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干 作者:汪洋-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见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有信心,充分信任自己的能力,信任自己对所追求事业的判断。深信所从事的事业能成功,这样,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退缩。反之,便难以成功。事业的成功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而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自信心强的人往往行事果断,马到成功。自信心可以创造奇迹,成功是自信者的专利。
“重在去做”
无论什么事,关键是做,而不是什么别的。
对于想干事业的人,创业时不能前怕狼后怕虎,那样永远也不会有出息,不要害怕失败,有时候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而且是通向成功的经验。所以一旦开始做事,就不要再患得患失,要抱着无所畏惧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对于福布斯富豪的成功,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创业时“重在去做,绝对不要怕”!
第八章 坚韧不拔 决不放弃财富(3)
通过做原油贸易捞得第一桶金的欧亚平及其百仕达控股在《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位居第62位,谈到自己的成功,让人难以忘记的就是他的做事风格。
在创业之初,当时原油生意很好做,一船油进来就能赚几十万美元。就这样,欧亚平迅速积累起第一桶金和广泛的商业关系。1996年以后,原油生意一落千丈,欧亚平决定改做实业,认为做实业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小,比较容易掌控。但做什么,在哪里做,一开始欧亚平并没有具体想法,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个偶然机会,欧亚平了解到深圳罗湖区水贝变电站高压线下有一大片“三不管”土地,政府一直无力去改造。欧亚平心想如果能够引进技术和资金将高架电缆埋入地下,就可在寸土寸金的罗湖区获得大片土地开发房地产。
尽管没有做过房地产,但欧亚平凭商人的直觉判断,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几乎没有犹豫,说干就干。1993年,欧亚平就在深圳设立了百仕达实业公司投身房地产。欧亚平深知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定拼一下,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这一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因为这时正值国家宏观调控开始,房地产业陷入低谷。欧亚平的百仕达公司为了拿到这块32万平方米土地总共花了9亿多元、3年时间。当时,欧亚平没有做房地产的经验,在深圳全靠着一位董事全权打理;而且那时百仕达公司也没有上市,为了维系这么庞大的资金链,欧亚平整天呆在香港靠以往积累起来的信誉和关系与银行周旋。
欧亚平胸怀大志,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过倒卖地皮,或是在拿到深圳那块地后,草草设计几栋房子套现了事,他将“百仕达花园”定位为充满欧陆情调的豪宅。1996年6月“百仕达花园”一期竣工时,恰逢深圳地产复苏曙光初现,当“百仕达花园”展现在人们眼前时,顿时在深圳引起轰动,赢了个“开门红”。
对于福布斯富豪,不只是欧亚平,只要谈到自己的成功,绝大多数都会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就是:无论是什么事情,重要的是立即去做,不要犹犹豫豫。机会就在前面,如果你敢于勇往直前,不计较结果成败与否;那么你已经比别人领先很多,最终的胜利将属于你。
二.失败是财富的前奏
■有些人从经验中得知了恒心毅力、坚忍不拔的灵验效应,这些人也就是把失败当作一时失意而已的那些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和毅力,那么他在任何一个行业的成就都不会太突出。
■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决不能被打倒。我们毋须害怕失败,说不定这次的失败意味着下次的成功。
败而不倒的信念
没有人能免于失意挫折,从而风平浪静地度过一生,失意沮丧正是突破困境、迈向成功的前夜。
巴菲特在其著作中曾谈道:“有些人从经验中得知了恒心毅力、坚忍不拔的灵验效应。这些人也就是把失败当作一时失意而已的那些人。他们也就是坚持不懈,终于反败为胜的那些人。”我们这些冷眼旁观的人眼看着茫茫人海中的大多数失败的人一蹶不振;同时,我们也看到要极少数人把失败的惩罚当作更拼命的敦促力量,这些人永远不会接受人生车轮的倒退。我们没有看见的,是救援那些面对挫折的人的那种悄无声息、莫之能御的力量。如果我们能诉说这种力量之万一,就姑且称之为恒心和毅力好了。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和毅力,那么他在任何一个行业的成就都不会太突出。
没有人能免于失意挫折,从而风平浪静地度过一生,失意沮丧正是突破困境、向成功迈进的关键。失意可以说是一个人必经的磨练,并非只是空想就能有所突破,必须坚守信念,持续不断。
很多富豪的成功是由败而不倒的信念换来的。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决不能被打倒。我们毋须害怕失败,说不定这次的失败意味着下次的成功。
成功前的考验
失败对坚定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它是成功前的一次测试。
该出手时便出手!永远不可能有100%把握!!!条件差不多就要大胆去干,去闯出自己的事业,不要犹豫,不要彷徨,干了不一定成功,但至少为下一次冲击积累了经验,不干永远没出息,而且要干成必然要经历失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幼年时,万向老总鲁冠球的生活十分贫困,他的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工资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初中刚毕业,为了减轻父母沉重的生活负担,鲁冠球想靠自己养活自己,就回家种起了庄稼,过起了普通农民的生活。十四五岁本来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告别学校的鲁冠球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但他的内心很痛苦。鲁冠球决心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
