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结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科学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简单的判定办法。 当然,这个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也是难以量化的。一般地,科学家的洞察力肯定要比社会交往能力重要的多。爱因斯坦在评价马赫、普朗克、居里夫人、开普勒、艾伦菲斯特、郎之万(Paul Langevin)、洛伦兹、牛顿、能斯特(Walther Nernst)等人时,多次提到了“直觉”、“洞察力”、“本能”等字眼,却极少提到有关社交能力方面的内容'5'。但要成为行政管理型科学家,社交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当罗伯特·奥本海默离开加利福利亚大学物理学教授的岗位变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时,他进入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在那里,管理的和政治的技巧优先于研究能力和成就”'6'。
指标
优
良
中
差
科学本能
洞察力
能很快地对科学问题(如多种实验方案或产品技术的评价选择)做出判断,这些判断经过证明分析常常是正确合理的
能较好地对科学问题做出判断,偶有失误
对于科学问题的判断较为盲目,常有失误
不能对科学问题评价和选择
记忆力
能较熟练掌握与研究工作有关的基础数据和常识准确度较高,记忆速度快
能较熟练掌握一般数据,记忆准确度高
有时需要寻找一些专业常用数据
不能记住一些常用基础数据,工作时常丢三落四
想象力
善于在少量的科学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构思出全新的假说、模型、结构图等
能够在少量的科学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构思出一些新的假说、模型、结构图等
偶尔能够在现有的科学事实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
拘泥于现有的科学事实,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科学智力
观察力
善于细心观察发现一般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问题
善于观察发现工作中和生产过程中一般性疑难问题
尚能观察发现工作中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生产工作中的科技问题熟视无睹,缺乏必要的观察力。
实验能力
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
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有一定动手能力 实际操作水平
缺乏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
能够从大量看似无关的事实和现象出发,总结出形式简单的科学规律
能够从事实和现象出发,总结出有限制条件的、形式较为复杂的科学规律
尚能总结出一些不完备或者不完全正确的科学规律
不能从现有的数据、发现出现总结出任何科学规律
演绎推理能力
能够快速地、自发地从现有科学发现出发,做出创新、独到的科学预测
能够从现有科学发现出发,做出一些独到的科学预测
能够从现有科学发现出发,做出比较简单的科学预测
只会按照别人做过的演绎进行思考,不能从现有科学发现做出任何科学预测
创新能力
能独立地提出全新的科学问题、独创的实验方案,使自己处于科研前沿
能够及时跟踪科研前沿问题,并有新的见解,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对科研前沿问题有一定了解,对科研工作能够提出部分合理化建议
科研中总是重复别人的观点和实验,创新精神较差
社会化能力
竞争力
科研开始时就有明确的竞争目标和敢于拚搏的精神,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进行赶超
能瞄准本行业本系统的目标进行赶超,有一定的拚搏精神
偶有竞争动机,但缺乏内驱力和坚韧性
工作中没有竞争目标和竞争动机,甘于落后
协作能力
善于团结不同学术观点的人一道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能够忍受一定的委屈,能容纳不同观点,能够同别人合作
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对人对己要求都严,不能容忍他人的过错
无法同别人合作,经常与别人产生纠纷
学术交流能力
善于与科学界之内的各种组织和科学家进行沟通交流,能够建立各种科学家之间的网络关系
能够与同领域的其他科学组织和科学家沟通,能够交流本专业或者本地区的科学家之间的网络关系
不善于与其他科学家交往,不能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尚能够与科学科学研究的同行进行交流
个性孤僻,完全专注于自己非常狭窄的专业领域,不愿也不能与其他同行交往
社会交往能力
善于与科学界之外的组织和个人沟通,主动积极争取社会人士对所研究领域的理解、支持与赞助,能够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
能够与科学界之外的组织和个人沟通,能较好地争取外界对所研究领域的理解与支持并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方面
不善于与科学界之外的组织和个人沟通,难于争取外界人士对所研究领域的理解与支持
个性孤僻,完全专注于科学研究领域,不愿也不能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人交往
注:
1、王极盛着,科学创造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
2、汪群等,科技人才素质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年。
3、科学研究的艺术,W。I。B。贝弗里奇着,陈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
