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茶+文+化 >

第24章

茶+文+化-第24章

小说: 茶+文+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饭,若客人第二天就要登程,主人还为他准备路上的食品,多是鸡腿、鸡蛋、肉块、油炸粑粑等。受到如此礼遇,客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主人家的至亲好友。
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请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同乡邻里的友好关系。
在贵州水族村寨,往往是一家来客,全寨各家轮流宴请。若客人逗留时间短,无法安排到某些人家去赴宴,就得去赴“见面席”,即到各家的席上露面致谢,尝几口菜就告辞,再到下一家去,有时一天得走遍全寨,满载各家的盛情而归。
过去,到广西壮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
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
海南省黎族将远道而来的客人待为上宾,有客光临,乃家中之喜事,必以佳肴款待。若是男客,先酒后饭;若是女宾,先饭后酒。饮酒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相互敬酒,属一般的感情交流,第二段是开怀畅饮,以酒酣微醉为度;第三段是主客对歌饮酒,感情融洽,烂醉亦无妨。给客人酒,主人则感到自己的礼数已到;让客人喝醉,则表示亲密到了不拘礼的程度。主人向客人敬酒时,先双手捧起酒碗向众人致敬,尔后一饮而尽,把空碗亮给大家看,表示自己的诚意。接着向客人敬酒,客人饮尽之后,主人马上夹一块肉送到客人嘴里。客人不得拒绝,只能笑纳方合礼数。
旧中国在海南部分黎族地区(今保亭、琼中、乐东交界处)存在着一种父系血缘家庭组成的社会和生产组织,称之为“合亩制”,黎语原意为“大伙做工”。在这里,有“请客不陪客”的风俗。给客人摆好酒菜,请客人入席后即退出,任由客人吃喝。此俗源自担心客人拘束,便于客人随意吃喝,但是懂得当地风俗的客人,在用餐之后,绝不可把筷子搭在碗上,亦不可把饭碗和酒杯扣在桌上。因为当地习俗认为,筷子的两头颠倒(不是一顺)架在碗上是“抬棺木的杠子”,扣着的碗杯犹如“坟头”。主人待客人礼数周到,客人尊重主人的习俗,因此皆大喜。
东北满族的待客礼仪向来十分周到。旧时客人进餐,都由族中长辈陪同,晚辈不能同席,年轻媳妇手脚麻利,要在一旁侍候。进餐时,由主人给客人斟第一杯酒,喝酒用小蛊,没有碰杯干杯的习惯,古代用大碗喝酒的遗风荡然无存。客人喝酒要在杯底剩点儿,俗称“福底”,预祝主客都总有富足的生活。
甘肃裕固族待客时,先敬茶,后敬酒。敬酒讲究敬双杯,其说法与黔东南的苗族一样:“你是双脚进来的,必须喝两杯”。男主人敬过后,女主人接着敬,如果客人不喝,女主人会说:“你瞧不起女人。”接着是孩子敬酒,如果谢绝,小孩也会说:“你看不起小孩。”有时还唱敬酒歌敬酒,唱一支歌敬一杯酒。之所以如此,主要怕客人客气拘礼,不能尽兴。因此,若客人实在不能喝,主人也觉得自己的心意完全尽到了,再不会勉强的。
西藏珞巴族当客人到家时,主妇赶快洒水扫地(吊脚楼的二层,地面是木板或竹条板铺成),在临窗处铺熊皮或棕编坐垫,摆上长方形矮餐桌,上些常备的应急炒玉米。接着女主人把储存在葫芦里的鸡爪谷酒倒进一个吊着的竹筒中,再加入温水,稍停片刻,拔掉筒底活塞,让过滤了的酒注入筒下的石锅(珞巴族有使用石锅做饭的原始石烹遗风)中。女主人右手执瓢,左手端木碗或竹碗,双膝脆在客人面前,将碗放到桌上,再将瓢中酒先倒一点在左手心,用嘴报尝一下,尔后给客人碗中斟满。陪客的男主人双手捧酒碗递给客人,女主人同时说:“酒不好,别见怪。”夫妇配合十分默契。客人喝口酒,说“酒味很好”以表示谢忱。客人每喝一口酒之后,主妇都立即将酒碗斟满,当地习俗以始终保持酒满为待客实诚。珞巴族酒席上的山珍是鼠肉。这种出没于山野的野鼠长近盈尺,重约千克,体圆肉细。平时珞巴人随捕随吃,年节前则要储存鼠干准备待客。客人在莅临,主人即将野鼠干穿上棍,燎毛刮净,扔掉内脏,切成小块,以石锅炖烂,佐以调料,肉嫩味鲜,百食不庆。以鼠肉作美食下酒敬客的还有黎族(食山鼠、田鼠和松鼠)、傣族(食竹鼠)和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一带的部分苗族。少数民族许多食野昧的经验,为扩大人类食源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是很值得发掘总结和宣传推广的。
