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以快乐为目的 爱情以互惠为原则-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经济不宽裕,她仍在假期带小孩出国去玩,
让他们尽情感受人生的美丽。
某一天洗澡时,妈妈拿洗发精给女儿,竟然发现,女儿看不见近在眼前的洗发精。这一年,女儿九岁。妈妈以为女儿视力出了问题,带女儿检查。医生说,没有问题。母亲以为是暂时现象,没想到后来的症状越来越多──女儿讲话和动作反应开始越来越慢。她心急地带女儿到各大医院检查,报告一切正常。医生认为是她有问题,要她看心理医生。
后来,女儿的退化症状越来越糟,才有医生怀疑可能是某种罕见疾病。这种与基因有关的病变,台湾只出现过两例,都在十二岁前过世。惟一的希望是骨髓移植,最可能给女儿带来生存希望的就是儿子,做检查的过程非常辛苦,而当时小儿子才四岁。
两个孩子的检体送到国外检查,没想到带回来的消息犹如五雷轰顶。原来,两个小孩都是患者,只是小儿子年纪小,尚未发病。
妈妈和爸爸知道这个消息,请了一天的假到海边抱头痛哭。之后,他们面对了现实,尝试各种康复疗法延缓症状,要让孩子觉得生命是快乐的!
生命无罪,但求快乐一生
虽然已经尽力康复,但是几年过去了,女儿走路越来越不稳,喝水会被水呛到,晚上常因没法吞咽口水而无法入眠。她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孩,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婆家的谅解。婆家认为孩子有病,是因为她的问题,只要有家族聚会的场合,都不许她带小孩参加。她只有把泪水往肚子里吞。
女儿因为行动较迟缓,话也渐渐说不清楚,遭到同学的排挤。她了解孩子不是故意的。为了女儿,她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解女儿得了什么样的疾病。她的信念是,只要女儿有一口气在,就要让她尽量过着正常快乐的生活。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她会在假期带小孩出国去玩,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美丽。
最体贴的是小儿子。小儿子目前没有任何症状,才念一年级时就懂得照顾姐姐。两个人念同一所小学,下课时,他都得负责看看姐姐需要帮什么忙。现在,姐姐生理期来了,小儿子还会体贴地带姐姐更换卫生棉。
这是我最近访问的一位坚强的母亲。她说到这里时,在场的工作人员和来宾都泣不成声了。她来上电视,也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儿女的罕见疾病是怎么一回事。
再见,模范生(1)
绿铃子拥有比较多的水,不会比常春藤长得好;
青苔即使争取了太多的阳光眷顾,也不会像向日葵一样容光焕发。
小学的时候,我曾经当选过模范生。那种全校每年级选出一个的模范生。
我们的学校人数不少,看来,想当选一定要费一番工夫,要很优秀,不然就必须是最佳人缘奖得主。
很抱歉,我两者都不是。我的成绩不算差,但排名远远落在很多人后头,上课不肯听课,东张西望,在课本上画娃娃;因为对体能活动缺乏兴趣,下课不肯跟大家玩,所以人缘也不佳。总而言之,我绝不是模范生的最佳人选,但是,我却轻易地当选了模范生。
原因无他,因为我的母亲就在这所小学任教。长大以后,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以前最讨厌的就是班上有同校老师的孩子。哈,我可以体会他们的心情!不过,我也必须强调亲身经验,小学老师的孩子未必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会因自己的任课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小报告而挨打,不必想隐藏不及格的考卷,不能忘了写课题,成绩不能不名列前茅……生活的压力其实是很大的。
所有的老师在我国小快毕业那一年,送我一顶模范生的帽子戴,大概是为了向我母亲多年奉献该校教育致敬吧!
很奇怪的是,我在小时候就很洞悉这个“礼尚往来”的人际因果。他们让我当模范生,我虽然有些虚荣,但也有些心虚。这跟任何一匹驴子都知道自己不是千里马一样。
照例,当选模范生的人要请全校老师吃饭(这很不公平,因为请不起老师吃饭的,就失去当“模范生”的资格,不管你有多优秀)。请客这一天,我故意试试看,到底我有多重要。“恭喜,恭喜!”人潮汹涌而至,我的父母站在门口致意,他们也向老师们愉快地打着招呼。做饭的师傅老早就在后院忙得不可开交,香喷喷的味道引来不少野狗在门外徘徊,而我,把自己藏起来,躲在楼梯间的小空间,在黑暗中眨动一双侦探的眼睛。
所有的老师都来了。这真是一次盛宴。在小城里,除了婚丧嫁娶,可是没有人会一次请这么多客人。“恭喜,恭喜!”大家一进门来就开始道贺,气氛看来非常和谐,但是,他们似乎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劲。
我是主角呀!他们竟没有发现主角不见了。不久,香喷喷的菜端上来了,大家开始动筷子,并且互相敬酒,谈笑风生地聊着天,询问我父亲的近况……恭贺他们的孩子个个优秀,但是,就是没有人问:“模范生在哪里?”