第八章 坚韧不拔 决不放弃财富(4)
但他慢慢发现,靠种庄稼永远无法摆脱目前的困窘,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他决定离开浙江农村去上海闯世界,想让父亲给帮助找些事做。但父亲非但没有给他找到工作,自己也很快退休回到了家乡,凭自己的一点医疗知识在乡里做“赤脚郎中”。鲁冠球感到很失望。怎么办呢?路毕竟要走下去啊,还回到那几亩稻田里?不!他一定要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从小就是这种拗脾气:对选定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决不回头。后来,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此后,鲁冠球就干起了铁匠。打铁是非常苦的活,一个十五岁的乡下孩子起早贪黑地跟着大师傅抢铁锤,一天到晚大汗淋漓而工钱却少得可怜。但鲁冠球却非常满足,他庆幸自己告别了修理地球的生活,有了一份不错的职业。然而,命运往往会捉弄人,就在鲁冠球刚刚学成师满,有望晋升工人时,遇上了三年困难时期,企业、机关精简人员,他家在农村,自然被“下放”回家了。鲁冠球感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失意的境地。但当他深夜一个人在钱塘江大堤上徘徊,又一次看到了那奔涌而来的大潮时,他的失意沮丧顿时一扫而空。鲁冠球要寻求新的突破点,他就不相信命运会总是对他冷酷无情。
三年的铁业社学徒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非常熟悉,也使他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一种用劳动的汗水凝成的情感。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地到集上磨米面,鲁冠球也不例外,久而久之他竟然不自禁地对轧面机、碾米机“一见钟情”。而且他发现一个问题,乡亲们磨米面要跑的路太远了,很不方便,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而且可赚些钱。如果自己能买机器,既省了磨面的钱,又省了乡亲们的功夫。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信任他,也很支持他,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凑了3000元,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然而,那样一个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所以鲁冠球搞米面加工厂的消息传到某上级领导那里后,就给了他“不务正业,办地下黑工厂”的罪名,然后立即派人查封。鲁冠球和乡亲们一面到处托人求情,一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夜晚抬着机器跑,一连换了三个地方,最后还是在劫难逃,鲁冠球这条“资本主义尾巴”被揪住了,并且被狠狠地砍了一刀:加工厂被迫关闭,机器按原价三分之一价钱拍卖。这样,鲁冠球负债累累,只能卖掉刚过世的祖父的三间房。鲁冠球自己尚未成家,就折腾完了祖辈的家业,落得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鲁冠球几乎被这无情的打击击垮了,他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不仅是这次商业实验本身的失败,而是由失败给家里带来的巨大压力,父母亲用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了乌有,使他成为了“败家子”。但是,鲁冠球没有消沉,没有埋怨命运,没有抱怨生活,而是独自咽下了生命的苦水,重新挑起自己生命的重担,奋然前行。没过多久,鲁冠球又钻了“停产闹革命”的空子,在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的年月,收了五个合伙的徒弟,挂了大队农机修配组的牌子,在童家塘小镇上开了个铁匠铺,为附近的村民打铁锹、镰刀,修自行车,这一铁匠铺吸引了周围的许多男女青年。以后,鲁冠球的农机修配组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历史的机会终于落到了有准备的头脑上。1969年,宁围公社的领导找到了鲁冠球,要他带着他的伙伴,去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个所谓的农机修配厂其实是一个只有84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很多人担心鲁冠球会陷进去难以自拔,但鲁冠球以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认定:这或许可以作为创造一番大业的起点,于是,鲁冠球就变卖了全部家当和自己准备盖房的材料,甚至连结婚时别人送的收音机也变卖了,把所有资金都投到了厂里。鲁冠球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这个工厂的命运上,虽然这个工厂前程未卜。
鲁冠球真正的成功是与万向节密不可分的。万向节是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之间的连接器,因其可以在旋转的同时任意调转角度而得名。当鲁冠球开始接触万向节时,全国已有50多家生产厂商,而且产品饱和,惟一有空间的市场是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一个农民企业想生产工艺复杂的进口汽车万向节,许多人看来,无异于飞蛾扑火。而且,鲁冠球不惜丢掉70多万元产值的其他产品,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万向节上在许多人难以理解。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决策时,不能不为鲁冠球过人的判断力和选择小厂走专业化的道路而拍案叫绝。万向节虽然生产出来了,但是1979年当鲁冠球为刚刚问世不久的产品寻求销路时,却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计划体制一统天下的情况下,一个出自乡镇企业的产品绝难取得计划体制的包容。万向节必须自己创天下,鲁冠球租了两辆汽车,满载万向节参加山东胶南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3万名客商,沿街的展销点,却容不得鲁冠球一席之地。3天过后,鲁冠球摸清了各路厂家的价格,毅然提出大降价的决定,市场顷刻之间发生了变化,鲁冠球站在了市场的最前面。
鲁冠球似乎是一夜成名的,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是经历了多少困难呢?