第十节 少数民族用酒习俗 
不论中外,有不少民族在烹饪中用酒来作调味品。在中国,有专门的料酒。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情况。怒族阿龙支系有种民间传统食品,称之为“肉、酒”。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鸡切成块,用油烹炸后倒很多酒入锅,以文火稍炖即成。肉酒外酥内嫩,酒香诱人,可口而富有营养,是老人和孕妇的食补佳肴。西藏藏族在藏历年时做一种汤食,叫“衮登”,是用青裸啤酒、红糖、奶渣、酥油等混煮成的,其味酸甜香,且微带清苦。广西象州一带的壮族,有种调味品叫“红谷糟”,是以粘米制成的。制法是:将50克米醋与水混溶,洒到微温的米饭中拌匀,然后装坛加盖捂严保温,发酵24小时后,开坛捞出米饭,以清洁的凉水冲洗,堆饭于竹簸寞中,用布盖好。米饭发热即摊开晾凉,凉后又堆起来盖布。每天以水冲洗一次,三日后米粒即成鲜红色,晾干便是糟种。糟米加盐,装坛储存。用红谷糟可以作菜、腊肉的调料,也可以作烧菜的佐料和吃熟肉的蘸料,其味甜酸,酒香扑鼻,满口留芳。广西位佬族和贵州苗族等也有与此相似的泡菜,可以称之为甜酒腊酸菜。因其酸甜香脆,生津开胃,所以一次得食,终生难忘。以酒来疗疾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少数民族中亦有此经验。藏族牧民在古代就已懂得用青裸白酒敷贴外伤患处。在盛产药材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酒泡药材医病或健身的常见。四川凉山彝族以白酒送服花椒来治疗肚胀腹泻、下坠难受;以蜡干研末的“屎克螂”兑酒饮服来治疗产后胎盘不下或堕胎。
守猎活动中用酒。鄂伦春族过去在婚宴中吃的狍子肉,是不能用以猎枪射杀的狍子的,这也许是对“动武”的忌讳,因为婚姻要求和和美美。于是,新郎便用食物拌酒来醉狍子生擒之。但是狍子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非常机警,而且奔跑飞快,因此,能醉擒生狍者必须聪明能干才行。年轻的猎人都懂得狍子的生活习性及一年四季出没的规律,而且能用桦树皮做成狍哨子,摹仿狍子的叫声,引诱母狍跑来喂奶,猎人又在下风,且头戴抱头帽,所以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少数民族在节日和祭祀活动中,除敬神及人饮用之外,还有些特殊的用酒方式,举例如下。据《宁古塔风俗杂谈》记载,满族过去请女性萨满跳神求吉时,要捆缚一头猪作卜卦之用,“以酒灌其耳与霞,耳霞动即吉”。建国后信萨满教的人越来越少,萨满跳神在如今只偶尔为学术调查者表演一下。羌族村寨在举行山神祭时,众人在端公(巫师)的主持下,将酒灌入羊耳,并大吼三声,羊难受而发抖,众人以为这便是山神已接受供献(羊)的表示。端公还根据羊抖动的情况来卜当年的收成好坏。最后宰羊,涂羊血于象征山神的乳白色石英石顶端,众人煮食羊肉,歌舞而散。达斡尔族在举行“依尔登',(萨满的祭祀)和“斡米南',(萨满的盛典)时,有一节仪式是“吃血”,夜晚在黑暗中进行。将白天宰杀的三岁羊或牛血、切成块的肺、牛奶或羊奶、香块用酒拌在术碗中,众人伴唱,萨满跳神,并将血抹到挂在“神树”上的铜制神灵面具上。现在节日活动仪式已简化。
贵州印江土家族过去在祭风神时,大祭开始,先将作为牺牲的牛用酒灌醉,牛角牛尾挂鞭炮,祭毕点炮,让牛围神树狂奔,宰牛者突然偷袭将牛砍倒,再将茅草人砍倒,立即扔掉刀,跳进河中躲避,谓之“掩杀”。
