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像园丁那样管理 >

第4章

像园丁那样管理-第4章

小说: 像园丁那样管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甲骨文中,生命和生长的“生”是一个象形字,意思是土地上长出的一棵树苗。你看看,还真有树苗破土而出时那种生机勃勃的样子。

  所有的生命都来源于最初的一颗种子,然后,它会生根、发芽、伸展枝叶、绽放花朵、成就果实,经历一段成长的过程。当然,在这一段过程中,它也需要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等等之类的资源。生命的成长是如此美丽,美丽得那样天经地义。作为一种生命体,人的成长也同样如此。

  财富之于人类,犹如肥料之于树苗一样重要。《增广贤文》中 “金钱如粪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商业社会中的人们需要金钱,就像田园中的树苗需要粪土一样,此谓“金钱如粪土”也。田园中的树苗需要粪土,也像商业社会中的人们需要金钱一样,此谓“粪土即钱财”也。

  就像农民们积攒肥料一样,许多人也喜欢追逐这种名叫金钱的肥料。有些人用渔夫钓鱼的方式追逐,有些人用猎人打猎的方式追逐。一时之间,肥料的多少居然成了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人们仿佛在进行一次全球化的积肥竞赛。每年都有人热衷于全球富豪排行榜的评选工作,其实,那不过是一个肥料排行榜而已。

  当粪土过于肥沃的时候,树苗很快就会枯萎。把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鲜花很快就会腐败。农民们都知道,粪堆里是无法让生命成活的,粪堆里只能生长出蛆虫和有毒的菌类。古代中国人之所以把金钱称为“铜臭”,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不能让金钱腐化神圣的人生,如同不能让粪堆戕害嫩绿的树苗、娇艳的鲜花一样。

  肥料是支持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但绝不能用肥料来替代生命的存在意义。在中国历史上,陶渊明就是一个很懂得生命意义的诗人,为了不向粪土折腰,他毅然放弃了能够给自己带来功名利禄的官位,归隐田园,做了一个快乐的农民。

  在甲骨文中,农业的“农”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片树林,下面是一个贝壳。这说明中国早期的农业活动是用贝壳来种植果树。由此可以推断,古老的中国农业,可能始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

  被某些当代学者鄙视的中国农业文明,其实是一种园丁式的生活态度。当人们用这种态度面对生活的时候,生活就充满了爱与成长的乐趣,充满了花儿和果实的芳香。难以言说的生活情趣像甘泉一样,流过了中国历史上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快乐时光。

■园丁的管理学  

  我把人类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渔夫文化,也可以称为猎人文化;另一种是园丁文化。渔夫文化的特点是崇尚战争和谋略,欧洲的海盗文化,可以称为渔夫文化的升级版。但园丁文化不是这样,它崇尚爱。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就是这种崇尚爱的园丁文化。我所推崇的管理学,就是这种园丁式的管理学。

  渔夫式的管理学认为,管理学的奥秘在于那些军事化的控制方法。园丁式的管理学则认为,管理学的奥秘在于人们的生命意识。毫无疑问,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自己的人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在人们的欢笑中轻松地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

  可是,渔夫们无法理解自己的人生,也无法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只能热爱通过工作获得的经济利益。但那不是爱,而是占有的欲望。在渔夫的世界里,爱已经成了一种传说的神话。

  姜子牙说:“研究管理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如果你是一个贪婪的渔夫,那么,请问有哪一条鱼愿意为你奉献它的生命呢?所以,姜子牙又说:“去看一看那些果树吧!在那些果树身上能够找到管理学的奥秘。”

  只有园丁才懂得果树的奥秘,懂得果树快乐成长的每个细节,懂得果树在什么状况下愿意奉献自己的果实。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园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它告诉你说,你要播种你自己,你要生根、发芽、伸展你的枝叶、绽放你的花朵、结出你的果实,把自己奉献给这个美丽的世界。

  园丁式的管理学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管理。这个美丽的世界,其实就是传说中长满果树的天堂,而你就是那个快乐工作的园丁。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棵品种独特的果树,你栽培它们,呵护它们,欣赏它们,和它们分享花儿开放的美丽,分享硕果累累的收成。

■做一个热爱生命的园丁 

  周文王问:“我听说真正的管理之道能够让天下归心。你今天所说的园丁式管理能够实现这样的效果吗?”

