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精华帖欣赏-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正是宋三郎。” 这里写人物对话措语如诗之顶针句法,燕顺一连三问“宋江”,惊喜急切之情如画如见。
有时是一件事,如第三十一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写武松杀张都监等十五人,“三复” 强调,金圣叹评曰:正传是第一遍,叙述是第二遍,报官是第三遍。看他第一遍之纵横,第 二 遍之次第,第三遍之颠倒,无不处处入妙。” 这种种“三言之”的情况,因语境和内容的不同形式每出一变,而共同的都是各在某一点 上“三复”强调,如武松所问之“谁”,李逵所言之“天地不容”,燕顺所问之“宋江”, 都 因三言之而特别的突出,使情节意义、人物性格等得以强化。 (四)其他。有三猜,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写西门庆问王婆“间壁这个雌儿(指潘 金莲)是谁家的老小”: 王婆道:“大官人怎么不认得?他老公便是每日县前卖熟食的。”西门庆道:“莫非是卖枣 糕徐三的老婆?”王婆摇手道;“不是,若是他的,正是一对儿。大官人再猜。”西门庆道 :“可是银担子李二哥的老婆?”王婆摇手道:“若是他的时,也倒是一双。”西门庆道: “倒敢是花胳膊陆小乙的妻子?”王婆大笑道:“不是。若是他的时,也又是好一对儿。大 官人再猜一猜?”西门庆道:“干娘,我其实猜不着。”
这三猜使潘金莲所适非人得到突出和强调,以至后来王婆说出潘金莲是武大郎的老婆,“ 西门庆听了,叫起苦来说道:‘好块羊肉,怎地落在狗口里?’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 自古道:骏马却驮疾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相配。’”
也有三气,如第四十七回“一打祝家庄”,金评:“极忙中写李逵三番气闷事:第一番要 做探路,宋江不许;第二番得做先锋,阔港截住;第三番寻人厮杀,不见一个。” 还有三讨钱,第三十六回写薛永使枪棒卖膏药就观众敛钱,“那汉把盘子掠了一遭,没一 个出钱与他。那汉又道:‘看官高抬贵手。’又掠了一遭,众人都白着眼看,又没一个出钱 赏他。宋江见他惶恐,掠了两遭,没人出钱,便叫公人取出五两银子来。……”这里未至三 遭而止,但宋江出银子应就是那汉第三遭的成绩了。 《水浒传》“三复”情节置于明处的不少,隐形变化暗以用之者更多,还有时如三度招安 中穿插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连环“三复”的情况,更使此书叙事“三复”情 节运用如织,“三而一成”的特色更为鲜明。
三、“三极”建构
“三极”建构称名本于《周易》以天、地、人为“三极之道”,用指中国古代小说三位一 体的叙事模式。但在古代对“三极之道”的理解中,有时“三”为量度,如《左传·昭公三 十二年》注引服虔曰:“三者,天、地、人之数。”这种情况下“三极”建构所体现的是“ 三极”之道互补稳定的一面;有时“三”作“参(cān)”,是动词,表参预、参赞等义, 如《荀子·王制》曰:“故天地生君子、君子者,天地之参与。”这意思是说“君子”即“ 人”,与“天地”之互动相参预、参赞而为“三”。在这个意义上,“三极”建构所体现的 是“三极之道”矛盾发展的一面。因此,“三极”建构的实际表现就有了两种类型:互补稳 定型和矛盾发展型。这两种类型在《水浒传》总体构思、人物组合和情节设计中都有广泛的 运用和杰出的表现。
《水浒传》中互补稳定型“三极”建构主要体现于全书的总体构思和人物组合,其形式大 致为三者的并立或三足鼎立。 首先,由于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和著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传统,《 水浒传》故事虽自历史记载和传说、说话而来,但在陆续写成和加工写定过程中,此书形成 的总体构架实有基于天、地、人“三极之道”的考量。《引言》中陈抟论宋之得天下“正应 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的话,透露了此书以“三极之道”理解所写故事并为全书 思想框架的消息。这个思想的框架落实为全书布局,就是不同层次“三极”结构的安排。常 常为当今读者忽略的第一回作为全书“楔子”的那个“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的 荒唐之言,实际是作者对《水浒传》故事最终理解的演义,即天上降下一番灾疹,地下生 出一群妖魔,人间酿出一场祸乱,是天、地、人“三极之道”运动的结果,即此回书中论说 妖魔出世的三个原因后所归结的“天数”。 表现于正文,在“三极之道”的思想框架下,《水浒传》中九天玄女、皇帝与宋江等形成 布局上大致稳定的“三极”建构。