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11章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11章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四是道德、义理 
  曹操招兵,在大旗上写上“忠义”两字。刘、关、张桃园结义中信誓旦且说:“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刘备三顾茅庐时向诸葛亮表示“欲伸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痛斥薛綜:“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这里的忠、义等,表达的正是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 
  “道”在《三国演义》中,是卓有成效的激励手段。曹操的一道檄文,博得了天下十七路诸侯响应;一面“忠义”大旗,引来了“如雨骈集”的应募之士。桃园的旦旦信词,使关羽对刘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终于为刘备“断首捐躯”。 
  《三国演义》中的“道”,其内涵尽管和我们今天所提的世界观、理想、路线、道德、规律有根本的不同,但它作为一种激励部下的手段,却是一条古今不易的真理。这是因为,“道”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文化思想修养较高的人来说,更是最优势的需求。一个人能否有动力,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由此决定的价值观、理想、信仰和道德。树立了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产生概括性最强、作用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前进动力,从而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具有饱满的劳动热情,自觉的工作态度,不屈不挠的毅力,慎独自约的品格。近些年来,西方企业极力倡导和培植“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就是企图通过共同的价值准则、精神追求和团体意识等尽可能地统一和调动职工的意志和热情。 
  一个当代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使之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发扬无私的奉献精神。如果忘记这些,便是丢掉了激励人心的威力最强大的法宝。 
  缺乏动力或不恰当运用激励手段的结果,会造成行为挫折,使人丧失工作和前进的动力,产生消沉和消极情绪。 
  所谓消沉,是丧失希望和信心后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信仰、目标、荣誉、归属、利益等,可望而不可即,就会使人希望破灭,由此而出现的,必然是安于命运,浑浑噩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谓消极,是不满和烦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其结果是起反面作用和不求进取。目标、荣誉等该得的得不到,不该得者唾手而得,就必然使人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信仰、道德是产生于客观现实的。如果一些企业领导,口头上高喊为“主义”而献身,为四化建设做贡献,为企业兴旺而奋斗,实际上却以权谋私,大搞官僚主义,就必然使广大职工产生“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看破红尘,精神不振,丧失工作和前进的动力,甚至扼腕叹息,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消极和消沉,是搞好企业管理的反动力和破坏力。有效地防止消极、消沉,正面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要求现代管理者在履行管理职能时起码做到两点:一要以身作则,号召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二要一视同仁,公正地给每个职工提供报偿和机会。            
诸葛亮北伐对曹魏经济的打击     
  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强大的财政是支撑战局的关键,汉武帝对匈奴用兵,无不是调用国家全部资源,而准备期长达十五年。所以诸葛亮的北伐,给曹魏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从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威武自强,上兵伐谋的大战略成果。 
  诸葛亮一伐中原时,曹叡命大将张郃帅马步精兵五万出长安,同时命大将军曹真总督关右诸军十几万,前后用兵者达二十万。二十万,什么概念?我们以司马懿征辽东来算。当初司马懿讨伐自立燕王的公孙渊,出兵四万人。而就这四万兵马,朝廷负责内务的大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行四万之众尚遭非议,动用二十万则不可想象。 
  诸葛亮撤军后,曹叡诏告天下,并特地发布到益州说:“自朕即位,三边无事(注,独诸葛亮那一边有事),犹哀怜天下数遭兵革,且欲养四海之耆老,长后生之孤幼……而(诸葛)亮驱略吏民,盗利祁山。…。。(诸葛)亮也小子,震惊朕师。”这段文字虽然是昭示皇恩,贬低西蜀以王化之,但行文之处不难看出,曹叡其实想境内安宁,可诸葛亮的北伐又确实是其心头之患,所以曹叡出兵抵抗非其所愿。也许大家会认为保家卫国不是有边疆大吏吗,而且军队数量远在蜀军之上,何必屡屡出动中央军?其实不行,这可通看《晋书。宗室传》。司马孚曾上表朝廷说:“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司马孚一语道破天机,其实是诸葛亮每次进攻关中,当地驻军抵抗不住,不得不调用中央军,这和张郃、司马懿每次救火的情景相吻合,有一次曹叡还亲口对司马懿说陇西之局势,非卿不可当之。 因此,魏朝廷出兵抵抗诸葛亮北伐确实是国库开支的大头。 张郃一伐时救援人马是五万,二伐时达三万,而且天子曹叡也是屡出王师,第一次抵达长安,第二次驻守河南郡,可见诸葛亮对其威胁。而另一方面,王师屡出,耗费糜废!沿途跸道、驿站、行宫开支可谓铺张,而张郃人马的减少也可部分体现实际负担的沉重。 
