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

第6章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6章

小说: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就难以长时间进行抵御。这是这里的唯一问题。我相信最终的问题是,盟军在
这里的行动能不能真正达成一致意见。
    我不认为俄国人会把巴尔干让给英国人……英国人最多会利用苏俄与盟军的矛
盾,自己独占爱琴海诸岛。从理论上,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他们是不会联合行动
的。“
    当铁托进入塞尔维亚南部后,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份子领袖奈迪奇和米哈附洛维
奇,建议德军协同塞尔维亚共同对付内部的共产主义。为此,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
的建议下,于8 月22日,召集东线德军司令官们来大本营议事,征求他们的意见。
这时,希特勒的态度同他上面所说的完全不同了。他没有对这个建议表态。而是向
司令官们发表了一大篇讲话,阐述“大塞尔维亚主义”“这个巴尔干半岛上唯一人
种的危险性”。在俄军已渡过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正向多瑙河平原开进,从而完
全切断了东南沿海防线与背后的联系的情况下,希特勒却大谈什么德国“必须……
与一切大塞尔维亚主义计划作坚决的斗争”,“决不允许出现塞尔维亚军队,哪怕
让一定程度的共产主义危险存在,也比出现一支塞尔维亚军队要好。”令人不可思
议的是,在谈话中只字未提罗马尼亚是否可能改变立场的问题。德国的政治领导显
然没有看到事情的实质。他们简单地以为,红军的逼近会激起强大的反俄力量,进
行自卫。此外,陆军总参谋部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之间,在战场负责区域上设有一
个明确的界限,也造成了严重后果。东南欧战场的司令们也很少提出异议。因为,
他们同其他战场一样,按照希特勒的保密原则,同其友邻没有直接联系,只是每周
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得到一份通报一般情况的所谓“简报”。
    在8 月22日的会议上,只谈到东南线总司令部的近邻保加利亚可能将他们驻在
塞尔维亚的占领军撤回。希特勒不顾兵力异常紧张状况,打算派德军,其中包括军
事学校的土官生去代替他们。4 天后,即8 月26日,德国公使从索非亚回来,向德
军大本营报告说,保加利亚政府象约德尔在日记中所以载的那样,“在政治上和外
交上已毫无指望”。但这仅使希特勒同意了“准备从科孚——埃奥尼纳——卡拉夫
里塔奥林匹斯山一线南部……撤回全部部队”。
    同时,为防备保加利亚的背叛,还必须“占领保加利亚一南斯拉夫旧边界……”,
开辟一条新的防线。为此,希特勒下令火速从希腊调回两个师,从克里特岛调回1 
个营。
    这些仍未超出军事范畴的漏洞百出的措施,如同希特勒当年在意大利下达的企
图阻止联盟崩溃的计划和命令一样,仍然是一种冒险。在一种几乎动摇所有战场并
导致在大范围内出现政治问题的危机中,德国国防军最高司令,以一种仇恨和复仇
的心理、纠集在巴尔干残存的飞机,企图轰炸无设防的布加勒斯特,打算炸毁视为
敌人心脏的国王宫殿。至于普洛耶什蒂油田,他想用尚在南斯拉夫实施剿匪作战的
唯一一个党卫队伞乓营,阻止红军的西进。但后来一直未听到这个营的消息,也许
在飞行途中就已被盟军歼灭了。按照8 月26日的国防军统帅命令,罗马尼亚军队将
有一部分部队编入德国国防军,另一部分同意其“政府背叛联盟”的部队,将作为
战俘对待。这是对几天前出现的形势的错误判断,但当时罗马尼亚尚未公布向德国
宣战的决定。在保加利亚,准备采取软硬兼施的办法,通过一次突围行动,把德国
在战争期间提供给保加利亚的全部装甲战斗车辆撤回。
    保加利亚于9 月8 日向它迄今的盟友宜战,从而使在希腊的德军“有被切断与
