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做最好的家长-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可能不少人会说,“因为需要考试”或“学以致用”,这些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枝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茫茫宇宙,匆匆人生,“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的?”“我要到哪儿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需要我们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对于孩子来说,阅读的这些意义当然太“深奥”了,但作为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在孩子的童年时代,用好书把他们引入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人生打好“精神的底色”。
我对女儿的读书引导,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营造家庭的书香气,用书香气熏陶孩子的书卷气。第二,和孩子一起读书,并尽可能让孩子在玩儿的气氛中接触好书。第三,自然而然地让孩子多背一些古典诗文。
女儿虽然小学时成绩不是特别好,但她从小就喜欢读书,这可能与家庭氛围有关,我本身喜欢读书,家里最多的是书。每次她有了进步,我给她的奖品最多的是书。她幼儿园时就背过一些古诗词,上了小学这种兴趣依然存在,于是我便引导她继续诵读更多的古典诗词。当然,这种背诵一定不能有一丝完成任务般的勉强,而仍然是游戏一般的心态,在轻松愉快中走进李白,走进杜甫,走进苏东坡,走进李清照……更多的时候我和她一起背诵。
记得她读三年级的时候,寒假里我们一大家人在乐山大佛对面的一个茶楼休闲。我捧着一本《古文观止》读苏东坡的《赤壁赋》,她好奇地凑上来,很感兴趣问我在读什么,我便很通俗地给她讲其中的内容,还对她说苏东坡是我们老乡呢!她更感兴趣了,抢过书去就读了起来,读几句就说读不懂,于是外公在旁边就给她一句一句地讲。读完了,我随便笑着对她说了一句:“晴雁能不能把这么长的文章背下来呀!”她马上就说:“这么长,我哪能背下来!”扭头就走了。的确也是,这是一篇高中课文,要她这么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背诵下来,太为难她了。当然,我不过是开玩笑而已。她走了,可我却一个人开始背诵《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以前背过的,只是时间一长就背不全了。晴雁在一旁听我背得结结巴巴,又忍不住过来说:“爸爸,我给你看着,你背。你背错了我就给你指出来。”我说:“好呀!”于是,我开始背诵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但我老出错,晴雁急了:“爸爸记性太差了。我肯定比你背得快。”我说:“那我们来比赛,就背第一段,看谁先背得!”“好!”她兴趣大增。于是,我们开始比赛。结果,她当然很快就把第一段背下来了。我表扬她:“晴雁的记性好得惊人!”她说:“我还要背第二段!”接下来,她又开始便读便背了:“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就这样,在紧张而快乐的气氛中,她那天下午居然把《赤壁赋》全文背诵了下来!
可以说,她小学阶段所背诵的许多古代诗文,都是在这种愉快的心境中完成背诵的。
现在一些家长急于把孩子培养成各方面的尖子,于是便拼命地灌“知识”灌“能力”,唯恐孩子在现在和以后的各种竞争中落后,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忘记了,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败坏孩子的兴趣。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的一段经历。原来我对吃羊肉并不反感,但2000年4月,我去西安讲学,西安的朋友请我到当地最好的一家肉泡馍馆吃羊肉泡馍。我一端起碗就觉得膻味呛人,简直像走进了羊圈!但出于礼貌又不得不吃,每咽一口都十分困难而且痛苦。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吃任何羊肉了!为什么?超量的羊肉,败坏了我本来还有的对羊肉的一点兴趣。由此联系到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也是这样的吗?孩子就其天性来说,学习兴趣、求知欲望都是很浓的,根本不需要刻意培养——哪个小孩子不是刚懂事就喜欢读童话听故事,喜欢拨弄研究自己不懂的玩艺儿?可是,如果我们急功近利地给他们予以“知识加码”“能力加码”“特长加码”,到最后,他们可能什么都不想学了!我是教中学的,常常遇到一些厌学的学生,其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他们小时候就被家长败坏了学习兴趣,应该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尽管女儿小学时候的成绩一直不冒尖,但我一直非常注意保护她的快乐感。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感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这样认为!
