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
4
月、
7
月晋察冀军区对平汉线等重要交通线连续发动了三次破袭,1939
年
12
月129
师发动了邯长路破袭战役。在1939
年下半年到1940
年上半年近一
年的时间里,晋冀豫军区全部斗争的60%是交通战。
八路军的行动,对被日军视为生命线的交通线构成了极大的但日军并未
善罢甘休。
经过一段时间“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进入1940
年后、日军依托
平汉路向东扩张,相继修成石家庄至南宫、内邱至钜鹿、邢台至威县、邯郸
至大名等公路干线和许多支线,把冀南根据地也分割成了很多小块。同时,
日军还在平汉线西侧积极增筑据点和公路,严密封锁太行、冀南间的交通,
妄想缩小八路军的活动范围。在太行、太岳山区抢修白晋和临(汾)邯(郸)
铁路,妄图将太行、太岳区分割开来。
刘伯承曾将日军的新招术比喻为敌人要用铁路作柱子,公路作链子,据
点作锁子,来造成一个囚笼,把我们军民装进里边去凌迟处死。
日军在华北展开的大规模的筑路行动,不仅仅含有军事意义,而且包括
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意义。
日军是以战略眼光来组织和进行华北这场交通战的。
不打破“囚宠”,八路军就无法生存。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历史进入1940
年后,围绕着“路”,斗争的双方又展开了新的较量。
1940
年的秋天,是一个震惊中外、令华北地区侵华日军胆战心惊。坐卧
不安的多事之秋。
是年
8
月,八路军为打破日军对占领区的封锁,制止国民党内部的投降
逆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发动了以破袭交通线为目的的百团大
战。战役历时两个多月,共进行大小战役1800
百多次,毙伤日伪军
2
万多人,
破坏铁路470
多公里,使正太铁路中断一个多月,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历时
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8
月20
日至9
月10
日,以破袭铁路为目标;第二阶段从
9
月20
日至10
月20
日,以拔除
铁路两侧据点为目标。第二阶段任务完成后,八路军又与敌进行了长时期的
“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战史上辉煌的一章,它表
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不仅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斗争中发展壮大了自
己,而且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序曲
地图上的“蜘蛛网”
已近午夜的王家峪,村子里一片寂静,只有一户姓张的农家小院里仍然
亮着灯。灯下的两个人时而交谈,时而沉思,使屋子里的气氛显得略略有些
沉闷。
这是1940年早春的一个夜晚。八路军总部由山西武乡县砖壁村移驻西南
10公里处的王家峪已经有四个多月了。自从开赴敌后,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生
活条件的限制,八路军总部的移动已经是常事了。因为王家峪村子小,一共
上百户人家,几百人,所以只有总部首长和司令部驻在王家峪,北方局则驻
在前王家峪,野战政治部驻下合村,总供给部驻西堡村,砖壁村则只剩下了
一些留守人员。王家峪位于山西省武乡县东部山区。与砖壁村一样,王家峪
也是山区中比较富裕的村子之一。亮着灯的小院里,住着八路军的最高领导。
此时,八路军的总司令和副总司令朱德和彭德怀二人正在作战室里讨论着近
期的形势。
朱、彭二人是共同战斗多年的老战友。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领导的南
昌起义部队和彭德怀率领的平江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汇集
于井冈山,共同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实践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先
驱者。1929年1月,湘赣敌军大兵压境,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大部突围下
山,彭德怀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带领红五军留守井冈山,在极端困苦的条
件下坚持战斗。井冈山失守后,彭德怀带领部队冲破敌人的封锁,于4月到
达瑞金,和毛泽东、朱德重新会师。
自从左权走后,他们俩人的担子就更重了。左权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八
路军前线指挥部参谋长。2月初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为加强领导力量,总
部派左权兼任第2纵队司令员。命令下达后,左权就前往平顺县上任了。
作战室里正对屋门处一张华北地图占满了整个墙壁,地图上最引人注目
的是一道道黑色的粗线、细线。粗线代表着铁路,细线代表着公路。粗线与
细线密密麻麻,经纬相连,像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在地图上。在军用地图上,
交通网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用醒目的黑色来标识。现在这些醒目
