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孩子尽早开始“第一次”
一个发育生长正常的儿童,到了2周岁后大多数会自然地出现摆脱母亲“控制”的倾向(在这些孩子们的眼里,他们总是将母亲的呵护视作是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往往会大声嚷嚷:“妈妈,让我自己洗脸!“妈妈,我不要你喂饭,我自己会吃饭!” 虽然孩子第一次学习洗脸极有可能洗不干净,甚至可能边洗脸边忘乎所以地玩起水来。但德国父母见此并不会沉起脸收起毛巾,或干脆代劳了事。大多数的妈妈会在耐心具体指点的同时,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赏:“真了不起!我们的宝贝会自己洗脸啦!” 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吃饭也许会弄脏了新衣服,或者搞得满桌狼藉,然而德国父母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反而满怀喜悦又诚心诚意地高声赞美道:“我们的宝宝真聪明,看他饭吃得多好,学得又多快!”
3岁的小奥妮第一次学习扣自己衣服上的那一排扣子。不是扣错了,便是笨手笨脚地老也扣不上。此时,在一边的母亲没有显出一丁点儿不耐烦,也没有上前取而代之,而是耐心地等候。
孩子终于把最后一颗扣子扣好了,一看时间,足足花了一刻钟。但做妈妈的仍然感到这点时间花得值得,因为这毕竟是女儿第一次学扣扣子呀!
鼓励是很重要的
4岁的小费特十分喜爱爸爸给他买的那双有漂亮鞋带的运动鞋,可他到底还小,老学不会系鞋带,有好几次还系成了解不开的死结。
妈妈有点心烦,主张去商店换一双不用系鞋带的“方便鞋”,但爸爸不同意。他鼓励小费特说:“系鞋带并不比吃饭难学,只要多练习几次,你肯定就能学会。”他还细心地将一条旧领带拴在椅背上以便孩子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练习打结。果然,不出3天,小费特不仅学会了系活结,而且还学会了好几种系鞋带的方法。
5岁的小赫娜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十分勤快。她已经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折叠自家衣服,甚至可以帮着妈妈洗菜了。不过以大人的目光来看,小赫娜做家务的“质量”自然还不够理想。
但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尽量放开手脚让她多作尝试。在婉转地指出她的不足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她取得的进步的充分肯定,他们还不无幽默地宣称,“我们的小赫娜以后长大了一定是个巧媳妇!”
专家的分析和建议
德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舒马赫在对那些不愿为幼童提供尝试机会的父母的心理作分析时指出:
首先,有些父母特别是一些年轻母亲,总认定“全面”照顾孩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事事处处总想“包办代替”。殊不知这么一来反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下去孩子不仅可能手脚笨拙,而且还可能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丧失宝贵的自信心,对今后的生活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不少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他们往往不现实地要求孩子一蹴而就,而在孩子出现挫折时便强迫孩子放弃努力。
此外,也有的父母对孩子尝试各种事情的“标准”要求过高,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后就往往索性完全由自己代劳,还认为这样反而省事、省时、省心。
舒马赫总结说:说到底,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量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德国另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威茨格则提醒父母说:要让孩子的尝试取得成效,还必须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注重各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并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各自的兴趣喜好以及心理需求。
他主张一开始让孩子作一些难度较小的尝试,以便孩子取得成功后自信心上升。接着再渐渐增大尝试的难度,目的是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培养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他还特别强调,孩子的种种尝试必须出于自愿,勉强或强迫只会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
100、芬兰男生喜欢家政课
芬兰万塔市的马尔蒂拉克索中学,初一年级的教室里一股浓烈的黄油味扑鼻而来。50多平方米的空间,20多名学生,4人一组正围着分布在教室四周的电炉台忙碌着,有的端盘弄碟,有的执铲上灶,分工合作,好不热闹!
