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心理咨询-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会感谢别人,每当别人帮助了你,无论事大事小,都尽量开口,说声“谢谢”。要对别人的帮助作善意的回报和感激。
·学会微笑,尽量不使自己拉长着脸。要学会关心别人,少把自己总当作中心。
·最重要的是学会忍耐。古人说得好,“忍”是悬在心口上的一把刀。要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
分裂型人格障碍
有这样一名患者。性别:男,年龄:28岁,职业:某单位统计员,文化程度:大专。患者从小不爱说话,性格孤僻内向。但是,在学校一直成绩优秀。业余爱好文学,除了爱看各种各样的名著外,平常还写一点散文诗歌,经常往杂志、报社投点稿。逢年过节,常创作一幅对联贴在宿舍的门上。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很努力,可是几乎不和领导和同事交流,更不用说去交朋友,终日沉默寡言。下班后,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看书学习、写作。在生活上兴趣索然,独来独往。慢慢发展到后来,经常在下班后自己一个人跑到办公室把地板拖了一遍又一遍,把桌子抹了一遍又一遍,将桌上的各种文件整理了一遍又一遍。除了办公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外,他再无别的活动场所。办公室的女同事看他年龄不小了,就四处张罗帮他介绍女朋友,可他见面后,也不知道开口说些什么。一连介绍好几个都没有成功。后来,他自己对此也缺乏兴趣了。他对外界反应不敏捷,社会适应性极差。这位统计员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心理学上称为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与偏执型人格障碍一样,都是现实生活中较普遍的一种异常心理。二者都是以行为怪僻、奇异为特点。分裂型人格障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社交焦虑。患者不习惯社交活动,喜欢独处。每当有陌生人进入时,感到心跳加快和局促不安。不善在大庭广众之中表现自己。
(2)内心离群、孤芳自赏。社交面极其窄小,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甚至没有社交圈。从来不主动与人交朋友。喜欢安静,喜欢沉醉于某一项工作或专业,往往能作出成绩。
(3)缺乏温情,待人冷淡,对同事,对朋友,甚至对家人都很冷淡。难以与别人交流,人际关系淡漠。
(4)言语怪异,说话颠三倒四,言不由衷,语无伦次,意思含混,表达不清。
(5)容易产生幻觉,喜欢幻想,常常在脑海中浮现不存在的人或事,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爱想入非非。
(6)性欲淡漠。患者喜欢过独身生活。即使结婚,也对性生活缺乏激情。生活过得平淡、呆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
形成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原因往往与患者早期心理发展有关。如,患者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责骂或老师的训斥,整天受批评,由此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平,容易产生是非观念不清,产生焦虑和敌对情绪,感觉到自己毫无价值,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治疗分裂型人格障碍主要通过让患者增加社交能力和培养患者兴趣的方法,以达到纠正其内向离群、情感淡漠的目的。可以鼓励患者有计划地进行社交训练,多参加集体活动,克服自己孤僻的心理,大胆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多与家人或朋友参加诸如春游之类的活动。同时,多方面培养患者的业余爱好或兴趣。例如,鼓励患者进行体育活动,与别人一起打球、跑步。或者参加绘画、唱歌小组,逐步克服其情感淡漠,让其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欢乐,这样有助于克服其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
有这样一例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例。患者李某,男,25岁,文化程度为小学毕业。李某从小在家庭和学校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喜欢与别人打架争吵,动刀子。长大后,偷窃成习,寻衅打架、斗殴,无恶不作。20岁时因打架,用砖头伤人而被判劳教。在狱中,李某不服监狱人员管教,经常与犯人打架斗殴。有二次,患者李某因事与另一犯人争吵,顺手拿起瓶子将其打成重伤。事后,感到问题严重,便用零钱购买了几盒点心作礼物,向被打伤的那位犯人表示道歉,企图平息此事。后来,在牢里又是用头撞墙,又是绝食,甚至扬言寻死,显得疯疯颠颠。
这一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症状的形成有其家庭社会的原因。患者父母脾气均十分暴躁。父亲是个酒鬼,经常殴打孩子;母亲刁泼,常与邻居争吵。患者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从小缺乏父母情感上和生活上的照顾和爱护,形成了对家庭对社会的对抗性心理,患者认识不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这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责任感缺乏,不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欺骗撒谎。
(2)道德感缺乏。患者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没有羞愧、悔改之心,缺乏罪恶感。不顾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经常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3)缺乏诚实可靠,不讲信义,甚至对自己的家人,包括配偶都缺乏忠诚。
(4)待人冷酷,缺乏同情心,对周围的人常怀仇视心理,好与人打架斗殴,人际关系恶劣。
(5)自私严重,好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暴躁,难以控制情绪冲动。