后方联系的危险”。6 天后,约德尔以一种显然十分轻松的语调在他日记中写道:
    “元首命令,将所有兵力从爱琴诸岛撤回……
    接着,他又补充写道:
    “在政治上,希望在我们撤离的所有地方,煽动和挑起共产主义同民族力量之
间的争斗。
    这后一段话说明,希特勒直到最后还希望他的军事撤离能换得政治利益。如果
说他曾一度认为,由于英国人同俄国在政治上的矛盾,将有利于德军在希腊悄悄地
呆下去,那么现在他却想在德军占领的区域里,煽起所有人之间的对立厮杀,但另
一方面,他又认为,在这种混乱中可以断续利用希腊北部的铬矿和冶炼厂。为此他
命令空军的5 千名人员继续留守在那里。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0月3 日下达“从希
腊、阿尔巴纪亚南部和马其顿南部撤退的命令”,以及11月2 日撤退完毕为止。由
于缺乏运输工具,在克里特岛尚有1。6 万人,在罗德岛和莱罗斯岛有6 千人,需滞
留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希特勒迫于压力,不得不在达尔马提亚群岛和阿得里亚东
岸撤兵问题上作出让步。
    西方盟军之所以出乎意料地在沿海地域任意纵横,是因为德国领率机构看到它
采取的一系列为时已晚的措施,受到俄国向多瑙河平原推进的极大威胁,尤其是由
于匈牙利在其国家元首领导下又出现摇摆不定的迹象。当德国挫败了匈牙利避开德
国压力亲近盟军的企图后,希特勒才于9 月12日夜间,在德国大本营的形势讨论会
上宣布“在最近发动一次强大攻势,重新占领岁马尼亚”。匈牙利总参谋长认为这
道命令只是、为了稳住匈牙利国家元首和匈牙利人民“。10天后,当俄军已经到达
泰梅什堡和阿拉德的时候,希特勒丢掉他原来的把戏,命令”3 —4 个伞兵营“随
时作好准备。”逮捕匈牙利国家元首“,并准备由在萨洛希·费伦茨少校领导下的”
箭士字“组织接管政府。结果,匈牙利成了东线战场最激烈的战区之一,超出了国
防军指挥参谋部的管辖范围。
    在北部从芬兰撤军的行动尽管受到些挫折,但却进展顺利,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当曼纳海姆元帅,即上任不久的芬兰总统,在一封致希特勒的私人信件中,彬彬有
礼地对两国军事友好关系提出异议时,根据1943年秋颁布的国防军统帅部第50号指
令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并没有受到政局动荡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互相尊重,
希特勒没有想对芬兰采取异常措施。由于考虑到瑞典他还异乎寻常地准备占领阿兰
群岛,后因兵力不足而作罢。海军总司令为保护波罗的海而迫使希特勒采取的夺占
芬兰的苏萨里岛的行动失败后,导致与芬兰进行的“延期撤军协定”谈判于9 月15
日破裂,以及其他对撤军十分不利的后果。如果德军按照希特勒最初计划,继续占
领芬兰北部的镍矿区,这不但违背芬兰人的意志,而且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反对继续
占领的观点,也会得到施佩尔部长强有力的支持。施佩尔认为,德国工业所需要的
镍,在德国有足够的储量。在这一基础之上,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于1944年9 月底呈
交了一分关于斯堪的那维亚和芬兰的形势判断报告,阐述了海上补充情况,建议对
即将使用新型潜艇的挪威基地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并权衡了与西线的相互影响。
这是一份关于国防和战略计划的少有文件。经过希特勒的同意——尽管他后来想变
挂——从北冰洋海岸直到挪威边界的撤军工作,在俄国人袭扰和冬季恶劣气候影响
下,仍于1945年1 月底出色地完成了。这要归功于伦杜利希大将和他的第一流部队。
    虽然现在无需再顾及芬兰,但是希特勒置陆军总参谋长的建议而不顾,在东线
