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城-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人们则会向往原始地区的真实。而我们常常面对一个一无所知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心中华丽的风景永远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理查德汤姆的那本《苏格兰游记》似乎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人们习惯用约定俗成的眼神去看待一个不断在变动的风景。比如说苏黎世,或是赤道几内亚这些原本并不消沉的地方。当我们习惯看待平场的风景为动人的图画的时候,一切的花样景致都已经悄然褪色。
而缅甸就是这样一个环境下的产物。曾经在很多朋友面前提到这个国家,大家似乎除了想到毒品就一无所想。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顽固的思想导致了对这个古老的国度更是亦无好感。再加上缅甸联邦政府对于毒品问题的软弱和国家本身的不统一和贫穷,导致这个大国的邻居结果倒成了更多国家鄙视的对象。关于这个国家的风物,似乎只有椰子树、棕榈油和小乘佛教的金塔。
提及布拉格似乎就能感受得到一种文化的先锋力量,我并不是如是的崇拜布拉格或是维也纳的景物。而现实的是布拉格已经成为了一种品牌而这个品牌,却是一个潮流时代文化和产业化的结合体。
缅甸似乎并不具备这种气质,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都带有一种极为温和而且纯厚的气质,拖鞋、冷饮摊和乡村小路就是他们生活的组成。我们习惯用现代人的眼光探询过去的一些人和事,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一种带有伪商业化的东西,而这一切却和我们的生活十分的接近。
在邻近国门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型号的旅游车穿梭于树荫浓厚的小路之上,车辆带着尖利的声音擦身呼啸而过。周围的农田一片葱郁,淡黄色的阳光倾洒在不远处的橡胶林,眼前的天空一片湛蓝,两旁黑色的傣族村寨簇集四周,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最远的风景是在国门之外。
事关世界上有风景的国度似乎只有两种,一种是欧洲和北美的华丽和浪漫气质,另一种就是中非的古老和南美的神秘。在若干年后前者将会继续而后者将会消亡。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并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组成,而这种社会性的东西将会伴随着整个时代的进步而逐渐隐退。
我们选择从云南的打洛出境,这是一个属于西双版纳州的小镇,它的上级行政单位是版纳州的勐海县。从打洛出境,我们可以抵达缅甸的著名城市清迈。从曼景山出发,不久就可以抵达掸邦第四特区。
至于掸邦第四特区的渊源,我唯一所知道的就是在上个世纪的1989年,世界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阵营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一个叫做林明贤的将军率领他的815军区所有将士,发布声明宣布脱离缅共,成立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同年5月与缅政府议和,缅政府将其控制区划为“掸邦东部第四特区”,设勐拉为首府。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市场经济开放政策和禁毒政策,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四特区成了整个缅甸联邦的典范。
上个世纪的政治变幻给了这个神秘的地区带来了极为丰厚的馈赠。从前苏联的解体到南斯拉夫的垮台直至朝鲜的闭关锁国,而中国早在十年之前就探寻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在此我并不是鼓吹,也不是宣扬,而是感慨,因为缅甸走的道路恰恰是一国两制和对外开放结合到了一起。
或许缅族的文明本身具有一种融合性,在第四特区的中缅友谊大金塔下面我看到了一个银色的尖塔,上面写着:捐助人林明贤。籍贯:海南省。身份: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司令。
每一个第四特区的人都知道林明贤这个人。似乎任何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政权最后都能够创造出史诗一般的奇迹,无论凯撒时期的罗马还是拿破仑时代的巴黎,包括奥德赛一般华丽的布拉格或是雅典。所有文化的辉煌根植于最原始的坚持和人格魅力。
站在那个亭子的上方正好可以看到整个勐拉的景色。
开放的勐拉给第四特区带来了极为丰富的关税收入和旅游资源。布拉格和拉斯维加斯原本就没有想到会成为在那种行业里的翘楚之城——但是他们确实是,并且扮演的极为准确。
大国小城(2)
赌博和色情业在最开始的时候本身带有最为奢侈的贵族气派,无论是秦淮河的歌妓还是马塞的赌场。即使在伦敦或是宾夕法尼亚的任何一个赌场,远在十八世纪之前甚至更早,绝非现在的那种蝇营苟且下三滥之徒云集的地方,所有的绅士和贵族都在那里扮演着极为上层的角色,彬彬有礼,谦和优雅——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杜牧的诗和莫泊桑的文字都能觉察出来。
而现在更多的地方都在重复着这种悖论,服务业已经成为了一个极为隐讳的词语。在任何一个公共的场所,服务都成了一个灰色的词语。包括在一个大的旅游城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形象。
