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

第26章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第26章

小说: 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很多东西共同图谋削弱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以消极的方式描绘它。内疚感就是我们的成功机制与失败机制斗争的结果。莫尔茨告诫读者:“不要让你的良心统治你;你要统治你的良心。”心理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 习惯 ,其基本定义是被编成程序的经常行为。恰当的心理调节意味着养成适当的习惯。精神神经症是坏习惯的结果。学会如何成功地生活需要实践,以使好的习惯能建立起来。莫尔茨就是在这里给读者提了一个又一个建议,告诉他们如何提高自我形象,建立成功的行为习惯。他对意志力十分强调,告诉我们要“渴望改进”,开发隐藏的资源,随着机会的每日出现而把握住它们。他还强调人们所熟悉的放松,强调要清除心灵中那些自拆台脚的思想,重新拥有能激发灵感的小花饰和容易记住的、却切合实际的方法。     
  读者必定会同意我们的看法:在心思控制论里,我们看到机械论与目的论对位出现,但没有真正分清哪一个是所取得疗效的 基本 源泉。彭菲尔德脑研究的证据在此随处可见,但得出来的结论却不为他所接受。成功和失败之间很容易用辩证法解释的动态冲突被加上了实证性的黑白分明的解释。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如下主张的有效性:成功和失败很容易区分;它们代表着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机制,而不是对 同一 机制的不同结果的评价。成功和失败表示的是按照一定的而不是别的根据对行为的评判。使人觉得脑的记忆库开有两个口子,一   个标志着成功另一个标志着失败这种做法,肯定歪曲了彭菲尔德的研究建立起来的、已经成为事实的关于人类经验具有双重性的观点。     
  等级与权力游戏     
  现在我们转向一个稍有不同的问题,即人的行为等级以及这一等级结构里地位和权力的考虑。劳伦斯 。 J 。 彼 得(初时与雷蒙德。赫尔)创立了广为引用的 彼得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地位逐渐重要的等级中前进,直至达到他的 不能胜任水平 。这样,在私有企业和政府的公共官僚机构内,职位终将被那些无力执行所需职责的个体所占据,而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得小心,别把彼得原理看得太认真了,因为至少在他论及这个问题的第一本书里,他对书中表达的观点带有挖苦的口吻。这些观点的流行似乎促使他写了《彼得处方》一书。从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了更传统的“如何做”。     
  虽然篇幅不允许我们对这个题目作全面的讨论,但彼得逗人开心的幽默写法却允许我们指出,我们认为有趣的东西往往有赖于词语表达或事件进程的辩证扭曲。当彼得说到“ 没什么东西失败得像成功 ”时,他就因为那个出人意料的正反两词同用而使我们觉得好笑极了,就像当一个权力大而“体面”的人上讲台时绊了一交,然后红着脸盯着我们,使我们都知道他毕竟跟我们一样时我们抿嘴轻笑一样。通过把   成功辩证地变为失败,彼得道出了有关人类本性的一个真理;而这一点是莫尔茨的心理控制论所永远做不到的(参阅上文)。     
  可是,我们得遗憾地说,当彼得开始对人类行为作基本描述时,像很多心理学家一样,他(他取得的是教育学博士)似乎陷入了 本能 和强化的语言之中。这一点在他开始推出处方之前并不很明显。但甚至在他最初的著作中他就已谈及了等级本能。他声称:“……人类生性本质上是分等级的。他必须而且会有等级,无论这些等级是家长式的、封建式的、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那些写等级的人很容易就会把这种据称为本能的倾向追溯到达尔文的某个概念,如生存之争、动物所具有的领土要求,以及弱肉强食的等级,等等。但是,等级也是目的评价的产物,是人们追求、获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用来扩大个人权力的反映。经济能力使人具有多种生活方式的抉择,就如整个社会经济层次中有所谓下层阶级、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这种行为范围所证明的一样。但是,这样的阶级成分是以本能(由于人的生物特性里的质料因和动力因而产生的形式因)为基础的,还是这样的等级中 仍 有意向和欲望的一面(引入目的因)?     
