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礼仪-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9
公 关 礼 仪93
人的走姿就可以了解他的欢乐或悲痛,热情而富有进取精神或失意而懒散,以及是否受人欢迎等。
心理学家史诺嘉丝发现:走路大步,步子有弹力及摆动手臂,显示一个人自信、快乐、友善及富有雄心;走路时拖着步子,步伐小或速度时快时慢则相反。
喜欢支配别人的人,走路时倾向于脚向后踢高。性格冲动的人,就像鸭一样低头急走。而拖着脚走路的人,通常是不快乐或内心苦闷。女性走路时手臂摆得愈高,则显示出她愈精力充沛和快乐。在精神沮丧、苦闷、愤怒和思绪混乱时,女性走路很少摆动手臂。
走路时习惯摆动手臂者往往会有成就。
走路时目光平视,头正颈直,挺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前后自然摆动,前摆向里折35度,后摆向后约45度,身体要平稳,两肩不要左右晃动或不动,或一只手摆动另一只手不动。
走路时,男子要显出阳刚之美;女性款款轻盈,显出阴柔之美。女性穿裙子或旗袍时要走成一条直线,使裙子或旗袍的下摆与脚的动作显示出优美的韵律感。穿裤装时,宜走成二直线,步幅稍微加大,显得活泼潇洒。走路出步和落地时,脚尖都应指向正前方,由脚跟落地滚动至前脚掌,脚距约为自己的1.5—2个脚长。
正确的走路姿势还有助于健美。
号称“健美皇后”
的著名女影星简·方达认为挺胸、昂首、大步疾走很有益于形体健美,所以她年近半百仍然体态苗条、动作敏捷。
走路忌走八字步,也不要多人一起并排行走,不要搂肩搭背。在狭窄的通道,如遇领导、尊者、贵宾、女士,则应
50
04公 关 礼 仪
主动站立一旁,以手示意,让其先走;上下楼梯时,不要弯腰弓背,手撑大腿,不要一步踏两三级楼梯,若遇尊者,则应主动将扶手的一边让给尊者。
四、气质
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它是一个复杂的“化合物”。
构成气质的,有与生俱来的容貌、体质、血型和微妙的遗传因素,更有后天得之的环境氛围、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
气质如同璞石,可雕可琢,未有尽时。然而,气质也蕴有稳定性。有不同类型的气质:质朴纯真、高雅端庄、热烈奔放、雄健粗犷、温婉恬静、冷峻和冷艳、庄重深沉、浪漫和忧郁,以及艺术家气质、哲人气质、企业家气质、领袖气质等。
从个体来看,往往可能是几种气质兼而有之,此消彼长,尔隐我现;或是一种气质占主导地位,别种气质略作补充。
相异气质在一个人身上交织,能使他显示出不同的风度,更能引人注目。
只有在加强自己素质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气质,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仪容之美。
五、风度
风度是美姿的展示,也是气质的显现。一般来说,风度与气质相应,气质不佳者,难以真正有好的风度;而风度,往往也取决于气质。如果说气质渐于陶冶,那么风度则可以借
51
公 关 礼 仪14
助于技术因素,或者说有时是可以“操作”的。如西施常患胃痛,但她能以款款轻盈的步态,手按心窝来掩饰胃病的痛楚,更添楚楚动人的风度。风度需要的是自知之明,审度自己,不埋没,也不夸张。
即使对自己的风度有较高的企求,也不能超离自我而“拔苗助长”。
风度还离不开经验,所谓经验,一是技术的,二是心理的。
风度总是伴随着礼仪。一个有风度的人,必定谙知礼仪的重要,即使是气质粗犷、冷峻的人,他们一般也不会择取无礼粗鲁的自我形象。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顺乎自然,合乎人情——这便是现代人的潇洒风度。
52
24公 关 礼 仪
第三章 服饰礼仪
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达到交往的和谐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行为规范。
“行夏之时,乘殷子格,服周之冕,东则韶舞。”早在中国古代,服饰即已被封建礼法赋予了“礼”的意义。在孔夫子“礼”的思想中,服饰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服周之冕”即戴周代的礼帽,遵循周代的冕服制度。在孔子眼中,周礼是最为华美精致之礼。随着儒学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国学,服饰的礼制因此而作为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成了一整套的规范,款式、装饰及至颜色无不等级森严。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儒学对于中国服饰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纵观中国服饰礼仪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服饰礼仪所具有的一种强制力。它或者以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或者在人的观念中约定俗成,具有原则上的不可逾越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服饰礼仪都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作为一种事实的存在,它必定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服饰礼仪因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和民族文化而有所不同。但是贯
53
公 关 礼 仪34