的黑线所编织成的巨网,像是正等待着猎物,给人以十分压抑的感觉。特别
是刚刚加上去的几条粗线、细线,更加重了朱、彭二人心头的沉重。
由于在军力对比上八路军居于劣势,因而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打击日军
软腹部的战法也就应运而生。
日军的软中之软是交通线。以少量的兵力去占领广大的区域,以不足的
兵力去对付打不尽、杀不绝的敌后武装,是因为有了公路和铁路。交通线是
日军的命脉。在华北敌后围绕交通进行的斗争,构成了华北抗战的一个主旋
律。
八路军完成配合国民党军正面作战而转入敌后抗战后,就开始了对日军
交通线的破袭战。1938年2月、4月、7月晋察冀军区对平汉线等重要交通
线连续发动了三次破袭,1939年12月129师发动了邯长路破袭战役。八路
军的行动,对日军视为生命线的交通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八路军的不断打击下,日军又想出了新的招术。
1939 年底,一份由冀中军区呈报的密电引起了朱德、彭德怀的高度重
视。这份由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政治部主任孙志远上报总部的电报中说:
“敌最近修路的目的同过去不同。”
从我们所知道的通常意义上的路来看,日军修的已经不应叫路了,它很
像中国古代的长城。有些老八路管它叫“钢铁封锁线”,倒是既易懂,又准
确。我们仍然暂且用路来称呼它,这种路“比地面高出五尺,两旁沟深八尺
到一丈,沟底宽六尺,沟面一丈六”,实际上用现代几何学的概念来描述,
就是路旁边还挖有一个状若梯形的大沟。
日军在这种路上相隔不远就建一个碉堡,又像是古长城上隔不远就出现
一个的烽火台。在整个华北,日军修筑了5000余公里的铁路、3万余公里的
公路,3000余个据点。
日军在“织网”。华北即将被“巨网”覆盖。
一个想法、一个撕破“巨网”的想法,在朱德、彭德怀的脑子里逐渐成
熟起来。
一个迟迟未发出的命令
朱德、彭德怀的想法被“打狼”的任务给耽搁了。
战士们早已憋了一肚子气。前门打虎,后门还要拒狼。在前面要和小日
本周旋,背后还要防着国军的黑枪。
现在八路军已经有权力发火了。挺进敌后的初期,八路军只有3万多人。
别说日本人不把八路放在眼里,国军也不把八路当回事。“西安事变”中蒋
介石所以敢点头同意与共产党联合,也并没有把共产党放在平起平坐的地位
上,大概充其量是让共产党多“苟延残喘”几天。但蒋介石犯了一个致命的
错误。把共产党放入敌后,让他们混入老百姓中间,恰如放虎归山,送龙入
海。八路军在敌后发动群众,发展力量,打击日军,到了1940年,不知不觉
中已经发展到了40万人,又经过了整军运动,给国军点颜色看看,已不是难
事。
八路军之所以憋着火,是为了顾全抗日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首先搁
置国共之争,共同完成抗日的大业。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和今天邓小平同志
提出的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的关系上要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思想异曲
同工。但蒋介石不想再搁置了。八路军的力量已经使他寝食难安,再搁置下
去,恐怕就养虎为患了。他已经沉不住气了,他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共产党
下手。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不仔细琢磨还难以理解的新的斗争——“磨
擦”与反“磨擦”。所谓“磨擦”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全力以赴地去打,但又
充满了敌意,既包含着挑衅,又有试探对方的意图。总之,它是一个很复杂
的东西。
它的复杂表现在一方与另一方对峙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国
共“磨擦”时,日本鬼子正站在旁边虎视眈眈,稍有不慎,日本鬼子就会扑
上来,大打出手。这种情况在双方身上都发生过。国共在石家庄以西娘子关
发生“磨擦”时,日军从石家庄出发,从背后打了国民党一下子;当八路军
准备打国民党“磨擦”急先锋石友三时,日军又从八路军背后袭来,使石友
三溜掉了,每次出现这种情况,被打的一方都要指责对方勾结日本人。这种
情况确实有,但绝不是八路军,而是国民党军。这只是其一。
它的复杂还表现在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如何利用矛盾,打
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则是最体现斗争技巧的,要做到毛泽东所说的“有
理、有利、有节”是不容易的。
八路军却干得很出色。
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地方军、中央军打日本虽本事不大,但对搞“磨擦”
却个个在行。在打退了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和山西军阀阎锡山的“磨擦”
之后,国民党中央军庞炳勋、朱怀冰、石友三等部自南而北,与日军自北而
南的“扫荡”相配合,又要和八路军发生新的“磨擦”。
“磨擦”是来自“友军”的“动作”,“扫荡”是来自敌人的威胁,在
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八路军正成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时,
谁又能说来自“友军”的“磨擦”不是另一种“扫荡”?