九天玄女授宋江三卷天书时所传“法旨”中说:“汝可替 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这实际是 代表天意要宋江“暂居水泊”,“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而宋江形象的意义就 是“替天行道”,即体“天”之意,为宋天子忠臣。从而《水浒传》故事架构第一步就落实 为九天玄女、皇帝与宋江的“三极”建构。在这一建构中,代表天意的九天玄女高高在上, 遥控宋江与皇帝的对立统一。这虽然是高度象征和抽象性的,但是书中九天玄女、石碣天书 等不止一次的出现,表明作者意图和实际创作中对这一“三极”关系的重视。而宋江与皇帝 对立的形成又是奸臣蒙蔽“圣聪”的结果,所以《水浒传》故事发展要解决的具体矛盾是“ 反贪官”,书中虽不免有对“天子不明”的讽刺,却一直寄希望于他的“招安”。这就是如 世所公论,《水浒传》的基本倾向是“反贪官不反皇帝”,从而书中水浒英雄与贪官和皇帝 又形成具体内容结构上的“三极”建构。一部《水浒传》人物事件林林总总,其实都从属于 “天、地、人”——“九天玄女、皇帝、宋江”——“皇帝、贪官、水浒英雄”等不同层次 “三极”建构生成和解体的过程。这虽然是《水浒传》之为书隐蔽以至于显得不够确切的框 架,却是在其思想艺术的深层次上始终居于支配地位的东西,因而对于认识全书有重要参照 价值。包括因为鄙薄其九天玄女、天书之类描写为迷信成份而忽略不计等片面的考察,一切 离开这一总体框架或根本结构的孤立的个别的研究,都不能真正说明全书的基本思想倾向和 艺术建构;而关于《水浒传》基本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的一切正确的说明,都可以而且应该 与它“三极”建构的总体框架或根本结构联系起来。
其次,《水浒传》在其“三极”建构的总体框架之下,山寨义军或地方势力团伙林立的状 态大致“三位一体”。如第三十二回说:“那青州地面,所管下有三座恶山:第一便是青风 山,第二便是二龙山,第三便是桃花山。这三处都是强人草寇出没的去处。黄信却自夸要捉 尽三山人马,因此唤作镇三山。”第三十六回写宋江刺配江州途中揭阳岭、揭阳镇、浔阳江 三处地各有主,称“三霸”;第四十七回写杜兴道:“此间独龙冈前面,有三座山冈,列着 三个 村坊:中间是祝家庄,西边是扈家庄,东边是李家庄。……这三村结下生死誓愿,同心 共意……”清风山、对影山人马随宋江上了梁山,第五十七回乃又称桃花山、二龙山与白虎 山为“三山”,回目即“三山聚义打青州”,等等。可知书中所写各种团伙林立的情况多半 是三位一体的。 第三,《水浒传》人物组合也多“三位一体”。这可以不包括各种刺配的故事都是事主与 随行公人的“三人行”,可是大聚义前各山寨头领数值得注意,此据百回本表列如下: 次第 山名 回 头领 人数1 少华山 2 朱武 陈达 杨春 32 桃花山 5 李忠 周通 23 梁山泊 11 王伦 杜迁 宋万 34 清风山 32 燕顺 王英 郑天寿 35 对影山 35 吕方 郭盛 26 黄门山 41 欧鹏 蒋敬 马麟 陶宗旺47 饮马川 44 邓飞 孟康 裴宣 38 白虎山 58 孔明 孔亮 29 二龙山 58 鲁智深 杨志 武松 310 芒砀山 59 樊瑞 项充 李衮 311 枯树山 67 鲍旭 1上表列十一座山寨,头领 一正二副为三人者有六座,虽只占全部的微弱多数,却不应当被看 作偶然或无意义的。而梁山泊首领凡三变:初为王伦等三人,“小夺泊”以后是晁盖、宋江 、吴用,卢俊义上山后仍奉祀晁盖的灵位,实际的头领是宋江、卢俊义;二龙山头领也经三 变:先是邓龙,后为鲁智深、杨志所夺并为山寨之主(第十七回),武松上后便成“三位头领 ”(第五十七回)。至于其他人物组合还有“阮氏三雄”、“祝氏三杰”、揭阳“三霸”(揭 阳岭李俊、李立兄弟,揭阳镇穆弘、穆春兄弟,浔阳江张横、张顺兄弟)等。这在《水浒传 》结构上形成低一级层次却更具稳定性的“三级”建构。 这众多的三人组合应当都是有意的安排,第二十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有明证。这回书 写林冲杀王伦夺泊之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吴用坐了第二位,又推公孙胜坐第三位。公孙 胜 推辞,“林冲道:‘今番克敌致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 必推却。’公孙胜只得坐了第三位”。可知书中写各山寨团伙头领多为三人的现象实与“鼎 分三足”的观念相关,而“三足鼎立”之象正与“三极之道”契合。第五十七回写呼延灼归 顺梁山,余象斗评曰:“观延灼言非是不忠于国,实慕三三。”(注:窃以为“三三”当是指第七十二回宋江乐府词所谓“六六雁行连八九”即六六三十六, 重之七十二之数的生成基数为“三”,即“三生万物”之义,待考。)看来这位书贾兼作家、评 点家已经觉察到《水浒传》人物配置以“三”为度之奥妙。