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园丁那样管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始了归航。这个时候,他看到一道蓝光划破水面,直向小船冲来。他知道,那是一条灰鲭鲨的蓝色脊鳍。
鲨鱼是嗅着大马林鱼的血腥气而来的。它感到兴奋,不顾一切地冲上来,袭击这条大马林鱼。坏的运气来临了,好的运气和坏的运气一样令人难以捉摸。
圣地亚哥立即开始了他的“财产保卫战”。他奋力杀死了第一条鲨鱼,但鲨鱼们依然像幽灵一样前仆后继地冲上来。终于,他消耗了所有的武器和力气,最后只得悲壮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万念俱灰,一心只想回到家乡的港口。等到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岸边的时候,那条被他捕获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18英尺长的骨架。
渔夫是水面上的鲨鱼,鲨鱼是海水中的渔夫。圣地亚哥深深地知道,他遭遇到了自己的宿命。
■商业社会的两种渔夫
如今,在这个海洋一样神秘的商业社会,出现了另一种意义的渔夫。他们的人生使命,似乎就是为了捕捞到更多的金钱,或者别的商业利益。由于他们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这些渔夫也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渔夫,人们习惯地把他们叫做老板。他们所拥有的企业,也就如同一条或大或小的船。有一些渔夫独自驾驶自己的小船,有一些渔夫则需要领导一种被叫做公司的大船。他们在商业的海洋里打鱼,他们能否打到鱼,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打鱼技巧和莫名其妙的运气。尤其是那些担任领导者的渔夫,他们还需要管理一个渔夫团队的技巧。
第二种渔夫,就是那些大船上的打工族,人们把他们叫做员工。这些渔夫没有自己的船,所以需要到别人的船上去上班。在这条被叫做公司的渔船上,老板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通常有明确的分工,但他们也需要彼此之间的协作。他们就这样组成了一支人数不等的渔夫团队。
在渔夫们的社会里,非常强调那种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然而,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尽管他们赞美团队精神,但他们之间却仿佛是同床异梦的夫妻,经常会发生争吵。
他们都是渔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他们所谓的团队,其实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每个渔夫的眼里,他的团队和伙伴都是可供利用的工具。
他们之间在互相打量:他会听从我的使用吗?为了使用他,我付出的成本划算吗?他作为工具的性能和效用能够让我满意吗?
有时候他们也会接受利用,但他们会计较: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利用我呢?
因此,在利用别人和被别人利用之间,经常会发生剧烈的矛盾和冲突。
老板在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企业和他的同事们。他们互相利用、互相控制、彼此折磨,以至于某些企业成了一个尔虞我诈、充满憎恨的人间地狱。于是,船儿就在人心险恶的惊涛骇浪之中颠簸了起来。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企业家
渔夫的宿命难道真的无法避免吗?我再来跟你讲一个中国渔夫的故事。我相信,他的成长历程,他的感悟,他的智慧,将会给今天的老板和员工们带来醍醐灌顶一样的启示。
这个渔夫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企业家,他生活在3 000年以前的商朝。当我们查阅古代的文献,经常可以看到“牙郎”的资料。所谓“牙郎”,不是牙科医生,而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商人。有意思的是,这位企业家的名字,就叫做姜子牙。
你也许会感到诧异,但事实确实如此。中国的商业文明就起源于商朝。商朝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很兴旺,手工业也颇具规模。于是,从事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的商人也随之出现。到商朝后期,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以肉食品为例,从黄牛的养殖、贩运、屠宰、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已经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姜子牙当年就在朝歌开办过一家牛肉食品公司。
当时在朝歌有十几家肉食品公司,尤以他的公司名气最大,以至于他占据了全城牛肉食品市场将近一半的份额。商朝王室、贵族府第所需要的牛肉食品,也都是由他供给。据说,他腌制的牛肉,肉质鲜嫩,清香扑鼻,极有风味,朝歌牛肉也因此成为一种地方特产流传至今。
他还制造和销售过一种叫做笊篱的竹制餐具,开过一家面粉店,经营过餐馆。后来,还听说他卖过酒,卖过鱼……总之,他的一生和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极为相似。有时候他的生意做得很好,有时候又亏得厉害。几经挫折,几度奋起,到了晚年却再一次惨遭失败。老婆也跟他闹起了离婚,输得家徒四壁、妻离子散、一贫如洗。据说那一年他已经72岁了,也有人说他已是80岁的高龄,总而言之,他已经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还会有什么作为呢?
白发苍苍的姜子牙来到了渭水之滨,看着远逝的河水,心中好像惊涛骇浪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他曾经那样努力,那样苦心经营,可是他的命运,为什么还是这样多灾多难呢?
