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职称与经济价值直接关联的弊端
现行职称评定制度对促进中国科教事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越来越显示出阻碍科技发展的负面作用。面对这些负面影响,中国也曾进行过改革尝试,如1983年曾暂停技术职称评定,1984年7月开始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试点,但是聘任制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其结果是职称评审的弊端越积越多。
本质上,职称是经专家评审、反映一个人专业技术水平并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依据的一种资格,不与工资挂钩;职务是指专业技术岗位,它受到机构编制和岗位比例的限制,实行聘任制度并与工资待遇挂钩。两者虽然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长期存在两者合二为一的现象,人为地赋予了职称更多的内涵。尤其是在中国这样高度集权的社会里,职称评定制度是整个政府的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差不多垄断了评价科技人员的学术和专业水准的全部尺度,也成了获取报酬和奖励的直接依据。职称还与中国人事制度下官本位特色的官阶相对应,如院士对副部级、高级职称对处级、中级职称对科级。单位分房时就以职称划线,如高级职称三居室、中级职称两居室,界限分明。
首先,从学术委员会组成来看,职称评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行评议。表面上看,职称评审是由“学术委员会”完成的,但中国特色的学术委员会通常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人,另一部分是行政领导,而且委员会的主持者往往是后者。显然,这样的学术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已经不单纯是学术评审。例如,教授、副教授之类的职称,并非仅仅指教师的学术造诣,还同时联系着他的政治倾向、工作态度乃至年龄和健康状况;将某人评为“教授”,也并不仅仅意味着授予一个学术职称,而同时意味着给他一系列相应的工资、住房及其他福利待遇。这样评选出来的人像社会人员一样表现出多样性,当然会有在学术上确实优秀的人,但也会有一些学术上一般而其他方面却有所长的人。或者是资历较老,或者是人缘较善,或者是担任各级行政领导如校长、书记之类,如此等等。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单是因为积极献身某项政治运动或因为申报多次而未能评上,都可能获得优先照顾。
其次,职称评定的论文数量取向。对于那些不担任行政职务的科技人员,无论是大专院校还是科研院所,职称评审的最重要依据是学术论文,特别是发表数量的多少。结果导致很多人为论文而论文,而不是为科研而论文,出现了大量的拼凑论文者甚至捏造、剽窃论文者,论文的轮子追赶着科技人员,谁又能真正静下心来做科研呢,因此论文水平可想而知。尽管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科研论文越发越多,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进展却十分缓慢,连续几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空缺就是旁证。
第三,中国高级职称人员的数量明显偏多,使高级职称名不副实。以下把中国的某着名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进行比较。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的这所大学全校教职工人数为7146人,教学教师2225人、一线科研人员1161人,而高级职称者多达2775人(正高级1035人,副高级1740人)。截止到1999年10月31日,麻省理工学院全校聘用人员为8400人左右,其中教师(包括教学与从事研究)1500多人。这1500人之中,中高级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助教授)931人。高级职称的泛滥一方面使职称的学术水平大大贬值,另一方面又驱使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中,造成学术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国家的经济财力也无力支付普遍的高报酬,因此新的平均主义不是直接以报酬形式而是间接以职称的扩大化形式而表现出来。
5、科技人员实现经济价值的国家政策
制定完善的报酬与奖励体制,尽可能地使科技人员实现自己经济价值的合理追求,就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能动作用,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报酬与职称的分离。政府应该取消对社会统一的职称评定。政府只能干预少量直接管理的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的报酬,可以把他们纳入公务员系列进行统一管理,而放开对大多数科研机构尤其是企业科研机构的管理。如果国立科研机构的报酬的依据是职称,政府就只对职称评定进行控制和管理;如果国立机构的报酬的依据是岗位,政府就对岗位进行控制和管理。高校科技人员有其区别于政府、企业科研人员的特点,如兼具教师角色、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它们的报酬体系与职称或者岗位的运作方式必须独立设计。一个原则是,当高校作为国家机构进行管理时,正式编制的教师队伍需要大幅度缩减,高中低职称或岗位等级要形成金字塔(如高∶中∶低=1∶5∶25)。而其他科研机构的职称的有无、高低、与报酬的对应关系、岗位的设置等都完全放开,由它们自行决定。报酬的调节由社会完善的人员流动机制自行完成。需要资格准入的职业由政府委托非营利机构统一考核获取资格,资格本身与报酬没有直接的关联。
2)报酬和奖励的分离。由于报酬和奖励的不同特点,而者没有直接的关联。奖励本身不能作为报酬的参考,不能作为报酬的依据。应该加大一次性物质奖励的力度,尽量减少奖励对报酬的派生效应,如晋升、福利、分房等。例如,科技人员的院士制度本身是一种奖励制度而不是报酬制度,院士的荣誉可以终身拥有,但对他们的物质奖励应该以较高额度的奖金形式一次性完成,而不应该逐年累月地与报酬挂钩。
3)从奖励成果到奖励个人。目前,中国大部分奖励都是针对项目的,获奖项目数量和人数都很大,而且奖金不能由获奖人直接支配。奖励是一种稀缺资源,激励的对象应该少而精,而最好的激励是对个人的激励。奖励主要针对杰出贡献者而不是某一项科研项目,就可以克服奖励对象不直接、奖励目的不明确、奖励效果不明显、奖励面扩大化等弊端,从而突出杰出贡献者在科研群体中的角色作用。
4)政府奖励应减少并集中。按照受益原则,政府奖励应该集中在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而应用技术领域的奖励主要由企业进行。目前,中国政府把很大的力量投入在本应由企业完成的很多技术活动中,如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企业科技攻关,因此在这方面的奖励比重也很大,奖励的目的在于显示政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导向作用。而对本应关注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奖励却奖励强度不够。加大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减少对应用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可能是国家奖励制度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
附1:诺贝尔自然科学奖1901…2001年获奖者名录
物 理 学 奖
1901 W。C。伦琴:发现X射线
1902 H。A。洛伦兹,P。塞曼: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 A。H。贝克勒尔:发现物质的放射性、P。居里,M。居里:发现镭并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 J。W。瑞利: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
1905 P。E。A。雷纳尔德: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逊: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1907 A。A。迈克尔孙: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 G。李普曼: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1909 G。马可尼,K。F。布劳恩:开发了无线电通信
1910 J。O。范德瓦尔斯:从事气态和液态方程式方面的研究
1911 W。维恩: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 N。G。达伦: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913 H。卡麦林…昂内斯: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 M。V。劳厄: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 W。H。布拉格,W。L。布拉格:借助X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
1917 C。G。巴克拉: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的特性