日常生活中的“磨难教育”
“快乐”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培养应该培养的能力。但各种能力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不是吹拉弹唱的能力,而是为他人服务的能力。我一直对女儿说:“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那么在一个班集体中,就要让老师和同学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为他人服务的能力,往往通过当班干部得以培养和锻炼。关于孩子做班干部,在一些家长中往往有两种不好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吃亏,为别人做事却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班干部有好处,在升学时可以获得“保送”或“加分”的机会。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如果用这些观点来教育孩子那等于是在污染孩子的心灵。我认为,当班干部就是培养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晴雁因为年纪小,而且很胆小,再加上成绩也不是很好,所以小学一至四年级连小组长都没当过。到了五年级,因为我调到了成都石室中学,她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纯粹是因为偶然的原因(比如她很守纪律,还有就是刚去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碰巧写得不错被老师在班上读了,于是便给大家形成了好印象,等等),去了一个月,居然被全班同学选为中队长!这可让晴雁紧张了好一阵子,因为她实在是胆小而腼腆,但我却鼓励她多多为同学做好事,在集体活动中抛头露面,直到最后毕业那一天,在全校代表毕业班的同学发表告别母校演说。虽然她当班干部的时间只有两年,也没有多大作为,但仍然获得了很大的锻炼。现在她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不错,不能不说是从“中队长”开始逐步形成的。
“快乐”也不意味着不让孩子吃苦。说到吃苦,不少人就想到“磨难教育”,比如在假期参加各种各样的磨难教育夏令营或者把孩子送到乡下去呀等等,这些当然可以,但我更认为,这些对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是一种磨难,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游戏,好玩呢!无论多么“苦”,他们都会想到反正总要回城里去总要回到家里的。而一回到家里,一切都回到了舒适状态。因此,这样的磨难教育,效果究竟有多大,我一直表示怀疑。我认为的让孩子吃苦,应该是让孩子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需要战胜自己的毅力去做的事。比如,前面所说的,我要求女儿晚上洗碗,还有就是她读五年级开始,我不再用自行车送她,而让她每天坚持走路上学放学。
每天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他不喜欢但应该也必须去做的事,这就是最好的“磨难教育”!
就像洗一顿碗并不难,难的是每天都坚持洗碗一样,偶尔走路上学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如果天天都坚持走路上学,则需要毅力,需要战胜自己。晴雁读完小学四年级,我调动工作到了成都石室中学,晴雁自然也转学到了成都市人民西路小学。我对晴雁说:“你大了,爸爸就不送你了。从现在开始,你每天上学放学都自己走路。”刚开始她有点不愿意,因为从家里到学校步行走快些需要20多分钟,走慢些需要半个小时,的确有些辛苦。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却一点都“不尊重”她,非要她步行上学放学不可。刚开始几天放学回家总要在我们面前叫苦,但慢慢地她理解我们了。读六年级的时候,她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
不管是朝霞满天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春风拂面还是浓雾迷漫,每天早晨,我总是一个人穿过拥挤的小巷朝学校走去。现在,我上六年级了,爸爸说:“你可以骑车上学了!”我却说:“不,还是让我走路上学吧!”因为,走路上学不仅能锻炼我的身体,而且更能锻炼我的意志。……我觉得我才是最幸福的。因为爸爸妈妈经常对我说:“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人最幸福!”今天,我用自己的双脚走向学校;明天,我要用自己的双脚走进21世纪!
就这样,晴雁用她的双脚一直“走”到小学毕业。
我的建议:
1。对刚进小学的孩子,保护他对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快乐感,是第一重要的。
2。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生活规则,然后坚持不懈地执行,慢慢把规则变成习惯。
3。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参加周末各种各样的才艺培训班和辅导班。
4。培养孩子对阅读的爱好,用书香气熏陶孩子。
5。让孩子每天晚上吃饭以后洗全家人的碗。
孩子应该有怎样的学习习惯?
严格说起来,我很少具体辅导过女儿的学习。但我认为自己对女儿的学习还是挺重视的。这里所谓“重视”不是对具体学科知识的辅导,更不是守着她做作业——我和她妈妈从来没有守着她做过作业。我说的“重视”,主要是指重视对女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据我所知,不少孩子包括他们的家长爱用“粗心”来原谅或者说掩饰学习上的问题。但我经常对女儿说的是:“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我认为,虽然许多孩子在学习中的确存在粗心的毛病,但更多的时候,考试的失败不是由于粗心而是由于知识不熟练所致。比如说,我们平时回家,即使心不在焉也不会迷路,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回家路线非常熟悉,以至形成了不受意识支配的条件反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对所学知识也烂熟于心,即使我们在做题时不是百分之百的细心,但出错的几率还是要小得多。然而,不少学生并不这样想,他们面对分数不理想的试卷,往往会说:“都是因为粗心!”好像这样一说,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原谅自己了:我不是因为笨,也不是由于知识没掌握好,而仅仅是因为粗心!