  同样以司马懿四万人马征辽东而言,曹叡曾解释道:“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可见当时朝廷军费的捉襟见肘。曹叡征辽东是把宝压在了司马懿身上,但当四万人到辽东后,遭逢大雨,而且一时半刻没有军事成效,朝廷又有大臣认为朝廷开支拖不下去,应该诏还司马懿。朝廷内部意见如此反复不是单一历史现象,如果贯穿前后,可见诸葛亮北伐之作用的显现。从公元二三四年秋诸葛亮病死到公元二三八年春司马懿出长安征讨,相隔仅三年,当初动轨便发五万中央军加上十几万边军的朝廷连出四万兵还要反复讨论,何以差距如此之大?可见曹魏的经济或朝廷财政收支在与诸葛亮的长期军事斗争中背上了沉重包袱。 
  三伐时,曹魏朝廷因种种因素(当然很大原因是因为经济因素,以下有论)未动中央军,结果边军雍州刺史郭淮便丢失了武都、阴平二郡,而诸葛亮也见好就收。 
  诸葛亮在四出祁山时,对于是否调动中央军,曹魏大臣中开始有意见了,认为“亮军无辎重,粮必不继,不击自破,无为劳兵”,还有的说建议先割“上邽左右生麦以夺贼食。”但无论哪种意见,大臣都是反对朝廷动用中央军的,原因很简单,负担太重!可这次,皇帝一句也不采纳,再次抽调中央军增援前线。“前后遣兵增宣王(司马懿)军,又敕使护麦”。 
  在减轻朝廷负担时,司马孚的计划是“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这就是祭出兵屯的杀手锏!目的是以边军力量自给自足,而不动用中央财政。这时,关中大饥,司马懿也上表调冀州农丁移屯上邽。可此番计划,又被诸葛亮打破,不但丢了上邽左右的熟麦,而且损失近万人,那五千冀州农丁全部泡汤,而且粮食还被蜀军割了去。 
  曹魏西线战局愈加被动,战区已经陷入“关中连遭贼(诸葛亮的蜀军)寇,谷帛不足”(《晋书列传二十六卷》,同上)的局面。司马懿被迫严防死守,这时蜀汉大臣李平(即李严)因运粮不济,矫诏召回诸葛亮。暂缓了国家危机。 
  最后一次,诸葛亮将军队推到距长安仅六十公里的渭水南岸的河滩平原——五丈原,诸葛亮招呼东吴出兵策应并致信给东吴丞相顾雍谈五丈原地势,其处河滨之上,地势平坦可屯田(语出《水注经·渭水》),也采取兵屯方式,竟然和魏国当地百姓,利用魏国土地联合屯田,准备持久战。这一对魏作战新思路让曹叡更加震恐,特派大臣辛毗下诏不让魏军出战,司马懿也是深谙圣意,和诸葛亮对峙于渭水,同时在一次外交来使的洽谈中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繁”,认为诸葛亮“不能久”。于是坚定了死守之心,哪怕受妇人巾帼。 秋,天薄蜀汉,诸葛亮果死,曹魏去一心腹大患!蜀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终止北伐,只到姜维掌权。 诸葛亮死后,曹魏君臣全部长舒一口气,三个月后曹叡大修宫室,开始了后半生的骄奢的生活。 
  其实当初曹操给曹魏留下了充足的军需,当他推行屯田制,效果明显,“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晋书食货志》,下同),在平定袁氏后,能做到征收田租和户绢“藏强赋弱”。可到了文帝曹丕时,物价开始飞涨,黄初二年,曹丕便因为谷子价格贵,罢除了五铢钱(汉币),竟然倒退到“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也就是以货易货的状态,这表明国家金融彻底失去信誉。 明帝曹叡时物价继续攀升,而且由于以货易货的状态时间长久,人间巧伪渐多:有人把谷子泡水,再来换布匹赚黑心利润,而卖布匹的也不含糊,拿很薄的绢来卖换当年的谷,可见国家经济混乱的地步!也就是说即金融失控后,国家经济秩序也彻底混乱!曹叡被迫进行市场整顿,可结果却无效,“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国家经济继续失控。加上“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为此“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也就是全部有资格上朝的大臣来严肃的探讨国家经济问题)决定是否重新启用五铢钱。以上的反复原因很简单,因为“于时天下未并,戎车岁动。”这“戎车岁动”表明了诸葛亮的北伐给曹魏经济带来的重创。 将曹魏的经济的受搓完全归于诸葛亮北伐的功劳似乎牵强,但吴蜀两国频繁袭扰,确实给曹魏经济发展蒙上阴影。 
  相反,诸葛亮理政时期,蜀汉的经济状况却好于曹魏和东吴。 诸葛亮将蜀锦出口(对魏、吴、越南、罗马出口)作为军费来源大头,而蜀锦的生产却是国营,不累及百姓。同时他还大力发展盐铁业,将武器装备精良化,步兵、弩兵战斗力独步三国,也因此有了决敌之资。而诸葛亮在传统赋税大项如田租、口算、更赋类未见有增加,因此没有激起民变,缓和了阶级冲突。而当初,曹操征关中马超,导致河间苏伯、田银起义,引发幽、冀州响应;征汉中时,南阳百姓因为摊派的徭役太重而宛城及其周围大别山山区、郡县起义等。这类情况在诸葛亮时期却没有出现。 因此,从经济发面,弱小的蜀汉以威武自强的姿态对曹魏关中经济区实行了毁灭性打击,迫使曹真、司马懿盲动灭蜀计划覆灭。关中经济区是曹魏传统经济强区,一旦关中受累,则动发全身,最终放缓了曹魏全国经济复苏的走势,诸葛亮北伐实是上兵伐谋之策。 
  诸葛亮死后,蜀汉一度自守,使曹魏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屯田恢复国力,终于至正始年间实现了经济复苏,在淮南经济区一带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军事集结以及战时军需生产的集中地,为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资基础。但就在这时,“高平陵政变”引发了“淮南三叛”,曹魏统一步调再次受阻。 
  注:“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出自资治通瑁!           