  彼得认为皮尔可能过高估计了“推”力,即自我推动以取得成功的欲望。他杜撰了一种[霍雷肖]阿尔杰情结,荒     谬地认为早上班晚下班的雇员得到的常常只不过是同事们的敌意。那些人对不称职和平庸并不介意,因为他们期望论资排辈或随便受“提携”而得到晋升。彼得的目的是使人们离开这一向上的等级提携。要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一个人就得找到他的能力层次并停留在那里,因为晋升是不称职的原因。他推荐人们使用创 造性无能 来取得这一目标,即刚好使自己在现任工作中无能到不致被降级或开除,但又确保不会被提升。     
  彼得处方是使人过上好生活又不陷入“向上,向上,哎呀!”这种沿等级梯子上升的圈套。那些沿着晋升的阶梯爬到不能胜任水平的人被称为队列行进中的木偶,而彼得分派了“人杰”(Humanite)这一角色作为这种盲目地按照等级的表示而不是按个人意愿工作的人的对立面。人杰是一个人,他实现了自己的潜力,并由于在自己的自然等级水平上具有创造性、信心和胜任感而得到满足。正是在这样开始详细阐述人杰这个角色时,他的论述才开始更像传统的“如何做”一类的著作。他劝诫人们恢复身体的生机,松弛下来,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给自己肯定新的信念,等等。他还从这里开始倒向强化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他在详述攀爬地位等级阶梯的“有失检点行为”中所取得的神奇笔法。他说:“当一种行为造成痛苦和不舒服感时,这一行为以后将倾向于减少。”可这是真的吗?当竞争和批评开始对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时,有多少个队列行进中的木偶失去了向上的推力?     
  彼得十分强调有导行为和增强积极的自我观念。他鼓励我们把力量集中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争取预见到我们   在什么时候将达到不能胜任的水平。一个人杰总是能分清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不仅仅选出一个方向但又不知道这个方向通向何处。     
  这肯定意味着对生活 目标 的现实估计。尽管如此,当我们真正着手认真分析人是如何取得这些目标时,就可以看到彼得背离了他自己的教条式心理学说教,倒向那些虽然正在没落但在心理学中仍占优势的洛克式学习理论。在一个引人注目的段落里,他把人的一生概括如下:     
  在成长中得到的满足感或强化始于食物,并通过身体接触、言语、社会认可、物质占有,与环境、金钱和其他代币系统的交互影响能力,对成果的认识,以及自我评价等而取得进展。上述每个阶段都含有更早的强化物,所以,这些成长阶段代表着对强化物反应能力整体的扩大。     
  这实在是条件作用论的传统观点。它使我们觉得,彼得把自己开具处方的角色看得如此认真未免太失幽默感了——如果不是失去人性意识的话。我们又一次得到了这样的人的形象:人的成长被动多于主动,尽管其成长所依赖的原则具有明显的目的因素,如目标的取向、前途的规划、知道何时已得到了预定的目标等。     
  所以,当我们转向迈克尔 柯 尔达名为《权力!如何取得,如何运用》一书时,我们有某种轻松感。柯尔达是作者兼记者,所以,他的职业使他不必把他自己在等级中看到的权力模式和教条式的心理学研究理论联系起来加以论证。他   这本书是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有关小动作主题的书的翻版,但他特别具体地集中讨论了人们在攀爬权力等级梯子——通常是一个商业机构——的竞争中使用的策略。这些策略不一定是潜意识的。柯尔达同意彼得的见解,认为晋升并不以功劳为依据,而是以一个人因忠实于自己的上司或工作本身(即资历)而得到的赏格为基础。柯尔达不是以本能理论来解释这些东西。他对等级的起源采取了常识般的目的观。他指出:“……如果不是希望晋升,很少人会在生存所必需的工作以外再去作什么。”     
  权力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够取得它。权力的目的不单是取得金钱的酬劳,还要在生活中得到自主权、独立性和满足感。柯尔达讨论了不同类型的人“玩弄”权术的方式。他指出了其中一些人的姓名,另一些则是匿名的。正是在分析这些人如何玩弄权术时他的书表现了明显的“如何做”特性。吓唬人的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权力游戏。弄权者往往走进对手的办公室肆无忌惮地使用他的电话,有可能的话还占坐他的椅子。开会时他又故意点出对手的名字,对他进行蛮横的突然袭击。弄权者跟来访者谈话时把桌子放在自己与来访者之间,而不是让他们坐在桌子的旁边。弄权者在办公室聚会方面也有一定的行为方式,柯尔达对此曾有一番娱人的描写:那些有地位的人总是先坐在办公室的角落里,那里有一大群志同道合的追随者围着他们,然后他们才走到靠近酒柜附近的中心区;有权力的办公室通常也位于一座大楼的角落区;会议上的座席安排也象征着权力等级,通常都是从出席的最有权力的人起顺时针排列。     
