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29章

永乐大帝-第29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孝孺说,这是当局者迷吧。他没答应朱棣,他还会来求皇上的。
  朱允炆说:“不放人,总得找点理由吧?”
  “理由是现成的,陛下也不妨这么说。”方孝孺说,他告诉燕王,说年尾朝廷要在浙江兰亭办兰亭诗会,他说让燕王的几个儿子与会后再走。这样不是可以拖延时间吗?
  朱允炆并不认为这是上策,这只能搪塞一时,兰亭诗会后又怎么办?
  皇上还想把他们三人一生一世扣在南京啊?方孝孺说,半年后,我看鹿死谁手,也该见分晓了。
  这话也是,朱允炆点了点头。
  方孝孺说,这几天,他一直忐忑不安,心里不能不为燕王的不宣而到担忧。
  朱允炆认为方孝孺说得很对。朱棣回京,在朝野上下刮了一场大风。朱允炆问他有何说法?
  方孝孺说:“臣说了也没用。”
  朱允炆说:“这叫什么话?有别人这么说的,没先生这么说的。朝臣中有人很嫉妒你,认为朕对你的话言听计从,连恢复西周井田制都听,说朕是复古皇帝呢。”
  方孝孺说,齐泰的话是对的。燕王回京,可没闲着,这几天,忙着拜访在京各亲王、公主、郡主,他想扮成哀兵,博得同情。他敢回来,他是想让人们明白,他光明正大,心里没鬼,绝无反意。
  朱允炆很犯愁,朱棣这一招出其不意,很高明。朱允炆还真不好下手,齐泰他们主张趁这机会削他藩,这恰恰不是时机,朱允炆怕天下人指斥他。
  那是皇上太仁慈为怀了。方孝孺趁机再次建议,即使不削他封号,不治他罪,也该趁此机会调虎离山,把他改封到长沙,或南方随便什么地方,那他就是虎落平阳了。
  听了方孝孺的话,朱允炆很奇怪,方孝孺是最宽容的老夫子了,他也会有此奏议?
  方孝孺说,连他这老夫子都被逼出了这样的想法,可见当机立断处置燕王是多么急迫。倘这次坐失良机,再放虎归山,那朝廷就只好等着自食恶果了。
  朱允炆说他这几天睡不好觉,也想不出好主意来。也许,朱棣是真心悔过,不想与朝廷作对。那天在奉先殿上哭得震天动地的,连朱允炆都很伤感,毕竟是他的亲叔叔啊,他已经连削五藩了,那五藩又毕竟是有过失、有人告发的。燕王就不同了,他对社稷有功,地位举足轻重,但凡能相安无事,也是社稷之福。朱允炆想再找他叙叙亲情,人心总是肉长的,他难道不明白,想谋夺大位又谈何容易,又要冒天下之太不韪,他不怕遗臭万年吗?
  方孝孺摇头叹息着说:“看来臣的话皇上很难听得进去了,唉,太祖的聪明才智都传给了皇上,只有一样,皇上没有学到手。”
  朱允炆问:“是什么?”
  方孝孺苦笑:“还用臣说吗?”
  朱允炆明白了,也不想细问了。方孝孺一定想说,他没把太祖高皇帝的权谋和威猛继承下来,这么说是客气的,方孝孺没说出口的词也许更挖苦、更难听。
  与朱允炆一样,朱棣也不轻松,紧张地与朱高炽等三个儿子磋商,他最害怕的是朱允炆也拿出什么兰亭诗会来阻挠,方孝孺不是已经吹过风了吗?他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的旨意。
  朱高煦生怕自己被扣下,他表示,不管怎么说,他是一定要跟父亲回北平去的,人质的滋味他受够了。他暗示,世子地位显赫,当人质合适。
  朱高燧也说:“当初本来没二哥事的,可是你抢着挤进来的。我反正是回去,走一个我也走。真留人质也不用留三个呀。有大哥就够了。”
  他们一致想牺牲兄长,令朱棣很生气。
  朱高炽并不恼怒,他毕竟考虑得周严些,他明白,这不是想怎么着就能怎么着的,这要听父王的,也要审时度势,小不忍则乱大谋,非要留一个人质,他愿留下。
  朱棣满意高炽的成熟,这话说得对。他难道愿意他们留在这是非之地吗?不让他们离开京城,是当初始料不及的。朱棣现在还没有向皇上提及此事,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朝廷以为有燕王三子在京城,朱棣就不会反。这是皇上仍有可能不放行的原因,朱棣并不乐观。
  朱高煦出了个主意,约定个时间,分别从京城溜出去,在江北浦子口会合。
  朱高炽想得深远一些,这恐怕不是能不能溜出去的事。
  朱棣说,高炽说对了,溜出去不难,可人一溜出去,势必引起轩然大波,给人以口实,他们就有理由对燕王下手,这是万万行不得的。
  朱高煦说:“那就不管我们死活了?”
