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

第3章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第3章

小说: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摭末节以弄诡辩。且支派分裂,排轧遂之,益自暴露其缺点。环境既已变易,社会需要别转一方向,而犹欲以全盛期之权威临之,则稍有志者必不乐受。而豪杰之士,欲创新必先推旧,遂以彼为破坏之目标。于是入于第二思潮之启蒙期,而此思潮遂告终焉。此衰落期无可逃避之运命,当佛说所谓灭相。”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2至3页。    
    如果要我来展望世纪转换后的红学,那末我可以作一个比喻:已往的百年红学,相当于《红楼梦》前八十回,从今而后的红学,最多是后四十回续书而已。也许我的看法过于悲观。不过没关系,乐观的朋友丝毫不必紧张,因为前面说了——现在不是正有人力图证明《红楼梦》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写得更好吗?王国维撰写《红楼梦评论》的1904年,曾写过一首《出门》诗,全诗八句写道:“出门惘惘知奚适,白日昭昭未易昏。但解购书那计读,且消今日敢论旬。百年顿尽追怀里,一夜难为怨别人。我欲乘龙问羲叔,两般谁幻又谁真。”我草这篇论文此时此刻的心情,和王静安先生九十年前撰写《红楼梦评论》的同年所写那首诗的心情,实相仿佛,我也不知我之所论是接近“幻”还是更接近“真”?    
    


第一部分:《红楼梦》与百年中国《红楼梦》与红学

    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界,很少有一门学问像《红楼梦》研究这样,既吸引大批学有专攻的专家学者,又为一般的读者和爱好者所倾倒;而且历久不衰,学术发展过程,大故迭起,雨雨风风,《红楼梦》里仿佛装有整个的中国,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因林黛玉焚稿断情而疯癫,埋怨母亲“奈何烧杀我宝玉”见于邹彛摹度杪侍浮肪硭模吨泄诺湮难а芯孔柿匣惚唷ず炻ッ尉怼返诙岬388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固是辗转流传下来的文坛佚话,未必尽真;现在深研红学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者突然宣布自己于红学有重大发现的“红迷”,却代不乏人。甲骨学和敦煌学,在世界上有东方显学之目,如果说红学已成为当代显学,自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1980年春天,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召开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及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红学家,共八十多人与会,提交论文五十多篇。 1986年6月,第二次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共同发起,到会的各国学者超过百人,宣读论文九十多篇;同时举办《红楼梦》艺术节和中国文学讲习班,内容丰富多彩,盛况超过前次。国内全国规模的《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第一次于1980年在哈尔滨召开,一百三十多人与会,提交论文七十多篇,并成立了红学的大型学术团体——中国红楼梦学会。自那以后,1981年在山东济南、 1982年在上海、1983年在南京、1985年在贵阳,接连举行四届年会。每次代表人数均在一百五十人以上,论文一次比一次增多,贵阳会议提交论文数达九十多篇。中国艺术研究院设有专门的红学研究机构《红楼梦》研究所,聚集了一批专业研究人员。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的专刊也有两个:一个是《红楼梦学刊》,邀集三十二位知名红学家组成编委会,每年出版四期,自1979年创刊以来,已出版三十四期;另一个是《红楼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已出版十三辑。这两种刊物每年发表的《红楼梦》研究文章在二百万字以上,吸引了大批《红楼梦》研究者,拥有各自的读者群。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以后,辽宁、江苏、上海、贵州、黑龙江等不少省市相继成立分会,有的分会印行交流刊物,也常常有好文章和有价值的资料披露出来。    
    说到这里,我们还须提到,早在上述红学专刊问世之前,由潘重规先生指导的香港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已编辑出版了《红楼梦研究专刊》,1967年创办,至1973年,共出版十辑,赵冈、周策纵、柳存仁、方豪、陈庆洁、李治华等许多红学专家为之撰稿,与内地的红学热成互相辉映之势。台湾虽没有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刊物,散见于报刊杂志的各类论文和出版的专书,数量相当可观。红学早已超越了海峡的波澜,因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人为的域区阻止不住文化的传递。清嘉庆年间京都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参见一粟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第二册,第354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以下引此书简称《红楼梦卷》。今天则有“红水泛滥”之谑。后者虽略含讥讽,却也反映了红学的圈子逐渐扩大并进而普及于社会的实情。 1987年夏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长达三十二集的《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影响所及,红学一时又热了起来,街头巷尾聚谈不已,红学书籍处处罄销。即使曹雪芹在世,他也会对二十世纪中国的红学热感到惊异罢。何况《红楼梦》作者并不认为自己会有好的命运,书里面随时流露出一种前途无望而又无可如何的消极情绪。第一回写英莲出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对甄士隐说:“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脂砚斋在这句话上面加了一条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衩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脂砚斋对曹雪芹的心境是洞察入微的,他知道《红楼梦》的写作有所寄托。这里直接写的是英莲,实际上包括作者的经历在内。所以曹雪芹地下有知,断不会想到他的作品在二百年后的今天会享此殊荣,以至于还有什么红学“造劫历世”,闹闹嚷嚷,不可终日。    
    曹雪芹原希望他写的《红楼梦》的故事,不必为世人称奇道妙,也不一定要世人喜阅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省些寿命筋力就是了参见《红楼梦》第一回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谁知“把玩”的结果,竟冒出一个红学来。如果说开始的时候,红学这个词带有一定的玩笑性质,现在已大不相同。据说清末有一个叫朱昌鼎的文士,笃嗜《红楼梦》,而当时的风气是讲经学,人家问他“治何经”,他说:“吾之经学,系少三曲者。”问的人不理解,他解释道:“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这是均耀在《慈竹居零墨》中的记载参见《红楼梦卷》第二册第415页。。李放在《八旗画录》中也说;“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自相矜为红学云。”参见《红楼梦卷》第一册第26页。可见红学一词,开始是有一定的戏谑和玩笑意味的。徐兆玮作的《游戏报馆杂咏》诗:“说部荒唐遣睡魔,黄车掌录恣搜罗;不谈新学谈红学,谁似蜗庐考索多”,则又为红学的出现提供了背景材料。他在诗的小注中说:“都人士喜谈《石头记》,谓之红学。新政风行,谈红学者改谈经济,康、梁事败,谈经济者又改谈红学。戊戌报章述之,以为笑噱。”参见《红楼梦卷》第二册第404页。当然这是旧话,可以押下不表。且说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红楼梦》研究的日益发展,红学已经名逐实遂,现在可以说完全获得了作为一门专项学科的真实内容。


