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旅行结婚。
有时,异族通婚的参与者们,为了避开由各自文化引起的太多麻烦、烦恼和冲突,而有意发现第三条道路,甚至随机性选择。例如:照西方的规矩,在晚宴中,女士们先入座,然后才是男士;贵客应坐在女主人的旁边,男性和女性则一个隔一个围坐在桌旁。而照中国的规矩,则是按尊长辈分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安排座席,这样一来,当然是男士第一了。贵客必坐离门最远处,而男女主人必须是离最尊贵客人最远处。面对这种麻烦,有的中美夫妻干脆舍弃上述两种礼节,采取一种不管男女尊贵,一律随机入座的方式。
中美婚恋的性科学分析
打破中美婚恋研究的传统局限
1996年,在英文《美国亚洲杂志》上,两位华裔学者考琳·方教授与珠蒂·杨教授,在《寻求合适的婚配:华裔日裔美国人的异族通婚》一文中,提出了较新的研究角度:一是过去的异族研究大都注意亚裔女性与美国白人男性之间的婚恋,而现在应该同时注意亚裔男性与白人女性之间的婚恋;二是过去的研究大多注重人口统计的数据,而现在应该更重视实质性的个例面谈;三是过去的研究大多对异族通婚作一种同化主义的解释,例如认为异族相互之间在身体和社会差距上得到缩小之后,才可能真正谈得上浪漫爱或和谐婚姻,而现在应该打破这种偏见。
但这两位学者仍偏重旧华裔移民及他们下一代的异族通婚,而没有注重新移民,尤其是中国大陆新移民和留学生。例如她们访谈的19名女性和24名男性都是出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代表了废除反异族通婚法和民权运动的一代。
经过访谈,这两位学者总结了七条:(1)可接近性是异族性爱与协调的先决条件。所有访谈对象的异族通婚都是有充分接触的机会,如在同一学校或同一工作单位相知然后亲近,然后在浪漫爱的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关系。(2)对本族异性没有有效的接触或时机、地区不对。有的女性被访者原本打算找一个同文化的异性对象,但在婚龄期或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却没有机会碰到本族的异性,而接触的几乎都是异族异性,于是担心年龄大了将来更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便在白人中凑合找了一个。(3)对本族异性的不满。许多访谈者,不管男女,认为本族异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如白人男女更有吸引力。此外,亚裔女性认为本族男性对她们不能平等对待。(4)认为美国文化优于一切文化,而本族异性落后于流行的美国文化,在价值观、爱好、生活态度方面都太过时。(5)对自己父母属于原属文化的婚姻不以为然。不少被访者企图避开老一辈的婚姻模式。(6)担心近亲交配和“乱伦”,因为被访者的一代的同族圈子很狭小,血缘关系很近,很容易有自家人的感觉。(7)持“攀高主义”的婚姻观,认为找一个种族或社会地位“高”一些的配偶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上述七条对中国大陆新移民和留学生来说,有的大致适用,如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有的不太适用,如第五条和第六条;有的虽适用但表现形式不很相同,如第四条和第七条。
传统的方式通常把亚裔归为一类,或者稍细一点把东亚,例如华裔日裔同列为一项。与这种方式不同,本书主要谈华裔,而且着重谈从中国大陆来的新移民和留学生。
美国男人眼里的中国女人(1)
一般美国男人对东方女人的看法非常笼统,甚至不少人在外形上都不一定分得清日本女人与菲律宾女人的区别,更不用说她们之间的内在区别了。
根据阿尔伯特·果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美国白种男人比白种女人对异族交友和通婚要宽容得多。例如:持“很不愿意”态度的,男的比女的低3%;在愿意与日本人结婚的比率上,男性也比女性高达近一倍。
最初,一般美国男人大多是在纽约、旧金山唐人街或中国餐馆、洗衣店里看到华人女性的。
有社会学家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唐人街上的华人永远是第一代,不管100年前从广东台山来的老一代移民,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一代移民,一直如此。这是因为当第一代移民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语言文化的隔阂,使他们或她们很难甚至不可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美国人对华裔一类的亚裔女性有一种看法,认为她们娇小、善于屈从和甘作被动的泄欲工具。对争取个性解放、事业性强、敢于追求的西方女性感到头疼的某些美国白人男士来说,也许东方女性的这些“特点”更能吸引他们。
当俗称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华人)的第二代逐渐被同化,成为黄皮白心的“香蕉人”,受到完整的美式教育、语言训练和全盘文化熏陶,有着很强的专业能力,成为白领化的中产阶级,当然再不会留在唐人街。一些受过教育的美国男士,可能在大学的校园里,看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几代的华裔女性。
