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以快乐为目的 爱情以互惠为原则-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的容忍度真的太大了,大到没有原则,大到愚不可及。
什么是你再爱他也不能容忍的事呢?有些人连情人掏鼻孔都受不了;有些人恨情人放屁;有些人没有办法容忍太太跟小贩杀价;有些人受不了别人的马桶盖没有掀起来;有些人受不了另一半说脏话;有些人没办法看到另一半邋遢;有些人受不了他那么爱抢账单;有些人根本没办法忍耐他的另一半有任何想法跟他不一样。
有些人不能忍耐的比较抽象,不能忍耐他没有正义感;不能忍耐她很贪小便宜;不能忍耐她什么话都听爸妈的;不能忍耐她和自己的家族处不来;不能容忍他动不动大声喊叫……
有一些女人很奇妙,她可以忍受他的各种罪恶,就是不能有外遇。有一些女人可以忍受他的各种外遇,就是没有办法忍受他永远不回来。有些女人可以忍受丈夫不回来,却不能忍受他的钱不回来。
因为爱的缘故,我们觉得还可以沟通,婚前不能沟通,结婚之后再来沟通;结婚后没有办法沟通,生孩子之后大概可以沟通吧?生了孩子之后仍然不能沟通,等他老了总可以驯服一点,要不然的话,盖棺论定,大家就在祖坟之下继续沟通吧!
觉得不能容忍的事情太多的人,需要的是自我反省:我的挑剔,是不是太严重了?如果我的挑剔并没有错,那么也许我找的人是错的,如果真的没有办法再忍受他这种习惯,那何必苦苦相求呢?海畔自有逐臭之妇,他不会没有人要的。
所谓的忍,应该是小事互相容忍,如果恶性重大,还不如不要忍吧,一味地随便乱忍,忍到自己的人性变得残缺,一点也不伟大。
她当然对她比较好
如果大家得相处下去,最好不要在比较性问题上较量太多。
“我觉得我为这一家子做牛做马根本没有用,不管我为她做了多少事,多孝顺她,她还是对自己的女儿比较好,有好东西还是会留给她的女儿,根本没有想到是我要侍奉她到老。”一个与婆婆相处多年还算“和睦”的媳妇这样抱怨道。
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听得太多了,好像只要丈夫家有姐妹或兄弟,媳妇多少会有这样的怨言出现,怨公婆偏心。
我在想,不知道有多少婚姻是因为和妯娌相处不好,和婆婆无法沟通而离的,只要和男方家族中的一个人有了过节,又经年无法化解,就是种下了日后夫妻不睦的因,如果其中有人蓄意让战事扩大的话,迟早会把一个人对婚姻的耐心全消耗尽。
西方人就比较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家庭“分化”得早,成年之后的儿女很少跟父母同住,彼此的感情关系比较独立,不需要朝夕相处,问题就没有那么繁复。西方人离婚,确是因为个性不合,或者“性”不合,从没听过有人是因为和婆婆个性不合,或跟小姑处不来而把婚姻送上断头台的。
再怎么好,也难敌血缘之亲
所以,西方婚姻专家对离婚的看法,实在很难以移植到台湾的社会来。因为我们对婚姻的期待、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家庭结构都不一样。
中国人跟家庭之间一直连接着一条非常坚固的脐带。
欧美老人独居理所当然,这里若让老人独居,人人都会为之慨叹子女不孝,觉得他们的晚景必然凄凉;当然,我们的老人也并非独享利益,他们往往到了退休之后,还必须享受含饴弄孙之“乐”,很难真正体会人生责任已经尽完的轻松感。家中的长一代不愿意分享为下一代育婴的责任,下一代也难免有怨言。
上一代对下一代要求多,下一代对上一代要求也不少。
“我和小姑有什么争执,婆婆其实都在帮自己女儿说话……”听到这种对婆家的抱怨时,我多半沉默地倾听,不会为抱怨者打抱不平,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总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去倾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事人可能觉得受到很大的伤害,但旁人如非身处其中,会觉得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何足挂齿,却又不能说真话,显得不够朋友。又来了!我想。
“小姑想要看电影,把小孩托给我婆婆,她就马上答应,我要去看电影,把孩子托给她,她就给我脸色看,好像我没有克尽母职似的……她有没有想到是我们在养她,不是她女儿在养她……”这位媳妇这么述说着。我忍不住提醒她:喂,有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应该懂啊,毕竟她是她的女儿,你是她媳妇;有一天你当了婆婆,看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女儿比较好,毕竟是血缘之亲啊。
不要在比较性问题上较量太多
我听过媳妇和小姑起冲突,媳妇认为自己有理,小姑无理,于是要求婆婆跟小姑断绝来往,让婆婆左右为难,丈夫也不知所措的例子。只能说,如果想维持婚姻,这媳妇未免天真得非常愚蠢。这么简单的道理,她竟然让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大脑疏忽掉。
大部分的婆婆,都还没有聪明到会很技巧地解决这种“天生不公平”的问题。很多好婆婆,固然会在口头说,把媳妇当女儿看,但那是你还没跟她的儿女发生致命冲突之前。如果你在她面前说她的女儿或儿子有多坏,她怎么会不护短?我一直觉得,最笨的就是到公公婆婆面前厉声告他们儿子的状,或是到岳父母家谴责他们没教好女儿。他们或许会为你出口气,但不可能一直为你把气出到底。古代的臣子都懂得“疏不间亲”的道理。不管皇帝再怎么察纳雅言,离间皇帝和他常常接触的宠妃、宠臣尚且不智,何况是父母儿女?
