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勤勤,中国大陆一位小有名气的电影演员,先嫁给一个日本记者,后来又嫁给一个美国公司驻华的工作人员。据她自己说,因为这位美国丈夫太花心而离异。
美国的中文报纸也时不时报道一些成功的中美通婚,而这些当事人原本并非什么出名人物。
其中《新大陆》上一个关于美国盐业公司董事梦露的故事很引人注意。1989年,这个叫梦露的当时27岁的中国大陆女子,独身来美闯江湖,经历了事业破产、受人欺骗遗弃等不幸遭遇。但她决不气馁,继续奋斗。当她手头积压替人代销的8000多箱圣诞节礼品,又一次面临破产时,遇到了一位贵人。这位贵人年轻英俊,做事果断麻利,无条件地帮助她,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货物全部推销出去。紧接着,又对她来了个闪电求婚,光那枚戒指就2。5万美元。后来她才发现,这个男人出身于欧洲贵族世家,其家族在佛罗里达一带声望很高,他本人就是一个大富商。婚后,她与他夫唱妇随,以本来就雄厚的资本,加上两人的才干和奋斗精神,建立了美国盐业公司,拥有上亿美元的资产。对梦露,不少中国大陆女移民羡慕得发疯。在报纸上,人们谈关于钓美国“男人鱼”的体会,有人就感叹自己钓不上这样的美国“大鱼”。
中国大陆有句套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述那些“白人媳妇”无疑已起到或将要起到无穷的榜样作用。
中国式的爱与美国式的爱(1)
真是“行行出状元”,华人女性中有一个白人媳妇的状元,她的名字叫竹君。
竹君在中美通婚上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她的两本书《嫁作洋人妇》和《中国式的爱》,据说风靡了整个海外华人女性世界。
正如一些评论家所点出的,她的身行笔录,反映了在异质传统对照下的中国文化特色。竹君把与洋夫婿日夜相处的点点滴滴,化成经验和心得,成为两种文化在对照中融合的成功范例。竹君的成功之道何在?
她将她所说所做的一切归为五个字,叫做“中国式的爱”。古今中外的“爱”形形色色,有“博爱”、“个爱”、“自爱”、“物爱”,还有“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情之爱”等等。那什么又是竹君的“中国式之爱”?
这恐怕很难一下子归纳完全,还是从她的一些“点点滴滴”说起。
竹君是大约15年前嫁给白人夫婿菲立普的。人们都会好奇,她与他,在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情况下,怎么在一个屋檐下相处?又怎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一起工作?
竹君与菲立普之间存在三个基本差异,即两性差异、文化差异及个性差异。如何克服这三种差异?
在她看来,很多事情是很难判定谁是谁非的,只是观念不同、做法不同而已,但“爱”是一个大前提,在它之下,什么都可以包容和谅解。相处久了,对彼此的个性相对了解,在不知不觉中,相契相合的部分愈来愈多,有些事情她顺着他,有些地方则他配合她,一切都成为自然,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彼此影响,对许多事情原先是各持己见的,在大家各让一步下,很多事情都很好沟通和解决。
竹君承认,在婚后的最初两年非常艰难,因为各自从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而视为当然的事,常令对方恼怒,认作不可思议。她指出,每个人都渴望被人理解,尤其是男人,因为女人比较容易透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向亲人或知己诉说,但一直扮演强者的男人,除了一般生意上的朋友,可以说真心话的人不多。外国男人更是从小独立,不像中国人自小对亲情那么依赖,因此常常视妻子为最亲的人。
夫妻二人像是两个点,融洽时之间构成一条直线线段,根据几何原理,在所有两点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然而,当夫妻二人不谐调,甚至出现纠纷冲突时,线段立即变成了弯弯绕绕、扯不清的怪圈线,此时两点的距离反而变得最远最远。
竹君的洋夫婿菲立普是一个个性霸道、脾气暴躁的男人。菲立普在与竹君结婚之前,已离过两次婚,有四个孩子。离婚的原因可以是很多种,症结决不会只在一方。不管如何,恐怕在菲立普一方,也有着其个性的悲剧。
竹君在与菲立普结婚前是他的秘书,当这个上司发脾气时,她总以第三者的立场耐心倾听,并技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那只是老板与雇员的关系。而婚后,他的一切都与她息息相关,她怕他受到任何一点伤害,总常常提醒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却不知,首先应该去认同他,以他喜欢的方式对他好,这“好”必须以他的标准和需要为主,而不能用她自己的“好”的标准来衡量。婚姻使她成熟,她学习到,不要要求对方的想法与自己完全相同,应该试着穿他的“鞋”走走看。她悟得一个道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只有“立场”与“观念”的不同。