另一个现象就是,有一批与唐人街的华人不同的另一类华人移民,他们或她们在故土就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战后,随着美国社会的开放,一批接一批,又来到美国留学,获得高学位和高科技训练,并在美国的大公司或高等学府谋到高就。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是来自所谓非共产主义国家或地区的华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大陆留学生来到美国深造,其人数竟在外国学生比率中名列前茅,甚至常常排在第一。中国学生学成后,又因为各种政治或个人的原因留在了美国,其中许多人在美国主流职业市场占有了一席地位。在这一类高学历和高科技的新型移民中,女性占一半或至少接近一半。
于是,受过教育的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美国白种男人,在校园里,可以轻易看到大批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或新加坡等其他东南亚国家来的华人女生;在高科技等专业领域,也可以轻易看到大批从上述地区来的华人女士。
与几十年前不同,更与一百多年前不同,在美国的华人女性的成分更丰富多彩,更趋多元化。
如今,华人女性的形象再也不仅仅是昔日清一色“广东台山式”或某个“有限地域式”。且不说台湾、香港或其他海外华人地区,仅近20年来,以各种方式来到美国的中国大陆女性就够使人眼花缭乱。
京妹子、海妹子、川妹子、湘妹子、鲁妹子……北妞、南妞、东北妞、西北妞、西南妞……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干部家庭出身、军人家庭出身、民主人士家庭出身、工人家庭出身、农民家庭出身……老大学生、老三届、小三届、六八式、前红卫兵造反派、“老插”知青……女影星、女歌星、女舞星、女球星、女画家、女模特、女教授、女作家、女记者、女官员、女医生、女科学家、女工程师、女经济师、女设计师、女建筑师、女武术师、女企业家……多得无法枚举。
几乎国内所有的类型,在这里都应有尽有。
这些众多的新移民女性,抱着实现美国之梦的理想,来到这个异国他乡。虽然,她们没有在美国受过教育,英语不甚灵光,但由于在故土原有的身份和地位,使其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期待,都与唐人街的旧式移民女性不可同日而语。
与一般美国白种男人不同,一些有教养、有学识、有阅历或有较高人文精神的美国白种男士,就会打破传统的偏见,对华人女性做出重新认识。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华人女性之间的某些相异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美国白种男人的眼里,中国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恐怕要从与三个“参照系”的相比较中得到答案,即从与白种女人、与其他异种族女人及与其他黄种女人的相比较中才能得到答案。
例如:不少人认为美国白种女性过于独立自主,女权思想过浓,家庭观念不强,脾气易变,对婚姻不太忠实而容易感情转移,身材易发胖,发育虽早熟但也易衰老等等。
与其他各国女性相比较,一般说来,在美国白种男性看来,中国女性有下列特点:(1)性情温顺,待人贤惠,处事得体,任劳任怨;(2)家庭观念强,对丈夫子女很会照料;(3)教育水准比较高,文化素养比较良好;(4)持家勤俭有方,善烹调和料理家务,理财较为精明;(5)注意为妻贞操,感情比较专一,不容易变异,能使家庭稳定;(6)身材苗条,皮肤细嫩,面容显得年轻,似乎不易见老;(7)某种生理体质特征易使男性产生性满足感;(8)某种心理感情特征易使男性产生性满足感;(9)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较低。
美国男人眼里的中国女人(2)
洛杉矶十八频道国际电视台中文节目中,有一个中文“脱口秀”叫“佩佩时间”,由旅美著名香港女影星郑佩佩主持,很受华人观众的欢迎。这个节目谈到过不少相当“焦点”的论题,如华人同性恋问题等。有一次,“佩佩时间”专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及一些当事人与现场观众一起,讨论了中美通婚,其中特别提到了这种婚姻的“性心理”问题。几位与前白种太太离婚、又娶了中国太太的美国白种男士,几乎有着共同的看法:一是美国太太们太厉害、难控制,而中国太太好相处;二是美国太太们不专一,一闹离婚,就搞得自己荡家倾产,而对中国太太似乎不必担心太多;三是美国太太们年轻时很性感,一过30岁就不经看了,而中国太太乍一眼并不性感,但很经看,总很年轻的样子。
洛杉矶24小时中文1300广播电台每周六下午有一个叫“与老外聊天”的节目。在美国的华人很有意思,明明旅居别人的国家,却叫美国人“老外”。这些“老外”们,大多数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多少也懂一点中文。很多次,这个节目邀请的白种“老外”,大谈了自己与中国太太或女友的关系和对她们的看法,引得听众好奇不已,打电话追问个没完。主要问题有:文化背景不同怎样沟通?会不会经常吵架?为什么原因吵架?洋公婆家对媳妇如何看待?夫妻容不容易互相厌倦?性生活和谐不和谐?性生活上都有怎样的问题?华人女性有什么样的性吸引?