顺便指出,《水浒传》不仅人物 组合多三位一体,而且书中人物的排行称谓也多用“三”,如宋三郎(江)、张三郎(文远)、 拼命三郎(石秀)、扈三娘、陈三郎、镇三山(黄信)、河北三绝(卢俊义)等等,嗜“三”之奇 ,都足耐人寻味。 《水浒传》中矛盾发展型“三级”建构主要体现在情节的设计,其原理为《庄子》所谓“ 二与一为三”——“二”因“一”的参入而成“三”,即两极对立一极用中的相参。 矛盾发展型“三级”建构是我国古代叙事文学常用的套路。俗语“三个女人一台戏”,就 是这一叙事套路的生动概括,而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必于才子佳人外出一小人拨乱其间和现代 鸳鸯蝴蝶派小说“三角恋爱”模式,则是小说中比较典型的“三极”建构情节。这一切早在 《水浒传》中已有络绎不绝的表现。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武松迫使蒋门神置酒与施恩陪话,席间武松自叙平生:
酒至数碗,武松开话道:“众位高邻,都在这里:我武松自从阳谷县杀了人,配在这里, 闻听得人说道:‘快活林这座酒店,原是小施管营造的屋宇等项买卖;被这蒋门神倚势豪强 ,公然夺了,白白地占了他的衣板。’你众人休猜道是我的主人,我和他并无干涉。我从来 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今日我本待 把蒋家这厮,一顿拳脚打死,就除了一害。且看你众高邻面上,权寄下这厮一条性命。则今 晚便教他投外府去。若不离了此间,再撞见我时,景阳冈上大虫便是模样。” 这里本是蒋门神夺了施恩的酒店,形成对立的两极;武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参预其间 ,从而形成“三生万物”状矛盾发展型的“三极”建构。类似故事情节,还可举出武松杀嫂 和斗杀西门庆,武松十字坡遇张青夫妻;鲁智深为金翠莲父女拳打镇关西,为刘太公的女儿 打周通;林冲为晁盖等杀王伦;石秀为杨雄捉奸等等,故事虽各有不同,“二与一为三”的 “三极”建构却是一致的。
这些故事都属全书中最好的片断,其“三极”建构的情节设计使故事峰回路转,顿起生机 。这里,没有两极的矛盾不会有故事,单是两极矛盾而没有第“三极”参预,则不会有故事 的发展;从而凡有二人纠葛,必出第三人参预其中以成局——三点成面,形成《水浒》情节 设计的“三极”建构模式。最典型的莫如第九回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林冲一节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 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 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 智 深。
这里鲁智深的仿佛从天而降,使故事的发展陡然转折,林冲绝地逢生:若无鲁智深的出现 ,小说和它的人物林冲就无疑地没“戏”了。而许多情况下看似随意的布置,如第二十四回 西门庆勾搭上潘金莲一节描写:
当下二人云雨才罢,正欲各整衣襟,只见王婆推开房门入来,说道:“你两个做得好事!”
金圣叹于此句作眉评曰:“王婆冲奸又作一篇小文读。”“冲奸”的故事构架即“二与一 为三”。金圣叹虽然大言“易穷则变……变出一部《水浒传》”,却还没有感觉出“王婆冲 奸”的设计实乃基于“三”之妙用的“三极”建构之法。
综上所述,《水浒传》叙事“三而一成”是一个大量而又多样化的存在,并且这种种用“ 三 ”的叙事手段又往往交叉错杂,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三打”与“三言之”间错而出,武松 杀嫂和斗杀西门庆的“三极”建构中有“三问”……。而更多的是“三而一成”手法与其 他有“数”之用语、情节的交错,如“三阮撞筹”与“七星聚义”为一回(第十五回),“三 卷天书”与“九天玄女”相对(第四十二回),“连环计”与“三打祝家庄”(第五十回)、“ 大兴三路兵”与“摆布连环马”(第五十五回)相映,以及前述“三度招安”中穿插“两赢童 贯”与“三败高太尉”,又“十分光”中有“三十八笑”等等,真所谓“参伍一变,错综其 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但在《水浒传》的以“数”定“象”中,“三而一成”明显 是最 大量、最突出和最多姿多彩的现象。虽然这一现象比较集中于第八十回之前,但是不嫌夸张 地仍然可以说,它构成了《水浒传》“三而一成”为中心的数字化叙事系统。这当然是极具 比喻性的说法,很难说它作为“系统”有多么完整、缜密,但我们说它好象是一个系统应 该是可以的。这成为《水浒传》艺术一大突出特点,中国小说叙事艺术一大奇观。 如上述《水浒传》人物配置中众多的三人组合应当都是有意的安排,进一步“三而一成” 成为我们所谓的《水浒传》“数字化叙事系统”的中心,也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