中国南方有十六七个少数民族有敬牛节或斗牛节。敬牛节反映了农耕民族对耕牛的爱护和重视;斗牛节主要是欣赏牛的顽强和勇武。福建闽东一带的畲族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牛歇节,有的人家以泥锹或鸡蛋泡酒,用竹筒灌喂牛,犒劳它辛勤的耕作。滇西北兰坪一带的普米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驾牛节。清早,各家先把牛喂饱,然后带上酒菜,赶牛到自家地头犁几挠地,尔后牵牛去参加集体祭祀,祭祀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村外地头主持。各家拿点饭菜、黄酒摆在牛群前的大石板上,由一群小伙子给牛喂饭菜和灌酒。此时,主祭老人驾牛耕几境地,众人即放牛而去。习俗认为,此项活动有利于五谷丰登、家业兴旺。贵州布依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牛王节,届时各家用苦丁茶、紫泉酒、五色糯米饭喂牛,祭祀牛王,并挑选健壮善的牛进行斗牛比赛。得胜的牛被封为“牛王”,牛王主人当晚盛宴请客为贺。壮族于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脱辄节。东兰、凤山一带的壮族除在河塘边击鼓为牛洗澡及整修牛栏之外,中午各家还举行隆重的敬牛仪式:在堂屋里摆一桌丰盛的酒菜,全家围桌而坐。家长牵一头老牛登堂入室,围桌绕行,边走边唱:“牛啊我的宝咯,牛啊我的财咯,捻子花开了,阳雀鸟叫了,春水弹琴了,禾苗封嗣了,四月八到了,脱辄节来了,我把你来敬,我把牛辄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吃口好草料,听我唱牛歌。”唱到此,给牛喂口糯米饭和腊肉,接着又唱牛的来历传说,又喂饭。最后全家起立,抚摸牛背,为牛祝福,送回圈中,添好草料,全家才能进餐。苗族和恫族在斗牛前,有给牛灌点好酒使牛兴奋勇斗的,也有在斗牛之后给牛喂甜酒,使其消除疲劳的。苗族在节目吹芦笙活动中,有些地方将装满酒的葫芦悬于高杆之顶,让芦笙手吹着芦笙攀上高杆摘取酒葫芦,赢得观众的欢呼和尊敬。云南宁穰纳西族在狮子山女神会祭祀仪式之后,有赛马,谁先到达终点,便可夺得摆在终点的一坛美酒。  
第十一节 少数民族节日用酒 
节日是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基本稳定的活动内容的特殊日子,节日是综合表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文化事象。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到今,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新生节日共有2000来个,其中约三分之二是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的节日按主要活动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宗教类、农业类(包括农、林、牧、渔、猎)、商贸类、文体类、社交类和纪念庆祝类。
在节日活动中比较重视饮食,是中国节日的普遍特点,酒作为高级饮料,与节日的关系自然就甚为密切。节日用酒大致有五项:祭祀、饮宴、奖赏、赠礼和特殊的节俗讲究。
1、节日祭祀用酒。除前文专列的祭祀节日用酒外,在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中,都有祭祀内容。例如在各族的年节、清明节和七月十五,多有祭祖和迫荐亡灵的活动。蒙古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或火塘前摆供品,点燃一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技入火堆中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及乳制品祭祖。