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长寿通道 >

第17章

长寿通道-第17章

小说: 长寿通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外,还可以按着一定的条件转换为上市公司的普通股,所以它是一种健全有可能取得
丰厚回报的稳健型投资。这种投资品种较为适合老年人希望有保底收益,又能分享股价


上涨成果的期望。不过较之基金和国债,这种投资的收益也会因上市股价的起落而发生
变化,平添了一定的风险。 

这一代老年人没有经受过股市风云的洗礼,更难有经验可陈,因此在决定进入股市
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盲目入市,更不要盲目跟庄。基金和可转让债卷,虽说较
为稳健,但是风险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面对弱市应该注意以下的策略:一是做到“手
中有股,心中无股”。就是说忘掉持股的成本,不要计较赚多少,赔多少。这样就可以
平心静气地分析判断股市的变化趋势,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二是“勇于认赔,大胆获
利”。就是说在所作的投资出现亏损时,要果断地斩仓止损;而在出现盈利时,不必急
于获利离场。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投资前为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利润区和止损价。一旦
达到这个绳墨,该出手时就出手。 

拓展观念巧理财 

邻居老方夫妇的退休金不多;儿女们都下了岗;无法资助他们。自从实行医疗改革
后,老俩口更加省吃俭用,担心以后有了病无法治疗。他们认为自家本来收入就少,医
疗改革又加大了支出,等于减少了工资,而且又年老力衰,无法去挣钱,只得从节俭入
手来减少开支。殊不知,这么一来终日省吃俭用,营养不足,却使得身体日渐衰弱,反
倒增加了去医院的机会,花了更多的钱。 

传统观念的以节俭为荣是一种美德,认为手里的钱是个常量,花去一分就少了一分,
于是就尽量地降低消费水平,以求节俭;其实,换个思路看,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
如果能健康地活着,不闹病或少闹病,对于有工薪收入的人来说,生命的延续时间就等
于金钱收入,就等于节俭存钱的升值。这实际上是一种赚自身的钱的方略。邻居老方夫
妇就是只认识到传统节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处于弱势群体的退休老人,
已经无力去打拼挣钱了。如果把这个如何赚自身的钱的思路引伸为生活理财或者养生健
身的话,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第一, 放长眼光,健康地活着,就等于赚了自身的钱。有位老教师在退休前没能晋
升高一级职称,一提起来就愤愤不平。实际上也只不过每月少挣个三四十元钱,就把自
己的身体弄得很糟,总也走不出这个困惑的“围城”,最终郁愤成疾,不治而逝。试想,
他每月少收入三四十元钱,一年才少四百多块钱。要是他不计较这些,保养好身体多活
十年,以他每月八百元的工资计算,就是万余元。这就等于他从自身赚了万余元钱,而
且还活得有滋有味,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精于算计,钱尽其用,就等于赚了自身的钱。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
计算不到就受穷。”花钱最忌无算计。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该买的买多少,都应做
到心中有数。再买大件物品时做到货比三家,不买价钱最高的,也不买价钱最低的,而
是选购质量上乘而又价格合理的。这种算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金钱浪费,也可以把钱用
在刀刃上。其实质就是做到钱尽其用,物有所值,避免了花钱买了一些无用或不急用或
质量不好的东西。这种算计,节省了金钱,保住了钱包,就等于给自己赚了一笔钱。 


第三,科学饮食,膳食平衡,养生健身,就等于赚了自身的钱。如今流行一句话是
“花钱买健康。” 就是说为了健康加强饮食营养,做些健身的投资,可以减少医药费的
支出。从长计议这是一种给自己赚钱的行为。前面提到的老方夫妇却认识不到这一点。
他们为了节省钱财,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舍不得买新衣服,舍不得装修家居,就连买菜
也买处理品,更舍不得进行健康投资了,因而以小失大,反倒把省下的钱吃了药。可见,
平时注意加强营养,注意锻炼身体,注意养生健身,尽量少得病,少去医院,就是节省
了金钱,也等于给自己赚了一笔钱。 

第四,心明眼亮,辨识真伪,不贪便宜,就等于赚了自身的钱。如今的市场是前所
未有的繁荣,物资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弄得消费者眼花缭乱。再
加上一些冒牌产品、伪劣产品充斥其中,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尤其是有的商家抓住老
年人购物时视力不佳的弱点,或者利用老年人贪图便宜的心理,借机推销伪劣商品,赚
取老年人的血汗钱。面对这些问题,老年人在购物时要做到心明眼亮,辨识真伪,不被
广告所左右,也不要轻信商人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要注意货比三家,辨别
真伪,识别高下,选购最实惠的商品。以合适的价钱买到实惠耐用的东西,实际上是节
省了金钱,也就是给自己赚了一笔钱。 

