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

第4章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第4章

小说: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连夜看卷子,最后结果大出意料——也许是我们从国家正规考试题库里组合的题偏难吧,考第一的是小邓,80多分,第二是大林,70多分,然后大部分都是60分左右的了,“胖眼镜”只考了50多分。 
  我们商量后决定:50分以上的全都约面谈。了解对工作的意愿,从谈吐上感觉一下素质,能要学生的尽量要学生——他们有冲劲,好带,适合新公司,更适合IT类企业。随后我按名单联系确定面谈的时间。 
  我先把阿发排在第一个,因为考试散场时他跟我说过希望尽快通知他,如果不行他还要继续南下找工作。跟阿发的面谈很顺利,小伙子人高马大的,坦言因为学校的偏僻,自己的技术实践几乎没有,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从头做起。于是在其他人还没确定之前我就先告诉他回学校办理离校手续,公司可以马上确认录用他。 
  后续的面谈者里,被淘汰的主要有几种:一种是谈话中表现出对工作选择犹豫,对利益责任胆怯的;一种是缺乏逻辑性,对话中思路混乱,问东答西的;一种是自恃过高,漫天要价,拿市井买卖手法对待工作需求的。“胖眼镜”就是这样,居然在面谈中突然问我们“你们觉得我编的程序能卖多少钱?”我说:“应聘的时候你不愿意把光盘留下,我还没看过呢。何况程序关键是要有应用价值,没实例验证之前没几个专家会给几行代码定价的。”这之后他就显得心烦意乱,草草地结束了面谈。 
  记得有个大学生面谈的时候,没说几句话就紧张得满头大汗,问到学校的毕业手续办到哪里了、多久能到岗上班时,竟然说:“都是我妈帮我办的,我先回去问问,过两天你们再给我打电话吧。” 
  还有一个当时考了60多分的学生,学校在石家庄。我打他留下的住宅电话通知时,是他父亲接的,说儿子考试完当天就回学校了。我说考试前就告知如考试通过将有面谈,问他哪天能回来。他父亲说没听儿子提起。我请他父亲转告他,他如果能在后天或大后天回来,我将随时调整时间跟他面谈,并把我的电话号码留下了。 
  到晚上我再打电话过去,他父亲很兴奋地告诉我,跟儿子学校的电话打通了,已经告诉儿子了,大概后天回来,回来后会马上联系我。第二天,那个父亲跟我联系,说儿子给家打电话,让父亲跟我把约定的时间延后一周,因为他要送同时毕业的女朋友回老家!听着那个父亲为了儿子的这个工作机会而唯唯诺诺小心的语气,想像着那位做父亲的在电话那头的沮丧表情,当时我真不忍心直接拒绝,只好委婉地说:公司要求确定录用的员工一周后到岗开始工作。公司预计在一两个月后会再有一次招聘的,他儿子可以那时再跟我们联系。 
  我当时决定的理由很简单——这个学生并没看重这份工作,求职并不比送他女朋友更重要。退一步说,如果是这个学生自己跟我联系要求面谈延后,虽然理由有些荒诞,起码还是自己处理问题的架势,有自己决定并善后自己事情的能力和态度。现在自己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还要老父亲来抵挡,其生活能力和未来的工作能力就难以让人信任了。这样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再好,一个月后他再怎么联系我也不会安排面谈的。 
  这一轮招聘录用的结果下来,让我很有些不甘心——我录用的学生里居然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的,甚至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也只有2个,大部分是非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对这些人员素质能不能满足使用,我确实是心里打鼓的,一起做网站的朋友也大有不安。但想到公司刚开张,钱花得太猛了不好跟投资方交待,在手紧的状态下大概也只能招到这样的人员。再说企业运营一两个月后,在转正期前,肯定要淘汰、更新一批人员的,希望那时已搬进写字楼的公司能够更体面些,就能吸引来更多有素质的学生。   
  半夜看球还大呼小叫   
  在随后新公司运作前半年的忙乱中,这些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喜忧参半:仅有的两个正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个在入职两月后被辞退了,另一个没到一个月就不辞而别。其他的应届大专生也流动更新了几个;非应届生如大林、一个半路出家的美工以及从湖北电信局辞职到北京闯天下的一个美工,反倒都工作得很踏实,很顶用。 
  被开除的那个叫小魏,起因是熬夜看比赛,那年有欧洲杯。年轻员工中有一批铁杆球迷,我还参加过几次他们自己弄的比赛踢了几脚呢。年轻人凑一起看球本来是高兴的事,但小魏仗着自己收入比其他员工高——这是我们当初按学历分薪酬档次的一个失败,那以后再招人,不为控制人力成本的话就尽量淡化甚至抹平这个台阶差了——先是在宿舍接卫星天线看ESPN;小魏用半欺骗半强制的方式在球迷员工中集资,买了最贵的;然后是每晚看球时买一大堆的吃喝也要AA制,这样对于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就太为难了。加上小魏看球的球德也臭,到最后竟然变成就他一个人看球了。 
  先是有员工抱怨小魏半夜看球还大呼小叫的弄得别人没法休息。当时公司员工有大量是外地毕业生,公司统一租赁了员工集体宿舍。再后来小魏有好几次竟然在上班时间呼呼大睡。 
