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腐朽入骨的唐朝廷,明明崩溃在眼前,君臣上下还说些“安禄山狂悖,不日授首”的大话来互相欺骗,要求封常清、高仙芝一出兵就消灭叛军。封常清、高仙芝用不曾训练过的新募兵抵抗安禄山,宜守不宜战,洛阳既因战败失去,退守潼关,保卫西京,实是必要的措施。封常清、高仙芝都是有战争经验的旧将,守潼关是可能胜任的。监军边令诚向唐玄宗进谗言,说封常清夸张敌情,动摇人心;高仙芝放弃陕地数百里,又刻扣军饷。唐玄宗大怒,令边令诚就在军中杀二将。封常清上遗表说,我死以后,仍望朝廷不轻看这个叛贼,切莫忘记我的话。高仙芝临死,说我遇敌后退,固然有罪,但说我刻扣军饷,天在上,地在下,可以证明我的冤枉!兵士们都大呼冤枉,边令诚还是把二将杀死。
唐玄宗杀了高仙芝、封常清,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兵八万讨安禄山。哥舒翰有中风病,固辞不敢奉命。唐玄宗不许,哥舒翰只好带病出征。他所统八万人,多是各地招募来的新兵,加上一部分河西、陇右两镇兵及西北边境上十三个部落的蕃兵,到潼关,又加上高仙芝的旧兵,共有十多万人,号称二十万。这个杂凑起来的大军队,由一个病人统率,实际是无人统率。诸将争地位,各不相让,军心涣散,斗志消沉,固守潼关已是难事,唐玄宗却还要这个军队出关去攻取洛阳。哥舒翰屯兵在潼关,并不符合朝廷的愿望。
当时(七五六年春季)在河北地区有常山(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卿、平原(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起兵声讨安禄山,颜杲卿一起兵,河北诸郡响应,十七郡归顺朝廷,安禄山只剩下用重兵镇守的六个郡。安禄山正要进攻潼关,听说河北有变,被迫停止西进。颜杲卿起兵才八天,叛军大将史思明等攻破常山城,颜杲卿被执到洛阳,大骂叛贼安禄山,至死骂不绝口。颜杲卿这一骂,振奋久被压抑的正气,挫折正在嚣张的邪风,出于忠义人口中的骂,是具有巨大威力的。颜真卿募勇士,十天就得万余人,附近诸郡杀安禄山所置守将,响应平原,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平原兵会合清河、博平(治聊城,山东聊城)两郡兵大破叛军,攻克魏郡城(河北大名县西),军声大振。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汉、蕃步骑兵万余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陉,克复常山城,击败史思明军,收复常山郡所属九个县的七个县,史思明据两个县与李光弼军相持。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大军出井陉,到常山与李光弼会合,有汉、蕃步骑兵十余万人。史思明大败,逃往博陵郡(河北定县)。河北民众到处自动结集,大部多至二万人,小部也有万人或数千人,各部在当地抵抗叛军的侵袭,郭、李大军进入河北,各部争来投效。唐在河北已取得优势并且继续在加强这个优势。在河南地区,反抗安禄山叛军的力量也正在迅速发展。睢阳太守许远守睢阳城(河南商丘县),张巡守雍丘县(河南杞县),是最重要的抵抗者。河南各地准备向西进击的义乒总数不下十万人。多年来唐玄宗实行腐朽统治,所用官员当然多是些腐朽人,黄河南北郡县官纷纷投降叛军,有些甚至为叛军出力,这是腐朽统治应有的现象,并不表示安禄山因此获得了多大的实力。相反,颜杲卿、颜真卿,张巡、许远所代表的新兴力量,虽然开始时还很微弱,如果经过一些时日,取得战斗经验,并且和郭、李等大军结合起来,完全有可能在黄河南北消灭叛军全部。