原来,他们是在体验“家政”。已经煎好放在盘中的馅饼还在“吱吱”流油,尝一尝,味道果真不错。
开展“家政体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学会和掌握一点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家政体验的内容包括:烹调、针织、洗衣、烫衣、缝纫、整理房间、擦皮鞋等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还要学会“哄小孩”这门学问。
中学生每周要体验家政2~3个课时,其程序是:老师讲理论知识后自行操作、自行总结,如果是体验烹调,要把食品全部吃掉。有时还留家庭体验作业,根据经济、营养、味道三项标准,在家做一顿饭,由父母食用后做出评价,将结果报告学校。
家政体验除了学习生活知识外,还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对相互合作的认识,这对于学生们日后组织家庭,同家庭成员分担家务与合作极有好处。
芬兰学校的家政体验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不过以前的家政体验似乎只属于女孩子,直到后来,男生才被吸收进来,看来料理家政是男女共同的事了。现在,男生可是最喜欢家政体验的了。
101、教孩子做家务的技巧
一、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
让孩子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
二、轮流去干某些活儿
把孩子没有兴趣和觉得容易干的活儿交叉着让孩子做。
三、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
使孩子因完成劳动而产生一种成就感。
四、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
不让孩子感到父母只在吩咐他做家务,而要知道父母比他做的多得多。
五、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
父母要经常让孩子知道,对他们的帮助多么感激,这种真诚的感谢会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
第八辑 财商—学会管理零花钱
钱再多,也有花光的一天,而懂得理财,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不断累积。从小学会理财,和上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样重要。这是孩子将来生存必备的技能之一。
102、我儿子以为一打开抽屉就有钱
我们家对孩子花钱一直比较不在乎。现在,儿子以为要钱就是开抽屉的事,穿名牌用名牌,东西随便就扔掉要换新的,同学过个生日就要花几百块钱,稍不满足,就赌气不吃饭。
我们家境虽然还可以,但钱赚来也是不容易的。看到儿子这么不在乎钱,我们感到伤心,因为他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尊重父母的劳动。
专家评语:
算出孩子每周必须的花费,可适当多给一点,一次发给孩子,告诉他,不会再给了。
还可以鼓励孩子做点家务劳动,发给孩子工资。要让孩子知道,钱是靠劳动赚来的;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的义务是保障孩子必要的学习和生活,额外的花费只有劳动才能获得。
103、自己挣的钱花起来才会心疼
关键语:
现在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用钱,这些钱几乎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事所得到的报酬。
在美国,子女们的消费并不是又家长包办的,孩子们从小便有了对钱的支配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美国儿童手中的零用钱越来越多,他们的“小金库”少则数十美元,多则上百美元。
那么这些钱是从何而来呢?孩子们又是如何使用与支配自己的零用钱的呢?
正在读小学4年纪的莫丽告诉同伴:“每当我干一次家务活的时候,爸妈就会给我钱,我把钱放到储蓄罐里,每当圣诞节到来时,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钱了。”
另一位名叫基斯的11岁男孩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每次帮助父母除草,都可以拿到7美圆,因为除草是个很累的体力活儿。
实际上,上述的情况在美国十分普遍,在市场积极发达的美国,儿童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商品经济观念的熏陶与实践,付出劳动便理所应当地获得报酬,这在美国几乎是一条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
现在,几乎每个美国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这些钱几乎都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干事所取得的报酬。
父母给孩子钱的初中大多为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实际劳动的锻炼。应该说,在父母的教育下,大部分美国孩子能够妥善的使用手中的零用钱,而并不是随意胡乱挥霍,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才有一种珍惜的潜意识,这钱一般也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
美国的家庭消费往往也会对子女的用钱观产生影响。比如美国家庭中有时父母与子女花钱也实行“A…A制”,即各付各自的帐。
14岁的玛丽经常陪母亲一同逛商场,尽管她的母亲很疼爱她,但如果她看上了一种母亲并不喜欢的商品,那么对不起,母亲是不会为她付帐的,就得自己掏腰包,这时玛丽就要三四而后行了,“我不愿轻易花掉自己挣来的钱”,玛丽这样说。
不过,在美国孩子们眼中,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事情,他们一般不会因为父母不为自己买单而大哭大闹的。
在老师的教育、家长的开导下,孩子们在用钱中学会如何花钱,在用钱中懂得怎样花钱才是聪明的方法。
一位小学4年级的学生则坦率地告诉老师:“过去我有零花钱时就会急忙地把它花掉。现在不同了,每次我帮爷爷遛狗,都会得到2美圆,我就会把它封存起来,用来购买最需要的东西。”
相比而言,高年级孩子的打算则要长远得多,“我想等我长大后肯定都有不少好朋友,我会去参加朋友的Party,今后还会有汽车和房子,这些都需要很多钱,我想现在还是节俭一些好。”这是一个高中的男孩的打算。
在当今的美国,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认为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用钱本身并不是坏事,关键是要教育、引导孩子们能够正确的支配和使用手中的钱,从小就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