在从缅甸回来的时候乘坐一个专门出入境的小轿车,司机是云南人,他告诉我们在一间极为奢华的酒店里面,只用了数星期时间他就输掉了数十年来拼打下来的数千万资产,现在只有贷款买车拉客。说话时平稳的语气和淡定的眼神,只有经过那种真正大起大落的人才会有,“我偶尔还是会去。”他看了外面一眼,“我相信我自己不会输在这里。”那座金碧辉煌的大酒店正在车旁擦身而过,门口的广场上停满了奢华的小车。
在缅甸的勐拉,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城却成为了所有观光客向往的城市。这里没有精神的家园,却有着物质的沉淀。在这些沉淀里面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性,最后这些人性最终破损、变质最后腐烂。
在我这次拜访过的所有城市里面都带有一个特定的特征,那就是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背景,而这个背景就是曾经那些逝去所有王朝的栖息之地。无论是从这些城市开始,还是从这些城市结束,这些城市都带有一种极为浓烈的王朝气息。这种气息本身开始于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但是又在另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中悄然隐没。
一旦一个城市承担住了这样的一个力量,那么这个城市就会在任何一个时代里都会显得格外厚重。一个大时代的开拓既是文化的继承也是文化的创新,而这个继承和创新的力量却凝结在一个并不算大的城池当中。所有代表文化和历史的缩影都是一个个鲜活的风景,而这种风景却在本质上涵盖了一个时代的所有精华。
我并不向往所谓的繁华都市或是数朝古都。一个城市只需要一个王朝的积累,只需要一个文化的传承,单纯而又简单。特别是这些乱世古国的文化,大大的区别着我们习惯的中原文化,实际上所有的数朝古都都不能使我产生任何性质的回忆,如潮水一般的历史小说和电视剧、电影早已让所有的现代人对于那些大朝代失去了兴趣,比如说唐朝,比如说清朝,或是路易王朝。
从云南的版纳开始,我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路线,丛林、塔陵、金塔、澜沧江以及古城和那些小桥流水的古镇。一个个王朝在这里兴起,衰落,继而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建筑不知为何原因而迄今千年未倒,在这些去处,当今时代的一切都悄然远离,所有的影像都悄无声息。
那些朝代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最多只能算作惊鸿一瞥,然而这个朝代或是这个王国的主人却并不这么认为。比起中原的帝国来,他们的城池很小,或许唯一的出路就是归顺或是招安——尽管他们也是一国之君,尽管他们也有自己的疆土。那个时候远远没有现在的主权意识那么明确,在原始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面前,他们只有和那些“盗贼匪寇”一样,落入招安的行列。
那些王朝,那些文化一一散去,我们无法估计它们的深邃。它们的博大是因为它们的逝去,而它们的逝去恰巧说明了它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到了一个城池里面,这个城池承载的一切悠久而又华丽,文化的深厚博大和城市的精小细致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而缅甸勐拉这个城市在博大的缅族文化中却是一个极为和谐的去处,它是一个王朝,是一个从古到今的王朝,这个王朝的所有人都扮演着子民的角色。林明贤,这个王朝的最大诸侯,一个中国海南的汉子,在整个国家面临亡国的时候,他担当起一个国家的重任。
他没有为他的民族而奉献,但是他却被他的民族永远牢记。
大国小城(3)
毫无疑问,勐拉是一个小城,这个城市的总面积加起来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县城。也许没有某些沿海地区县城繁华,但是对于一个才起步十年的国家来说,的确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进展。
在勐拉的街头,人民币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的货币之一。几乎所有的餐馆甚至色情服务场所,都是用中文作为交流工具。人民币、中文以及满街的华人,异域风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最熟悉的风景。
陌生的地方却是最熟悉的地方,在任何一个边境小城,都有可能看到这样的风景。国境线不能代表风景的隔阂。在勐拉的地方,思想如我们一般开放。在勐拉的街头,各种港台歌手的磁带和CD海报花花绿绿,遍及都是。而在一家杂货店里面,老板正在收看湖南卫视的电视剧。
我走进了一家露天的百货市场,这种在中国已经绝迹上十年的东西在缅甸依旧随处可见,里面卖的很多不过期的生活用品都带有“中国”和“国营”四个字。但是在日化品的摊位上,我竟然看到了妮维雅、多芬、资生堂包括CD等国际品牌,唯一所不同的是,上面写的是缅文。
粗略的问了一下价格,很多东西是国内市场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我茫然的扫视了一眼,所有的摊主都在用慵懒而又期待的眼神看着每一个造访的中国游客。没有多余的解说,没有任何谄媚的语气,顺其自然。放眼望去,所有的品牌商品,眼前豪华的酒店,以及各种各样的酒吧,没有一个是为当地人服务的。这里云集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流通着世界各国的货币,并销售着四面八方的商品。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过眼浮云,自在云烟。
回到宾馆,接到了甘世佳从上海打来的电话,缅甸的落后和闭塞早已深入人心,他对我的介绍感到颇为吃惊,“他们还有多芬吗?”