  姜子牙说:“你为什么要让天下归心呢?你的动机是什么?所谓天下归心,并不是让天下人都归心于你,而是让天下人都归心于道。” 
 
  我在《渔夫与管理学》中说过,中国人信仰的“道”,与西方人信仰的上帝有些相似。区别在于,上帝是一个男性的人类形象,而中国古代的圣人却认为“大道无形”。原因很简单,马的上帝不可能是一个人类的形象,而应该是一匹神马;鸟的上帝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类的形象,而应该是一只神鸟;甚至在女人那里,上帝也不应该是一个男性的形象,而应该是一位慈祥的母亲。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仪态万方的观音一样,上帝也应该用各种不同的生命形象来启迪人们的智慧。

  如果你一定要问什么是“道”,我想告诉你说:所谓“道”,就是你热爱生命的心灵;所谓“归心于道”,就是让人们找回那种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

  周文王问:“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

  姜子牙说:“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要企图把它变成你的私人财产。你所应该做的,就是与天下人一起,共同去热爱和分享这个美丽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世界,就应该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关心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救治病患,让快乐回到他们的身边。”

  周文王说:“你说得很好。这就是你所推崇的园丁式的管理学吗?”

  姜子牙说:“是的,这就是我所推崇的园丁式的管理学。它不是那些军事化的控制手段,可是,当你像园丁一样爱着每一棵果树的时候,你也是每个人爱戴的园丁。人们愿意接受你的管理,愿意在你的管理下快乐成长,并且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创造财富。这样,世界就会恢复祥和富饶的本来面目,传说中那个快乐富足的天堂就会回到人间。”

  周文王抬头看着湛蓝的天空和天空中漂浮的几朵白云,感叹地说:“你的见解真是了不起啊,请你做我的老师吧!”于是,恭恭敬敬地请姜子牙上车,把他接回去做自己的管理顾问,并且尊称他为“尚父”。

  在中国古代,“尚父”是相当尊敬的称呼,意思是像父亲一样值得我尊敬的人。有人说,那不就是现代人喊的“干爹”吗?不然,“干爹”喊起来是很亲热,但不如“尚父”那样庄重。

■解读利润  

  在许多学者眼中,企业的意义就是赚钱,管理学的意义就是实现营业收益的最大化。我表示反对,我认为那不是企业的意义,也不是管理学的意义。反对的理由是,当一个人唯利是图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做出任何可耻的事情;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企业唯利是图的时候,也仍然有可能做出任何可耻的事情。做出唯利是图的企业是可耻的企业,唯利是图的管理学是可耻的管理学。 
 
  在中文里,营业收益(profit)还有一个近义词,人们称之为利润。所谓利润,那就是说,企业盈利的目的并非止于赚钱,而是为了用来滋润某种生命体的成长。

  在园丁式的管理学读本中,这种生命体就是宛如果树一样橙黄橘绿的人类。看看那些可爱的员工,宛如一棵棵的树苗,充满了盎然的生机。他们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爱护,就好像树苗们需要水分和营养的滋润一样。

  所以,管理学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建一个让员工们快乐成长的天堂公司。而员工们也在这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用开花和结果的方式,把自己奉献给这个世界。

 
■长满果树的天堂  

  据说,上帝最初创造的世界,就是一个长满果树的天堂。《圣经》里把这个天堂称为伊甸园,人类的始祖亚当,就是伊甸园的管理者。

  上帝对亚当说:“当这些果树结出果实的时候,你可以尽情地吃。”因为,在上帝耶和华看来,伊甸园的管理者亚当,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果树,他在用另一种形式奉献自己。当果实被奉献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应该一起来快乐地分享。 
 
  但是,上帝警告亚当说:“只有一棵树上的果实你不能吃,因为那种果实叫做‘是非果’。”后来,有一条蛇出现了,它开始引诱亚当的女人。

  它对亚当的女人说:“你们为什么不尝一尝那棵树上的果实呢?”

  亚当的女人名叫夏娃,她告诉那条蛇说:“上帝警告过我们,不允许吃那棵树上的果实。”

  那条蛇不以为然地说:“当你们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实之后,就能够分辨是非。到那个时候,你们就和上帝一样聪明,也就用不着敬畏他了。”

  夏娃听了蛇的话,看看那些果实,长得鲜艳而又惹人喜爱,就上去采摘,捧回来和她的丈夫一起吃。当他们吃完是非果之后,立即就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和判断能力。他们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害羞,所以穿上了用无花果树叶编织的裙子。接着,他们为各自不同的观点辩论,并且试图征服对方。快乐的伊甸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天起了凉风,上帝在园中呼唤亚当和他的妻子。上帝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吃了是非果,我也知道你们发生了自作聪明的辩论。既然如此,我只好把你们赶出伊甸园,因为你们的争辩和征服别人的欲望将会破坏伊甸园里美好的一切。”

  就这样,亚当和夏娃离开了伊甸园,开始经历痛苦和劳累的人间生活。伊甸园从此成了一个遥远的回忆。

  有人说,身为众生之母的夏娃,其实就是中国人传说的女娲。夏娃和伊甸园的那条蛇合二为一,构成了人首蛇身的女娲形象。中国人在《诗经》中怀念的那个“乐土”,据说就是遥远的伊甸园。

  中国人显然不能接受“夏娃+蛇=女娲”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显得牵强附会。人们说到夏娃,就会联想起女人的妖媚和多嘴多舌。女娲虽然是一副美女蛇形状,却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她不仅象征着女性的神秘,同时也象征着母性的慈悲。