这种把单纯的节俭行为拓展成为“节俭等于赚取”的理念,是早就客观存在的,只
不过以前对此强调得不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强调这个问题有助于老年人充分认识
到自身的价值,也能帮助老年人积极、乐观地善待生活,把夕阳辉照的生活过得斑斓多
姿,丰富多彩。 

空巢孤独情难耐 

据报载,有一对退休老人已达古稀之年,儿女们都在国外发展,几年也回不了一次
家。这样的空巢家庭,平时还不显得孤独,可是逢年过节,左邻右舍都是欢声笑语,他
们家却是老两口四目对望,茶饭无味,心里觉得非常孤独。为排遣这种孤独情绪,老夫
妇与相识的一个三口之家商量好,雇他们一家每逢过年过节来自家“团聚”,计时付费,
以享受天伦之乐。 

如今六七十岁老年人的子女,正当青壮年时期,正是忙于事业和发展的时期,而且
这些子女大都独立门户,与父母分居生活,形成了老人身边无子女的空巢现象。 

就老年人本身来看,退休后生活的圈子变得狭小,社会交往也逐渐变减少。他们的
生活空间本来应该由子女或孙儿们来填充,可是子女们都独立门户或远走高飞,身边无
有富有朝气的年轻人,这就加速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隔膜感,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与孤
单。 

这种不良情绪容易造成身体的内伤。我国古代的《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思
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而老人的孤独情绪则“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寿
亲养老新书》)。尤其是老人们在终日单调的生活中得不到亲情的慰藉,对身体的各个器
官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日久蓄而成疾。 


对此,儿女们应该像那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的确,年老的父母并
不希望儿女对家庭做多大的贡献,只要衣食无忧,父母不会要求子女给家里多少钱,主
要是希望子女能够填补家庭孤独的空白,使老年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尽管年轻人都很忙,
但是除了特殊的职业之外,每年抽出几天的时间与父母团聚还是能够做到的。这种团聚
就年轻人自身看,可能觉得无所谓,可是对于老年人却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老年人从儿
孙那里得到的精神慰藉、儿孙绕膝的幸福感却是弥足珍贵的。 

对于那些没有时间陪伴父母的年轻人,应该能够理解老人空巢的孤独感,像赵本山
的小品《钟点工》那样,给父母请钟点工帮助老人聊天,或者像前边提到的那两位老人
一样,请一个家庭到家里来,与老人生活几天,陪伴老人开怀解颐,和谐融洽地让老人
享受到天伦之乐。 

从老人自身角度看,如果面对空巢现象一味地抱怨儿女对自己不够孝顺,没有报答
自己的养育之恩,把“养儿防老”的旧观念看得很重。这就会在孤独之外又增加了愤怒,
不只是因为儿女们没有到身边来而感到孤独,而且还气愤于他们的“忘恩负义”了,更
有害于身体的健康。对于这类空巢现象,老年人应该摆正父子间的位置,摒弃那种“父
母在不远游”的封建观念,深刻认识到将子女培养成人,是作为父母的神圣职责,是为
社会做出的贡献。同时,还要为打拼事业的儿女们的辛劳给与同情、鼓励与支持,不要
因为自身的拖累而影响到儿女们的事业发展。基于如此的思想认识,即使是面对空巢的
孤独,也能设法抚慰孤独的心灵,丰富生活的情趣,开创灿烂、愉快的生活。 

老人“巢空”心不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空巢”家庭已经成为
一种社会性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空巢”家庭已经接近33%,“出门一把锁,
进家一盏灯”,成为这种家庭的生动写照。 

目前的“空巢”家庭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有儿女,儿女却不在身边,无法亲自进
孝;二是无子女,鳏居或寡居;三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恶化;四是子女多且都生活不富
裕,“龙多四靠”,互相攀比,对老人无人负责。无论是属于那种类型的“空巢”家庭,
由于老年人离开了主流社会,身体逐渐衰老,最需要儿女们的照料;然而身边却没有子
女,这就难免产生“家庭空巢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时常感到寂寞和孤独,
自我封闭,不愿与人往来,久而久之,会变得性格孤僻,并因此引发一系列心理失调的
问题,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有鉴于此,老年人不能坐以待毙,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避免自寻绝路。其实,
最好的良医还是自己。“空巢”老人要走出“空巢”,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做到“心病还得
心来医”,老人 “巢空”心不空。为此,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老人要学会关爱自己。尽管解决“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完善社区服务系统,实现养老、医疗和家政服务的社会化,以及子女们在满足老人的
物质需求外的精神关怀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老人自己的自寻快乐、自得其乐和知足常乐。