所以有许多实例都显示,儿子一有外遇,明理的公婆都站在媳妇这边,但若媳妇闹得凶、吵得辣,公婆的态度马上又往回倒。
那是人之常情,她当然会对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比较好。你,我,都一样。很多俗谚不是都这么说吗?──再怎么不像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其他都是可以“取而代之”的。
可能是因为此类比较毫无建设性,且听了太多,我又明白此类芝麻绿豆之纠纷,若无人宽心让步,这争执永无休止之一日。老实说,我对人家投诉的婆媳争执或妯娌口角所造成的风波,跟她家中的“夹心饼男人”一样,并无耐心。我很能体会大多数男人遇到这种事情左右为难、干脆逃走的做法,固然,越逃越糟。
如果大家必定得相处下去,最好不要在比较性问题上较量太多,得过且过吧。婆媳妯娌的问题,必然与大家庭或折衷家庭的制度不朽而长在。
找错爱情专家
如果一定要找亲朋好友诉苦,切记得先确定:他必须比你冷静,比你懂得沉默是金,最好还得比你聪明才行。
在某个中度台风过后,我回到乡下老家,争吵的声音,从早上吵到晚上十点,仿佛黄石公园的地热喷泉,间歇性地涌进我的耳朵里。我问我妈,是不是夫妻吵架?会不会闹出命案,要不要报警?最起码,我可以引用噪音防治法报警……
我妈说,不是夫妻吵架,据她打听,是台风造成两家墙壁渗水,他们正打算吵个“水落石出”,看应该怎么负责法。
“吵架有用吗?”我啼笑皆非。“当然没有用啊,”我妈说,“不然他们干嘛吵这么久。刚开始是两家太太在吵,后来先生也加入战局,现在两家的亲戚也来助阵,所以越吵越大声……”
我想,他们还得吵上好几天呢。遇到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知识,或双方认知差距太大,我们常常忘了可以有效地谈一谈,而用很原始的本能,吵,吵到后来往往涉及各种与原本主题无关的东西,大家开始翻起旧帐,为未来结下更多的旧怨,事情没有解决,反而扩大了。
找错了脑袋不清楚或意气用事的中间人,反而坏了事。也很容易从两人恩怨演变为两个家族或两个大团体的恩怨。我想,过去大多数死伤枕藉的战争,都是这样引起的。
感情的事,从牵手到变脸,最大的结怨原因,大家都推给“个性不合”,其实是不了解如何处理个性不合所引起的冲突。往往,在投诉无门的时候,我们找错了“爱情专家”。
因为想投诉对方的错,强调自己的对,我们常常很直觉地找到了最有可能讨厌对方,最有可能溺爱自己,也就是最会为自己讲话的人。
浪费时间,又扩大嫌隙
女儿和先生发生小争吵,会找到原先就反对他们结婚,但不得不同意他们结婚的母亲。母亲碰巧也曾遇到不负责任的父亲,就会义正辞严地把“天下男人一般乌鸦”的概念投射在女婿身上,对女儿说:“我早说你们的婚姻拖不了六个月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看吧,为了你将来的幸福,你还是离婚搬回来跟妈妈住,我还可以帮你照顾孩子!”