三国十策     
  1。天下三分 
  源自诸葛亮.诸葛先生在茅庐之中,策衡天下.真神人也.后来毕竟如此,感慨非常.2。联刘抗曹 
  源自鲁肃.综合分析,力挺人主.所谓尽心尽责.后来周郎附议,并统兵火烧赤壁.曹操实力大损,无力再次大规模南下.3。静观其变 
  源自司马懿和刘晔.充分看透了刘.孙联合的本质.自己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损耗军事力量.但是2个对手从此陷入猜忌,即使再次联合,也非常松垮.4.挟持天子 
  源自荀彧,程昱.看到了在群雄并起的时代,在政治上讨价还价的最好工具.为曹操集团赢取了无上的政治上的号召力,挟天子以令诸侯.非袁绍辈能理解.5。可与争锋 
  源自荀彧.郭嘉.在袁绍强大的军事力量背后,看到了物质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官渡之战决定了袁绍集团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6.起兵长安 源自贾诩.在人心惶惶之际,突出奇谋.看到了王允.吕布等人在军事上的准备不足.决定了群雄并起的政治基础.7.表以孝道 
  源自贾诩.在曹氏集团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扬长避短.看到了曹氏父子各自的性格特征.决定了魏国日后的走势.8.攻心为上 
  源自诸葛.马羧.在与少数民族的斗争中,采取了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看到了直接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劣势.为相对弱小的蜀汉,集中全国力量攻击魏国,创造了条件.9.深根固基 
  源自荀彧,郭嘉,荀攸.在曹操势力还不稳固的时候,提出先巩固根据地的观点,极其对头.看到了群雄纷争的时代,必要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曹操集团以后发展的基础.10.先北后南 
  源自荀彧.在多人坚持先攻击刘表的时候,文若提出表乃自守之徒,无四海之心,可以放心先安定河北的策略.充分说明文若识人知事,客观地分析了南北利害.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占据了绝对的物质优势,从此占据了主动.    为大家先奉上策略十强,有空再奉献谋略十强.            
关于三国的若干个问题     
  1。关于三气周瑜 
  众所周知 三国时期 两个名标青史的人物 周瑜 诸葛亮 其实 历史上 两个人之间不存在所谓的矛盾 周瑜在历史上是一位胸怀豁达 度量能容的人 周瑜以宽大的胸怀把老将程普感动的说出 与周公瑾交往 就想喝醉酒一样 周瑜怎么会容不下一个诸葛亮呢?所谓三气周瑜的事件是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并非历史的真实 赤壁之战 如果周都督和诸葛军师勾心斗角 何以战胜十倍于己的大军事家曹操?周瑜的死也和诸葛亮毫无关系 他的死一种说法是因为心脏病 一种则认为攻樊城时中曹仁的那一箭 年代久远难考证。 周瑜的死是孙权的一大损失 孙权也丧失了东吴阵营唯一进攻型统帅周瑜 2。关于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这个矛盾的人物 褒贬不一 相信每个读者对曹操的评价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为每个人评价是否的标准不同 以个人看来 军事家 曹操足以当之 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足以证明这一点 说曹操是个文学家 我也赞同 我认为“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是非一般文人可以写出的意境 但称曹操为政治家 我却有所保留 第一 曹操有屠杀无辜百姓的暴行 (公元193年 曹操血洗徐州 残忍屠杀几十万黎民百姓)这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 太残忍了 第二 曹操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忠臣义士 第三 曹操个人作风问题很严重 不足为后人所法效 常常把他人妻子占为己有 虽然 食 色 人之本性也 但 曹操的做法有欠妥当 所以 称曹操为政治家 我感觉有些偏高 政治家 当为后人树立榜样作用 而曹操的种种作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有的所作所为 3。关于荆州问题 
  荆州既不是孙权 也不是刘备的 它的归属权属于汉朝皇帝的 但在那个分毛列土的年代 皇帝的诏书犹如一纸空文 封建割据者靠的是实力和军力说话 对于刘备而言 荆州对他的重要不言而喻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认为荆州是战略要地 周瑜同时也意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