第一部分:《红楼梦》与百年中国已成为显学的当代红学

    对一部作品的研究成为一门专学,世界上并不多见。如果一定找例证的话,只有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可与之相匹比。英国有莎氏学,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也有莎士比亚研究专刊英国剑桥学者Kenneth Muir主编的《莎士比亚研究年刊》,1948年创刊,至1981年共出版34辑,每辑有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参见裘克安的《莎学在英国》一文,载《莎士比亚研究》创刊号,第344至34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每年要开规模很大的莎学讨论会。和《红楼梦》研究一样,莎士比亚研究现在也是公案迭出,漫无头绪,甚至著作权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至今有人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莎士比亚其人,如同曹雪芹的著作权不断遇到诘难一样。而且无独有偶,莎士比亚笔下的剧中人物也有四百多个,与《红楼梦》里的人物相仿佛,只不过莎翁笔下的人物分散在三十七个剧本中,《红楼梦》一部作品里就有四百多个《红楼梦》到底写了多少人物,各家说法不一。诸联在《红楼评梦》中写道:“总核书中人数,除无姓名及古人不算外,共男子三百三十二人,女子一百八十九人,亦云夥矣。”(参见《红楼梦卷》第119页)蛟川大某山民加评本的明斋主人总评,说法同诸联,但上面有姜季南的批语:“男子二百三十五人,女子二百十三人。”姚燮的《读红楼梦纲领》统计为:男二百八十二人,女二百三十七人,共得五百十九人。吴新雷的《曹雪芹》则主张:“上上下下的人物有六百二十多个。”(江苏出版社1983年版,第74页)又香港中文大学潘铭燊所编《红楼梦索引》(龙门书店1983年5月初版),用电脑统计,全书一百二十回,共得人物493人;何锦阶、邢颂恩编写的《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香港集贤社1984年版)则认为:“本书人物实得 720名,其中男421名,女294名。”谨录以备考。。莎士比亚研究是世界性的学问,《红楼梦》研究也在变成世界性的学问。    
    对这种状况,有人感到不可理解,认为是一种不公正的发展,提出《红楼梦》研究可以成为专学,研究其他作家的作品为什么就不能?比如说,为什么不可以有“水浒学”、“三国学”、“西游学”、“金瓶梅学”或“聊斋学”?其实,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是能不能名实相符的问题。“水浒学”、“三国学”人们已在叫了,但能否叫得开,最终能不能获得一门学科应有的内容;叫开了,在学科建设上有无科学依据,仍是未知数。应承认,以一书名学,绝非寻常之事。中国从前有“选学”的说法,那是由于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对后世影响太大了,唐以后经常把《文选》与儒家经典并列,文士手中必备此书,恰同于《红楼梦》的“家置一编”汪堃:《寄蜗残赘》云:“《红楼梦》一书,始于乾隆间,后遂遍传海内,几于家置一编。”参见《红楼梦卷》第二册,第381页。。诚如钱锺书先生所说:    
    词章中一书而得为“学”,堪比经之有“易学”、“诗学”等或《说文解字》之蔚成“许学”者,惟“选学”与“红学”耳。寥落千载,俪坐俪立,莫许参焉。“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柳、苏”,未闻标立“杜学”、“韩学”等名目,考据言“郑学”、义理言“朱学”之类,乃谓郑玄、朱熹辈著作学说之全,非谓一书也。钱锺书:《管锥编》第四册,第1401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锺书先生对一书以名学的剖解,完全出自严谨的学术立场,可谓不刊之论,启示我们治学之道,唯在慎思明辨,而不能逐无实之名,动辄以专学自诩。