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轻易取得的,大凡在事业上取得建树的人士,没有一个不是经历了风雨坎坷。成功者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与坚持不懈的意志,他们忍受了许多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克服了常人所不能克服的困难险阻,所以他们终究取得了成功。
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成败的转换只是瞬息之间,没有永远的失败者,也没有永恒的成功者,只有经得起成功,更经得起失败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成功的前面总是会有一些障碍,能够克服困难走过去的人,才有资格品尝胜利带给人的自豪和快乐。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成功者会克服生存、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会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继续前进;而失败者则往往在摔倒的地方自我怜悯、否定自己,再也爬不起来,甚至是再也不敢爬起来。
第八章 坚韧不拔 决不放弃财富(5)
作为东星集团和东星航空的董事长,39岁的兰世立首次以20亿元的身价,位列《福布斯》2005中国富豪榜的第70位。他28岁开始创业,经过两年就开始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中,这个幸运的大男孩实现了他“三十而立”的理想,一下子成为了企业界一颗“闪亮的星星”。但是,成名太早并非易事,磨难开始接踵而来。首先是管理高层出现了两次变故。1994年前,先后有两个副总滥用职权,其中一个甚至企图绑架兰世立本人,为公司的管理带来很大伤害。东星集团内部至今仍把这两个事件称为东星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劫难中的两次劫难。其实,这些事件对兰世立来说,益处远远大于坏处。他开始思考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公司。“我感觉到最初的义气管理坏处很大,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开单权力进行限制,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兰世立试图寻找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东星模式”:即中西结合的管理方式,国际标准和国内实情相结合,西方效率管理与东方的人情关怀结合。东星自创立以来每月的一报一刊,《东星报》和《东星内参》(后更名为《东星纵横》),可以说独具中国特色。作为外资企业办企业报也可以说是东星100%的首创,并为营造东星文化提供一块理想的营地。职员军训是东星集团首开先河,而连续10多次大规模将职员送进规范的全封闭军事训练也为集团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形成独树一帜的东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1年开始,东星在各种管理细节上作出了严格规定,例如所有员工的亲戚都不能进公司,员工之间不准谈恋爱,只说普通话,集团员工在工作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必须服装统一等等。而员工同时也享受东星各种公积金等社会主义式的高福利待遇。每到过年的时候,兰世立给每一个职工发了红包以后,还会开着自己的轿车把家在外地的职员一个个送回家。
第三次劫难来了。对兰世立来说,1996年的那次宏观经济调控才是真正的打击。他费尽心血筹建的“东宫”和“西宫”酒店在那一年中先后被迫关闭。1995年,全国推行廉政建设,禁止公款消费(而当时酒店消费几乎只有公款消费)。当时东星集团的主要产业就是包括东宫、西宫等酒店业,每一个都投入了上千万元,数百员工,租用了几千平方米的场地,每月固定费用几十万元。原来每天数十万元的收入,瞬间化为乌有,有时干脆没有一个人来消费。1996年的春节,兰世立一个人在公司哪个办公室兼作卧室的房间里,一种凄凉的情绪笼罩着他。当时他从朋友那里借钱把公司的几百号员工的工资发了。谣言四起,危机重重,他本人几乎陷入绝望的境地。“当时我觉得自己失败至极,甚至还打电话给在英国留学的太太交代了后事。”
磨难对兰世立来说也是好事,他越发成熟老到。就在1996年后,兰世立开始充分展示他在投资界的“高速度、高效率”技巧。当时,兰世立顶着房地产投资高峰期已过的逆流,开始在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