1918 M。普朗克: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 J。斯塔克: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 C。E。纪尧姆: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 A。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2 N。玻尔: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
1923 R。A。密立根: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
1924 K。M。G。西格巴恩:发现了X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 J。弗兰克,G。赫兹: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 J。B。佩兰: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 A。H。康普顿: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C。T。R。威尔逊: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1928 O。W。理查森: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发现物质波
1930 C。V。拉曼:从事光散射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K。海森堡: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 E。薛定谔,P。A。M。狄拉克: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5 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发现宇宙射线;C。D。安德森:发现正电子
1937 C。J。戴维森,G。P。汤姆逊: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 E。费米: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 E。O。劳伦斯: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3 O。斯特恩: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 I。I。拉比:发明了着名的核磁共振法
1945 W。泡利:发现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 E。V。阿普尔顿: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
1948 P。M。S。布莱克特: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49 汤川秀树: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 C。F。鲍威尔: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 J。D。科克饶夫特,E。T。S。沃尔顿: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
1952 F。布洛赫,E。M。珀塞尔: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 F。泽尔尼克: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 M。玻恩: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W。博特: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1955 W。E。拉姆: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P。库什: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 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莱: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
1957 李政道、杨振宇: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
1958 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59 E。G。塞格雷,O。张伯伦:发现反质子
1960 D。A。格拉塞:发明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R。L。穆斯保尔: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 L。D。朗道:开创了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的研究
1963 E。P。威格纳: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M。G。迈耶,J。H。D。延森: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
1964 C。H。汤斯。;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发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 朝永振一郎,J。S。施温格,R。P。费曼: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 A。卡斯特勒:发现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结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波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1967 H。A。贝特:对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 L。W。阿尔瓦雷斯: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
1970 L。奈尔:从事铁磁和反铁磁的研究;H。阿尔文:从事磁流体力学的基本研究
1971 D。加博尔: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 J。巴丁,L。N。库柏,J。R。施里弗:提出BCS理论,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 江崎玲於奈,贾埃弗: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B。D。约瑟夫森: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
1974 M。赖尔,A休伊什: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1975 A。N。玻尔,B。R。莫特尔森,J。雷恩沃特: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
1976 B。里克特,丁肇中: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
1977 P。W。安德森,J。H。范弗莱克,N。F。莫特: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 P。卡皮察:从事低温物理学方面的研究;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 S。L。格拉肖,S。温伯格,A。萨拉姆: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1980 J。W。克罗宁,V。L。菲奇: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不守恒
1981 K。M。西格班: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N。布洛姆伯根,A。肖洛: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学做出贡献
1982 K。G。威尔逊: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
1983 S。钱德拉塞卡,W。A。福勒: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
1984 C。鲁比亚,S。范德梅尔: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 K。冯·克里津: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 E。鲁斯卡: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G。比尼格,H。罗雷尔: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枣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 J。G。伯诺兹,K。A。穆勒: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1988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 W。保罗,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法-原子钟
1990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R。E。泰勒: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 P。G。热纳: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