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作者:丁子江
闯荡美国的中国人,尤其是女人,已有一大群走上融入美国的“捷径”——与美国人通婚。还有一群人,几乎都是女人,正以此为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搜寻。通成婚的,面临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大多数婚姻处于成功与失败两个极端的广大中间地带;通不成婚或根本无意通婚、却又亲身经历实质性亲密关系的亦不在少数。
本书对在美华人及大陆新移民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中美婚恋(黄白婚恋)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探究,其所涵括的丰富的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等更使它成为一部很好了解在美华人婚恋的性爱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
仙蒂旋风与黄白角效应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引言(1)
“性—爱—婚姻—家庭”,这是永恒的主题。
在美国,也许更是如此。
圣人智者也罢,恶人罪犯也罢,在这二者之间的芸芸众生也罢,没有一个人最终能避开这个主题。只要是人,只要是有灵性、有情感、有欲求、还有着一息生命活力的人,就必定思考和探索这个主题。
上至大总统,下至流浪汉,没有一个人不为它所困惑、所烦恼。
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电脑网络以及其他各种媒体,天天都在炒作这个老旧而又常新的焦点。
政治家、思想家、工业家、金融家、商业家、教育家、宗教家、艺术家以及所有各行各业的权威们最终都以此为主线,展开他们的全部专业活动。
涉及这个主题的所有理念和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或是正面,或是负面,或是正负面相杂。
许多数千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金科玉律”,现在被全然抛弃;而眼下不少人们视作当然的,却在数千年里被当成“离经叛道”。同样,今天的“离经叛道”也许就是明日的“金科玉律”。
就像我们常常感叹过去“老祖父老祖母辈”的伦理规范如此愚蠢一样,我们的“小孙子小孙女辈”也会对我们嘲笑不已。
性是什么?
爱是什么?
婚姻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
你在大街上随机问一千个人,可能会得到一千种不同的回答。
有的人理性一点,有的人感性一点,有的人共性一点,有的人个性一点。
你是人,我是人,他或她是人。既然大家都是人,碰到一起,就会在构成某种特定的关系中,产生情感的碰撞、欲求的碰撞、价值的碰撞或利益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或带来消融,或带来妥协,甚或带来更大的冲突。
不管人类如何“群分”,最终只有两种:男人和女人。
不论宗教“创生论”中的“亚当和夏娃”,还是科学“进化论”中的“公猿和母猿”,都是将人类最初分为两性的始祖。
男人想要什么?在干什么?
女人想要什么?在干什么?
男人和女人加起来,想要什么?在干什么?
这就是全部生活的所在。
没有这个“所在”,一切辉煌都会黯然失色,人类既没有过去和现在,更不会有将来。
最起码你得承认,没有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与她的相加,无论什么理想的政治、绝佳的经济、美妙的宗教都将在人类绵延的中断之际而彻底消失。不过,你同时也得承认,在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与她的相加中,有“真善美”,有“假恶丑”,但更多有的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那些“平平常常”。
眼下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小得就像一个“村庄”,有人称它为“地球村”。从星球的这一头到另一头,可以说,打个长一点的“盹”就到了。男女“村民”们虽肤色不同,但挤在一起,热闹非凡。有喜事,也有丧事;有舞会,也有械斗;有爱心,也有恨意。
笔者所旅居的大都市洛杉矶,就是这个“地球村”内的一条“小街”。在这里,你可以碰到来自几乎世界各个角落的男男女女。
笔者每天任教的那所州立大学,又是这条“小街”上的一个“小院落”。在这里,两万多成员中有60%以上是非白人的各种“有色人种”,而华裔为主的亚裔又占了“有色人种”的一半以上。
为了多元文化相互沟通的需要,笔者在大学里开了一门课,叫做“东西方性爱哲学比较”。
这门以讨论为主的课,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广泛涉及到“性”与“爱”的以下一些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关于“性”的方面有:(1)东西方“性”观念的形成;(2)“正常的”性与“反常的”性;(3)婚姻、婚外恋和婚前性行为;(4)家庭暴力与“丈夫强暴”;(5)堕胎与节育;(6)卖淫与性疾病;(7)性教育与色情文学;(8)性骚扰与约会强暴;(9)同性恋。
关于“爱”的方面有:(1)东西方“爱”观念的形成;(2)博爱;(3)友爱;(4)父爱与母爱;(5)自爱;(6)浪漫爱;(7)伪爱。