史思明在博陵郡收集散兵数万人,又被郭子仪、李光弼击败。安禄山在洛阳分出步骑兵二万人,又发范阳等郡兵万余人,合史思明残部,共有兵五万余人。安禄山用这一些兵力保持在河北的退路,正是无力保持退路的证明。七五六年六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军,斩首四万级。史思明坠马,扶着断枪逃入营垒,率残乓奔回博陵。郭、李围博陵,军威大振,河北十余郡都杀叛军守将,归顺朝廷。洛阳叛军大动摇,安禄山恐慌,召高尚、严庄来骂道,你们教我造反,说是万全。现在已经好几个月,还进不得潼关,北路已断,唐兵各路会合,我只有汴、郑几州,万全在那里?从今不许你们来见我。自然,安禄山还得和这些人相见,商量放弃洛阳,逃回范阳。正在商量未定的时候,昏君唐玄宗、奸相杨国忠开潼关让安禄山入西京。
唐玄宗极端骄傲,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对的。在安禄山反叛以前,他对朝臣担保安禄山“必无异志”,给予兵权毫不吝惜。安禄山反叛以后,他转过来对将帅猜忌,只要不合己意,就认为可疑,或杀或逐,毫不犹豫。既然认自己是对的,那末,除了李林甫式的奸相和宫廷奴隶——宦官,此外再没有值得真正可信任的人了。
哥舒翰扶病守潼关,不是安禄山有后顾之忧,潼关早就不守。唐玄宗和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按兵不进,可能别有企图,募兵万人屯灞上,暗中防备哥舒翰叛变。唐玄宗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进兵攻陕、洛。哥舒翰奏称叛军利在速战,官军利在坚守,请等待时机以取成功。郭子仪、李光弼也奏称准备引兵攻取范阳,捣毁叛军的巢穴;潼关大军,必须固守,切不可轻出。唐玄宗、杨国忠对哥舒翰更加猜忌,派宦官一个跟着一个去催促进兵。哥舒翰知道必败,拍胸痛哭,引兵出关,在灵宝县西遇敌,一战溃败,哥舒翰被部下一个叛变的蕃将捕获送洛阳,唐军全部覆没。叛军入潼关,唐玄宗、杨国忠率领一些随从的朝官、宦官和卫兵,逃出西京,仓皇走向成都避难。
安禄山得西京,声势大振。一部分叛军侵入河东,郭子仪、李光弼收兵退入井陉,李光弼守太原,郭子仪前往灵武,河北诸郡全被史思明夺去。河南诸郡大半沦陷,张巡、许远力守睢阳,阻止叛军侵掠江、淮,因而江、淮财赋得以经由江、汉二水以至洋川(陕西洋县),再由洋川陆运到扶风,接济军用。郭、李两军的保存和睢阳的坚守,对唐朝的兴复是有决定意义的。叛军方面,在进入西京后,诸叛将自以为得志,沉迷酒色,争夺权位,搜括财物,不再有力量进攻唐军,只待唐军来扫除。
唐玄宗逃出西京,到马嵬驿(在陕西兴平县西),随行兵士杀杨国忠,又迫唐玄宗杀杨贵妃。两条祸根拔去了,算是平息众怒,这个骄侈已极,酿成祸乱的唐玄宗才得到兵士的护送,走到成都去安身。太子李亨在马嵬被民众留下,主持军事。李亨到灵武,朔方镇留守官劝进,李亨即皇帝位(唐肃宗)。唐朝以唐肃宗为首,展开了统一与割据间斗争的新局面。
朔方镇精兵早已调出去,只留老弱守边。唐肃宗即位时,文武官不满三十人,其中并无特出的人才,他的左右却有宠妾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两个嬖人,足以给他重大的坏影响。他虽然有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但缺乏挽救危局的具体谋略和实力。这时候李泌到达灵武,唐肃宗才有了得力的助手。李泌是唐中期特殊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特殊人物。他经历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君主尽管猜忌昏庸,他都有所补救和贡献,奸佞尽管妒嫉加害,他总用智术避免祸患。他处乱世的主要方法,一是不求做官,以皇帝的宾友自居,这样,进退便比较自如;二是公开讲神仙、怪异,以世外之人自居,这样,不同于流俗的淡泊生活便无可非议。统治阶级争夺的焦点所在,不外名与利二事,李泌自觉地避开祸端来扶助唐朝,可称为封建时代表现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