小两口演出全武行,用枕头丢来丢去,被同住的能干婆婆发现了。婆婆本来就觉得媳妇洗碗洗不干净,实在配不上自己的儿子,于是就说了吵完架痛哭流涕的媳妇两句:“男人就是这样,你让他一点会死啊,我还不是这样忍过来的……”结果媳妇越发觉得这个家待不下去了,气得顶了婆婆两句,婆婆又跟儿子投诉媳妇没大没小,两家最后提议离婚。
还可能有下列情况,媳妇回娘家,找到了她有勇无谋的兄弟,怒气汹汹地来把自己丈夫打一顿,这下子,也害她回夫家变得不是人了。
两个情人吵架,女孩问闺中密友,他爱不爱她,应该怎么办?闺中密友本来对女孩的男友就有好感,只恨他当初选择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只好悄然退出。此仇不报,更待何时?拼命为女孩出气,把她的情人说得一败涂地:“我早知道他是个坏男人,其实他当初也有来追我,只是你定力差,被他拐了。”很多人没想到,在倒霉的时候找错一个“咨询对象”,会造成一生的惨剧。大多数在谈判和处理纠纷时,IQ和EQ都嫌不足,能够变成阿Q就很不错了。
找错“专家”,不如在脱离盛怒期之后,再平心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吵了半天,也可以出气,但徒然浪费了时间,又扩大了仇隙。
如果你一定要找亲朋好友诉苦,请牢记,你要先确定:他必须比你冷静,比你懂得沉默是金,最好还得比你聪明才行。
你是不会了解的……
要别人了解,首先就要先卸掉自己的城墙。
否则,他人会很容易了解:你为什么一直不被所有的人了解。
有一天和一群朋友聚首,其中一位结了婚的朋友,忽然一脸困惑地谈起她的家庭问题。正如许多个往常一样,旁人看来好像没有问题的婚姻,总在她的形容下有着风云诡谲的变化。
以往她会主动谈的是夫妻之间的沟通问题,这一次也差不多,不过多了一个亲子问题。她说,她很不认同先生对儿子的教育态度:“他为什么不对我儿子好好说,要他去睡觉。他不听,就对他大呼大叫的……”
我们还在倾听,是的,没有人觉得这男人为何要对一个五岁大的孩子大呼小叫,但就在这时候,她忽然又叹了口气说:“你们没有小孩,是不会了解的啦……”
听了她这句话,我忍不住有点“闷”。四周也陷入一片尴尬。既然你觉得我们没有贵为母亲,不会了解,那你干嘛把问题告诉我们呢?简直像快热的炭火被一桶冷水浇熄。
回想一下,我发现这是她向来的口头禅,她没有恶意,只是想寻求协助,但又害怕得不到认同或建议之下的习惯用语。
如果她身边的人自信心不够坚强,忍耐力不够高,或并未了解她的说话方式,这句话听起来像讽刺。如果她的身旁有不孕妇女,这句话听起来就是百分之百的风凉话。许多姻亲关系就是被无心的一句话中伤的。
卸掉自己的城墙,沟通才有道
这句话换了不一样颜色的外衣,也可以变成抱怨儿子太皮的妈妈,对重男轻女家庭中没有儿子的妯娌示威
说:“你没有儿子,你是不会了解的。”
我记得,在肠病毒流行的时候,我好心打电话问候她的两个孩子,却换来一种“好心给雷亲”的感觉,她也说:“对啊,我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担心我的孩子有问题,你没有孩子,你是不会了解的。”
面对没有不良嗜好,看来也很好沟通的丈夫,却有那么多的夫妻沟通问题产生,是不是也因为妻子在和孩子的爸爸谈教养问题时,动不动就会挟此话以自重,对孩子的爹说:“他不是从你肚子里出来的,你不会了解的……”
有些人会把“你不会了解的”当成口头禅,却没有想到这句话对于沟通的杀伤力。此话一出,其实就为沟通关了大门,硬生生地把想了解你的人关在钢铁大门之外。
青少年渴望父母的了解,却常在父母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时,不肯好好把理由说出来,用一句“你不会了解的”点出他们之间的代沟;妻子问丈夫为什么要那么常应酬,丈夫常用“你不是男人,你是不会了解的”来代替解释或搪塞;你向密友倾吐那个男人或女人有多坏,他要你离开,你最后还是会哀怨地说:“你不是我,你不会了解的……”使别人觉得白费工夫陪你聊天?
借酒浇愁的人也常陷入同样的矛盾,希望被世人了解,又常常拒人于千里之外,为什么喝酒?因为没人了解;结果越喝酒,越没人敢了解,后来,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
那么别人为什么要了解呢?又为什么要谅解呢?
要别人了解,首先就要先卸掉自己的城墙。否则,他人会很容易了解:你为什么一直不被所有的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