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

第16章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第16章

小说: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能表示自己的不满,又回了一句:“我累了,想睡了。” 
  “那我过来给你揉揉?”她的短信回得真快。我有点烦了。但觉得也不好对一个女孩多说什么。就说了句:“谢谢。晚安。” 
  我想我应该可以重新进入梦乡了。不想,她的短信又来了:“你怕啦?”这时我已不只有点烦了,有些愤怒。但为了涵养,我克制住了,但就打定主意不回复了。她还是没完没了:“我不会让你为难的。”这是什么话?我不想在深更半夜继续这种玩拇指游戏,我干脆把手机关了。 
  第二天一早,我打开手机,里面还有几个没读的短信,我浏览了一遍,都是她发的。我都给删除了。吃早饭时,她脸色有点悻悻的。我也不想多问多说什么。我不是个粗线条的人,但我也绝对不想和女下属发生什么感情纠葛,那样和我的做人原则不合。事实证明了我的做法是完全明智的。 
  尽管在北京什么都没有发生,回到单位后,我发现她的表现有了一些改变:总体说来,是有点疏放了,说话的语气也与以前不同,对同事甚至有些颐指气使;其他同事对她似乎也多了几分尊敬与异样的热情。这些我倒不太在意;让我担心的是,她对工作的消极态度更加明显,甚至出现了一期印数汇总都拖延时间的情况——就是说,她连最基本的工作职责都没能履行。 
  不得已,我又请了一个新的发行人员充实发行工作。但来了新人,她似乎成了元老,工作都尽量往新人身上推,自己俨然是发行部的负责人了。到最后发展到杂志发货日她都没来上班,只发一则短信了事。这么重要的事,竟然不来上班。我一气电话打到她家里,她哈欠连天,可能还没完全清醒呢。 
  我在心里产生了中止合同的想法。对她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后,我终于下定了决心。当我向她宣布这一决定的时候,她似乎感到几分突然。 
  按规定,提前一个月正式书面通知,下面的一个月主要是办理有关移交工作。移交完毕就让她回去休息了,工资照发,但有相关工作问题她要随时到单位来。 
  就在接手的发行人员在与各地发行商联系回款的过程中,发现了严重的问题:有三家发行商,共3000多元书款打了小文提供的一个银行信用卡上,卡的主人姓孙——经了解,这是小文男朋友的姓——在杂志的每月回款记录表上,根本没有这三笔回款的记录。这三笔款子都发生在北京订货会之前,想到她在北京对我发出的暧昧的信息,我不禁感到可怕。我简直不能相信,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会有如此的心计,如此精于算计,而且如此地不择手段。 
  这是贪污! 
  她滥用了我的信任和放手,钻了管理制度的空子。她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其实却很傻,小小的伎俩不难被发现。 
  我通知她立即到单位来,把发行商所说的有关情况和她挑明了。她开始还狡辩,信誓旦旦地说已把钱给了会计;我找来会计与她对质,她难以自圆其说。后来又狡辩说卡丢了。我晓以利害,第二天她才不情愿地把卡拿来,又说什么卡已经过期钱取不出来。我说那不要紧,可以派人陪你去银行更换。她忙说不用,第三天老实地把3000多元钱交了出来。 
  这是我聘用的应届生中最自作聪明的一个。临别的时候,我告诫她: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力有大小,但品格要端正。这是忠告,在以后的事业生涯中会有更多的诱惑,她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就会滑向更危险深渊。   
  我这里对他来说就是一块踏脚石   
  小麦、小娆和小文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子怎么偏偏在生活问题上存在那么大的误区,显得那么轻佻和幼稚,我实在是想不明白。如果做人不能正正当当,那种游戏人生的态度势必会带到工作中去,这一点通过她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也不幸被证实了。 
  三个女孩子就这样被我请进来又被我请出去。花农种花挑种子,浇水施肥,指望有花开的一天。花的灿烂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我种的花,不断地长出分叉斜枝,是苗不好,还是我修剪的不好?我说不大准。因为我曾经有一朵好花开到墙外边去了。 
  4个应届毕业生中惟一的男生小杰是学新闻传播的,新闻敏感度和写作文笔都相当有潜力,日常为人也较实在。在试用期里,他做事很勤恳,看得出是真心在学习,渴望提高。交待给他的工作任务,他也总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业务上他也逐渐熟练起来,也没有造成什么失误。对于这样的员工,似乎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说真的,我还真为自己的眼光得意过。我想,这样的毕业生应该好好培养,要为杂志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但试用期满合同签好没过多久,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很有礼貌地说想和我汇报一件事。他先回顾了来到杂志社以来学到的不少东西,得到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接着话锋一转,说考虑到这里的工作不太适合他,所以打算换一家单位。 
  我听了他的话,觉得有些突兀。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类事情,想不出来会有这么一出。头些天我还在为有这样的员工感到欣喜,是我对应届毕业生收用的惟一成果,怎么也没料到他会主动离职?这下好,好的坏的一锅汤,全部倒出去了。 
  几个月下来,我们费心费力的招聘在应届毕业生这一块全军覆没了。这会儿再怎么挽留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他的心已经不在这儿了。我只能说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又礼节性地对他各方面的表现做了一番肯定,并希望他到新单位取得更大进步,云云。最后我让他写一个书面的辞职函,他说已经写好了。他是有备而来,我似冷水泼头。 