在讨论中,跨族裔的婚恋与性爱关系,自然成了人们最感兴趣的论题之一,而且它几乎涉及到以上所有层面的问题,如跨族裔的浪漫爱、友爱、婚外恋、同性恋、卖淫、性骚扰、约会强暴和家庭暴力等等。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带有强烈的争议。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管怎么样,今天的年轻一代总比老一代对很多问题要宽容得多,更注重个人的权益和选择。换句话说,只要个人觉得可以接受,又不影响其他个人的权益,就是合情合理的。例如,大多数人本身并非同性恋者,却认为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是个人的选择,因而应该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对待跨族裔婚恋,年轻人也比老一代人要包容得多。在校园里,跨族裔的学生们似乎没有丝毫心理障碍,到处展示甜情蜜意、男欢女爱。
笔者曾经对选修“东西方性爱哲学比较”这门课程的182名学生(共4期,其中:白人86名、亚裔47名、拉丁裔38名、黑人11名),作了有关跨族婚恋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引言(2)
肯定 否定 无确切回答
本人可以理解 97。3% 0 2。7%
家长可以理解 52。2% 22。5% 25。3%
本人愿意约会异族异性 86。8% 2。2% 11%
本人曾约会异族异性 58。8% 28% 13。2%
约会中无交流困难 34。6% 24。2% 41。2%
约会中交流困难可解决 53% 0 47%
根据1997年12月5日《今日美国》刊载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57%以上的美国年轻人约会过异族对象,其中包括白人、黑人、拉丁裔和亚裔。
有三个原因使然:(1)由于多族裔社会结构的日益发展。例如:过去20年来,中学少数族裔的学生数目猛增,从1976年的24%上升到1997年的35%,因此年轻人有了更多相遇的客观环境。(2)由于家长们的某种宽容。例如:有62%的受访家长表示完全接受儿女的跨族裔恋情。(3)由于性需求的多元化。例如:对600名13~19岁年轻人的调查,有97%的被访者觉得异族对象有性吸引力,故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提出约会。此外“好奇”、“标新立异”,甚至“满足对家长的叛逆心态”等等,也是与异族对象约会的理由。
从教室和校园,再向整个美国扫瞄,跨族裔的婚恋和性爱关系更是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角落。
这种现象当然会带来新的思考和挑战,同时也带来正面效应的进步与发展和“负面效应”的“困扰与危机”。
随着中国大陆史无前例的社会大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中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全方位,包揽万事万物的,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上,不仅是总体的,而且是个体的,可以说涉及了人类所应有的一切理念、情感、欲求、价值和行为。
其中自然而然牵扯到性爱、婚恋与家庭。
不少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同其他种族的美国人,其中主要是白种人,产生了性爱、婚恋,以致组成了家庭。
像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这种新组合的生活中有喜剧,有悲剧,有闹剧,还有更多的是悲喜闹一应俱全的正剧。
笔者根据自己在美国多年教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的经历,以及对祖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熟知,力图揭示出中美婚恋和性爱关系的外在现象中一些带内在规律性的东西。
任何社会现象从整体上看绝非是孤立的,或多或少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宗教的、地缘的、甚或心理的原因。例如一个中国男人或女人到美国来,可能从纯粹个人意义上说,是由于各种偶然的因素,但从总体大环境来说,却是中美互相开放的结果。
本书尽量尝试用较客观、理性、全面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观察和总结、分析和综合。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中美婚恋的历史缘由;(2)中美性文化的差异;(3)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性心理基础;(4)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某些困惑与问题;(5)中美婚恋关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分析;(6)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文学再现;(7)中美婚恋关系的趋势展望。
本书虽远非鸿篇巨制,却是在参阅了大量有关专业书籍、收集了大批有关资料、访谈了众多有关人士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材料和篇幅的限制,笔者需要申明两点:(1)本书主要讨论中国人与美国白人的婚恋和性爱关系;(2)本书主要讨论中美异性之间的婚恋和性爱关系。
不论褒贬如何,有一点也许可以不太自谦地说,在中美婚恋这个领域,本书是第一部较系统、较翔实、也较有自己一定原创特点的专著。
