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

第30章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第30章

小说: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他打赌10元,在10年之内费因曼先生会坐上某一领导位置。费因曼在1976年拿到10元。事实上,费因曼几乎从不参与任何行政工作,以保卫自己创造自由的方式。 他甚至连续5年努力辞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位置,因为选举其他院士的责任颇困扰他。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了灾难性的爆炸,费因曼加入了负责调查工作的罗杰斯委员会,并赋予它科学上的权威性。然而费因曼的调查方式很快就跟委员会产生了分歧。费因曼一度违背委员会主席的意愿,直接去跟设计、制造、操作航天飞机的技术人员和发射人员交谈。收集到有关航天飞机史上遇到的所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确信爆炸是由橡皮环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他用富于戏剧性和说服性的方式演示了寒冷天气对橡皮圈的影响,他的发言抢尽了委员会的风头,这是典型的费因曼作风。

  5、门捷列夫: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在化学教科书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

  专门研究门捷列夫着作的学者瓦尔登说:“如果按照奥斯特瓦尔德的分类法,门捷列夫属于浪漫性人物,从他那热情奔放而又带有棱角的性格可以看出,他不是经典派,而是属于戴维、李比希式的浪漫派。”

  在彼得堡大学,门捷列夫以异教徒和不正派而闻名。他的个人习惯受到稳重的上流社会的指责,他的惊世骇俗行为包括抛弃年已50岁的结发妻子并娶了一位17岁的鞑靼族姑娘。在学术上,1880年他被提名为帝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却由于他的自由主义的政治信念遭到学术界保守派的批评,因而在选举中落选。1890年,他因支持方政府的学生运动而受到大学当局的打击,愤而离开执教了33年的彼得堡大学。

  门捷列夫的思想包罗万象,涉及到众多的学科。他一生发表的作品由500多部,内容涉及化学、力学、哲学、教育学、工艺学、天文学、宇宙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理学、农业、经济、度量衡、航空学、炮兵学等,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多学科科学家。例如,除了他的着名的《化学原理》一书外,1877年他写了《关于北美宾夕法尼亚与高加索石油工业》,为俄国石油工业早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891年他写了《关税解说》医术,提倡国家实行保护关税;1899年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他就完成了770页的庞大报告《1899年的乌拉尔钢铁工业》。1893年门捷列夫被任命为度量衡局局长,实际上担任了政府科学顾问的角色。

  6、朗道:朗道十诫

  朗道是典型的浪漫科学家,其特点是对多种多样的科学领域都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特别是对边缘科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思维和概念纷至沓来,但通常不深究其细节。特别是,其创见和逻辑思维的过程富有直觉性,常常由奇妙的联想引申而来,思维相当发散、自由。除了科学工作之外,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朗道也喜欢标新立异,以其独特的风格别树一帜。

  1958年,为了庆贺朗道50寿辰,苏联原子能研究所送给他一块大理石平板,平板上刻着朗道一生工作中德10项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人们借用宗教上的名次,把这些成果称为“朗道十诫”。这10项成果是:

  量子力学钟的密度矩阵和统计物理学(1927);

  自由电子抗磁性的理论(1930);

  二级相变的研究(1936…1937);

  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1935);

  超导体的混合态理论(1934);

  原子核的几率理论(1937);

  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1940…1941);

  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1954);

  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1956);

  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1957)。

  朗道的生活经历也展现出他多姿多彩的一面。30年代初在列宁格勒物理研究所工作时,因撰文指出前苏联物理学界权威人物阿布拉木·约飞(A·F·Joffe)关于用极薄的分子层做电气绝缘体的文章存在理论上的原则性错误,还在一次学术报告后对约飞有意挟嫌贬损和挑剔他的学术发言表示不驯服,并以“理论物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这种极富刺激性的语言反唇相讥,因此深深地伤害了约飞的感情而不得不离开列宁格勒。1932年,朗道来到哈尔科夫,担任了理论物理研究部门的领导,稍后又兼任了新建的哈尔科夫技术物理学院理论系主任,但为时不久又因工作问题触犯了院长的尊严而被学院违规免职。1937年初,朗道来到专为大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卡皮察建立的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工作。1938年春天,朗道因有德国间谍嫌疑而被逮捕。一年之后,在卡皮察以人格作担保,并且以辞职相要挟,朗道才于1940年获释。其实,介入营救朗道活动的远不止卡皮察一个人,玻尔曾为此给斯大林写过言辞至为恳切的求情信,要求斯大林运用自己的权力和个人影响,赦免朗道。朗道被释放的确是幸运之事,在那些年月里,许多其他的人就没有这种幸运,包括朗道的许多同事,有的失踪了,有的不得不在集中营里渡过许多不堪忍受的时光。