4、有3个威尔逊(Wilson)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C。T。R威尔逊,1978年。R。W。 威尔逊和1982年K。 威尔逊。
5、参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对这些人的评价。
6、齐曼,元科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P106。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第二篇 科学家的基本特征
第11章 科学家的年龄特征
一个人也许论年岁很年轻,可是论时数很老成——假如他不曾浪费光阴的话。但是这种情形是很少见的。一般的情形是青年人就好象人的“初念”一样,不如“再思”明智。盖在思想上和在年岁上一样,也有少年与老成之别也。然而青年底发明力是比老年人底活泼;而且想象力也比较容易注入他们底脑筋,并且好象更是若有神助似的。青年人较适于发明而不适于判断;较适于执行而不适于议论;较适于新的计划而不适于惯行的事务。因为老年人底经验,在它底范围以内的事物上,是指导他们的,但是在新的事物上,则是欺骗他们的。 ——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科学家也是人,也要经过生老病死的全过程。研究科学家的年龄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科学家在年龄方面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征。单就智力而言,有两种类型:流动型智力,取决于思维速度、短时记忆能力、熟练程度,会经历增长、维持和下降几个阶段;结晶型智力,随着人生经历不断丰富而增长。比如,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人都是需要实践经验的职业,结晶型智力起主导作用,其职业高峰在中老年;而科学家是一个需要特别创造力的职业,流动型智力起主要作用,其职业高峰却在中青年阶段。大多数数学家在30岁之前就完成了自己伟大的数学成就,而哲学家似乎在多个年龄段都会产出杰出的哲学思想。
1、创造力与年龄的关系
斯孟顿(Dean K Simonton)给出了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周期的一般模型'1'。他假设:1)个人依赖他的原始的创造潜力从事他的职业。这个假设意味着创造者总的创造产出不受寿命或者其他条件的限制。2)在职业生涯中,潜力通过两种实际步骤实现为创造性产出:思维强化(ideation)与苦心经营(elaboration)。思维强化使之能够得到新项目的想法,而苦心经营则使这些想法变成实际的产出。思维强化用思维率(ideation rate)(a)表示,苦心经营的程度用勤奋率(elaboration rate)(b)表示。3)从潜力转化为实际产出的时间从开始从事职业的有效时间算起,这个有效时间就是职业时间。如果把创造性产出p看成是时间t的函数,t=0时职业开始,因此这里的职业年龄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理年龄。有了这些假设,p与t的关系表示为:p=c(e…at-e…bt),a、b、c是随不同专业领域而变化的常数。
2、科学是中青年人的事业
“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是赵红洲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记忆力方兴末艾、而理解力“运若转轴”的时期,即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好的时期,这时的人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不仅有驾驭大量材料的能力,而且有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精力旺盛又富于想象。这个时期,就是一个人创造力最好的“黄金时代”,或者说是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区”。经过统计分析,赵红洲指出杰出科学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其最佳峰值年龄和首次贡献的最佳成名年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增大。16世纪杰出科学家的成名年龄、最佳峰值年龄分别为22岁、25岁,20世纪杰出科学家的成名年龄、最佳峰值年龄分别为33岁、37岁。年龄的增加意味着随着知识的增长所造成的科学发现的困难程度的增加'2'。
表1 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着作的平均年龄
年代
成名年龄
最佳峰值年龄
1501~1600
22
25
1601~1700
26
28
1701~1800
29
32
1801~1900
31
35
1901~1960
33
37
李侠等人对科学家发表他们重要着作时的年龄进行过研究'3'。他们选取1500~1950年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包括某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引发重大历史变革的具有科学家风格和特征的艺术家如达·芬奇),以100年为统计间隔,得到的不同年代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着作的平均年龄。
表2 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着作的平均年龄
年代
平均年龄
1501~1600
50。1
1601~1700
40。8
1701~1800
38。6
1801~1900
36。5
1901~1950
34。9
以上组数据表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家发表学术着作的年龄在逐渐提前,也就是说年轻化的趋势在加强。16世纪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着作的平均年龄是50。1岁,而20世纪上半叶已降到了34。9岁,相当于提前了15年。他们还据此推测21世纪和 22世纪科学家发表着作的平均年龄应为32。73岁和30。06岁。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科学家发表重要着作的年轻化特征是明显的。