  朱棣说,这是他最焦虑不安的一件事,带他们回去,也是他这次回京最主要的目的,他要儿子们别着急,他准备向皇上提这事,要走,必须名正言顺地走、大大方方地走,否则必招致灭顶之灾。
  第二部分
  仁慈皇帝放虎归山一步之遥江山姓朱(1)     他想让人知道他是个讲“亲情”、“仁慈”的皇帝,付出的代价是将自己的掘墓人放虎归山,好在还扣留了三只小虎作抵押。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会让历史重写。飞报进京的徐辉祖与仓皇出逃的朱棣仅仅半步之遥。江山姓朱,谁做皇帝都一样,也许朱棣篡权对他更有利,他是朱棣的大舅哥。
  朱允炆又站在谨身殿群虎图前出神,怎么看怎么觉得深刻,画意入骨三分,他不由得想起了绘画人景展翼的娇媚模样,也不知她在北平怎么样。
  这时宁福进来,细声细气地说:“回皇上,齐泰来了,在殿外等着呢。”
  朱允炆这才转过身来:“叫他进来吧。”
  他刚坐定,齐泰趋进殿里,匍匐叩头:“臣恭请皇上圣安。”
  朱允炆说了声“赐座。”宁福便拿了一只矮凳放在离朱允炆一丈远的地方,齐泰告坐:“谢皇上。”
  朱允炆开口就问他想得怎么样了?
  齐泰不卑不亢地说:“启禀皇上,臣想得怎么样都没用,关键是皇上想得怎么样了,皇上要下决心才行。”
  这话对皇上说,口气有点不恭,朱允炆也不责怪他的倨傲无礼,长吁一口气,何尝不是这样?他知道齐泰他们想干什么,只是容易陷他于不义呀。
  齐泰还想说服皇上,当初削周王,皇上不也瞻前顾后难下决心吗?后来又连削四藩,不也没天下大乱吗?有人预测,罢周王,燕王必反,燕王不也没敢怎么样,反而到京来负荆请罪吗?
  这倒是。但朱允炆以为,若削燕王,毕竟不同,这是一座搬不动的大山,会举国震动,不得不慎重。
  燕王权大势大,是一块不好啃的骨头,这是实情,可齐泰以为,现在他送上门来,是虎,也是落入陷阱的虎了,圣上还怕他什么?
  如果朱棣嚣张无理,朱允炆倒好办了,他这次回京,一切都不越礼,循规蹈矩,连见他三个儿子都事先奏准,朱允炆感到无懈可击,没有理由对他下手啊,那势必会把火惹到自己身上。
  齐泰承认,这正是燕王高明之处,装出一副重亲情的可怜相,迷惑人心,使皇上不忍心废他,他正是抓住了皇上仁慈的弱点了。
  朱允炆反感地说:“怎么,朕仁慈也成弱点了?”
  齐泰忙说,他不过是极而言之。还是再三请皇上痛下决心,千万别坐失良机呀。
  朱允炆左右为难。这几天燕王又连上折子要见他,他已决定在宫中赐宴,请燕王再来一叙,他答应看情形再说。
  齐泰断定,朱棣见皇上没别的事,必提出让他三个儿子与他同回北平。
  朱允炆认为,这本是人之常情,不允许呢,不尽情理,放回去呢,又连一点制约都没有了。万一他真的包藏祸心怎么办?