“空巢”的问题,除了极少部分属于物质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精神问题。从老
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来看,由于自己的年迈体弱,对他人更多了一些依赖性;由于退休后
无事可做,倍感冷落和清闲,则需要亲情来填补这份空白;更由于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
观念的潜在影响,则容易把自己子女作为唯一的精神和物质的寄托。然而,“空巢”的
现实,又使得这种“寄托”无法如愿,最佳的选择就是自己关爱自己了。就是说要随遇
而安,自得其乐。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顿不要过分忧伤,做到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都能
保持心态的平和,保持生活的乐趣,积极乐观地面对余生。据美国霍普金斯研究所的专
家对45名大学毕业生跟踪观察30年发现,凡是易躁易怒、生活单调消沉的人患癌症、
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达到77。3%,而心神安静、性格乐观、随遇而安的人患有这类病
的仅占20%左右。另据前苏联的别依林博士调查证实,80岁以上的长寿寿星中有96%
是经常笑口常开的。由此可见,面对“空巢”最佳的良策是自己关爱自己,遇事进行自
我调节,适当降低对子女的期望值,就会感到自得其乐,知足常乐。石家庄有位退休的
女干部,两个子女都成家另过。她退休后就报名上了河北老年大学,先是参加了诗词班,
结业后又上了书画班,现在正读英语班。上午上课,下午读读诗词,练练画画,早晨起
来舞舞剑,读读英语,其乐无穷,也忙得不可开交。按她的话说:“简直没有工夫觉得
寂寞,比上班还忙。”正是因为她能够自己关爱自己,自己找乐,才是她的生活过得有
滋有味。 
第二, 走出“空巢”,接触社会。“空巢”老人如果整天是老夫妻面面相觑,自然会
感到寂寞和孤独。这就需要从家里走出来,参与一些社区的活动。或者到健身场地锻炼
身体,或者参加秧歌队、腰鼓队,娱乐又健身,或者上老年大学,提升自身的修养,或
者参加一些义务的活动,如修理、理发、裁剪、维持治安等,或者到老人之家下棋、打
扑克、打麻将,等等。在这些有兴趣的工作或消遣、娱乐之余,大家聊聊天,说说心事,
互相交流,彼此安慰,就会觉得精神愉悦,心里充实,精神有所寄托。这种良好的生活
习惯不仅使自己保持了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情绪,还减少了儿女的负担,给儿女的事业
以极大的支持,看成是最成功的父母之爱。 
第三, 消除自卑情绪,树立成就意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这些诗句都是说明老年人应该保持一种进取的精神,有一种活到老、学到
老,与时俱进、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和成就意识。当然,老年人的成就意识不能等同于
中青年人,只要是做一些有利于他人,有助于集体,能够发挥爱心的事情,或者是能够
陶冶自身的情操,提升气质的努力,都是属于成就意识的。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能够使
老人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有所追求,客观上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
用。 
第四, 从子女方面看,赡养老人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关爱老人精神关怀
比物质满足更为重要。对如今衣食无忧的老人来说,子女的精神赡养更能使老人得到慰
藉。李大妈老两口与儿女们分着过。每个双休日对他们来说几乎都是过节。老两口每到
周五的下午就挨家打电话,让儿女们来。实际上儿女们来了也只是在一起吃一顿饭,他
们吃得越多越高兴。每次李大妈都为儿女们准备许多好吃的。什么孙子爱吃的鸡腿,外



孙女爱吃的大虾,儿子爱吃的红烧肉,儿媳爱吃的饺子,……几乎是应有尽有。临走时
还要带一些给他们,一点也不心疼。这种老人的心态正是他们对儿女亲情和享受天伦之
乐的表现。因此,儿女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陪着父母说说话,帮着父
母干点活,做到永孝心来赡养老人,更有助于老人摆脱“空巢”之苦。 


独户分居亦是福 

我国的传统观念崇尚几代同堂的大的家庭模式,把子孙满堂,含饴弄孙视为老年人
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标志。但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人们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把几代同堂作为
老年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是企望分居独处,享受自己的一片蓝天。据上海市妇联最近对
1006户上海家庭的抽样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赞成“分居”的养老方式,赞
成“同住”的仅为27%。而且人均收入越高的家庭越赞成“分居”式养老,表明上海
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有保障,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上海家庭已进入“后距离时代”。 

这种养老观念的变化,从客观上看,构成家庭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经济独立,
老少之间的依赖性淡化。这是一个大的前提。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老年人的观念受到现代
意识的熏染。他们感到拼拼打打地劳碌了大半生,到了老年应该提高生活的质量,享受
退休生活的情趣,不再愿意“为儿孙做马牛”。他们或者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学书画,
练跳舞,或者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