  7、西蒙:穿行于认知与人工智能领域

  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1958年获得美国心里学会颁发的心理学领域的最高奖—心理学的杰出贡献奖,1975年获得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获得美国总理科学奖——科学管理的特别奖。从西蒙得过的这些重要科学奖就可以看出,西蒙在一系列广泛相关的领域中都有过杰出贡献,是当代少见的博学杂家。

  西蒙1916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34年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和政治学,1943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哲学博士。曾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卡内基大学等校执教,其间还多次担任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顾问。

  西蒙的主要着作有《管理行为》、《组织》、《人的模型》、《管理决策新科学》、《人工科学》、《有限理性模型》等,这些着作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

  西蒙在《人的模型》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人只有有限的合理性作为建立行为模式的基础。他还形成了电子计算机能模拟人的思维的思想,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系列研究。西蒙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合作第一次用计算机证明了罗素在《数学原理》提出的若干“命题逻辑”,说明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的可能性,直接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科学的诞生。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上,西蒙进行了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物理符号加工假说,形成了解释思维过程的信息加工学派。

  在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研究中,西蒙根据对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以有限理性理论与满意性原则代替传统的完全理性和最优化原则,使管理决策大大实用化,避免繁琐无用的计算。他从理论上论证了只假定人的有限理性,采取满意性原则,市场自动平衡的机制仍然成立。这种理论的使用价值非常大,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他多次来中国讲学,担任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94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为表达对中国的感情,他给自己去了个中文名字“司马贺”。

  注:

  1、转引自《原子时代的先驱者:世界着名物理学家传记》,p74,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年(德)弗里德里希·赫尔内克着  徐新民等译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第三篇 不同类型的科学家(上)

  第18章 独立型、合作型与竞争型科学家

  就像象棋大师们争夺冠军一样,科学家中间也有这种智力竞赛。科学家们为了得到科学上的承认而进行的斗争,最终意味着争夺“第一名” 。谁第一个作出了发现?谁第一个公开发表了一种观点?尽管在这以合作方式工作的时代,这种姿态看起来是荒谬的,但却不能忽视科学中竞争愈演愈烈的事实。   ——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

  科学在本质上首先是个人的思维活动,由好奇心驱使的独立自由的思考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的最原始的动力。科学又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个包括交流、合作与竞争的互动过程。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行为一致的过程,竞争是指为了争夺同一目标而相互超越的过程。田径场上的4×100接力比赛就是竞争与合作的典型例子,一个队的4个人为了本队的夺冠目标要进行良好的合作;一个队为了与另一个队争夺这个唯一的冠军而相互竞争。

  科学活动中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竞争是人类社会择优选择的必然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知识体系和社会现象的科学,也始终存在竞争。科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竞争是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各种不同的科学学派之间的争论。在科学争论中,正确认识不断取代错误认识,全面普遍的认识不断取代片面局部的认识。

  1、独立型科学家

  所谓独立型科学家是指科学家独自一个人做出了自己得到科学共同体承认的主要贡献,它们的大部分论文是独立署名的。独立型科学家之所以独立,有课题方面的原因,例如理论研究比实验研究容易独立;也有个性方面的原因,有的科学家喜欢独处,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部首别人的干扰。