李泌智慧早成,在开元年间为唐玄宗和张说、张九龄等所器重,称为奇童。天宝中,唐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成为太子李亨(肃宗)的师友,因作诗指责杨国忠、安禄山等,被朝廷斥逐。他到达灵武,唐肃宗大喜,大小事都和他商量,言无不听。郭子仪率精兵五万也到达灵武。唐肃宗得李泌、郭子仪两个杰出的文、武辅佐,兴复有望,进驻彭原(甘肃庆阳县南),指挥军事。
唐肃宗听从李泌的建议,以长子广平王李泌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都隶属元帅府。李泌不肯接受官位(右相),唐肃宗特为创设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的名号,使李泌用这个名号处理军务。同时又用李辅国为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地位仪次于李泌。李泌估计军事形势,对唐肃宗说,安禄山反叛,只有蕃将替他出力,汉人不过高尚等几个人,其余都是胁从。照我的预料,用兵两年,就可以消灭叛军。他给唐肃宗规定用兵计划,要旨是令李光弼出井陉,郭子仪入河东,使安禄山部下大将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西京长安,随从安禄山守东京洛阳的大将,只剩下一个阿史那承庆。郭子仪入河东后,不要他进取华阴,让叛军据守的东西两京道路常通。朝廷驻兵在扶风,与郭、李两军分次出击,叛军来救头,就击它的尾,来救尾就击它的头,让它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唐军经常保持以逸待劳的优势,叛军来了不和它交锋,走了就乘机追击,不攻叛军的城池,不断叛军的走路。明年(七五七年)春季,使建宁王李倓(音谈tán唐肃宗次子)率兵顺着边境进攻范阳的北面,使李光弼攻范阳的南面,两面夹击,攻取范阳,叛军想退退不得,想留留不得,朝廷令各军四面围攻,叛军还能逃到那里去!这个计划是完全正确的,唐肃宗也认为可行,但是,他那种昏暗贪近利的性格,不可能有实行计划的决心。
七五七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愈益不安,史思明据范阳,不听安庆绪的调度,这些,都是给用兵计划以更有利的条件。唐肃宗却只求早日收复两京,享受做皇帝的尊荣,顾不得久远的利益。张良娣、李辅国互相勾结,谋逐走李泌,李倓性刚直,斥责二人的罪恶。二人进谗言,说李倓想当元帅,谋害广平王。唐肃宗怒,杀死李倓。他不问真假,也不和李泌商量,一怒便杀李倓,至少说明他无意于进攻范阳的计划。他最关心的事是怎样对付功臣。他问李泌说,郭子仪、李光弼现在都做了宰相,将来克复两京,平定天下,再没有官可赏,该怎么办?李泌建议把官与爵分开,“官以任能,爵以酬功”,赏功臣用爵不用官。因为用官赏功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唐肃宗听了以为有理,但也不会采用李泌的建议。七五七年春季,唐肃宗进驻凤翔,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兵都已经调到,江、淮庸调也运到汉中。李泌请按照用兵计划,派安西、西域兵顺着边境去攻取范阳。唐肃宗说,现在正该进取两京,那可引兵向东北走数千里,先取范阳,不是迂缓么?李泌说,现在调来的精兵都是西北守边兵和诸少数族人,他们不习惯关东夏季气候,克两京后,不可久留在内地。叛军逃归巢穴,等官军走了,一定又南来,战争势必拖延下去。不如先用在寒冷地方(范阳),使叛军无地可归,全部被消灭。李泌断言“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唐肃宗只求快些进入京城,根本不考虑什么久安之策,放李泌在一边,独自指导战争在错误的道路上进行。
