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月球是宇宙飞船 >

第4章

月球是宇宙飞船-第4章

小说: 月球是宇宙飞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也有一些民族或部落,他们散居在高原或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由于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相互之间的往来很困难,相应的,他们的发展速度也就十分缓慢,处于一种很原始的状态中,根本无法与平原和谷地的文明相比。 
  但是历史证明,这些生活在高原或山区的人们是对的,他们是幸运的。北浸的巨浪首先吞没了文明发达的平原和谷地,那里的人类和他们的文化统统在洪水中消失了。而那些高山和高原上十分落后的牧羊人却幸存了下来。看一看世界上少数人幸存的神话吧!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逃到高山上才幸存了下来。我们相信,这类神话要告诉我们的是:在那场洪水中,惟有高山或高原上的人有机会幸存下来。 

  据记载,雅典的立法者梭伦在古埃及访问时,遇到埃及的一位大祭司,他告诉梭伦说:“大灾变杀死了全部住在海边和河边的人,而安然活下来的,都是住在山里粗野、无文化的放羊人和放牛人。” 
  大洪水过后,从高山上走下来了牧羊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自身发展就十分落后,根本没有能力将上一次文明接续下来。人类的文明中断了、萎缩了。这些原始人在记忆的深处保留了一些上次文明的灵光,当他们从高山走到平原,将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记载下来,这便成了我们今天谁也读不懂的东西。然而,他们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是大洪水的见证人。于是,他们将看到的、听到的东西,以神话的形式记载下来,一代一代传下来,又经过几千年历史岁月的风风雨雨,经过无数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神话和传说。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今天保存下来的神话,在剔除传讹附会的成分以后,我们依然可以嗅到很浓、很浓的大山气息。从神话里我们发现,离开了大山几乎就没有神话,神话中的绝大多数神仙都住在山上,他们都是山神。中国《山海经》中记录的神话最多,但这本书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大山或高原。《山海经》可以看成三部分,一是山经;二是海经;三是大荒经。山经指的是高山,这没有疑问;大荒经指的是高原和戈壁,这也没有疑问,其中根本没有记载平原和谷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中国的文明应该起源于大平原,在祖先的神话里根本不应该有那样多的高山和戈壁,因为我们的祖先没有在高山和戈壁生活的经历。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祖先在所有神话里,都大谈而特谈他们本不熟悉的高山和戈壁,真是奇怪得很。由此,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从高山来到平原的人们,对他们早年生存地点有着一份极为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口传历史事件的时候,不知不觉将这种感情带人神话当中。我们之所以强调神话原型的重要意义,其理由就在这里,这其中有我们人类已经丢失或早已淡忘的记忆。 


日期:2009…06…22 23:58:16

  人类的记忆可以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人类的感情也可以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冷漠,但是,人类的文化却不可以漠视过去的历史,它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将淡忘或冷漠的东西注入在人们的生活中,你可以不去感觉它,但你无权阻止它默默地述说。 
  在中国,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沧海桑田。据考证,这条成语出自《神仙传》。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就是那个献寿桃的麻姑,她见到仙人王平后,说了这么一番话:“接待以来,又川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沧海桑田”成语的来历。它的本意指大海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大海,现多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宁肯冒着生命危险跑到泰山亲自拜祭,肯定有他们不可不去的理由。从各种资料和角度来分析,我们怀疑上古在泰山拜祭的很可能并不是“天”,而是水。 
  当地月分离时,引发了一起水位高达1000多米的大海浸事件,中国沿海和中原的许多地区统统沦为波涛汹涌的大海。当洪水向东南退去后,很可能山东半岛泰山以东的地区还浸泡在海水中。《淮南子·本经训》记:“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绎史》卷五引《归藏》云:“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地区,正与泰山处于同一条纬线上。从高山上走下来的牧羊人们,他们追随大海退去的踪迹来到泰山,面对汪洋大海,为了祈祷洪水早日退去,这些来自山区的居民,很自然地在泰山举行了他们的祈祷仪式。这种仪式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几千年过去了,已经习惯于平原生活的牧羊人后代们,他们对抽水的印象越来越淡,泰山祭拜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以至后来的人根本不知道先人们在泰山拜祭什么,只知道这种祭典十分重要。因此不知不觉把这一隆重的祭典与祭拜最高天神——天帝相互联系起来,使泰山祭拜从祭水演变成了祭“天”。由于泰山封祭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共识,所以即使在诸侯林立、战乱不休的年代,大家也都墨守着祖先的成规,齐国不加干涉,各诸侯国也不随意生事,一切都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进行,这才有春秋战国60家诸侯封祭泰山的可能。 