他看见河水中有几个渔夫,在那里往来打鱼。他想起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渔夫?这时,他的眼前忽然闪过一道灵光。于是,他制作了一副特别的渔具,穿着蓑衣在渭水上垂钓。注意,他的“鱼钩”竟然是直的!直的“鱼钩”怎么能称之为鱼钩呢?直的“鱼钩”怎么挂得上鱼饵呢?直的“鱼钩”怎么钓得上鱼呢?他究竟想干什么?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可是,谁愿意上钩呢?恐怕只有无知的傻瓜才会愿意上钩吧?
有人说:他后来不是成了周文王的管理顾问吗?所以,周文王就是他钓上来的一条大鱼。
按照这种说法,姜子牙似乎设计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鱼钩—他在策划一个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人们会纷纷传说,看啊,这个疯疯癫癫的老头,竟然用直的“鱼钩”钓鱼,这真是千古奇谈啊!于是,引起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于是惊动了周文王。由此看来,姜子牙之所以用直的“鱼钩”钓鱼,为的是用一种有创意的方式求职。
可是,这种说法对吗?想想看,姜子牙失败了一辈子,他有什么长处值得周文王垂顾呢?更何况,他已经是如此的苍老,有哪个老板愿意聘请这样一个失败的老人呢?更有甚者,这个失败了一辈子的老人居然还在玩这种哗众取宠的把戏,岂不是荒谬吗?要知道,周文王是相当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被这种荒谬的把戏蒙蔽自己的双眼呢?由此可见,姜子牙垂钓周文王的说法,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不过是一个事后的猜测,一种想当然的猜测。
然而,姜子牙后来的确成了周文王的管理顾问。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我的意见是,在周文王来到之前,姜子牙一定有过某种石破天惊的变化。
■姜子牙的伟大转变
巧妙的鱼钩和芳香的鱼饵是钓鱼的两个必备条件。因此,白发苍苍的姜子牙在渭水之滨垂钓的时候,他是不可能用那种直的“鱼钩”钓到鱼儿的。
可是,没有了巧妙的鱼钩,没有了芳香的鱼饵,也就没有了所有的阴谋诡计。透过清澈的河水,姜子牙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游来游去的鱼儿,它们是那样地快乐,那样地无忧无虑。忽然,他会心地笑了起来,因为他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也因此找到了管理学的答案。
当一个渔夫能够感受到鱼儿的快乐时,他就不再是一个渔夫,而是一个觉悟者。战争消失了,权谋消失了,噩梦消失了,而那种对于生命的爱,就像第一缕晨光照亮了黑暗的心灵。
鱼儿们只是随意地游动着,但它们的生活却透露着一种神秘的暗示。在渭水之滨垂钓的姜子牙终于读懂了这种暗示,终于在心领神会中理解了生命的本来意义。还是那一身蓑衣,还是那一头白发,还是那一个姜太公,可是,他却在恍然大悟中顿时成了一个得道的高人。
这是管理学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变,一个渔夫式的企业家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尽管他现在并没有领导一个企业,但他可以让自己快乐地生活,可以让自己用爱的方式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忽然懂得了很多,他是那样有智慧,以至于他总是能够帮助别人解决人生的难题。渐渐地,他成了人们传说中的圣人。
有一天,周文王也带着他的难题来到了他的跟前,向他求教,请他做自己的老师。于是,姜太公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职的管理顾问。
■是圣人,还是疯子?
这一天,周文王准备出去打猎,事先请太史编占卜吉凶(那个时候,似乎总有一些高人擅长这种神秘的占卜之术)。太史编告诉周文王说:“您这次去渭水北岸打猎,将会遇到一位了不起的人才。他是上天赐给您的老师,不仅会辅佐您成就一番功业,而且对于您今后的三代继承人都会有所帮助。”
周文王惊喜地问:“真的吗?”
太史编说:“我的祖先太史畴曾经为舜帝占卜,也得到过这样的征兆,舜帝后来果然得到了皋陶这位贤良的大臣。我今天占卜得到的征兆,和那次完全一样。”
于是,周文王斋戒三日,然后到太史编所说的渭水北岸去打猎,在那里遇见了姜子牙。他看见白发苍苍的姜子牙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感到非常诧异:“难道他就是人们传说的高人吗?难道他就是我未来的老师吗?”
周文王想了想,走上前去问话。这次问话,可以看作是一次面试。周文王想测试一番,看看这个老头到底是圣人还是疯子。他走到老头的身边,观察他,然后问道:“你很喜欢钓鱼吗?”
姜子牙回头看了一眼,反问道:“你为什么这样问呢?”
周文王说:“你的渔竿上没有任何鱼钩和鱼饵,这样是不可能钓到鱼的。当人们使用这种渔竿钓鱼的时候,一定会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可是,你却能够在这里自得其乐,所以我觉得你比其他人更加喜欢钓鱼。”
姜子牙说:“你说得很对,如果人们使用这种没有鱼钩的渔竿钓鱼,一定会大失所望。可是现在,明明知道钓不到鱼,而我却在这里自得其乐,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周文王迷惑地摇了摇头。
姜子牙解释说:“我通过这种让自己失望的方式,放下了企图钓到大鱼的欲望。”
周文王惊奇地看着他,问:“凡钓鱼者必有欲望。人生在世,好像总有许许多多的欲望。你为什么要放下欲望呢?”