“有。”我平静的回答他,“但是不是他们用。”
当桂林遇上布拉格(1)
当我的身体在飞机上沉睡时,我的灵魂已经飘向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桂林。据说那里有世界上最绚丽的风景,当夕阳的余辉倾洒在象鼻山,继而在漓江上写满梦幻般的颜色的时候。一个叫弗尔德伦的法国摄影师将这个风景拍了下来,然后当作明信片寄给了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蓬皮杜又请法国后现代大师、艺术家、画家、色情文化的捍卫者恩斯特把这张明信片画成油画,作为国礼转赠给当时访问法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尼克松把这幅画送到了《国家地理杂志》,一时间,全世界都知道了桂林这个去处,无不为其绮丽的景色所倾倒。于是,我也慕名到了那里。
在我来到桂林之前,我也期待一个去处,那就是布拉格。在我的思想中,对布拉格比对桂林的感情更多一些。我们爱上布拉格其实没有理由,并不如张佳玮所说,其实当一切变得不神秘的时候,我们的热度也在相应减少。
桂林惟一所让人期待的不过只是山水而已,恶劣的气候和并不发达的经济实在是让我们大跌眼镜。由于气候多变且恶劣,我去了两天,买了两次不同季节的衣服。而据去过布拉格的人所说,布拉格的气候远远没有桂林恶劣,但是布拉格的感觉对于中国的游人来说却总觉得不是那么对劲。尽管无数旅游书籍上说布拉格气候恶劣,史上夏天最高气温是三十五度,我不妨淡然一笑,夏天的武汉地面气温是这个的两倍,就连桂林也有四十多度,不过这个这个气温在中国已经算宜人了。
我站在船舷上看着漓江两岸的风光,一切都是原生态的景色。甚至可以看得到野牛出没,不由得大为惊讶。当年看高行健的《灵山》见里面关于原生态的描写我一直以为是作者杜撰,况且当年的山水田园题材到了现在也变成了甚是出名的环保题材,于是我就浮想联翩的想到了陈应松老师的神农架小说,但是毕竟神农架的感觉实在没有这里好。看着陈应松老师大作的出版发行,于是我也觉得该写点什么才好。
杜尚在伏尔塔瓦河畔曾经说过,布拉格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都会之一,然后就导致无数的游人蜂拥而上,把那个原本就不算大的主城区变得拥挤不堪。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当布拉格变成世界文化潮流先锋的时候,卡仁尔斯桥上已经布满了各国艺术家的足迹,甚至包括一些买春者的身影。然桂林则不是如此。
在桂林的游船上吃河鲜,喝冰镇啤酒,然后听着当地女子在竹筏上唱着当地的山歌,别有一番味道,几个外国游客已然是酒足饭饱,中国游客也是头晕眼花,于是便在河里便打起水仗,彼此嬉闹,甚是有趣。如若有人在伏尔塔瓦河里也敢这样做的话,势必会上当地报纸的头条。
布拉格没有什么美食比较出名,不似法国大餐一般名扬全球,但是捷克菜也确实好吃,尽管它比不得桂林的油炸鱼虾之类。说起各国饮食,排名第一的应该还是中国菜。西餐毕竟只能算是应一时之急,三文治原来是给赌徒们享用,而比萨和汉堡在一开始也并不具备绅士们享用的资格。而十七世纪布拉格的公爵和绅士们却在一间极为闷热的屋子里,品尝着拉脱维亚的凉汤和难以下咽的烤三文鱼。
在布拉格吃东西最好讲求一种独特的气质,那就是听着手风琴在路边品尝咖啡,一如在桂林的路边吃竹筒饭。其实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在大排档不在宾馆。年查尔斯王子在布拉格旅游时也不过住的是SavoyHotel。,狭小的可怜,但是能饱览湖光山色,不似我们刚去桂林就被接到了冠泰大酒店(QueentimeHotel),然后又说档次不够高换到了桂湖宾馆(GuilinLakeHotel),面陈设一如香格里拉和希尔顿,丝毫找不到旅游城市的味道,拉开窗帘看到的只是遍街霓虹和奔驰着的汽车,是顿觉失望不少。
布拉格仍旧没有被这个时代所厌弃。那无数的高塔似乎在诉说着一些吸引人的故事。我无缘去这让我陶醉的国度,我却到了桂林,和布拉格毫不相干的城市。
在布拉格的旧城,四处可以看得到一些中世纪的建筑,实让人耳目一新。毕竟在东欧有着几千年发育的国家能有这样的沉淀,于布拉格来说,还是一个典型。于是我们必须感谢很多人,感谢纳粹德国没有把布拉格毁于一旦,感谢苏联人没有发神经把布拉格的房子拆掉,谢那里的石头是如此的结实。
当桂林遇上布拉格(2)
在桂林我也能看到些许古代建筑,至比布拉格还要早。当我站在水月洞的石刻面前时,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时空的撞击,就是面前的一切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当你看到他的时候,他却比你先看到更多的东西。一种恒久的穿越时空的力量,在整个世界里回荡。
桂林的历史和文化比布拉格要早出很多,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那就是有让人惊叹的历史。但是在布拉格的黄昏,站在查理桥上,四周美丽风光尽入眼帘,一对对的恋人,倚着圣像远眺美景,卖艺者在桥上演奏古典音乐,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