,现 在人心静的也比较少。要不然你拿钱也行,排练一次给一百。(笑)
'96年的时候,卢更戌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到一家设计院参加了工作,不过后来又辞去了这份公职。我们并不知道他在设计院以及那以后一天天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但他的感受分明的通过他的音乐传达给了我们。'
LU:刚工作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其实,看到歌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可以感觉 到那种小人物的那种心态。整个社会,当时是95年写的,但是现在看现在可能更适合,更能反映这个时代上班族的状态。
T: 有人说过:我们有太多的渴望,当你渴望爱情的时候,你就会被爱情切掉一块,当你渴望事业成功的时候就会被事业切掉一块,到最后自己剩下什么自己也并不很清楚。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觉?
LU: 对;你刚刚说的话就是这首歌的东西,因为他挣扎在自己的爱情和自己的事业,怎么说呢,他对自己的要求可能很低,换句话说,他只想过很平凡的生活,但是周围的人推着你,让你要成功啊、要赶快挣钱啊;你会感到这种压力的,尤其现在这几年越来越是这样。特别的累,有空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放松一下,自己想放松,可是你周围的人会给你很大的压力。我最开始受到的启发是,这首歌名的来由是余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