第一部分:《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以名学的缘由(1)

    那末,究竟是何种缘由使得《红楼梦》研究能够一书以名学呢?    
    我认为首要的一点,还是《红楼梦》这部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红楼梦》不是一般的著作,而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作者经历了一番特殊的经历之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她的问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作了一个总结,标志着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她与其他几部长篇小说不同,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带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概括言之,可以说《红楼梦》具有反映时代的深刻性、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成书过程的复杂性。    
    曹雪芹熟悉历史,痛切感到清朝的现实政治的腐败,看到他所属的阶级已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此对贾氏家族诸种弊病和子弟们恶德败行的描写不遗余力。书中充满了悲哀感和末世的气氛,越到后来这种气氛越突出,直到贾家及其亲族彻底败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府这样的封建世家,在十八世纪中叶的清王朝颇具代表性,实际上这些大家族构成了传统宗法社会的一个个支柱,它们的败亡预示着整个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尽管作者主观思想并不一定很明确,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悲观、绝望、无可奈何,意识到矛盾,却无法解决矛盾,否定了旧的,又不知道新的是什么。太虚幻境室内写着“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对联,《红楼梦曲》所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就是曹雪芹矛盾而痛苦的心情的写照。所以《红楼梦》成为古今一大悲剧绝非偶然,既是作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作品里透露出来的情绪和气氛,包含着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情绪和气氛。另一方面,书中又蕴含着理想的成分,包括美学理想、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渴望有一个合乎人性发展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现实中没有这样的环境,就虚拟一个,这就是大观园。作者越是渲染大观园生活的明朗、欢愉、充满生机,就越显示出现实生活的晦暗、沉滞、没有前途。许多章节,出发点原是想写喜剧,结果呈现出来的却是悲剧。这种情状恰好是当时社会情状的真实写照。《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作了一个总结,也为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作了一个总结。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举凡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包括各种制度,如土地制度、商业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宗教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嫡庶制度等,书中都有所涉及。而思想领域的东西,涉及的更加广泛,几乎包容了封建社会的全部思想体系。曹雪芹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对封建正统主义思想持决绝的批判态度,这是众所周知的;对佛、道、老庄思想,书中也多有描绘,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里出现的僧、道、尼姑不少,大都被作者写成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可见曹雪芹对世俗宗教不怀什么好感,但对宗教哲学,特别是宋明以来广为流行的禅学,雪芹似乎兴味颇浓。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机可为一例。敦敏《赠芹圃》诗说的“寻诗人去留僧舍”,大约也是指探讨佛教哲学吧,未必说明雪芹笃信宗教。而大段大段地摘引《南华经》原文,从内篇的《人间世》到外篇的《胠箧》,到杂篇的《列御寇》第二十二回写宝玉联想到《南华经》上“山木自寇”的句子,语出《庄子·内篇·人间世》,原文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同回“巧者劳而智者忧”句,语出《庄子·杂篇·列御寇》。第二十一回引录的“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敗窕僦椋〉敛黄穑环俜歧簦衿颖桑晦宥氛酆猓癫徽婚椴刑煜轮シǎ袷伎捎肼垡椤币淮蠖挝淖郑锍觥蹲印ね馄っl箧》。,引录之后又叫人物对景体味,足见曹雪芹对老庄思想的重视。本来么,处于文网密布的封建极权之下的有特操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想走自杀的道路,只有用老庄遁世无为的思想填充自己的灵魂。《红楼梦》中不肯苟活的人物的结局,主要是出家和自杀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