  当时网站工作都是挺累的,不管是编辑、美工还是程序,基本上每个人的桌子下面都有一卷草席,公司除了值班人员外,也基本上是24小时都有人在的,加班晚了或中午休息都可以到公司办公区深处找个空地方铺开了休息的。即使是上班时间累了偶尔趴桌上打个10分钟的盹儿,我们也不会干涉,只要不耽误工作就行。可小魏不去别的地睡,就直接趴在桌上一睡就两三个小时,严重影响旁边同事的工作情绪,警告过两次还是我行我素。 
  于是我找到技术部长大林问小魏手上的工作进度如何,大林说也正头痛呢。本来大林安排他和阿发一起开发网站的公用MAIL系统,可现在基本工作都是阿发在做,小魏该做的与网站原有功能之间的各衔接通道一直没有进展,公司每周工作例会上大林已经为这块工作“担待”了两周了,这周的例会上都实在没什么理由能再找了。 
  想一想日常工作中小魏也和同事之间有越来越明显格格不入的趋势,于是我们商量后确定:为了保证工作风气,也净化一下员工之间的环境,就拿这个家伙开刀:给半个月工资补偿,让他立马走人。   
  你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小邓和阿发。阿发被安排做MAIL那个组,后来基本上一个人独立开发出了公司网站的MAIL系统,并继续发展出MAIL列表等功能,逐步成为独当一面的程序员。 
  开张一年后我因为个人原因离开这个公司,但和老员工彼此都一直还有联系。今年3月份吧,有一个行业会议,我后来从市场部带回来的会议材料里看到参会通讯录,其中有我原来做的那个公司,参会的技术人员里阿发的职务已然是技术总监了。 
  我打电话过去,阿发还是那么老实,说:“网站人员流动快,最老的程序员就剩我了,是大林离职前推荐的我,也只有我最了解所有这些平台程序演进的过程。反正都是干活,我可没大林那么多经验底子,现在正忙乎整理老平台上的问题呢。” 
  小邓从进公司就被安排在网站核心程序模块的升级开发组里了。开始,在其他一些学生回校办理毕业手续的时间里,他就一个人一本一本地啃技术书籍,有了比学校机房更好的上网条件,我们又介绍网络上技术类BBS里的一些程序员给他认识,他也跟他们不断地请教难题。等其他学生陆续到位后,小邓已经把公司的网站现有程序摸得很清楚了,甚至熟悉到用户使用中遇到的前台BUG,一旦被发现,短的半天,多的一两天他就能独立排除掉;后台编辑使用的功能需求也能很快地满足。这是他从一个“勉强”够格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到成为网站合格程序员的第一步。 
  这样,我们就安排他先带新任职的几个学生把网站程序运营维护的工作做起来,让他学着做leader,其他时间再做网站技术升级的准备工作。很快,那个组就开始了正常运转,主管大林也不需要太多操心了。这是小邓从普通程序员到leader的进步。 
  这之后,对知识和个人进步几乎是采取掠夺姿态的小邓又开始了事后证明是决定性的一个工作转变——他把自己开发用的机器操作系统全换成了原版系统,看的工具书、开发手册也全换成了英文原版,强制提高自己的英文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在我离开那个公司后半年,小邓也离开了,他是在顺利通过了严格考试后,加入了某知名跨国移动通讯设备厂商的国内开发部门。 
  这个公司录用员工标准是很苛刻的,虽然通过了考试,但部门、组里的同事,绝大多数是硕士、博士,新同事彼此询问学习经历时,往往先问你的导师是谁,如果对这名字不熟悉才问你是哪所大学的。 
  这让小邓感觉压力很大。当时我们一起吃饭时,他曾说有一段时间自卑地想退职——因为每当说出自己没有导师、再说出的学校名字让那些询问者更加茫然的时候,他都感觉莫大的压力。我告诉他:“他们虽然上学多,但现在从工作角度上,你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你少上学换得的年龄优势足以抵消他们没有实践经验的学历优势。现如今工作当中的英文环境你已经应付自如了,最多是在闲聊中对那些表现所谓英文水平等级的英文俚语笑话反应慢一点,但这不影响工作呀!说到底,你在这里的表现和未来上升空间,学历起点有一点影响,但不是全部,更不是永远,惟一起决定因素的是你的工作表现。” 
  那之后又过了半年,小邓兴奋地告诉我,他连续两次被评为部门先进,更有猎头公司给他打电话。我问他怎么答复的。他说他现在根本不想动,这样的大公司还有好多他要学的东西呢。不久前,我得知小邓已经是开发组的小leader了,而且正在业余修习MBA课程。 
  可以说这一轮招聘中我们用的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从阿发的成长过程我归纳出应届生能不能带出来的关键是:踏实、耐心、努力这些素质是否具备,即使不是某些方面的天才,靠着踏实的积累,最终也能凭经验获得自己的空间。而小邓的历程是最典型的自律、勤勉、谦虚、奋斗的过程。   
  她的成长是所有同龄人的榜样   
  自那家网站公司出来,我到了另一家网站。又是一家从头开始的网站,又是一次从头开始的经历,但这次我挑选人的时候,就有了一些经验了。 
  我给HR的用人标准,其中一部分是:应届毕业生比工作一两年或服务过一两家公司的人相比,工资差在1000元以内的,尽量用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生一般不录用;本科生比专科生工资差超过500元的,用专科生。事实证明,效果比前一次好了很多,公司的人员淘汰、流动性降低了不少。 
  比如从小芳的表现中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很明显就能看出那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症结之所在了。小芳是公司一个美工的老乡,到公司来玩的时候,得知公司当时正缺一个前台,就毛遂自荐地过来了。当时行政跟我说前台招到了,我还纳闷:这个瘦弱的小姑娘明明有会计证,却应聘前台,是怎么回事? 