竹君最大的感触就是,学会如何煞费苦心去化解丈夫的时时爆发的愤怒情绪。
她的“中国式的爱”,在一定意义上,可说全称是“爱情化的中国式智慧”,或者是“智慧化的中国式爱情”,还可以说是“中国化的爱情加智慧”。要不然有一位名人怎会称她的见地是“转识为智”的升华。她的这种爱情加智慧的中国谋略术,可以归为下列几条:(1)柔弱胜刚强;(2)情感的成熟化;(3)让步中求进步;(4)换位思考;(5)明白动态的人生过程;(6)建立支援团体;(7)亲情与爱情的良性互动;(8)运用中国式的管理方法促进对方的事业。
有的人是“顺毛驴”,你必须是顺毛摸,而决不能逆着毛摸他。顺着毛,他会驯良温善,而逆着毛,他则会狂奔乱跳。
竹君总是顺着菲立普的脾气,用自己的温柔抚慰着他,不断“驯化”着他。有一次,竹君与几个同事听讲演,回去给菲立普带了他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谁知,他接过蛋糕便狠狠向墙角摔去。竹君这才知道,自己听讲演违反了丈夫的时间表,而以后必须以他的时间为主,来安排自己的日程。后来又一次听讲演,她就巧妙地引着他也产生兴趣去听,结果皆大欢喜。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竹君同菲立普每天一起上下班,经常与其他车辆发生纠纷,每遇到这种情况,菲立普总是与其他司机争吵不休。竹君怕惹事,就息事宁人劝说丈夫“算了吧”,谁知菲立普更恼火更不满,认为老婆都不理解自己的心情,于是转把怒气撒到她身上。经过多次教训,竹君检讨自己,并设法营造一种气氛。她准备了纸、笔和照相机,遇到不守规则的车子,她就在菲立普还未发怒之前,先有所行动,记下车号、公司名称及时间地段,并拍照为证。离开现场后,同时还不忘戴高帽子,夸菲立普开车30年技术高,应变能力强,换成别人,后果不堪设想云云。然后,在车子里还继续责怪那些司机种种不是,故意越说越气,引得老菲反过来劝慰她息怒。有次事后,她写一封告状信给一个卡车司机的公司,结果那公司回信表示歉意,并说已对此司机进行了处罚,对其职业发展有影响等。菲立普听后,反而对这名司机深感同情。
中国式的爱与美国式的爱(2)
竹君认为,其实菲立普是相当明理的,任何人受到刺激,都会有情绪反应,只是每个人处理方式不同。菲立普一类的美国人一般作风是当场把怒气发泄出来,发泄的后果不会先考虑。而中国人讲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当场撕破脸,对大家都不好。后来连菲立普都明白了这一中国古人说的大道理。
菲立普有一次应邀演讲,谈的题目叫《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中国听众们听后觉得他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人。这恐怕与竹君的开化和宣导分不开。菲立普谈到,中国的主管们在开会时有时像“墙头草,两头倒”,似乎没有原则。而美国人个性直率,有棱有角,对与错,当场辩论,像是一边吵,一边找答案,吵完,会后再握手。中国人开会,当场没有意见,怕得罪人,会后再私下沟通、协调,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外圆内方”,“彼此留有余地,下次还要见面”。以前总以为“对事不对人”,其实事是人做的。菲立普自己也悟得,只要事情解决,又有融洽气氛,这种中国式的沟通也有好处。中华民族是最有弹性、头脑最灵活的民族,好像一切都“不一定”、“随便”,一切看情况而随时调整,虽不给你一个确切的回答,其实是给彼此更广大的自由空间去思考。中国人也高深莫测“很难说”,所以必须动之以情“好好说”。
因为中国人自尊心强,所以一定会把份内的事做好。因为做事有弹性,许多棘手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表面上看,中国人好像没有什么逻辑,其实不然,好比台北的街道,乱中有序,每个驾驶人都胸有成竹,往自己要去的方向行驶,个个达到目的地。中国人爱面子,就算犯错,不能当众指责,否则他们会强辩到底。所以当菲立普的瑞典籍老板问他,对中国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他回答说:“中国人不能去管他,只要让大家各自发挥所长,随时关心他们,他们是相当优秀的民族。”
因此,菲立普在竹君的“开悟点拨”下,总是用一种中国式的管理来对待中国员工,取得很大的成效。菲立普推行的门户开放式的管理,使员工充满了向心力。而由雇员变成老板娘的竹君,总是居间使协调工作顺畅。
中华民族最讲家庭关系的谐调,孔夫子说教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齐家”。竹君很替菲立普着想,她对他的父母很孝顺,对他的两个前妻相当理解同情,也对他的四个孩子很关怀照顾。她和他经常给孩子们打电话、通信,或去看望他们。她了解到,美国的孩子们都很独立,父母和孩子就像“朋友”一样,因此,她也必须扮演“朋友”的角色,尊重和关怀他们,只要付出,没有期盼的心,有时反而会带来意外的惊喜。比如母亲节,25岁已为人母的大女儿就寄了一张母亲卡给她,三女儿自己画了一张圣诞卡给他们。她觉得“付出”也是一种快乐,她不时给在大学住宿的二女儿寄一些衣物;并按小儿子的要求,给他买了他喜欢的牛仔裤和球鞋等。