我自己跟自己赌气,如果没有人叫我,我就不出来。苦苦地等他们吃完所有的菜,很遗憾,他们根本没有发现“模范生”不在。我饿着肚子,痴痴地等,又累又失望,很快的就在小楼梯间睡着了……
等我醒来,已经曲终人散。我被蚊子咬了几个包,只好钻出阴暗的楼梯间,我的母亲才发现我,忽然想到:“死囝仔,跑到哪里去了?”
那一刹那间,我领略了一件事,人千万不要去争取不符实际的名誉。就是争到了,也没有用,你还是没有那么重要。
这个孩提时期的人生经验,使我多年来一直作着一个噩梦:我梦见自己挤在一个交响乐团里,手里拿着某种乐器,乐声响起,我必须伪装自己能够奏出和别人一样的音乐,而事实上,我对于任何乐器都一窍不通……然后,一身冷汗地醒了。这就是我自己的模范生感言。
比较,让我们遗失了自我
我们都是在比较中长大的。我们的教育认为,比较才有竞争,因而我们从进学校之后,就不知不觉变成斤斤计较的人。
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大的压力;一直输的人,干脆放弃自己。
比较,看样子使我们有点进步,却在群体中遗失了自我:我们没办法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并舒适地展现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
当习惯赢的人忽然输了,他会对这个世界质疑。
然而,真正的成功并不是比较性的。
有个记者访问世界最大的连锁旅馆总裁,问他:“你十四岁就辍学出来工作,在酒店里当侍应生、洗碟子、收餐具,但你却一步一步爬到这个地位,而过去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可能还在小饭店里洗碟子、收餐具──当时你知道你会和他们差距这么远吗?”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总裁微笑道:“老实说,在我往上爬的路上,我真的没看到其他的人。”
他从没把跟他一起洗碟子、收餐具的同事当作比较目标,他只看见自己该走的路。如果他只想成为那堆侍应生中最好的,他现在可能还在当领班。
再见,模范生(2)
不要因想赢而忽略了自己的特性与道路。这是每一个真正成功的人都明白的事。
不要因为在一个小山坡上滑跤,就忘了自己原想征服珠穆朗玛峰。
恶性竞争下,失去的会“比较”多
我的朋友提供了她的生活小故事:
“我的数学一直很差,总是比其他科目少很多分,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确实没天分。我只好多加强背诵的科目,以填补数学一科不足的成绩。在这种‘截长补短’的情况下,我的书念得还不差。
“每个同学都知道我的数学不好。所以,当我在某次月考数学拿一百分时,每个人都以惊讶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作了弊一样。其实是我下了相当的苦心,来研究这个我还算有兴趣的数学领域。我们班上数学最好的那位同学,却在得知我拿到一百分,而她‘只有’九十七分时,当众嚎啕大哭,指责我拿一百分一定是因为老师泄题……因为我曾经在这次的出题老师那里补习过。她大声号哭,使我不知所措……
“这是国中时候的事了,但我记忆犹新;后来我到台北读书,在大学联考考上了第一志愿,却听说这位女同学大学落榜。当我返乡时,在火车站遇到她,我犹豫了一下,决定假装不认识,不要跟她打招呼,免得她问我考上哪里,然后在众目睽睽下又哭了起来!好像我哪儿对不起她似的……”
也许“比较差”只意味着,你还有“比较好”的路。现在“比较差”,不代表你以后不会“比较好”。
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并不是比较得来的。争长短不一定有意义。
正如绿铃子拥有比较多的水,不会比常春藤长得好,过多的水分只会使它的根茎腐朽。而青苔即使争取了太多的阳光眷顾,也不会像向日葵一样容光焕发。
比较也许免不了,但可别变成恶性竞争,那样我们会发现,失去的会“比较”多。
给予赞美,先“发”制人
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可以增进你的健康和快乐。
──波斯宗教家Zoroaster
戴尔·卡内基曾经叙说过一个小说家叶慈女士的故事。
“叶慈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她真实的故事精彩。”
她的心脏不好,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个清晨之前,已有一年的时间躺在床上不能动。她每天最长的旅程,是从房间走到花园作日光浴。
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惨剧,却给她重生的勇气。轰炸时,一颗炸弹在她家附近开了花,震得她跌下了床。军队派出卡车,接走军人的家属。当时有电话的人不多,红十字会的人知道她床边有个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当军人和其家属的联络中心。
她发现自己的先生安然无恙之后,仍努力地以她的电话,为那些不知先生死活的太太们联络,并为她们打气;刚开始,她还躺在床上接电话,后来不知不觉地坐了起来,越来越忙之后,她兴奋得忘了自己的毛病,开始走来走去。后来她除了每天睡觉的八个小时以外,完全不必躺在床上。为了帮助别人,她医好了自己。
叶慈女士说:“空袭珍珠港固然是一大惨剧,但却是我人生中的转折点,借着帮助别人,我找到了我本应拥有的力量。因为它迫使我把注意力转到别人身上,给了我一个奋斗的理由。”
波斯宗教家Zoroaster曾说:“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可以增进你的健康和快乐。”
叶慈的康复,正是最好的说明。
爱情不是慈善乐捐
给予,包括物质上与非物质上的。无论大小,总会给你不同的快乐。
但还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给予的人要完全心甘情愿,还有,被给予的人一定要得到“好处”。
给予苛求回报,徒然使人焦虑。但这在理论和实际上,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有个朋友到台南演讲,发生了一段又有趣又悲凉的小插曲。那天她讲的主题是爱情,谈到了现代女性的种种爱情难题。演讲结束时,一个坐在最前面一排、一直戴着帽子的女人,忽然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露出“光可鉴人”的头,大声对全场观众说:“男人真不是好东西!我为了向我的男友证明我到死都爱他,不惜把一头头发都剪掉,可是他竟然不领情,还是跟着别的女人跑了!我连我的美丽都不惜牺牲,他为什么一点都不知道感恩?”