  按照社里的聘用合同规定,辞职者应提前一个月递交书面辞呈,按理此后的一个月他还应该在这里上班,他也做好了这个准备。但考虑到他找到一份满意的报社工作不容易,我很体谅他,所以让他把下期要发的稿件发完,就可以走了。 
  后来听报社的朋友说,他在那里兼职已几个月了,但一直进不去;后来经过努力,加上表现出色,报社领导终于把他接收下来。我明白了,我这里对他来说就是一块踏脚石、一个跳板、一个短暂的过渡。他的离开虽然对工作并没有大的冲击,但是作为用人者,我心里总是酸酸的。 
  再后来,我和一个朋友说到这个问题,他用很惊奇的口气对我说:“你真是落伍了,由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应届大学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成为一些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主导思想,目前采取‘先就业再择业’方式的毕业生占了应届毕业生的80%以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就业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占10%,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至于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现在的毕业生,一切都为自己考虑,哪还有什么信义观念,哪像以前你们那时候?时代不一样了。”一席话说得当时我在惊异之余竟无言以对。 
  要说我不论办杂志还是自己写东西,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少,可我总没能和自己的身边发生的事联系起来。以我们的年纪在社会思潮也是属于被推着走的了,看着领跑者的背影我心里不踏实,而他们跑得欢着呢!是啊,时代是不一样了。   
  采访后记   
  有了这样的一段经历,马先生说在以后的招聘中他再没有招过应届毕业生。他最后说“时代不一样了”时,语气中含有无限的惆怅! 
  近年来,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其中,最令人感叹和侧目的莫过于媒体揭露的关于大学生的生活作风问题。人们在不理解和惋惜的同时,对那些不自爱的大学生们也多了一层轻视。 
  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对他们的就业居然也有所影响。马先生讲述的事例虽然不具备代表性,但却足以令人警醒。也许这些事例并不像它们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更深层次地来说,它们揭露了现在的大学生们一些偏颇的人生观。 
  加强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德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有些高校在品德教育方面却不能够尽如人意,使得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异化:重财不重德,“唯我意识”膨胀,道德滑坡、品质缺失。 
  这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恐怕也非一时一力之功。据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开始对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考试的考生加试职业道德考核部分。这体现了在用人上更注重以“德”为本的一个制度趋势和舆论推向。但要切实地收到成效还得有赖于建立一个操作性及测评能力更完善的一个系统数据库。     
  寻道篇之跳,跳,跳——受惑于外面的世界   
  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   
  早年间,银行一直是国家的金融机关部门,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我们的员工除了一些代办员外都是国家干部编制,不存在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每年我们单位都有定额接收应届毕业大学生的需要和任务,主要是由各大专院校的就业办直接向我们推荐合适的人选,我们再从中挑,当然不会去社会上自行招聘什么的。就连代办员这类临时工岗位也是招收职业高中或者金融中专学校等对口学校的定向委培学生,很少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你想想看,前几年你有没有在招聘会上见到我们设立的摊位? 
  这两年,几大国有银行也在陆续走上商业化的道路。银行运作模式改了,人事制度相应地也发生了更改。以前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允许了员工的自由流动。除了正常退休的外,年轻人的流动性比以前高了很多;银行为此时常人手不足,形势所迫,这才逐步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我们现在一个市级分行每年的人员缺口有几百人是常事。由各院校推荐来的优秀毕业生一般只能占到编制缺口的一半,剩下的就得靠我们自己去找了。多数时候,不分有没有工作经验,都会招一些,主要看什么岗位。 
  这年头,什么也禁锢不了人们念头的不断飞跃,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天一个主意,想要的东西也比较直接。要说我们单位的待遇虽不是拔尖,可在那儿说道起来也不寒碜。可就是这样,也难留住人。现在不同了,什么都讲个双向选择。大家都想到更好更理想的单位去。 
  由于很多这样的单位点名要的是有经验的员工,很多毕业生在衡量了自己的情况后选择了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当作是免费培训机构。先随便找个单位待着,混一段时间工作经验,顺便免费享受企业提供的各种培训,等到资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走人。 
  所以等到银行花了大把时间金钱培训那些生手,刚有点成效,能让他们做点事了,人也就跟着不见了,甚至还有占着名额不见人影的。搞得我们处里几个同事现在的工作量比以前大了一倍不止,做他们的档案都忙不过来;一个个说起这些年轻人就是气。就拿去年我们招的那几个搞计算机的小鬼来说吧。当时我们一共要了10个人,几个月基础工作带业务培训后居然只剩下了一个!   