她开始并没有想到,菲立普会十分孝顺她的父母。“在你父亲眼里,你像根本没有结婚,他们不知道你有了可以保护你的先生”,“娶你就是连你的父母一起娶”,这就是菲立普的由衷之言。“爸妈两人身体不如以前,电话门铃都听不见,我不放心他们,还是接他们来我们家住吧!”她父母有个什么病痛,他的紧张与担心决不亚于她。他总会想一些花招让老人们惊喜,例如,有一次,他竟然悄悄买好了机票,预定好旅馆,带她的老妈回家乡北京,实现了老人多年来的梦想,并在北京的白纸坊,耐心地帮助她找到了失散的亲人。菲立普把竹君的干妈也当作自己的干妈,尽管美国并没有这个习惯。他甚至非常尊敬和爱戴竹君幼时的老保姆,还专门去香港看望她。
竹君知道,这对菲立普是很不容易的,他十一二岁就开始送报赚钱,学会独立,十七八岁已搬出家里,他并非不爱父母,而是表达方式不同。他有各种节日的卡片,和为各种亲友和情况而设计的卡片,一张卡片,一通电话,寄一个小礼物就算维系亲情了。
竹君谈了自己为什么事业成功和婚姻成功的秘诀:(1)语文、外语的能力;(2)沟通技巧;(3)积极主动与尝试精神;(4)丰富的知识;(5)乐观开朗的个性与热心服务的精神;(6)注意“群性”、“弹性”和“外圆内方”;(7)敏锐的洞察力与分析力;(8)注重外表的修饰;(9)耐心与诚恳的态度;(10)自信的建立。
菲立普和竹君在野餐会上,曾与同事们谈了什么是魅力女性,结果大家形成七点共识:(1)性生活配合;(2)好的听众;(3)情绪的支持者;(4)友情;(5)外在修饰;(6)独立性;(7)鼓励。当然,在菲立普看来,作为他生活伴侣兼工作帮手的竹君,就具有这七种魅力女性的特质。
竹君经验公布于众之后,有赞赏,有仿效,也有一些批评意见。
有人认为,她把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加以现代化的包装,实际上仍然是“男性中心论”和“大男子主义”的服从物和牺牲品,并没有真正的独立人格。还有人认为,她把婚姻两性关系处理得过于人为化、谋略化、技巧化,而不是一种真情的自然化,整个婚姻像是她实践公关专业的有形物质成果。另有一些人认为,她由秘书升作老板娘的婚姻模式很不典型,很容易误导年轻女性,企图投机地走一条改变地位的捷径。也有一些人则认为,竹君经验应以平常心待之,它只是一种个人私生活方式的总结,既不用褒,也不用贬,全凭读者自己的感应和评判。
张爱玲与她的洋夫婿赖雅(1)
1995年9月初,在洛杉矶的西木区,一代文学女奇才张爱玲在公寓中孤然离去,身边没有亲友,没有熟人,甚至连一个生人也没有。好几天后,公寓管理员觉得不对劲,这才发现……
张爱玲死后比生前显赫得多,一时间,传记、悼文、特写、回忆录,溢美之词充斥中文文坛。奇怪的是,人们只津津乐道地大谈她与“汉奸文人”胡兰成的一段中土姻缘,却没有人提及她在美国的另一段洋姻缘。而后一段比前一段要感人,要真情得多。与张爱玲有多年通信关系的美国华人作家司马新,最近著书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55年秋天,张爱玲从香港移民美国,就在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在美出版。年少便成名,一向才高心也高的张爱玲,立志在英文的文学天空中翱翔。
第二年三月间,她得到著名的麦道伟文艺营的赞助,便去到那里,专事文学写作,争取出版第二部英文小说。
麦道伟文艺营建于1907年,由著名作曲家爱德华·麦道伟的遗孀玛琳·麦道伟所创立。它坐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群山密林之中,占地420英亩,是由40多栋大小房舍、别墅、工作室、图书馆等构成的建筑群,可谓世外桃源。文艺营的设想是,赞助有才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暂时摆脱世俗的干扰,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专门从事创作。在这个美国作家荟萃之地,她邂逅了美国白人作家甫德南·赖雅(Ferdinand Reyher)。
赖雅原是德国移民后裔,年轻时就显露了耀眼的文学才华,他个性丰富多彩,知识包罗万象,谈吐才气横溢,处事豪放洒脱。结过一次婚,有一个女儿。但生性奔放自由的他,很不适应婚姻的束缚,便与女权主义者的前妻解除了婚约。在这以后的岁月里,他也结交过不少动人的女友,但她们中没有一个愿意也没有本事与这个男人共结连理,直到他65岁遇到张爱玲。
赖雅由于社会理念和好动的个性使然,再加上生活压力造成的注意力分散,并未将自己文学的才华施展到登峰造极,也就是说并没有写出使自己不朽的作品。
赖雅在30多岁时,衣着入时,风度翩翩,一副帅哥才子的派头。然而,到了40多岁时,人们一看他,就像一个资产阶级的对头,因为那时的他,变成了一个热情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并没有加入共产党。赖雅本来就疾恶如仇,对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