笔者本意不想把此作写成枯燥无味的纯学术论著,也不想无原则地追求“市场效应”。因此,希望本书能“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但倘若“道者见道,淫者见淫”,那也是无奈之事,并非所愿。
读者可以跳过某些相对“过于理论”的章节,例如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那几页,而挑阅另外一些较具体、形象的篇幅。不过,假如能稍微耐着性子试着读完那些“抽象”,也许会觉得也不一定是全然乏味,因为它们代表西方思潮的某种走向。也许是强人所难,作者还是斗胆建议,除了第十四章“东西方性文化的撞击与消融”之外,其余十三章还是很有可读性的。
对中美婚恋这个社会问题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下笔者的另一部纪实文学集《哈罗,洋情场》(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作为姐妹篇,该书收集了中美婚恋或性爱关系中的28个详细生动的“案例”,从中也许可得到更为感性、形象、立体的认识。
丁子江
2000年12月于洛杉矶
“天使城”的华人
北美洲大陆的西南角有一个大都市。
这就是闻名全球的洛杉矶,它是美国第二大城。
以洛杉矶市为中心的所谓大洛杉矶地区,背靠圣加布里埃尔山,面对太平洋,有4080多平方英里,由近百个卫星城和1000多万人口组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连在这里住过几十年的华人都不知道,洛杉矶在西班牙语里意思为“天使”。
洛杉矶就是“天使城”。
天使城乎?天使城兮!使人幸福的天使难找,给人带来磨难的魔鬼却不少。
大暴乱,大枪战,大罪案,光怪陆离……
大地震,大火灾,大污染,此起彼伏……
但洛杉矶人却深深地依恋这个并非天使城的“天使城”。
她毕竟半是魔鬼,半是天使。
她还有宜爽的气候,迷人的色彩,欢快的节奏,融洽的人群……
洛杉矶是流行文化或大众消费文化的发源地,风靡整个世界的好莱坞和迪斯尼的总根就在这里。
洛杉矶又是多族裔文化的荟萃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小台北、小东京、小汉城、小西贡、小孟买、小曼谷……你还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人们混处杂居。
华人习惯把自己叫作老中,把白人叫老美,把黑人叫老黑,把墨西哥人叫老墨,把韩国人叫老韩……其实,在这一地区,白人已经成为少数族裔。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白人恐怕也会成为少数族裔。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之外,恐怕美国的洛杉矶可称华人最大的聚集区了。有人说有80万,也有人说有90万,甚至还有人说有100多万。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连美国政府也是一笔糊涂账。据官方所谓有关统计,有65万。不过这个数字显然极不准确,它并没有包括许许多多非法偷渡的人蛇、短期访美滞留不归的人员以及变动不居的盲流人口。
这里的华人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甚至第七第八代……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其先祖来北美淘金、修铁路、做苦力的广东台山人。这里的华人有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来的,也有从越南来的、日本来的、韩国来的、东南亚来的以及世界各国转道来的;其中大陆客,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来的。这里的华人有合法的、非法的、半合法半非法的;有来留学的、做正当生意的、隐居当寓公的、搞政治避难的、铤而走险作奸犯科的以及一心追逐美国之梦的。
华人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为女性。
中华女性向来具有柔弱胜刚强的特性,在这块充满挑战性的新大陆,她们充分显示了自己坚韧的适应力,使异性同胞大有望尘莫及之叹。在异国他乡,她们所创造的阴盛阳衰效应比在故土更可观。
仙蒂角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度,洛杉矶在美国又是一个年轻的城市。
年轻的城市不断创造着年轻的名胜。
从洛杉矶市中心驾车沿101高速公路,往北大约开20多分钟,就到了卫星小城伯班克。
这里有一家叫仙蒂角的餐馆,经营一些中西合璧,说白了,就是中不中、洋不洋的饭菜。它卖的各种汉堡包、三明治,从外观上看,与别处卖的没什么两样,可里面的内容却很有创意——蘑菇火腿夹心、牛肉洋葱夹心、蛋肠鸡肉夹心等,它同时也卖改良的中式快餐——炒面、炒饭、春卷等,其中最出色的是煎蛋卷。然而,真正吊老美胃口的却并非是这里的饮食。
到底是什么?
餐馆的老板娘是一名华人女子,英文名字就叫仙蒂。仙蒂这个名字很漂亮,但仙蒂这个人却离漂亮相去甚远。乍看见她,就像遇到一个乡下开骡马店的大嫂,甚至大妈,但决不像
电影《日光峡谷》里那个迷人的老板娘。仙蒂胖乎乎的脸上挂着憨实的笑容,别看她貌不惊人,知名度却颇高,常常在各种媒体上曝光,不仅《世界日报》等不少中文报纸和当地英文报纸,就连《洛杉矶时报》这样的影响美国主流社会、甚至有全球影响的英文大报都对她有专访和人物特写。当地的主要电视台也播过有关她的专题节目。就连远在英国的一家著名杂志也津津乐道地大谈她的业绩。
究竟是什么使她声名大噪呢?
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