穿于变化过程中的是服饰的仪容仪态功能,也就是说,服饰礼仪是以服饰的仪容仪态为基础而发展变化着的。
服饰礼仪包括服饰造型礼仪,服饰色彩礼仪和饰物配用礼仪,服饰礼仪还包括在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服饰的规范。
遵守服饰礼仪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穿用服饰。
第一节 着装
《中华大字典》中说:“衣,依也,人所依此庇寒暑也。
服,谓冠并衣裳也。“
衣服指的就是上体和下体衣装的总和,而在中国古代,衣服还包括现即归于服饰的帽子,在“谓冠并衣裳”。
服饰狭义的理解就是衣服上的装饰。就其广义而言,服饰指的是衣服及其装饰,也就是广义上的服装。它包括衣服和装饰两个部分。装饰可以涵括两层意思,一个是指装饰用品,比如领带、胸针、眼镜、手表之类的饰物,另一个可以指装饰用品或衣服上的图案、色彩等。
一、服饰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于服饰的起源,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出发点的不同而众说纷纭。基于生理的角度而产生了气候适应说和身体保护说,认为服饰源于防寒避暑和自我身体保护的目的。从心理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服饰源自人类自身的羞耻感和想使自己更富有魅力的心理冲动与自我表现欲,由之而产生的是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性差说和羞耻说。我们认为服饰
54
44公 关 礼 仪
的起源是上述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服饰的发展变化在气候、民族审美倾向、外文明的传入、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宗教等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进行。我国历史上赵武灵王的政治改革就是从服饰开始的,军服的一律“胡化”和作战的“胡化”
(由战车和步战改为骑马作战)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从而获得了国家的强盛,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胡服骑射”不仅可以反映出国家的政治变革给服饰带来的影响,同时又恰恰证明了外文明的传入直接影响着服饰的发展。在我国服饰发展的长河中,汉民族服饰对其它民族服饰具有极深的影响,中式领、斜开襟的上衣,以及一些镶嵌、滚、刺绣等装饰风格都明显地显示了汉民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播。
一部中国传统服饰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继承性。这区别于欧洲民族在服饰发展方面变异革新大于继承的特点。中国服饰的主要形制在周代大致确立以后一直持续到了清代。古代服装上常见的交领右衽的形式甚至当今的老龄妇女仍有穿着。然而,中国传统服饰在继承大于变异的同时毕竟还是发展变化的。在周代,随着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服饰日趋完备,出现冠、带、衣、履等四种主要服饰,并形成了对我国后世服饰发展影响巨大的“深衣”和“胡服”。深衣的式样不分尊卑,上下衣相连,右衽大袖,宽阔缘边。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并影响着历代服饰,是我国古代服装的典型样式之一。秦汉时期出现了宽袍大袖、长裙丝履的男子礼服,并在服饰上出现了头梳高髻并饰以“巾帼”
、
55
公 关 礼 仪54
“披帛”
,以冠制区分官位等级的汉代服制特点。到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在服饰上制订出了一整套的宫廷服饰。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女装。由于唐王朝与外国交往频繁,受外国的影响,唐女上装呈现出裸露的趋势。而当今作为日本国服的“和服”仍保留着不少唐女装的特点。宋代服饰大体沿袭唐制,并且盛行妇女的“缠足”
,而体现在服饰上则出现了相应的“凤鞋”和“锦鞋”。元明服饰大致沿袭唐宋遗制而略有变化。清代最负盛名的服饰是满族的旗袍,从清朝到民国初期,我国的传统服饰的代表样式一直以男子的长衫和女子的旗袍为主。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五四”
运动的兴起,西式服饰走进了中国服装的大门。长衫、西裤、皮鞋成为当时男子最时髦的穿着;而短袄、西裤则是女子的时新打扮。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堪称中西服饰相融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服饰的典型款式。
旗袍因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而被世界服装界赞誉为“东方女装”的杰出代表。随着以中山装和改良旗袍为代表的新式服饰的兴起,中国服饰逐步由传统的民族服饰发展为当今华夏大地上丰富多彩的现代服饰。
国外服饰开始于尼罗河畔的古代埃及。古埃及的史前期服装以简单古朴的块料披挂式造型为主。古希腊崇尚亮丽鲜艳的金色和白色,在服饰上,常用月桂树叶编成“桂冠”以象征光荣和荣誉,这种服饰至今仍受到人们喜爱。古罗马时期西式服饰在造型上以长达膝盖,有掐腰,下摆肥大的紧身服装为主,基本上形成标准服装的造型。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奇遇冒险的时代,建筑史上闻名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使西欧服饰的式样充满了立体式,体现在妇女的帽子与男子的鞋头上,