  很明显,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以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的意义,即形式因方面的概念。人是能够延伸意义的有机体。他向往那些有利于生活、能改进生活的东西,并根据具有这些潜在报酬的迹象作出响应。如果没有这些有一定模式的迹象,我们在生活利益的海洋上就会在心理上随波逐流。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使人觉得在生活中取得报酬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事实是,那些不止于简单的食物与饮水类“强化物”的报酬 并不是 那么清楚地向人的心理认识自行表现出来。那种人们经常提及的、被假定为像斯金纳堂而皇之的强化机器那样统治着我们的“制度”, 并不 像如此多批评家所暗示那样是单向地从上往下产生影响。我们文化中的报酬体系是经过谈判达成的,并以如下事实为基础:那些支付报酬和收受报酬的人们都需要一个有一定模式的大纲(形式因),值得他们为之而生存(目的因)的报酬就可以以此大纲为根据而确定。     
  在一个先进的文化中,生存的基本需要即食物、水、住房等等是很容易得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报酬很难说是“促动”因素。一个人沿“报酬权力”的等级阶梯爬得越高,这些基本需要就 越是不 重要。柯尔达向我们显示了在工业等级阶梯“巅峰”上的人们是如何追求他们办公室的地毯的厚度、私人电梯,以及占有一个带桑拿室的私人浴室的。当它本来可以如彼得所述把自己限制在较低一些的地位等级上取得完全令人满意的报酬时,它却让地毯和这些私人占有物把自己拖累到早早就得了心脏病,这是什么种类的动物?狗或老鼠或猴子都肯定不会干这种傻事。我们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预先被目的支配的、能把报酬的模式定得高于并   超越大自然提供的使人满意的基本物质的动物,才能作出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行为。人类能超越大自然的“自然”报酬,因为他具有超越生物极限、从全然 不自然 的生活中发现生活意义的智力。     
  埃斯特     
  我们将要评论的另一种“如何做”方法并不完全是评论一本书,尽管我们仍将以评论阿德莱德 布 莱名为《埃斯特:60小时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为基础。布莱是一位心理疗法医生。她参与埃斯特体验,后来又支持这一计划并写下这本书。她写此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正式课程,而是要把这一方法告诉公众。埃斯特的创始人维尔纳 。 埃 尔哈德赞助此书,所以,我们觉得有理由把此书作为我们分析的基础。埃尔哈德的正规教育终止于高中,但在成人教育领域中工作过几年。据布莱说,他通过研究在“禅宗、佛教、道教、物理学、印度的佛旦塔、瑜伽、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哲学、基督教、控制论、科学学、心理学、存在主义、语义学和商业”等方面取得一定的专长。埃斯特体验在两个周末进行,每个周末的星期六和星期日各有一节[大约]15小时的体验(即四节共60小时)。在体验中,有一个主教师、几个助手,参与者约250人都坐在一个礼堂中。中间的休息并不多。其中最常听说的事之一是一位参与者尿脏了裤子却说不再要紧(即他认了此事!)。埃尔哈德曾经这样概括他这一脑力劳动的产物:“埃斯   特是一次60小时的体验。它将给你的觉知开拓一个新的生活领域。这项培训是设计用来改变你体验生活的水平,使生活变成扩大满足感的过程。”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要想讲述埃斯特(est,通常都用小写)“是”什么,那是错误的,因为这一方法的整个要点是使禅宗的“大彻大悟”成为一个人人生观的大前提(见第九章,p.180)。只有在我们不再提出问题、寻求得到定义以后,生活中那种难以表达的 体验 才开始对我们的灵魂产生效果。布莱的书中充斥着我们可以从埃斯特“得到”什么或“得不到”什么的话语。从埃斯特课程一开始时起,授课人就告诫参与者说, 没有什么东西 可以得到。这一点使人联想到佛教禅宗的圣人,以不答来回答提问,摇一摇棍子,或提一个公案让徒弟思考(见第九章)。即使如此,布莱还是以她的学生的话来作证。她的一个学生说:“我从埃斯特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自己消极时对自己的认可。”布莱对下述事实印象颇深:责任成了埃斯特课程如此重要的主题,以致一个人总是被认为是他自己生活境遇的原因。这似乎是布莱自身的主要“收获”,因为她告诉读者:“我认识到我对自己的人生——整个人生、悲与欢——负有完全的责任。这过去是,将来依然是一项难以置信的启示。”     
  这种现实地接受人生中的现实的禅宗处方构成了埃斯特一词的两个含义之一。埃斯特是拉丁语“它是”的意思。这     三个字母也是埃尔哈德小组研究讨论培训班(Erhard Seminars Training)的首字母缩略词。把它当拉丁语来解就正好道出了接受人生现实,不要总是为了人生去寻求解释、理由、借口、责任、愿望实现等等的观点。所有这一切都是阻 ?人们直接体验人生的心灵骚动。正如布莱的教师为她那个小组所作的总结一样:“我将把现有的一切告诉你们以便使你们认识人生……存在即实在,不存在即虚无。”他鼓励学生们不要追问自己已经作出的行为的理由。理由是我们在作出行为以后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时才被想出来的。唯一重要的东西是承担我们对已做出来的事情的责任。     
  对于人们的信念,情形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为了给人生赋予意义而追求一种信念,我们就不能从人生中得到满意感。信念很容易使我们“卡住”——这是存在主义者(参阅第八章,p.169)用来表示客观存在不再向前发展的术语。埃尔哈德似乎相信,取得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