  布里奇曼也是一个典型的单干者。布里奇曼1882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开始对高压物理学的研究产生兴趣。高压物理学的发展受到设备的限制,面临两个技术难题,一是传递压力的流体的泄漏,一是压力容器的破裂。1909年布里奇曼发明了“无支持面”原理自密封装置,成功地产生了20000个大气压的高压。1937年,布里奇曼率先采用美国新出现的高耐压强度材料制造高压设备,并设想出外部支持的办法,获得了50000个大气压的压力。1941年他用改进了的外部支持装置获得100000大气压的压力,同时他还才一种交叉刀刃原理,获得过425000大气压的压力。1952年他又发明了一种更为完善的高压装置—站式设备可使高压稳定地保持在100000大气压,而且操作和测量都比较方便。布里奇曼因发明产生超高压的装置及利用这些装置在超高压领域的做出的众多贡献,获得了194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作为高压物理方面的杰出实验专家,他十分注重亲身实践,每项实验研究都亲自参加制作设备和仪器,甚至像加工机械零件、吹玻管、钻孔这些事他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也亲自操作。他的独立性很强,对人对自己都强调独立思考,科学研究中也几乎单干,很少与别人合作,甚至研究生也不愿多带,除了几篇别的课题的论文之外,他指导的高压物理方面的博士论文总共只有14篇。布里奇曼一生发表了260篇论文和13本书,只有2篇论文是和别人合作的。

  199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CR(聚合酶链反应) 发明人穆利斯(K。Mullis)也是一个单干的典型。穆利斯1944年12月出生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197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79年穆利斯进入西斯特公司,从事DNA的合成工作。穆利斯是一个个性独特、不善于合作的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其他科学家多次产生矛盾,与实验室的雇员发生性关系,拿枪和用拳头威胁跟他女朋友约会的同事。由于忘了带证件而被警卫员挡在门外,他甚至威胁警卫员。因此,他被免去了DNA合成实验室主任的职务。不过,公司并没有开除穆利斯。穆利斯具有强烈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拒绝承认PCR组的集体努力和全体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导致该方法成功的重要原因。穆利斯是最先提出PCR概念的人,是坚信它具有光明前景的几个人之一,他认为公司在他的第一篇关于PCR的论文的发表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对优先权和专利署名提出了过分要求,要求作为今后5年内公司的每一篇关于PCR的论文的第一作者。穆利斯离开公司的时候得到了公司支付参与某项发明或者开发某个产品的最高奖1万美元。

  独立型科学家中,还有一种是独立于科学体制之外的科学家,他们因为思想的独特或者的得不到基金的赞助,自己离开了科学活动的组织体系;或者干脆就是在业余时间里完成了科学的发现。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时就是一个专利局的职员。

  英国化学家洛夫洛克(J。Lovelock;1919…)辞去了伦敦国立医学研究院的正式工作(终身职位),靠发明(他认为是粗制滥造一些仪器)和咨询来维持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探寻盖亚(他认为这项超前的研究不可能学术委员会的认可从而得不到所需的经费,因此根本就没有去申请经费)。关于科学为什么应该独立,他的解释是“今天被称为科学家的人并非真正的科学家,就如何广告文案的写作这并不是文学家一样,也许他们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稿,但那和文学完全是两码事。他们是在从事一种工作,一种职业。我认为科学家不应如此。科学家更应像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他们把从事科学工作当成一种使命,这是他们所向往的唯一生活方式,而没有别的要求。他们不应该刻意去考虑下星期的钱从哪儿来——至少他们不应该如此。”'1'

  2、合作型科学家

  科学合作是指在为了提高科研效率和研究质量,科学研究活动由两个以上科研人员或者科研机构共同完成。在科学成为一种职业之前,科学研究处于分散的、个体的状态。科学合作与近代科学同时出现。科学合作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试验设备和仪器方面的合作,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要求的实验设备更加昂贵;为弥补自己学科知识不足而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因为科学发展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每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毕竟有限;为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而合作,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与年长的科学家合作,因为科学的社会分层已经使科研人员有了等级结构;为解决某一区域内的共同问题而产生的区域科学合作,包括地区合作、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等;为解决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部门和高等学校、研究院所进行的产学研合作。

  从1986~1988到1995~1997,ISI数据库收集的总论文数增加了12%,两人以上合作的论文数增加了46%(从177100到258500),两个国家以上科学家的合作的论文数增长了115%(从35700到76200)'2'。

  物理学家约翰·巴丁是一个合作型科学家的典型。巴丁是唯一的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他的两次获奖项目都是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的结晶。

  1939年凯利出任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主任,为了充实力量,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招来了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的工作。1945年肖克莱雇用了在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固体理论物理学家巴丁。而布拉顿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表面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从1929年就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工作。

  巴丁在固体量子理论上有扎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