56
64公 关 礼 仪
帽子和鞋头竟向上翘起来。中世纪的服饰充满浓重的宗教色彩。
“主教袖”这一袖子式样从当时开始就一直沿袭至今。文艺复兴使西方的服饰文化获得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女子都穿上了衬有骨圈的裙子和灯笼袖,最时髦的就是腰围纤细、臀部膨隆的吊钟型长裙。
17世纪欧洲的贵族追求豪华的宫廷生活,服饰迅速演化为奢侈豪华的“巴洛克服装”。法国宽短裤(紧身衣与宽短裤的组合装)的样式则十分明显地反映了巴洛克男装的风格。
19世纪是“洛可可服装”大为盛行的时代。
洛可可式服装以幻想情趣、丰富多彩的式样为特征,尤其是男子服饰,无论领口、袖口、裤腿都饰以精巧的花边褶裥以及缎带、穗边、蝴蝶结和玫瑰花,强烈地体现出了娇柔艳丽的女性色彩。
19世纪50年代西服首先被作为自行车运动服而穿用,70年代西服开始流行,到了90年代随着英美等国自行车流行热,着装上形成了男子穿西服,女子穿吊钟型长裙的趋势。
20世纪工业的发展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使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代之以简洁纯朴的艺术风格。著名的“夏耐尔式”服装因其实用性、功能性和朴素的特点而至今仍被作为服装的基本式样。
随着现代服饰流行周期的缩短,各种服装款式流派更替纷呈。时代造就出一大批诸如圣·洛朗、皮尔·卡丹等杰出的服装设计大师。
二、服饰穿用的目的与功能
服饰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然而人为什么要穿用服饰?换言之,服饰的目的是什么?
57
公 关 礼 仪74
就人体本身而言,服饰无非是为了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而对于社会而言,服饰的穿用则有着多方面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则是装饰美化自身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喜欢穿着能够体现个人风度的服饰,以期引起他人的注意或显示其优越感。
比如,比基尼游泳衣的出现,虽然不会改进游泳衣的运作适应功能,但是它的出现却迎合了青年女性显示青春健美的胴体,引起他人的注意,显示其优越感的装饰美化的目的。这种服饰目的由于很少受到限制,因而容易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从而引起道德礼仪的不容。因为服饰尚有其道德礼仪的目的,人们往往为了对他人表示尊重,自觉端正自己的服饰,并在不同的场合穿着不同的服饰。这就是服饰的礼仪性目的。
服饰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基于服饰目的之上的内涵丰富的功能,这些功能随着服用者在穿着过程中对服饰的要求而产生。
总的来说,服饰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服饰作为人体的一部分而发挥其功能,比如对气候的适应防护而产生的防寒防暑机能,再如通过减少肌体覆盖面和增加衣料的弹性从而减少衣服给人体动作带来的阻碍功能。这一功能适应于人类肌体方面的目的;另一方面,服饰又作为表现穿着者的人格特征的手段和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首先,人类由于追求自身的美感而穿着服饰,因而服饰的美化功能理所当然地成为众多服饰功能中的突出之点。我国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形象绝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画师巧妙地利用长飘带制造出风动飘曳的效果,配合飞天身体修长的造型,给人以
58
84公 关 礼 仪
飞天身轻如燕,翱游天宇的飘逸形象。其次,服饰的仪容仪态功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是一个为服饰礼仪性目的服务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穿着者通过服饰这一无声语言向他人显示自身的气质、性格、爱好和修养,表达对他人友好的、或傲慢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服饰的仪容仪态功能是一种在某一社会规范下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强制性,它受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制约。例如在西方司空见惯的比基尼式游泳衣如果穿在70年代以前的中国,肯定会被认为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即使是现在,也还有许多中国人接受不了。服饰的第三个重要功能即标识功能,各种制服、职业服装以及各种肩章、徽章、臂章、胸章、领章、饰带的服用目的,即是为了标志服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特定角色。例如要求军人具有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其结果便产生了军服这种只允许军人穿着的服饰,这一服饰也因此具有了标识功能。为了标识军官军衔的大小而在肩章上设置了“杠”和“星”的形式,“一杠”为尉级官,“二杠”为校级官;黄牌为将级军官,“一星”为“少尉”
,“二星”为“中尉”
,“三星”为“上尉”
,余此类推。服饰的标志功能象征着服用者的地位、职业、阶层和所属。在中国封建社会,一袭黄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