战争在错误指导下,实行以劳攻逸,和叛军打硬仗,攻叛军坚城,断叛军走路,一切违反李泌的用兵计划。郭子仪在河东,被召回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率军进攻长安。郭子仪军大败,退保武功县。唐军数次战败,唐肃宗不承认自己的指导有错误,却认为唐兵力不强。郭子仪看到回纥兵精猛,劝唐肃宗要求回纥多派援兵。回纥怀仁可汗使儿子叶护等率精骑四千余人来凤翔。唐肃宗好象获得了至宝似的,竭力讨回纥喜欢,与回纥定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是多么卑劣无耻的昏暴行为!七五七年秋,元帅李倓、副元帅郭子仪率朔方等镇兵及回纥、西域兵共十五万,自凤翔出发,至长安城西,大破叛军,叛将安守忠、田乾真等率败兵逃出潼关,唐军进入西京。叶护要照约大掠,李倓拜求叶护到东京再践约,西京人才算免了灾祸。
叛军方面想扼杀唐朝,也用了最大的力量。它知道江淮庸调是唐朝的命脉,张巡、许远守睢阳,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音窘jiǒng)守南阳(城陷后退守襄阳),都是为了保护运道,因此叛军力攻两城,志在必得。张巡,许远和鲁炅都表现高度的坚毅性,坚守危城,特别是张巡,战绩尤为卓绝。睢阳陷落时,唐军已攻克西京,叛军无力再进扰江、淮。睢阳、南阳的坚守,对战局有重大的贡献。
唐军入西京,李泌便力求到衡山隐居,唐肃宗也就允许了。李泌的归隐是要避免杀身的灾难,唐肃宗的允许,是要行施自己的一套想法。唐肃宗挽留李泌时说,我和你同忧患有年,现在正好同娱乐,你怎么说要走呢!李泌看来,忧患正在兴起;唐肃宗却看作娱乐的时候已经来到。李泌看来,娱乐里面包含着杀身之祸,必须及早走避到遥远的衡山去;唐肃宗却看作娱乐是忧患的报酬,忧患过去了,剩下的只是娱乐。智士与昏君的两套想法,如此悬殊,当然不可以合作。唐肃宗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去,政治上军事上产生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因而不断地遭到忧患,最后还是在宫庭内的忧患中死去。
叛军失西京,军心动摇。李倓、郭子仪率大军进攻洛阳。安庆绪放弃洛阳,逃往河北,据邺郡等七个郡六十余城,有兵六万,仍是唐的劲敌。七五八年,唐肃宗命郭子仪等七个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又命李光弼、王思礼(高丽人,王忠嗣部将,任关内、泽潞节度使)两个节度使率兵相助,合力进攻安庆绪。九个节度使不相统属,使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实际就是想用鱼朝恩来当统帅。鱼朝恩凭什么来统率这样庞大的军队呢?前途是可以预见的了。
郭子仪等击败安庆绪军,围攻邺郡城(河南安阳县)。史思明发范阳兵十三万救邺。史思明陷魏州(自七五八年起,郡都改称为州)。六五九年,鱼朝恩聚集步骑兵多至六十万,专力攻邺城。史思明看准唐军缺乏统一指挥,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上下解体的弱点,亲率大军直到邺城下。唐军六十万,布阵与史思明军决战,恰恰吹来一阵大风,沙尘弥漫,对面不相见,交战的两军都大惊溃散,唐军向南,史思明军向北。唐军遗弃甲仗辎重无数。郭子仪率朔方军到洛阳,准备保卫东京,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各引本部归镇,其余节度使和溃兵纷纷逃回本镇。史思明收集溃军,又回到邺城下,杀安庆绪,兼并安庆绪的土地和全部人马,自称大燕皇帝,成为一个强大的反叛力量。
唐军大溃败,完命是唐肃宗错误想法的恶果。他不设元帅的理由是郭、李都是元勋,难相统属。事实何尝如此。所谓难相统属,不过是一种借口,真情实别有所在,那就是唐肃宗曾问过李泌,郭、李再立大功,无官可赏,该怎么办。攻安庆绪时,郭、李早做了三公(正一品官,郭司徒、李司空),立功后确实是无官可赏,也就是功高震主,朝廷将感到不能容而又不得不容的困难,使宦官作观军容使,战胜的首功当然属于鱼朝恩,唐肃宗以为这是避免困难的方法,结果却招致六十万人崩溃的大失败。
宦官监军是唐玄宗创立的一个恶例,唐肃宗设观军容使,在监军外新