比较表1和表2的结果,至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早期的科学家都是一些早慧的科学家,但是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环境导致了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发表着作的困难,由于当时的科学家比较少,他们可能并不是依靠发表文章而是靠别的途径而出名;而当代科学家发表文章是十分容易的,因此他们得到承认的年龄和发表文章的年龄是一致的。这也是当代科学家为什么把发表论文看得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1901~1999年诺贝尔获奖者最佳年龄研究,更是一个有力的佐证。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岁。化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50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1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岁。生理医学奖获奖者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30~45岁之间,年龄跨度在23岁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9岁。而且做出突出获奖贡献的平均年龄并没有随时代变化而有多大变化。以物理学为例,1901~1925年,平均37。2岁;1926~1950年,平均35岁;1951~1975年,平均38。2岁;1976~1999年,平均37。1岁。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般地,中青年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许多独创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和出自中青年之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的最佳年龄是不完全相同的。数学、物理、化学领域成才较早;生物、天文、医学、经济等领域科学家成才较晚。
朱克曼在研究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创造性年龄后得出如下结论:“科学事业中何种年龄最富于创造性的问题并不像唯青年论所主张的那样简单。赢得诺贝尔奖金的研究工作者中,虽然相当经常地出现青年人,可也同样地出现中年人。科学并非青年人垄断的游戏,至少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是如此;显然,中年人同样会玩这种游戏。”
3、科学家的寿命
影响一个人的寿命长短的因素包括饮食营养、医疗卫生条件、地理环境、气候、遗传、精神状态、职业、家庭和疾病等等。关于科学家的寿命问题,人们了解得并不多。一般人凭感觉地直观地认为,科学家作为过度的脑力劳动者,不可能长寿。尤其在中国,对中年科技人员健康状况的不良现状的渲染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
笔者通过对1901~1950年诺贝尔获奖者的寿命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平均寿命为74。7岁,说明了诺贝尔获奖科学家是长寿的,因为到了1950年,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也才65岁。而几位寿命较低的获奖者多为意外或人为原因导致死亡。例如,居里先生47岁,死于车祸;布里奇曼(P。W。Bridgman;1882…1961)59岁,自杀身亡;芬森(N。R。Finsen;1860…1904)44岁,23岁或更早以前就患严重疾病;班廷(F。G。Banting;1891…1941)50岁,因飞机失事而去世。
2)科学家中,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平均寿命最高,且与和平奖和文学奖获得者寿命相近;而化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寿命最短,与最高者相差4~5岁。化学家与生物科学家、医学家等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的寿命差别的原因将在后面进行简要分析。
3)活到高寿的科学家也不少,如达到99岁1人、98岁2人,包括罗素(B。Russell;1872…1970),列在文学奖获得者中,本人同时也是着名的数学家。
诺贝尔获奖者寿命高可能有几个普遍的原因。首先,新的医学科学成果表明,脑运动能直接促进脑健康,进而通过大脑协调与控制全身的生理机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勤于用脑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分和其它营养物质,因而能延缓中枢神经的老化,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的功能保持协调统一。其次,这些科学家的经济状况要比一般人包括一般的科技人员的较好些,他们具备追求健康的物质条件。第三,除极个别科学家外,诺贝尔获奖者更容易适应生活的挑战,面对困难能进行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能力强。第四,一些具备获奖水平的科学家在颁奖之前去世了,没有进入统计数据中。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获奖化学家中竟有40%的人的寿命在60~69岁之间,低于70岁的人的比例高达约55%;而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中90岁以上者却达到18。6%,高于80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