北部地区仍然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他的既定战术。这种做法的直接恶果,就是北方集
团军群的26个帅于10月初在库尔兰被包围。此外,通向东普鲁士北部的道路也向红
军敞开了,此后数周,红军便与德军大本营分剂苏饪焱恋亍?o:p》
    在意大利,由于希特勒的呆板指挥,亚平宁“绿色防线”既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也未能使其他战线节省多大兵力,反而出现了两支对立的意大利军队,使曾企图以
罗马一柏林为“轴心”统一全欧大陆的政策趋于崩溃。
    德国大本营想把这全部责任归咎于下级各级指挥,认为“绿色防线”没有达到
预期目的。根据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战时日志的记载,1944年12月5 日,约德尔对西
南线总参谋长说:“在进入亚平宁阵地时,其左翼已经受损,这是最严重的玩忽职
守。”当时任西南线总参谋长的勒蒂格尔将军在这一点上与约德尔的看法一致。在
一份战后的研究报告中,他反驳了这样一种说法、即“这是国防军统帅部强加给集
团军群的错误……直到意大利战局结束后才被发现。”此外,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对
这种过失不想就此了结。经深入调查后,于9 月得出了结论,认为有一系列重要理
由对向波河防线或所谓的“阿尔卑斯山前防阵地”撤退都极为不利。这些理由是:
地形对防御极为不利;意大利北部已丢失;盟军空军基地已向帝国逼近;维也纳盆
地受到威胁。由于这场极其不利的战斗,使可以节省相当数量的兵力这么唯一一点
好处也丧一空。在此情况下,希特勒仍不顾凯塞林的要求,于10月5 日决定,将部
队迅速撤到阿尔卑斯山,并命令“亚平宁防线……不仅要坚守到秋末,而且……要
全面实施防御,保住意大利北部。”为实现这一企图,即使只剩下最后一个士兵也
在所不惜。实际上,就巴尔干而言,如果想将战争继续下去,除了政治、军事经济
和军事上的原因外,几乎再也不存在其他选择了。
    由于敌军不断猛烈攻击,意大利战场的态势日渐严峻。对此德国大本营不可谓
不了解。例如约德尔在1944年11月6 日的形势讨论会上说:盟军的空军正利用这个
战场训练他们的投弹手,因为在这个战场上没有任何抵抗。西南线总司令请求增援
不少干“200 架战斗机”遭希特勒一口回绝。指挥参谋部参谋长还补充说:“不能
再向意大利投放兵力了”。几天后,凯特尔也匆忙找冯·菲廷霍夫大将——凯塞林
元帅因车祸受伤后作为他的代理人——以指责的口气谈到阿德里亚地段的丢失,并
向他传达了希特勒的紧急命令:“立即停止波河平原的作战”。国防军统帅部参谋
长以这种方式参与作战指挥还是不多见的。
    约德尔也竭力对作战行动施加影响。12月中旬,约德尔向勒蒂格尔将军传达了
关于意大利战场的作战指示:要“顽强”地争夺每一寸土地。企图通过纵深梯次配
置,来阻止敌人的突破是一个“危险的设想”。任何主动规辟敌人的行动只能削弱
自己,而无害于敌人。要想保住几个师,就要投入两个集团军的兵力。意大利战场
的指挥机构的在左翼作出让步的趋势,只有利于敌人。符合敌人“切断德军与后方
的克恩滕和蒂罗尔的联系,并将其赶到瑞士边境”的企图……约德尔在日记中写道
这也许是元首在几年前,对东线发生的类似情况而几乎每天都重复的思想。而按照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的看法,意大利的前景是一目了然的。为此,“他建议应
主动放弃第10集团军防守的左翼。这是一个保证不再从意大利的埃米利亚到阿德里
亚之间后退一步的救急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最高统帅不断直接插手每一个师的指挥,争夺亚平宁阵地
的艰难的、损失惨重的物资消耗战,仍在继续。
                                阿登攻势
    约德尔在他给西南线总司令的信中,言词之所以激烈,也许是因为受了德国大
本营气氛的影响。大本营已确定第二天,即1944年12月16日,德军发起阿登攻势。
    德国国防军这最后一次的大规模进攻行动,照例是在没有经过国防军指挥参谋