“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在七寸处”,这些古老的谚语早已深深印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朱德、彭德怀及其他军区领导人一起研究了国民党军
这次行动的“王”和“七寸”。他们认为,打垮“磨擦”专家朱怀冰,就是
擒住了“王”、打在了“七寸”上。这是八路军敌后抗战以来,第一次和武
器精良的中央军交锋。
一向果断、坚决的彭德怀说:“就收拾这个‘磨擦’专家。”
朱德又补充了一个意见,“由小平同志来干”,到时候好说话。
“由小平同志来干”,这是策略和艺术的体现。国民党的“磨擦”战是
只打不说,只见前台人物不见幕后指挥。八路军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打垮了朱怀冰后,击退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极大地改善了华北抗
战的局面。对此,八路军总部没有声张。朱德说:“他们不作声,我们也不
作声。他们打了败仗不作声,我们胜利了,何必那样来宣传呢!”
在胜利面前保持这样的“平常心”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高超的斗争技巧。
人总是这样,一件事的发生可以暂时忘记另一件事。当朱德、彭德怀关
注着反“磨擦”战斗时,地图上的“蜘蛛网”在他们眼里暂时消失了,他们
全神贯注于打“磨擦”专家。当反“磨擦”胜利后,就如同重新调整了照相
机的焦距一样,“蜘蛛网”又清晰起来。
不将这张网撕碎,八路军就没办法活动,就会最终成为网中之鱼。
朱、彭二人站在地图前的时间越来越多,两人的看法越来越趋一致:一
定要搞一次大的交通破袭战。
彭德怀:“战役发起时间可以定在
4
月
1
日,全面发起对几个区内交通
线的破击。”
朱德:“好。我们后门刚刚把狼打跑,正好腾出手来在前门打虎。”
4
月
1
日,一个即将刮起风暴的日子。
1938
年到1940
年这两年多的时间,是毛泽东文章最丰产的时期。这些
文章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不仅探讨了军事问题,而且讨论了哲学问题。
其理论性和系统性及其哲学内涵是远非其它时期的文章可比,如:《抗日游
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其中《论持
久战》即使在西方军事界也被认为是经典著作。有人还将此阶段作为毛泽东
军事思想的鼎盛时期。
著有《毛泽东》一书的美国作家施拉姆认为毛泽东著作丰产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延安远离前方、局势稳定,使毛泽东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但毛泽东却从来没有感到过闲暇。树欲静而风不止。
抗日方针一经提出,毛泽东首先就要和自己身边的同志争论一番。
在山沟里被国民党围追堵截了将近十年同时也游击了将近十年的红军,
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就出现了不愿戴“青天白日”的现象。有
一部分战士心中不理解,和国民党打了将近十年,有多少好战友牺牲在蒋介
石的屠刀下,至今仇未报、恨未雪,可突然间国民党军成了友军,他们不理
解。
也有一部分战士本以为穿上新军装,拿起新武器后,蛮可以在战场上威
风一番,从此也显出做军人的荣誉感,但现在却要去敌后打游击,他们也不
理解。解放后,很多人撰写回忆录时提到,当时相当一部分干部、战士渴望
打些大仗,渴望在战斗中成为英雄,渴望因为自己而使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父
老面前抬起头来,即使是回家相亲也会容易得多。
所以,当“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被提出后,前半句话和后半
句话都引起了议论。经过做工作后问题就主要集中在后半句上。毛泽东认为:
红军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
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在山地”。
红军前敌总政委任弼时则提出红军应当采用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
战。
而即将开赴前线的彭德怀一开始并不完全赞成毛泽东所提出的“山地游
击战”。他认为,八路军“在战略上应该是运动游击战,在应用上要利用山
地打游击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相比,运动战将会少一些,但要调动敌人,
打击敌人、发动群众,运动战和游击战是密不可分的。
方针的形成并不像后来所讲是一锤定音的。有争论并可以争论恰恰是当
时产生正确方针的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争论再加之赋予前线指挥员“根据
情况自行处理之”的权利,便有了后来我们所知的一个一个的胜仗和一个一
个正确的方针。
讨论的结果,集中为三种意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后来被确定为八
路军战略方针;独立自主的游击运动战;独立自主的运动游击战。
由于彭德怀在前线具有着特殊的地位,毛泽东和他反复多次讨论了战略
方针问题。彭德怀逐渐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但他还是在毛泽东的主张里加
进了他自己的想法。彭德怀后来写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说:“八路军应当是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洛川会议这一原则
指示是正确的。我在洛川会议是同意这一方针,可是‘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
战’,这一句是我加的,我也就老记得这一句。”但还是出现了“在一个时
期中、运动游击战或者游击运动战,把两个概念主次不分的混淆起来”的情
况。
毛泽东不愧为站在高山之巅的一个巨人。他的目光越过巍巍宝塔山,看
到了中国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