听众中,一些本人嫁给“老外”的华人女性们也赶热闹,加入讨论,披露自己的亲身体验,甚至一些“小隐私”。很显然,女性听众比男性听众更为热情,大有跃跃欲试、以身试“法”之意愿。一般来说,那些主讲的“老外”们,颇为节制,颇为含蓄地回答上述问题。只有一次,一位“老外”被逼“急”了,在回答“华人女性有什么吸引力”时,找不到恰当的中文字眼,竟用英文说了一句:也许有的白种男人与华人女性做爱,会有一种“征服感”般的“性满足”。结果弄得英语大部分不算很好的中国听众不知所云。
洛杉矶AM640广播电台有一个深受欢迎的“罗瑞尔博士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罗瑞尔(Laurel)博士是一位著名的性心理学专家,以知识广博、思维敏锐、言谈大胆著称。有一次,她主持一场中美通婚的讨论,热线电话接连不断。许多白种男士借此机会大发牢骚,控诉了白种女人的种种不是,几乎是“字字血,声声泪”;同时又对中国女人大为推崇。甚至,有的人不加掩饰地说,美国女人几乎使他失去性功能,而中国女人又使他重振了“雄风”。
有不少美国男士找东方女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觉得难以对付新的婚姻关系的危机,其中一个是所谓“丈夫强暴”的新案例。
人们普遍认为,自古以来,丈夫与老婆做爱“天经地义”,不管后者是不是愿意。即便到了人类文明的现在,丈夫硬要老婆做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道德问题”,而在美国却成了犯罪的法律问题,可以起诉定罪。这种情况可以变得极为复杂,夫妻天天晚上睡在一张床上,做爱可能随时发生,而结果“主动权”全在女方,即便当每次自愿做爱完事之后,一旦有什么事不高兴了,便说男方强暴。
前几年,美国还有一个轰动的案子,一个老婆不满老公要她做爱,就用剪刀将他的生殖器剪掉了,结果妇女界一片支持声。
在这种对比下,一些栽在白种女人那里的美国男人,以为中国女人相对温顺,不会如此蛮横。
还有的美国男士找中国女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女人太开放,可能有各种性病甚至“艾滋”,而中国女人则相对“干净”。
也有的美国男人以自己的亲自体验,指出中国女性不爱运动,兴趣单调,在东方娃娃的新鲜表象之后,隐藏着乏味和呆板,而且活力不够,身体缺乏弹性,性配合的能力较差。
从总体上说,“老美”男士们对华人女士们的印象,一是从对中国文化的蒙胧想象性认知中得来的;二是从男人为中心的角度来观察的;三是从个人心理特质的作用中产生的。实际上,他们想象中的华人女性与现实中的她们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是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个性差异所造成的。
一些美国男性由于接触中国女性多了,逐渐在实践中,克服旧的“原型偏见”的误导,对她们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或更具体的了解,有的人可以分得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不同地区女性的某些差异,还有一些甚至对大陆的北京女子、上海女子或四川女子有一些区分感。不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产生了某种新的“原型偏见”。
这些对中国女性新的了解或“偏见”包括:(1)绵里藏针;外圆内方;柔中有刚;软中有硬;嘴上不说,心中有数。比一般的美国女性要有心机得多,做事更有策略,更有现实的理性和生活的逻辑,往往以退为进,善用迂回战术,最后总以某种韧劲儿达到自己的目的。(2)婚姻观较现实,多有明确的物质目标,如绿卡和经济保障等,有的出于某种窘迫,如大龄、残疾、孩子拖累等,找不到本族裔异性,而找美国人,但不一定建立在真正的爱情基础上。(3)金钱感强,但财产的法律观念还不算太强,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阶段,比较注重眼前利益,而不像美国女性更注重权益的法律保障。(4)社会适应性强,比中国男性容易融入西方文化,但有更多的盲目模仿性,在很多方面,甚至令美国女性自愧不如,但缺少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5)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保守,而是相当惊人的开放。(6)对婚姻和感情的忠实度不再像传统的女性,经常也会像不少美国女性那样,容易感情转移,但常常是从物质需要出发,遇到更富有或经济更靠得住的,便另谋高就。(7)在某些价值观上与美国女性接近,但在人格和身体方面仍有差距,仍注重吃喝玩乐等纯粹声色的享受,而不注意多元化的精神情趣和体育锻炼。(8)比较注重形式上的独立和自由,而忽略真正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往往表现为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而不是积极的个人主义,即并非自觉、主动和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整体女性的一分子去争取权益,而只是为自己捞一点暂时的利益。(9)比较注重外在的“浪漫爱”,而忽略发自综合精神修养的内在“浪漫爱”,往往会被某些西方男子的表面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