全场鸦雀无声。据我的朋友说,很多人紧咬着嘴唇,想笑而不敢笑。朋友答得妙:“你给他,他又没得到好处!你只是在伤害自己!”
从此,她对“爱的奉献”有一层新的体会:让你爱的人得到好处,才是真的奉献。
好几次,我在演讲会结束后,也会遇到碰上感情纠纷、一脸狐疑的女孩:“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给他,没有求回报,为什么他还对我这么冷淡?”或“他爱我,并没有我爱他多,应该怎么办?”
“你心中真的没有求回报吗?如果完全不求,就不会感到沮丧,在你付出的那一刹那,你就应该快乐!”
是的,我知道这很难,牺牲而不求回报,已经是宗教情怀了。完全不求回馈的爱情,等于是用救世主的情操在谈恋爱。
但爱情本来就不是慈善乐捐。不论你捐了多少,爱人不必给你收据,你也没有因而有免税的权利,更不会买得无形中的心灵平安……你强求回报,回来的不会是爱,而是恨。
爱情也没有我多你少的问题。又不是上菜市场,一把青菜二十块,你再多付二十块,就可以多买一把。
爱情中的给予,值不值得,全凭自由心证。你的付出,得心甘情愿才行,因为未必有回报。
既然不一定有回报,何不心宽一些、慷慨一点。把幸福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他能爱,你能给,在过程中欢欢喜喜,何必问结局?
爱情不是一个投资报酬率的问题。
给得越多,收获越多
最近,我看了吉本巴娜娜的小说《甘露》,书中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当家庭中的份子,拒绝继续给予,只是一味索求时,这个家就开始乱七八糟了。”
“给予”也可以使生活中解除不少危机。给予赞美,常常可以收到百般要求而得不到的结果。
有个父亲要求念小学的小儿子分工到庭园打扫落叶,孩子总是嘟着嘴,非常不甘愿。
父亲换了一个方式,他开始赞美起小儿子扫好的落叶来,他说:“你今天的工作看起来好极了,你扫好的落叶堆像个美丽的小山丘……”儿子听他这么一说,原本嘟起来的嘴松了下来,一味埋头扫地,扫得汗珠涔涔。父亲又赞美了他的认真。
这一天,小儿子没有对自己的份内工作发出任何抱怨,反而在晚餐时,小声地要求他:“爸爸,你再说说我扫的那些落叶好吗?”
不吝施予赞美,才会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偏偏有那么多人,只知赞美自己,自夸自大,生怕别人不晓得自己的美德。事实上,没有人会钦佩自吹自擂的家伙。
但赞美,过之如同不及,表里不一,很容易露出虚伪的马脚。
真正懂得给予赞美的人,都先拥有了一颗对世间事物欢喜赞叹的心。他们会领略阳光的灿烂,也能陶醉于黑夜的沉寂,不会在有阳光的日子怨叹日晒,也不会憎恨夜的孤寂。
有一位女性心理学家也说过:“如果你希望你的男友成为好男人,那么,不要喋喋不休地要求他,要按照你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去赞美他。”指责他的负面行为,只会使两人翻脸,称赞他,反而能激发他的好男人潜能。这是人性的微妙之处。
赞美也许是个善意诡计,但任何心理正常的人,都愿意开心接纳。
想要收,与其强索,不如先“发”制人!
心甘情愿给予的人永不吃亏。觉得自己不甘愿了,就别再给。心不甘情不愿的给,对接受者有害无益。
给予时,你必须内心丰盈,像一座不得不涌出的泉水,无私地让干渴的行人,分享最美的甘露。越给,你越多。
小上班族赚大钱
想赚钱未必要自己创业,只要脑袋里真有两把刷子,上班族也可成为巨富!
近来,有个看来不起眼的中年男子,让全部的日本人都睁亮了眼睛──在日本纳税人排行榜上,第一名竟然是一个四十六岁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