(6)善恶价值观缺乏,判断能力差,不能从错误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7)生活缺乏目标和规律,做事缺乏计划,其所作所为时常是偶然事件,不经过深思熟虑。
(8)性生活随便、轻浮,时常不考虑对象,容易发生性犯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障碍还包括癔病型、自恋型和攻击型人格障碍。这是心理异常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大。由于引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治疗缺乏有效的方法。对于程度较重的患者,医院常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对于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减轻和控制患者的反社会行为。
例如,使患者提高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培养责任感。另外,对患者的生活环境加以改变。比如,增进家庭关系,改变居住环境。送到亲友家寄居一段时间或搬入集体宿舍等。
攻击型人格障碍
病例:患者张某,男,15岁,文化程度初中一年级。患者情绪极不稳定,极易兴奋和冲动,在班上不爱学习,成绩落后,与同学关系不好,特别爱寻凶、滋事,常常为一点不起眼的事情跟同学发生争吵、打斗。还常常打死架,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常常顶撞。在家里,因为其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对其溺爱,所以张某个人意识太强,不愿意受学校的纪律约束,经常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和学生守则,并且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常受人指使参与打架,被学校认为是一个落后的学生。
张某的行为特征。从心理学上来说,属于攻击性人格障碍的异常心理。这类心理异常患者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患者意志力薄弱,情绪急躁易怒,自我约束能力差,个人素质低,遇事不能忍耐,好冲动。
(2)行为处事鲁莽盲动,做事情不考虑后果,全凭一时情绪。
(3)容易违反道德和法律,如果不及时改正,有犯罪的倾向和可能。
(4)行动反复无常。
(5)心理不平衡感特别强烈。
形成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科学家认为小脑成熟延迟和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容易使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其次。从心理上,处于青春期的男性患者常常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表现男子汉的气概,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在女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力量、义气和男子汉气。自尊心强,承受力差,遭受挫折时反应敏感、强烈,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第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会造成攻击型人格障碍。例如,溺爱子女型家庭会造成孩子个人意识过强;专制型家庭会使儿童遭受心理上的压抑。这两种类型的家庭都会使孩子陷入攻击型人格障碍之中。不良的社会环境,如武打暴力、凶杀恐怖电影、电视和充满暴力的电脑游戏都有可能诱导青少年的攻击心理。
治疗攻击型人格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由于这类异常心理常常发生于青少年。因而首先必须在青少年中加强生理卫生常识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能正确认识其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预防此类心理异常的产生。
(2)培养青少年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如跳舞、打球等,以释放青春期旺盛的能量,使之能健康成长。
(3)净化家庭和社会环境,让青少年远离暴力,使他们失去模仿对象,并且多看一些好的影视节目,用表率的作用去引导青少年走正确的人生之路。
(4)培养青少年的承受能力,使他们能承受压力和挫折。同时,使他们能正确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总结教训,卸下包袱,轻装前进。
(5)培养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使他们能懂得怎样做人,使他们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会宽容和忍耐,而且立志成才,将精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上来。
癔症型人格障碍
有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长得很漂亮,在学校里成绩也很不错。但是,这位漂亮的女学生有一个爱出风头的坏毛病,喜欢标榜自己,把自己当成人群中的中心。她总是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而且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平时,她将父母寄来的钱绝大部分都花在买时装和化妆品上,成天打扮得花枝招展,时髦非凡。她每天都涂脂抹粉,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酒吧女郎,出入于教室、操场、宿舍等地方。在课堂上,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她常常提出十分怪异的问题,卖弄点小聪明,引起哄堂大笑。讲起话来,她手舞足蹈,眉飞色舞,高兴时嘻嘻哈哈,大大咧咧,不顺心的时候大吵大闹,哭哭啼啼,弄得同学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她还有很强的嫉妒心,看见同寝室的女孩子买回一件漂亮的衣服,听到别人的赞扬,很不以为然,还背后挖苦。甚至当同宿舍的女孩子交个男朋友时,也要在背后嫉妒老半天,说上几句风凉话。她在家里是独生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以致使她学会了耍小性子,形成了这样一种称之为癔症型人格障碍,或称戏剧性人格或者是歇斯底里人格。