部对整个局势进行分析后采取的。一有机会,便在西线转入进攻,这是希特勒早在
诺曼底会战伊始就已有的思想。这使他将东西两线的战略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到8 
月20日——或者再晚些——直至9 月3 日,西线正处于后撤之际,阿登自然尚未提
到次事日程上。按照原计划,大本营想不理睬在巴顿将军指挥下由第戎地域出发向
北开来的盟军,而通过一次突击,迅速突人敌人右翼纵深,以此保住己方在马恩一
线的防御。然而,未能如愿,计划成为泡影。希特勒对此视而不见,仍然日复一日
地幻想着扩大作战规模。在孚日山西部尚无战事的地域,由沿罗纳河而来的第19集
团军一部——这是西线尚有作战能力的装甲部队的余部,由两个奉命从意大利开来
的装甲步兵师,以及若干隶属于第5 集团军司令部的新组建部队,终于组成了一个
强大的进攻集群。除了确保在孚日山前方构筑一条新的防御线外,这支部队“尔后
的主要任务”是,在将来某一时刻,突人盟军的侧翼和后方,从根本上扭转西线的
形势。为了使防线的右翼和中部能够腾出兵力,希特勒还一反常态,允许他们采用
拖延战术。
    希特勒这些无视时间和空间规律,特别是忽视兵力极度虚弱而设想的庞大计划、
在一瞬间出笼,也在瞬间破灭。新的沉重打击接踵而来,特别是安特卫普的迅速丢
失,在大本营引起极大震惊。在此情况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于9 月6 日,
又向希特勒重提8 月19日的观点,即“11月1 日前,德军在西线无力发动大规模的。
决定性的进攻”。但是,第5 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仍受命在局部地区,采取有限规模
的进攻行动。约德尔在9 月11日的日记中,对此做了这样的记载:
    “元首命令,第5 装甲集团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攻击敌人的背后……元
首禁止向强大敌军的正面实施反突击。”
    此外,德国大本营对在适当时刻,通过一次强大攻势来根本扭转西线形势的意
图、计划和目标,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为了在实际上作好准备,同日,大本营还下
达了一道这样的命令:
    “在党卫队上将迪特里希领导下,重新组建第6 装甲集团军。”
    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在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忙于落实这些和其他更新西线陆军
的措施的同时,希特勒自己却在敦促空军尽最大努力研制出能用于实战的新型战斗
机,以投入即将到来的攻势。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他对飞机的技术和性能的非份要
求,反而影响了德国飞机制造的迅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同戈林产生了尖
锐的意见分歧。
    同样,希特勒为了准备未来的攻势,于9 月初,把富有大规*
模指挥作战经验的冯·龙德施泰特元帅召到东普鲁土大本营,恢复了他西线总司令
的职务。龙德施泰特在大本营里参加了几天的形势讨论会。会上,希特勒对他的
“这位老帅异乎寻常地尊敬,而龙德施泰特却无动于衷,一言不发。9 月5 日龙德
施泰特走马上任。这样,莫德尔的权力就仅局限于B 集团军群总司令部的管辖范围
了——即西线的北部和中部。南线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大将不久也被撤换了。在9 
月1 日的形势讨论会上,希特勒还提到了他:
    “如果他……干成这件事(指迅速将第19集团军同主力建立联系),那么我将
向他正式道歉(指他1939年对波兰的占领政策提出异议后被打入冷宫一事)。”
    在以后的数周和数月中,面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