晴雁小学时也曾这样对待自己的考试失败。但我不允许她这样轻易地说自己“粗心”。因为轻松的一句“我粗心”,把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掩盖了起来,等到下一次再因同样原因考试失利时,又会用“我粗心”来原谅自己,如此恶性循环,会给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多么大的危害啊!
为此,我给晴雁提出要求——
1。将平时经常容易出现的所谓“粗心错题”归类分析,然后强化训练。既然考试时的粗心是由于知识不牢固所造成,那么,可以将自己某一段时间(如一个星期、一个月或半学期)的作业、试卷集中起来认真分析,再有针对性地训练,让知识由“懂”到“会”。如“审题不仔细”是同学们常常犯的错误,那么不妨专门做一做审题练习。
2。训练自己“快速一次对”的习惯。好些题其实在平时做作业时都是能做对的,但一遇考试就出错。为什么?因为平时作业时没有时间压力,又有充分的时间检查;而考试则不然。所以,孩子在平时做作业就要给自己提出“快速一次对”的要求,不要拖拖拉拉没完没了地“检查”。也许开始这样做不太习惯,但坚持下去,考试时因“粗心”而丢分的情况会大大减少。
3。准备一个错题本。教材上的练习和老师平时布置的习题,大都是有代表性的作业;也就是说,这些作业往往体现了某一个方面的知识点。那么,平时同学们作业中的错误,也往往反映了同学们知识上的一些缺漏。因此,专门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做错的题记录下来,经常不断地琢磨这些题,以加深某些知识难点的印象,将有助于孩子在考试时逐步彻底克服这些错误。
不要忽视学习计划
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已经证明,是否有科学而且能够落到实处的学习计划,直接关系到学习成绩的真正提高。不过说起来,订计划对孩子们来说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往往是刚开学的时候,老师或家长就会布置孩子写计划;于是,保证书之类的“计划”就写出来了;然后这些“计划”往往又醒目地贴在书桌前的墙上。但相当一部分孩子也就到此为止了:计划并未真正实施,而只是成了摆设。学习照样杂乱无章,随意性很大,有时看上去花费了不少时间,学习效果却并不见佳。于是,老师家长再要求订计划时,孩子们都不太情愿了,总认为“订了没用”。
订学习计划肯定是没错的,问题是在于孩子们所订的计划是否真正切实可行并真正执行。
我要求女儿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尽可能符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计划当然很重要,但不切实际的学习计划是难以真正实施的。这里的所谓“符合实际”,重要是指三点:一是紧扣教材上的学习内容,与学校老师的要求同步,避免与老师的要求发生冲突;二是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吻合,不要提出自己现在达不到的目标;三是要考虑自己每天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多少,以此来确定每天应该完成的任务量。学习计划越符合实际,就越能被坚持执行下去。
计划制订好后,就应持之以恒地实施计划。对孩子们来说,坚持计划比制订计划要难得多,因为不完成计划的“理由”太好找了:“今天搞卫生耽误了时间!”“今天的晚饭吃迟了!”“今天的电视太好看了!”“今天我不太舒服!”……我决不允许女儿以类似的各种“理由”塞责,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让她随时提醒自己:别忘了当初的决心和承诺!
当然,任何一成不变的学习计划都是不科学的,再好的计划也应随学习情况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尽管制订计划时可能考虑得比较周到,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计划也可能会有不适应的时候。比如:考试前的学习任务可能要重些,某一单元的知识点特别难或者某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引导女儿对计划进行一些调整,尽量使计划富有一定弹性,这样也便于计划能坚持下去。
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往往有种情况,孩子在小时候,总能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进了中学以后,孩子竟然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了!从根本上讲,这当然是我们现行教育制度造成的后果,但就每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恐怕就得从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了。胆子小,不敢提问,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思想上的懒惰,或者对学习上提出问题的意义认识不足。
我女儿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她本来就胆小,上课发言都很腼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