  后来发现,工作中小芳是非常尽职尽责的。网络公司在刚开始还没做出名气之前,前台的工作大多是内务行政方面的。小芳来后,原先前台无人接待、电话转接错人、办公用品供应不及时这些问题再没出现,她一有空闲还主动热情地帮公司同事做一些分外的琐碎杂活。在交流中,她告诉我,她来之前是在证券公司做出纳,证券公司工作虽然很赚钱,她每周对账时看看那些大户的资金流向就能看得出他们是在出货还是进货,再找交易明细,财务上的几个小姐妹就能自己投资跟庄稳赚;但那样的混乱工作秩序肯定长不了,她不想等行业整顿时被动地出来。 
  我很欣赏这么年轻的小女孩能有这样的眼光和定力,就说:眼下她做的工作,比如帮市场部打字整理市场计划,帮社区编辑整理兼职斑竹的资料等等,都是她全面地深入了解这个公司的运作秩序、产品流程、工作内容的好机会;当她熟悉了这一切后,她就可以从前台转到编辑或市场工作了,而且有可能比直接上手但不了解公司全部业务状况的同事做得更好。后来,小芳在工作中就有意多接触女性、情感、文学类的编辑工作,和那些编辑们学一些网络文字的辨别、版面气氛的控制、调动等工作经验和技巧。 
  几个月后,在公司又招募了一个前台后,她就顺利地转成公司财务助理并做女性BBS的兼职编辑。又过了一阵,投资方派来财务人员后,小芳就正式成为了专职编辑。随后,一步一个脚印,小芳从专职编辑工作,扩展到对外专栏作者的联系、管理,再到对外产品合作的洽谈、跟踪、合作伙伴的维护。同时,用了大约两三年的时间,她还完成了自己自学考试的大专、专升本的学历跳跃。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人员规模也在膨胀,熟练的老员工都因对业务的熟悉而开始成批地成为业务组长、部门经理,小芳是里面最突出的。在成为市场经理一年后,因为完成业务指标优秀,同时公司也需要一个对市场和产品业务都熟悉的leader,小芳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业务总监。 
  后来在我的掺合下,小芳和我原来公司的技术总监大林相识、恋爱、结婚了。在他们的婚礼上,让我讲几句,我就说:“小芳是我见过最聪明、最勤奋、最踏实的女孩。几年下来,可以说她的成长过程可以作为所有同龄人的榜样。”   
  他提出的价码是税后12000   
  其实,婚礼上那段话中的“同龄人”,我本意是想说给和小芳同时进入公司的那些年轻人听的,特别是几个曾寄予厚望的高学历毕业生。这里说两个小华,一个是本姓华,一个是名字里有个华字,姑且就也叫他小华。 
  姓华的小华,是清华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生。当时公司需要一个技术层次高的部门leader。他需要既对现有的各种网站业务需求的技术实现方案熟悉,还能根据公司产品发展的阶段、特点,来择优选择这些方案及不同平台之间的组合。这就需要个不仅有实践经验,更需要理论高度、行业技术发展眼光的人才来。 
  这个小华在校期间曾在一家上市公司的网站做普通技术人员,虽然收入不错,但觉得没有发展空间,又刚换到某外企研究院兼职,拿比较低的基础工资。而做产品课题又是个长期项目,必须有一段时间要过“贫困”生活,所以一毕业,就开始追求全新的生活。 
  我和他面谈,他在技术水平方面没有问题,人品诚实方面也感觉够格,主要的焦点在收入上。他提出的价码是税后12000,而我这边能给的价码是税前8000。 
  在替他分析了他的现状和需求后,我说:“技术上你再精益求精的空间有,但相对应用效果来说效率不高,成本更大。做个人软件公司,必须有足够的启动资本和管理上的心理准备,而按你前几年的工作经历看毕竟都是兼职,而且你带人的经验也基本没有积累多少。我们公司提供给你的这个职位,虽然收入上达不到你的要求,但保证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