癔症型人格障碍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经常要求安慰、赞同或表扬,好表现自己,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喜欢表演,装腔作势,行为夸张,过分做作。
(2)言语、外表行为有不适当的性挑逗,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卖弄风骚、喜欢天真地展示性感和自己的外表。用过分娇羞挑逗异性,吸引异性。
(3)自我中心意识强,喜欢自己总是被当作主角,让别人围绕自己转,否则便感觉到不舒服。
(4)情绪变化大,心胸狭隘,情感丰富,过分热情,情绪不稳。容易大惊小怪,缺乏真情实感,给人以装腔作势,无病呻吟之感。
(5)说话总是很抽象,缺乏具体描述。歇斯底里型人格障碍症状多发生于年轻女孩子身上。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心理会逐渐减轻。
治疗这种类型的心理异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首先让患者正视自己,了解自身的人格缺陷,扬长避短,努力适应周围环境。
(2)让患者进行情绪的自我调整,要求患者认真听取亲朋好友对自己情绪的看法,看哪些情绪是自己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不喜欢的,时时提醒自己,克服无意识的行为和情绪,克服别人讨厌的情绪。
(3)让患者将爱表演的欲望和兴趣转移到表演之中,鼓励其参加文艺活动,让其扮演剧中角色,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强迫型人格障碍
患者青工王某,在中学时就变得循规蹈矩,行为刻板,做事生怕出差错,怕被别人笑话和瞧不起。在课堂上把自己限制得死死的,遵照规定,一板一眼,效率低下。就连写字也是一笔一划,生怕写错,不敢写连笔和潦草字。回到家里,将书桌反复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否则,就沉不下心来做作业。平时,衣被整理得非常平整,反复检查。出门后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每次都要返回家里,看看门是否锁好。有时候,给人写信,也要将粘好的信封撕开检查,看是否把信件与信封装错,然后再检查邮票是否贴好、地址是否写对。精神压力大,思虑过多,做事总感到没有把握,凡事要求严格和完美。
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过分追求严格和完美,反而使得做事效率低下,任务无法完成。
(2)做事情主次不分,抓不住主要矛盾,反而过分注重细微末节。
(3)循规蹈矩,不知变通,清规戒律多,僵硬、死板,缺乏活力,缺乏热情。
(4)办事优柔寡断,缺乏把握,难做决断,思虑过多,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5)易患“洁癖”,过分爱清洁,产生强迫性的行为。例如,患者经常习惯性洗手,总感觉到洗不干净。
(6)要求别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治疗强迫性人格障碍常采用自我心理疗法。比如,顺其自然法。患者主要通过自我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顺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出门后不要再回头来检查门是否锁好。衣服被子有没有叠整齐,不去管它,在犹豫不决、墨守成规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以警醒自己。
回避型人格障碍
陶渊明著名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远离世事、美丽无比的虚幻世界。姑且撇开作者所处时代及其政治意义不谈,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作者所描述的人们避开纷繁复杂的人世,遁迹荒野,寻找一片安静的乐土,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社会沟通,以致于桃花源中的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种不与外界沟通、封闭型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回避型人格障碍。古往今来,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有的借酒浇愁,有的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甚至连九五至尊的皇帝也不例外。例如,清朝顺治皇帝就因为一些原因而离开皇权,出家到五台山为僧。当今社会之中,这种人格障碍也极其普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主要包括:
(1)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很容易受到伤害。这种自卑心理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心理方面的缺陷而形成。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工作条件、社会地位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长期得不到改善,易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2)行为退缩,不愿意承担责任,逃避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不愿意承担新的工作或挑战性工作,不愿意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
(3)交际能力差,不愿交知心朋友,不愿意卷入他人事务之中,社交场合不爱讲话,尤其不习惯单独地发表讲话,敏感羞涩。
(4)安分守纪,按部就班,缺乏冒险和开拓精神,往往让一个一个机会从身边溜走。
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清除患者的自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