  齐泰不得已退了一步,即使皇上不听他言,不肯处置燕王,也绝不能把他三个儿子放回去。不能一错再错、一误再误。
  朱允炆并不承认有错有误,他还有些犹豫。
  齐泰喟然长叹,心里想,当断不断,自受其乱啊。
  朱允炆也不想冷了臣子的心,他虽不想在南京处置燕王,也并不是对他放心,他已想好应急办法,防北方有变。
  齐泰说:“怎样防呢?”
  朱允炆准备让兵部以防边为名,调集重兵驻守开平,可牵制燕王,使他不敢轻举妄动。
  齐泰不得已而求其次地建议:还可以以边情为由,将燕王所辖军队也调驻开平,由朝廷统一指挥,这样,他的亲兵就所剩无几了。而且这道上谕最好在燕王回到北平前,当他面下达,让他自己下令,自削其兵柄。
  朱允炆接受了,点了点头。
  第二部分
  仁慈皇帝放虎归山一步之遥江山姓朱(2)     入夜,燕王府后门开了,在朱能和张玉指挥下,几百匹骏马被赶入府中。
  隐蔽在树后的葛诚都看在了眼里。
  葛诚没有料到,在他身后也有人监视他,这人正是小保子李谦。
  葛诚看着一个小太监亮出腰牌走过吊桥,他才放心地掉转身往回走。这一切依然在李谦的监视之下。
  葛诚把所见的事写成了一个简易的折子,重金贿买一个进京办事的小太监,让他亲手交给后宫总管大太监宁福。这个内宫太监是给朱高炽三兄弟送衣物的。
  骑马上路的小太监刚到通州,迎面过来一队马队,这些人在小太监跟前下马,把他团团围住,为首的正是张玉,李谦也在其中。
  送信小太监有点发毛,他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挤出笑容说:“是张将军呐?这么巧,怎么碰上你们了?”
  张玉问:“你这是上哪去呀?”
  小太监说是奉徐王妃之命,给世子他们送衣服去。怕人家不信,他拍了拍驮在马鞍子上的两只箱子。
  李谦冷笑着说:“这谁不知道。没有别人让你捎封信什么的吗?”
  小太监嘴硬地一口咬定没有!
  张玉不耐烦了,说:“给我搜!”
  小太监被拖到路旁一块谷子地里,李谦带头,剥衣服、脱鞋,连帽子里也翻。最后李谦用刀撬开他的鞋底子,从他鞋底子的夹层中搜到了一封信。马上交给张玉:“哥,翻着了。”
  张玉看了看,问小太监:“这信谁让你带的?带给谁?”
  小太监吓得直筛糠,他怎敢随便供出长史葛诚啊,就谎称是一个不认识的人,叫他捎给南京他一个亲戚。
  李谦拧着他的耳朵说:“早盯着你呢。你不是收了人家五两银子吗?你不说,就把你活埋在这儿。”他指了指路旁的一个土坑。
  张玉不让李谦吓唬他,连哄带劝地让小太监说实话,答应给他翻番的银子,十两。他若不说,就别想活了。
  小太监酥骨了,扑通一声跪下,交代是长史葛老爷让他送的,让交给后宫掌印太监宁公公。别的他一概不知。
  张玉把那封信揣了起来,把另一封事先准备好的信塞到小太监鞋底子夹层里,让他穿上鞋,照样进京去,该干啥干啥,不准说出真相,回来就对葛长史说信送到了,宫里宁总管若有回信,先拿来给张玉看,又问他记住了没有?