达斡尔族除夕夜吃手抓肉(带骨头的牛、羊、猪或抱子肉)时,先由家中最年长者割一块尻背肉,举起斟满酒的杯(碗),用食指沾点酒,向右上方弹三次,口念颂祝神灵与祖先的吉祥词,吃下肉,喝干酒。接着,全家才能吃喝。吃完后,全家又专门祭祖和祭神佛。四川凉山彝族过年三天,每天都有数项活动内容,而祭祖祈年是天天必有的项目。第一天杀猪之后,先切几块猪肝、两个猪腰子、几块猪头和猪腿肉,在屋内火塘中烧熟,盛在一高脚木漆盘中,撒上盐,然后取一块在火塘中烧红了的小石头,浇水,冒蒸气,端肉盘在蒸气上绕3圈,供于灵台,再斟酒一杯献在灵台上,口中念诵感谢和祈求祖灵保佑全家平安。人寿年丰的视词。吃年饭前也要以酒肉烟来敬祭神灵。第三天天亮前要祭祖送年。普米族大年除夕夜的第一项活动是祭祀:家长先往火塘中加一把松柏枝干柴,然后左手端满碗清酒,右手拿一根松树枝叶,以松枝蘸碗中酒,洒向火塘和火塘上的铁三脚架,再放点肉、饭、菜和酒在三脚架上作祭品。祭毕,每人喝一小碗黄酒,吃一块猪肉,然后才开始除夕家宴。
少数民族的节日宴饮丰富多彩,特点突出。清代在满族宫廷中,皇帝于除夕夜举行家宴。未时,汤膳之后是“转宴大席”,即将宴席上的各种膳品和陈设(花瓶、筷子、叉子、果盒除外),自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尔后后妃依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奏祝颂之乐,家宴结束,完全是钟鸣鼎食的侈靡派场。
2、节日饮宴用酒。少数民族民间节目饮宴,注重亲朋及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因而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哈尼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札勒特”(十月年)。节日里不论谁到哈尼村寨,也不论他进谁的家,都能受到热情接待。女主人首先捧给客人的便是一碗香甜的“焖锅酒”。最有同乡亲情的是“资八多”,宴,它的直译是“轮流喝酒”,它的意译应是“全寨联席宴”。小村寨是全寨男女老少共聚同饮,各家都做一桌酒席,餐桌连接排列在村寨的主要街道上,从这一头一直排到那一头。大的村寨分为两三片,各片轮流做东,因此要聚宴两三天。人们分坐在长龙宴席的两旁,年轻人靠近年轻人,老年人挨着老年人,没有男女界限,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席间晚辈向长辈敬酒,老人忘情地欢唱古老的民歌,人们不断发出“唆!唆!”的欢呼声为豪饮高歌者喝彩助兴。天黑后年轻人又到宽敞的平坝上点起篝火,歌舞娱乐。
贵州丹寨县苗族过苗年时,初一清早各户在鞭炮声中与亲戚围着火塘吃团年酒饭。早饭后便各家轮流请酒,不论谁家的客人,都会被各家请去欢聚一番。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拉枯族在大年初三,全村人要集中起来吃团结饭。先到和尚“安占”家聚餐,然后再到铁匠家吃喝。去时每人带一包饭、一罐菜、一瓶酒和一些肉。就餐时分两大席,男左女右分桌入座。先由安占举杯向篾桌四角滴水祭祀祷告神灵,然后众人尽情宴饮。
景颇族在正月初一全寨人欢聚会餐,参加聚餐者每人要带些酒肉佳肴。
门巴族在藏历十一月初一过小年。初二,各家各户要请客,席间多有敬酒祝福。年节的夜晚,全村人集聚在广场上,点起篝火,唱“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同时畅饮节前早就酿好的青裸酒、米酒、玉米酒和鸡爪谷酒。
京族村子在每年哈节期间要举行乡饮,被轮到当“哈头”的人家要多出糯米、米酒、香烛和坐席等。
畲族在正月十五夜,由头年家中有添子婚嫁等喜事的人家出酒,全村各家出食物,举行聚餐乡饮,歌舞、赛拳(畲族武术很有名),欢庆通宵。
普米族在大年初一早上,先在家中做好饭菜,然后就提着黄酒到村口路上等候过客。见到行人,先敬一碗黄酒,接着就盛情相邀,请客人到家中赴宴。往往会出现数家人争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