  泰山祭祀是祭水而不是祭天,这在中国的其他文化中也有充分的证据

日期:2009…06…23 00:01:00

  地月分离时的强大引力以及地轴在向现在的位置摆动时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地壳在这一巨变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特异变动,地震、火山活动十分频繁,而且规模巨大,这又加剧了地壳的移动。一方面,大陆架上许多陆地和海洋中的岛屿滑向大海沉没了;另一方面,由于地壳的变动,在不少地方又出现了新的“造山运动”。 
  有关大西洲最早的记载见于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左右,与中国孔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根据柏拉图的记述,埃及大祭司曾于公元前590年,对到埃及访问的雅典立法者梭伦说,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名叫“大西洲”的岛国,其面积大约有2000万平方公里(疑是20万或200万平方公里之误),大致位于赫尔克里士柱石以外的区域,其上居住着有史以来最聪明、最高贵的种族——阿特兰蒂斯王国。大约在梭伦访问埃及前9000多年以前,由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天一夜的大暴雨将这一优秀的民族统统毁灭,阿特兰蒂斯王国的全部国土,也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海底彻底消失了。希腊人只不过是这个聪明而高贵种族的后裔。柏拉图根据这个传说,认为它应该在直布罗陀海峡以外的大西洋中,“大西洲”由此而得名,正好直布罗陀海峡在古代又称为赫尔克里士柱石。按照相拉图记述的时间推算,大西洲沉没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4000年左右,与我们关于大洪水暴发时间的推测基本上是一致的


日期:2009…06…23 00:05:04

  再三强调,上古神话中的“天”就是近地轨道的月亮,这在甲骨文中有明确的表示。那么,“天”的崩塌实际上就是月亮的崩塌。让我们顺着这一条思路来设想一下:一群月球的反叛者,经过精心的组织与策划,发动了叛乱。叛乱者用一种高能武器攻击停留在近地轨道上的月球大本营,炸毁了月球一宇宙飞船部分外表防护层,顿时,月球表面岩石被炸得飞离了月球,有一些飞舞的岩石被月球重新吸引回月面,但由于月球本身的吸引力有限,更多的岩石却进入了地球轨道,它们在轨道上高速飞行,越来越接近地球表面,在穿越大气层时,这些月面岩石与空气强烈磨擦燃烧,形成了一阵密集的陨石雨。那情形真的就好像“大宇爆裂”了一般,燃烧的岩石和其他物质带着极高的温度冲向地面,天空和河水都被大红的物质映得像血一样的通红。 

  如果我们对神话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以上的这场灾难与以前我们谈到的太阳消失实际上是同一回事,不同的是,这些岩石滞留地球轨道时导致了太阳消失,当它们冲进大气层,则导致了天上“雨石”或“雨火”的记载。这两种记载可以互证,反而更加说明我们的推论是正确的。 
  那么,月球被击伤的部位在哪里呢?或者说“天穿一洞”具体在什么地方?如果仔细研究一下月球的地形构成,你肯定会毫不迟疑地说:在月海! 

日期:2009…06…23 00:06:18

  使科学家头痛的月海 
  所谓的月海并不是真的大海,月球上是没有液态水的。月海是指月球地貌中平坦的部分,它是相对于环形山而言的,习惯上将它称为月海。就整个月球的地貌来说,月海是一个很奇特的构成。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月球的地形分布情况吧。 
  月球的地形分布极为“不合理”,这让许多科学家大为惊讶。在月球的背面,有众多的环形山密密麻麻,构成起伏很大的地貌,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而月球的正面,即是对着地球的这一面,环形山却很少,构成月球正面地貌的主要是月海,它包括风暴洋、澄海、雨海、静海等,总面积1125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要大,占了月球面积的1/3。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地球上的各大洋一般都是不规则的,这符合星球自然形成的规律,而月海怪就怪在它一般呈圆形,显得十分有规则,看上去挺扎眼的。科学家在研究月海时,产生了两个疑问:有规则的月海是怎么形成的?月海为什么深度彼此相等,平得像台球桌一样? 