  违约和谎言是孪生子   
  你也知道,应届毕业生都有一张学校签发的毕业生推荐表,你要到哪个单位去工作在和单位签了意向协议书后就要把推荐表交到哪个单位。 
  去年我们在和确定好的十名应届毕业生签订意向性协议的时候,发现有位南京某工科大学毕业的钱同学没有就业推荐表。当时我们负责签订协议的同事问他为什么没有,他说学校发表的时候出了些内部问题:他们这个系的推迟了发表的时间,要过一阵才有。那位同事想想这也是情有可原,况且暂时没有这张推荐表也不是个大问题,还是和他签订了意向性协议。 
  等到这位钱同学来单位报到的时候,他的推荐表还是没有交过来。根据我们的人事制度规定,接收的每个应届毕业生的这张推荐表都必须跟着他们的档案一起进入我们的人事资料库。于是我让管档案的同事给他们学校去了电话,想问问这推荐表什么时候能发下来。谁知道学校的老师说毕业生的推荐表早就发完了,是人手一份的。这不就奇怪了吗?不就是张推荐表吗,既然学校早就发了,为什么要骗我们说学校没有发?你要弄丢了什么的,干嘛不直说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钱同学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早早地先把推荐表交到了一家公司,没有想到后来又有机会考进了我们银行。他想来我们行里工作,又不好意思去那家公司要回他的推荐表;要说弄丢了又怕我们觉得他太马虎,就干脆赖到了学校头上。 
  出了这种事,我们肯定也不可能要他了。他一天班都没有上就让我们退回了学校,也不知道后来是否是回了他原来签约的那家公司。 
  其实他当时要是实话实说了还没那么麻烦。我们讲求的是人员本身的素质和才能又不是那张推荐表。有责任感、知错能改的品质是银行特别看重的。要是我们觉得他真是个人才,我们会出面帮他解决跟那家公司的协议问题,包括拿回他的推荐表。想找个更好的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你要是连这个都要推卸责任撒谎,那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能信任你吗? 
  这批招进来的十个大学生里一天班都没有来上的还有一个,姓毕。这个孩子也是学计算机的,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他在学校里的成绩挺好,参加我们行里的几次笔试面试也都表现得不错。从第一次与他接触到最后与他签订了意向性协议都还算一帆风顺。在一切看起来都敲定了以后他回学校去继续完成他的毕业论文,我们人事部这边也开始按部就班的完成我们的人员接收工作,陆续把这批学生的档案关系转了过来。 
  等到正式报到那天,这个孩子没有来办手续。我们给他去了电话,学校里说他前几天就离开了,找不到人。 
  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这孩子回家去探望父母路上耽搁了,谁知道都过去一个多星期了还是没有见到人影,也没有任何人来跟我们联系处理关于这个孩子的档案、人事关系等等。我们当时也忙,就暂时把他这事给搁起来了。 
  结果快到年底的时候他来了,不是来报到,是来提他的档案的。这孩子当时联系到了一家合资公司,去了那里工作。他跟我们预先签订的那份意向性协议本来也不是个正式合同,确实不具备很完善的法律约束力。所以他根本没把这份协议的事放在心里,觉得不过是个意向性的东西,来不来都无所谓。等到他在那边的三个月试用期满了要转正,那边公司要为他办理社保等等事务的时候他才知道档案被我们提过来了,这才过来说想把档案提出来,转到人才市场去。 
  我估计要是没有档案这回事,我们可能就很难再见到这位毕同学了。 
  这孩子来转档案关系的时候,我们同事质问他为什么这么久没有来报到,就算是去其他公司了也该给我们这边有个交代。这孩子还觉得他没有错:来不来本来就是他的自由,他又没有和我们签订正式合同,是我们小题大做把档案给他提走了,还害他现在要多跑两趟来转。 
  他这个不管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