  伊甸园也罢,乐土也罢,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差异,但世界各地的人类,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天堂情结。那个遥远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人们什么时候能够把它找回来呢?在悠然的神往中,长满果树的天堂显得那样神秘莫测。

 
■管理学的意义  

  人类的始祖亚当,最初就是伊甸园的管理者。他是人类的第一个管理者,他是一个园丁。人类最早的管理学,就是园丁的管理学。

  他曾经那样天真无邪,但自从他和他的女人一起吃了是非果之后,情况就开始变得不妙。有是非就有分歧,有分歧就有辩论,有辩论就有战争,有战争就有欲望,有欲望就有痛苦。他不再是快乐的园丁,而是像猎人一样好战、像渔夫一样阴险的英雄。 
 
  《圣经》记载,亚当离开伊甸园之后,与妻子同房,生了该隐和亚伯。该隐嫉妒亚伯,就在田间杀了他。上帝谴责该隐说:“你的手上沾满了兄弟的血,你将因此遭受颠沛流离的命运。”该隐只好远走他乡,逃到一个名叫挪得的地方。

  亚当和夏娃后来又生了许多孩子。人类开始繁衍,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都是同祖同宗的兄弟和亲人,但他们却不能相亲相爱,因为他们满脑子都是争斗和仇恨的恶念。他们过得贪婪而又痛苦,他们怀疑老祖宗传说的伊甸园故事,因为快乐已经变得像神话一样离奇。

  其实,伊甸园不在别处,就在你我置身其中的现实世界里。人类从未离开过伊甸园,但那些是非、分歧、辩论、战争,以及各种贪婪的欲望,把它毁坏得面目全非。

  是的,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地狱,只有被毁坏的天堂。只有园丁能够发现天堂的秘密,只有园丁懂得怜惜天堂残缺的美,只有园丁愿意用自己的爱心去重建当年天堂繁荣的盛况。

  公元前1060年,在亚洲东部渭水河边钓鱼的姜子牙,在极度的人生痛苦中实现了一个伟大的转变。他不再是一个自私的渔夫,而是一个像园丁一样懂得爱的圣人。

  饱经沧桑的姜子牙终于明白了,管理学绝对不是那些战争、掠夺和军事化的控制手段,而是园丁一样纯朴的爱。对于这个残缺的天堂而言,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园丁的管理学是真正正确的管理学。管理学的意义也不再是为了获得某种自私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重建一个花果飘香的天堂。

 
■姜子牙的管理案例  

  他曾经是企业家姜子牙和渔夫姜子牙,但现在他是园丁姜子牙。在他的帮助下,周文王也成了一个仁慈的园丁。

  在周文王的国家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所有官吏都有了自己的封地。开始实施减免税政策,凡有农民愿意为国家的公田助耕的,只需要缴纳1/9的租税,甚至可以获得各种减免税的优惠待遇。开始推行奖励制度,凡有功于国家的臣民,都可以按照论功行赏的方式享受各种奖励。为了选拔合格的人才,姜子牙还特意设计了一套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从知识、决断、诚实、情操、廉洁、贞洁、勇敢、醉态等8个方面考察管理人员的品德和能力。这一系列的改革显然是富有成效的,很快地,这个国家就像春天的原野一样变得生机勃勃。

  当时的中国还是商王朝时期,是一个政教合一的联邦制或者国家联盟体制的国家。国家领袖被称为天子,在行政意义上类似于现在的美国总统。周文王只是西部一个加盟国的领导人,被称为西伯,由于他善于经营,他所管理的这个加盟国就成了当时最富裕的国度。周文王也因为仁慈宽厚的德行,受到人们普遍的爱戴,其他的加盟国和部落就纷纷地归附他,使得商王朝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

  商纣王是商王朝最后一位天子,他嫉恨周文王,把周文王囚禁在“里”。“里”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监狱,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囚徒。在这段漫长的囚徒岁月中,周文王研究出了一部神秘莫测的《易经》。可能是因为在监狱中受到了很严重的摧残,周文王回国后不久就病逝了,临终前又把他的儿子周武王托付给姜子牙。12年之后,周武王灭掉了纣王的商朝,建立了一个新王朝。

  周王朝建立之后,武王分封诸侯,把现在山东临海一带分封给姜子牙,是为齐国;把内陆部分封给周公旦,是为鲁国。齐国当时被称为东夷,因为土地贫瘠而人烟稀少,非常荒凉。姜子牙以90多岁的高龄出任齐国的国君,一方面带领人们耕海牧鱼,一方面大力发展商业。10余年后,齐国以鱼盐两收而成为天下最富裕的地方。

  姜子牙是一位圣人,周公旦也是一位圣人,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出于齐鲁之地,与这两位圣人级的国君不无关系。虽然说“去圣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