  以上曾经说过,根据现在的天文理论,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天体表面留下的“星伤”,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在月球1/3的地区内,几十亿年来(月球的年龄至少有40亿年)没有遭到过撞击呢?这显然是说不通的。那么奇怪的月海是怎么形成的呢?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万里迢迢从月面上采撷回对公斤月岩(第一次着陆的地点就在静海边),按理说月海的成因应该一目了然,可情况恰恰相反,科学家通过对月岩的分析,不但没有解决月海的成因问题,而且还推翻了许多以前对月球的结论。 
  分析的结果表明,月海岩石是由某种熔岩凝固而形成的,而且这些熔岩是由钛、铬、锆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的金属构成的,而且含量比地球高出十几倍。现在科学家仅能知道的是:月海是由某种能发出高温的“力”,在熔解了以上这些金属后形成的。据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估计,为了熔解以上各种成分的金属,并把它们制成合金,至少需要4000℃的高温,低于这个温度是不行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月球表面(是表面而不是内部)达到这样的高温呢?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太阳表面的温度才是6000℃。地球物理学家罗斯·迪勒指出:谁能想象出来,将钛加热到如此高温使其熔化,并覆盖了大小像得克萨斯那么大的月海(指的是月球上的静海)?而且谁能推测出月球曾经比地球的温度还要高呢? 
  为了解释月海的成因,科学家从自然状态出发,提出了“撞击熔化”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天文系的斯德纳克·柯帕尔认为,月海是由巨型陨石、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面时形成的,撞击发生时,极高的温度熔化了月球表面的物质。但这一假说缺少有利的证据。诚然,巨型陨石撞击月面会造成足以熔化上述金属的高温,但撞击同样会使这些物质向四处扩散,而决不会就地熔解,因此在撞击事件以后,应该形成一个巨大的陨石坑或者环形山,而不该如此平坦。事实上现在的月海根本看不到撞击后的任何痕迹。柯帕尔本人通过以后的研究也发现,月海的熔岩并不是在撞击后形成的高温中熔化的,构成目前月海熔岩的金属物质明显是在陨石撞击月面很久之后才形成的,就好像是把以上金属成分熔解以后填进巨型陨石坑里,从而形成了平坦的月海。 

  另外一种解释是“火山活动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月海熔岩是在火山活动中从月球内部流出来的,进而形成了月海。但是,另~位天文学家尤里博士否定厂这种假设,他通过精密的计算证明,月球火山不可能发生如此大的喷发,以至于喷射出来的物质能够形成占月面1/3面积的月海,因为月球的个头太小了,它根本担不起如此的重任。再者,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把如此多的熔岩从月球内部喷射出来的火山口及输上月面的通道。 

  “火山活动说”还有一个疑点,现在构成月海的物质密度极大,它是由许多重金属构成的,即使我们承认月海是由月球火山喷发形成的,那么这些重金属又从何而来呢?因为按照一般常识,在火山喷发的过程中,密度大的物质会在熔岩中下沉,决不会浮到表面上来。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这样说:“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此之多,只怕我们只能采取‘特殊火山活动’这种假设了。”他所说的“特殊火山活动”,就是通过人工控制的某种放射性能源在月面上造成火山活动。一句话,将月海的形成归结为某种智慧生物活动的结果。 
  不错,科学家在对月岩的分析中,确实找到了一些好像智慧生物活动的痕迹,因为人们在月岩中发现了真正的纯金属颗粒,有纯铁颗粒,也有一些近似纯钛的金属颗粒。这对科学家来说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几乎所有的科学都证明,在星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是根本不可能形成纯金属状态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些纯金属颗粒是由陨石带到月面上来的,但科学否定了这种看法。美国《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约翰·诺布尔·维尔福德说:“这些纯铁颗粒肯定不是陨石带来的物质,因为陨石中的铁成分应与镍等金属形成合金。”这一看法也是科学界的普遍看法。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现在发现的纯铁颗粒是不会生锈的铁颗粒,这说明它在形成时曾经过脱硫、脱磷的工艺处理,这在铁的自然形成过程中也是办不到的。 

  月海还有一个使人不解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形状几乎都呈现圆形。大家知道,巨型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一般会形成环形山,或者巨大的深坑,它们都是圆形的,而且由于反作用力的结果,在环形山或陨石坑的中间,一般会有一块突出的地貌。但是,月海虽然很圆,但它却平坦如镜,既看不到四周的环形山,也看不出中间的突出地,因此它不可能是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如果月海是由于熔岩喷发形成的,那么外流的炽热熔岩也应该是个极不规则的形状,决不可能几处月海都是圆形的。那么,月海为什么会是圆形的呢? 


日期:2009…06…23 00:07:37

  从地球上看去,月球上有一片昏暗的地方,那就是月海。对于月海之所以昏暗,以前一直是这样解释的:月海由于地势低洼,所以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差,这样从地球上看上去就是昏暗一片。可是,美国“阿波罗”15号的宇航员在登上月球之后也说:月海是个昏暗的区域。那么也就是说,月海之所以昏暗并不是由于反射太阳光的强弱造成的,以往的解释大错而特错。错在哪里呢?现在的研究证明,月海几乎是由重金属构成的,所有的月海物质都是由铁、钛等金属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其中铁的成分最大。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份报告说:“在月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