  小太监战战兢兢地说,记住了。
  张玉果然给了他两锭银子,然后个人陪着他进京去,省得一个人路上没伴儿。
  小太监被逼无奈,有苦说不出。
  第二部分
  仁慈皇帝放虎归山一步之遥江山姓朱(3)     皇上寝宫殿外,宫中教坊乐师们演奏着祥和的宫中大乐,宫装舞女列队款款起舞。方行子作为宫中佩剑侍卫站在阶下。
  朱棣由宁福引导着绕过翩然而舞的宫女上殿时,无意中瞥了一眼方行子,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因此时朱允炆已从殿里出来降阶相迎,他便没来得及多想。
  朱允炆向朱棣一揖,说:“叔叔快请。”
  朱棣故意说:“这臣怎么敢当。”他执意要跪拜。
  朱允炆说:“这是在家里,朕理应行叔侄之礼。”朱棣便不再争,二人携手入席。
  宴席就摆在阶前,只有朱允炆和朱棣叔侄二人在宴饮,并无别人在座。朱允炆说他今天有意不找别人,叔侄二人好能清静地叙点家常。
  朱棣也说这太难得了。他说在皇家,天伦之乐尤其珍贵。这话多少有点旁敲侧击的味道。
  朱允炆听出来了,故意装听不懂,不搭言。他不住地给朱棣拿宫中小吃和水果,显得很热情。
  他们边喝酒边看歌舞。
  朱棣的目光又落到了站在殿外的方行子身上。他已猜到是方行子的弟弟了,却对朱允炆说:“圣上的佩剑侍卫,我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朱允炆却说,这好像不太可能吧?他是刚进宫不久的。
  朱棣眼前终于幻化出方行子和其父在临淮关拦阻朱棣南下的场面,他耳畔响着方行子那犀利的言辞:“尽人子之孝固然重要,皇命为上,这道理还用说吗?”“最大的孝是尊君命,忠孝不能两全时,当以忠为先……”继而,前几天在方家的场面又在他眼前重现,于是方行子忽而男装、忽而女装地在他眼前交替……这使朱棣困惑。
  朱允炆并不知他为何愣神,就问,这歌舞比他燕王府如何呀?
  燕王朱棣忙说,燕王府不过是年节凑个趣而已,怎敢与宫中教坊相提并论。好久不躬逢这样歌舞升平的场面了。最后一次在宫中看歌舞,还是太祖七十寿诞时,在坤宁宫。
  朱允炆也记得那场面,那天太祖皇帝特别高兴,还即席吟了一首诗呢。这一切恍如在昨天。
  朱棣替朱允炆倒满酒,举杯说,他这次回京,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太平盛世的情景,他为皇上高兴,也为太祖开创的基业如此兴旺而高兴,他以臣子身份特别敬皇上一杯。
  朱允炆与他轻轻一碰杯说,这都是托太祖之洪福啊,也有赖各位皇叔辛苦戍边啊。两个人的话都说得言不由衷,又都显得很真诚。
  朱允炆只抿了一小口酒。
  朱棣说他常常感到有如芒刺在背,很不舒服,所以常常处在惶恐之中。
  朱允炆说:“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朱棣的话显然是说给朱允炆听的。受人猜忌的滋味是最难过的。他知道,皇上最念骨肉之情,时时回护他们,但有些大臣就不一样了,唯恐天下不乱,在他们眼里,每个藩王都像时刻要谋反似的。他这次回京,与几位亲王、驸马相见,说到这些,大家都很伤感,同是太祖皇帝的子孙,彼此弄到这样地步,太祖如有在天之灵,不知该多么伤心呢。
  说到这里,他又唏嘘泪下了,他一哭,朱允炆的眼里也是泪光闪闪了。他一时竟像亏了理一样无言以对。
  朱棣利用这机会极力剖白自己。为什么生生坐定他朱棣必反?他还是那句话,如果陛下也这样看待他,他宁愿现在就缴回大印、宝册,担恶名没关系,绝不能让皇上寝食不安,那真是他燕王的罪过了。
  朱棣的表演还是成功的,朱允炆受了感动,他要燕王放心,若是他有此心,那天朱棣在奉先殿上缴大印,他早就顺水推舟了。
  朱棣表示感激涕零,幸亏皇上理解他,厚待他,否则他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他好像一肚子委屈似的。
  朱允炆又说,不过呢,朝中对他有种种揣测和担心,也是事出有因,朱夀的谋反罪,不是别人出首,是他儿子朱有爋,这还有假吗?朱棣毕竟是周王的一奶同胞,让人疑心也是正常的,但无妨,事有事在,皇上并没有因此对他连坐呀。
  朱棣再次说他感激皇上的宽大为怀。
  朱允炆说朝廷以国家安全计,也是担心变生肘腋。有些臣子完全是一片好心,担心汉代七王谋反、晋朝八王之乱的惨剧会在我朝重演。
  朱棣表示义愤地说:“这怎么能同日而语?他们把太祖的子孙看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