姜子牙回答说:“人生好像总有许多欲望,所以,许多人的一生,就像渔夫一样忙碌着钓鱼,或者像猎人一样忙碌着打猎,于是人们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杀戮、权谋和战争之中。可怜的人们,他们并不知道,只有放下欲望,才能发现人间的正道啊。”
周文王听懂了老头的话。猎人是陆地上的渔夫,渔夫是水面上的猎人。他明白,这个渔夫身份的老头,能够帮助他这个猎人身份的国王,打开一扇不可思议的智慧之窗。
■管理学的三种权谋
周文王慌忙扔下手中的弓箭,向老头表示敬意,说:“老先生,我是一个国王,我要管理一个国家。你能否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到管理的正道呢?”
姜子牙说:“我听说人可以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种类型。君子喜欢琢磨人生的意义,小人喜欢琢磨做事的技巧。我现在就是这样,对于能否钓到鱼并不关心,而是希望通过钓鱼这件事,来感悟生命的大智慧。虽然我现在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你是雄踞西方的国王,但我们都需要理解自己的人生,所以,请你向我学习吧!”
周文王问:“你究竟感悟到了什么呢?”
姜子牙说:“我觉得钓鱼这件事,体现了管理学的三种权谋。第一种权谋,利用鱼饵钓鱼,就好比利用薪水招纳人才。第二种权谋,在芳香的鱼饵诱惑下,往往有鱼儿前来送死;在优厚的薪资吸引下,总是有人才前来卖命。第三种权谋,使用不同规格的鱼钩和鱼饵,能够钓到品种和大小不同的鱼儿;使用不同等级的职位和薪水,可以聘到专业和能力不同的人才。”
周文王苦笑着说:“钓鱼这件事,的确与招聘、选拔、任用人才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为一个领导者,我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可是,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
姜子牙说:“问题就出在钓鱼的心态上。渔夫可以使用巧妙的鱼钩和芳香的鱼饵钓到鱼,老板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管理他的员工。可是,当鱼儿上钩之后,它就面临着被屠宰的危险;当人才上钩之后,他就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管理学面临的难题,其实是因为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对抗情绪造成的。”
周文王问:“你说得没错。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员工的对抗情绪呢?”
姜子牙笑道:“作为渔夫,你怎么能够消除鱼儿的对抗情绪呢?作为渔夫式的老板,你又怎么能够消除员工的对抗情绪呢?因为鱼儿并没有错,错在渔夫啊!”
周文王茫然地问道:“这么说来,的确是我错了。可是,国家毕竟还是需要管理的,我应该怎样做才对呢?”
姜子牙说:“管理之道,在于以人为本。当你懂得了以人为本的道理之后,你就懂得了管理学的奥秘。”
■以人为本的“本”义
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可是,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呢?是以人为资本吗?或者以人为成本吗?
在一个渔夫式的老板眼里,人力资源管理的确是一种资本或者成本。在他看来,所谓以人为本,不过是因为使用人才所付出的资本或者成本罢了,如同因为钓鱼所付出的资本或者成本一样。于是,人力资本和人力成本的管理学理念,在这个渔夫的世界里大行其道。
但是,这个理念错了。在汉字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本”其本义,指的是树木的根部。所以,以人为本的意思是说,管理学最根本的道理,乃是对人的理解、尊重和爱护。
问题在于,渔夫怎么会懂得爱呢?渔夫只懂得贪婪、权谋、战争,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利益和成本。就像歪嘴和尚念经一样,以人为本的本来意义在渔夫的管理学词典中遭到了曲解。
让我们抛弃那种渔夫式的管理学吧,因为那是一部错误的和可耻的管理学。我们需要一部正确的和高尚的管理学,那是一部园丁式的管理学。只有园丁才懂得以人为本的“本”义,只有园丁才懂得如何让生命去生根、发芽、长出枝叶、绽放花朵,直到成就和奉献出甜美的果实。
所以,当周文王向姜子牙请教的时候,姜子牙说:“研究管理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请你去看一看那些果树吧!在那些果树身上能够找到管理学的奥秘。”
■生命与肥料之间的关系
以人为本的“本”义,指的是树木的根部。我以为,以人为本包含着下列两重意思:
第一,管理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对人的理解、尊重和爱护;
第二,就像树木一样,人是一种成长的生命,因此,如何理解人的生命意义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甲骨文中,生命和生长的“生”是一个象形字,意思是土地上长出的一棵树苗。你看看,还真有树苗破土而出时那种生机勃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