104、给孩子设帐户
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
根据法国消协一项涉及1700于个不同信仰、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家庭所作的一项专项调查,在拥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高占75%的家长赞成并实施给自己的孩子发放零用钱。
他们认定,即便是小学生,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此外他们的“社交活动”尽管看起来并不象成年人那么正式,但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支持。
在过圣诞节和生日时,幼童们第一次从大人那儿得到的零用钱可能仅为1…5法郎。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
对于这笔不起眼的小钱。家长们大多并不主张孩子们把它储蓄起来,而是鼓励他们合理地消费掉,如购买喜爱的零食、玩具或书刊。
消费以后,则可以跟孩子交流一下感受。如是否合算、满意,是否合理、必要,并从中可以获取什么经验、汲取什么教训等等。
此后当孩子正式上学后,随着孩子消费欲望的提高和消费种类的增加,零用钱可适当增加。
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法国家长还大多在孩子升人小学高年级,即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帐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一般并非区区几十或几百法郎,而是上千甚至数千法郎。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也是十分少见的。事实上,待孩子正式拥有了自家独立的帐户后,让孩子通过消费来理财的学习才算系统、全面地展开了。
当然,对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金钱的孩子,家长必须及时地作出指导,并充分予以关注。当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胡乱购买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时,大多并不会大动肝火或对孩子横加责备——权且把它当作孩子学本领时必须付盛的“学费”罢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一开始出现的“消费膨胀”心理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我反省和家长帮助后都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独立帐户”可能给另一些孩子带来的另一种极端则是在无意之中使其过度捂紧了自家的钱袋。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既然这些钱都已归入我的名下,那么我就理应尽量缩小开支。
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国人当然不会欣赏这种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财奴”式的消费理念,因而一定会采取一些办法来鼓励、引导这样的孩子更为勇敢大胆地消费。
他们一般会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作出消费,如建议孩子邀请小伙伴去看一场电影啦,买一双新的运动鞋啦,给爷爷或奶奶送上一束鲜花啦,等等。如果消费合理又有意义,那么孩子还会受到表扬甚至嘉奖。
“独立帐户”不仅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也可帮助培养孩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即所谓的“该消费时就消费、该节约时就节约”。
家长可与孩子商议其独立帐户必须保留的金额的底线,然后一起制定短期的储蓄和消费目标:开始时可能仅是小目标,如一把瑞士军刀、一件火车模型等,一般只须储蓄几个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后可转向较大目标,须耐心储蓄几个月才能实现夙愿;最后上升至更大的需储蓄上一年半载的大目标。
要是在这段时期孩子受到其他东西的诱惑而没能“挺住”,那么他就必须为自己的或合理或不太合理的花销负责。
换句话说,责任人不是家长,而是孩子自己!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从中可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领悟到一种辨证的得失观。
在专家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法国家长已认识到:要使孩子的“独立帐户”真正发挥帮助孩子学会理财的积极作用,家长对帐户“监控“的合理适度十分重要。
要知道,如果家长对其尚未谙世事的未成年孩子过度信赖而对孩子帐户的使用情况不闻不问,那么孩子可能很快便沦为大手大脚乱用钱的败家子。
而要是走另一极端,即家长事事管、样样问,孩子的一切消费仍由家长作定夺,甚至干脆将帐户锁进自家抽屉里,那么孩子同样也会因没有机会亲身经历理财的过程而领悟不到理财的真谛,当然也难以达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目的。
105、金融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秋田市私立山王幼儿园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金融知识。
在幼儿园的游戏课上,小孩聚集在模拟桓台前,小售货员将手工“寿司”送给小顾客,然后从纸箱做的“收款机”里取出“零头”,那里流通的“货币”是幼儿用彩纸做的。
该幼儿园开设了一家“珊珊银行”,发行一种专用“货币”,与小孩自己制作的货币不同。孩子在帮助别人做事时,如替同学收拾衣柜或书架,就可以到“银行”领取“货币”作为“报酬”。
此外,幼儿园还让孩子体验生活,外出步行约40分钟,然后花70日元购买车票,乘坐公共汽车回园,其目的是让孩子体味步行的辛苦和购买车票货币的价值。幼儿的家长说:“孩子有了数和量的感觉,就会更加珍惜物品和货币。”
106、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
【关键语】
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足确实想尽快买到商已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储,然后再用以后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